1 / 36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一、用作代词. 例: ①二世杀 之 ( 他 ) ② 悉以咨 之 ( 他们 ). ③ 愿终守 之 ( 它 ) ④ 故以怪 之 ( 这件事 ). 2 、用作指示代词 (之 + 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之 械( 这 ). 1 、 用作一般代词 ( 动词+ 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二、用作助词. 例: ①燕雀安知鸿鹄 之 志( 助词,的 ). ② 域民不以封疆 之 界( 助词,的 ). 2 、结构助词 (宾语 + 之 + 动词)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2. 一、用作代词 例: ①二世杀之(他) 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 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3. 二、用作助词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无义,提宾标志) 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

  4.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 ,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

  5. 三、用作动词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6.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 无义,取消独立 性 代“这件事” 无义,音节助词 去,往 他们,代“齐军” 它,代“城” 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提宾标志 无义,音节助词 无义,取消独立性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 3.公将鼓之( ) 4.辍耕之垄上 ( ) 5.公将驰之 ( ) 6.环而攻之而不胜 ( ) 7.专诸之刺王僚 ( ) 8.何陋之有 ( ) 9.怅恨久之( )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7. 用作连词 例 : ①名微而众寡(表并列)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而+形)(动+而+动) 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8. 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夺而杀尉(表顺接) 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 ①临溪而渔(表修饰) ②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③时时而间进(表修饰) 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9. 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10.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转折 表顺接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转折 表顺接 表并列 表修饰 (1)先天下之忧而忧( ) (2)溪深而鱼肥( ) (3)环而攻之而不胜( ) (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拔山倒树而来( ) (6)国险而民附( ) (7)而君逆寡人者( ) (8)委而去之( ) (9)得之心而寓之酒( ) (10) 执策而临之( )

  11. 一、用作介词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 ②以君为长者(把)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12.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13. 二、用作连词 例:以光先帝遗德(来) 2、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3、 相当于“而” 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14. 三、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 例:

  15. 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连词 ;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 因为 靠 把 以致 “而” 按照 认为 来 把 因为 1、扶苏以数谏故 (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4、以塞忠谏之路也 (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 6、策之不以其道 (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8、以光先帝遗德 ( ) 9、因以为号焉 ( ) 10、以其境过清 ( )

  16.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用作介词 例;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胡不见我于上(向) 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 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例: ①曹操比于袁绍(与)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17.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18. 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形容词后表比较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形容词后表比较 向 在 从 比 与 向 到 对 从 由于 (1)告之于帝 ( )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4)贤于材人远矣 ( )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6)胡不见我于王 ( ) (7)达于汉阴 ( ) (8)万钟于我何加焉 ( ) (9)舜发于畎亩之中( ) (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19. B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语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C、面山 而居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 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

  20. A 2、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且人患志之不立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要离之刺庆忌 D、故以怪之 D 1、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 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衣被蔽塞窗户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徒以有先生耳 D、以激怒其众

  21. 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2.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23.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说》

  24.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 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 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25. 复习“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6.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27.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28.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9.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③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30.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31.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 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 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 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32. 复习“焉” 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3.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语气) 《愚公移山》

  34. 3.“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代这篇文章) ②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代蛇)

  35. 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36. 中考例题分析 中考例题分析 1.下列四项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