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 劉建志 講師. 法律之意義. 什麼是法律 ? 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經總統公布之法律 應以法律制定的範圍 : 依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下列事項應該以法律定之 : 一、憲法或法律有明文規定,應以法律明定之者。 二、關於人民之權利、義務者。 三、關於國家各機關之組織者。 四、其他重要事項之應以法律定之者。. 法律位階. 命令不得抵觸法律,法律不得抵觸憲法。 憲法 具有最高位階 其次為 法律 ( 憲法 §170)( 憲法 §171) 再者為 命令 ( 憲法 §172)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華民國憲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華民國憲法 劉建志 講師

  2. 法律之意義 什麼是法律? 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經總統公布之法律 應以法律制定的範圍: 依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下列事項應該以法律定之: 一、憲法或法律有明文規定,應以法律明定之者。 二、關於人民之權利、義務者。 三、關於國家各機關之組織者。 四、其他重要事項之應以法律定之者。

  3. 法律位階 • 命令不得抵觸法律,法律不得抵觸憲法。 • 憲法具有最高位階 • 其次為法律(憲法§170)(憲法§171) • 再者為命令(憲法§172) PS. 緊急命令,雖是以命令為名,但是其位階則與法律相同,仍然需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或追認。

  4.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 判決與判例: 裁判:法官將抽象的法律、命令,適用在具體的個別案件中。 裁判可以分成「判決」與「裁定」兩種。 判決:法院對案件實質內容所作出之決定。 裁定:針對程序問題所作出的決定。 判例:應從具體的事實中抽離,只剩下單純且簡單的法律見解。

  5. 法律之分類 • 公法與私法: • 其區分的實益為訴訟的救濟途徑,究竟應向民事法院提起,還是要向行政法院提起 • 國際法與國內法: • 措施性法律: • 針對特別事件所制定的法律,但對象依然是多數人,而非針對具體個人之特定人 Ex.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

  6. 法律之分類 • 普通法與特別法: • 普通法最基本的法律規定,針對普通法一般事項以外之特別事項,則由特別法為特殊之規範。 • 特別法應優先於普通法 • 實體法與程序法: • 實體法民法、刑法 • 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7. 法律制定與變更 • 法規名稱與制定 • 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中央法規標準法§2) • 各機關發布之命令,得依其性質,稱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或準則。(中央法規標準法§3)

  8. 法律之適用 大前提:法律規範(抽象)小前提:案例事實(具體)結論:法院判決 適用:法律有明文規定,所以具體事實直接適用已經明文規定的法規 ex. 甲殺乙,甲就論以殺人罪 準用:通常是已經有其他法規制定,所以無庸重複規定 ex. 行政訴訟法很多規定就準用民事訴訟法 類推適用:法律有漏洞,也就是漏未規定的情況,為了解決問題,在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比附援引相類似的法律狀況。

  9. 法律之適用 擬制與推定: 擬制:法律為了特定目訂,對於非典型的事實,賦予典型法律效果的立法決定,常見的法律條文用語如「視同」、「視為」、「以……論」。 推定:客觀事實的狀況不甚明確,而將之推定為某種情況,但若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則可以舉反正推翻。 兩者的區別再擬制不可舉反正推翻,推定可以。

  10. 法律之解釋 大法官會議解釋: 是「關於適用憲法發生疑義之事項」、「關於法律或命令,有無牴觸憲法之事項」、以及「關於省自治法、縣自治法、省法規及縣規章有無牴觸憲法之事項」。 判斷相關法令是否合憲或違憲,或者是適用的涵攝過程有無違憲。

  11. 法律之解釋(2) • 論理解釋 • 歷史解釋:考量立法當時的時空背景 • 目的解釋:參酌立法目的,來進行目的性解釋 • 體系解釋: • 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或「舉輕以明重」 • 反對解釋:「非是即否」

  12. 中華民國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5Vo5vevn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uVHJDYgr6Y&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xGob_iCylw&feature=relmfu

  13. 憲法之概念 • 憲法的分類: • 不成文憲法與成文憲法 • 成文憲法:以條文形式所制定之單一憲法 ex. 美國憲法(1789); 我國 • 不成文憲法:並未制定成條文形式的單一憲法,而是散見在其他實質憲法的法律、習慣、判例等,英國屬之。 Ex. 西元1215年的大憲章、1689年的權利法典等

  14. 憲法之概念 • 憲法的分類: • 剛性憲法: 憲法的內容不容易修改,必須經過一定之修憲程序,及一定的表決比例 • 柔性憲法: 通常存在於不成文憲法的國家,不需要一定之修憲程序,或者是一定的表決比例,由立法機關依據一般的立法程序即可修改憲法,如英國

  15. 憲法修改 • 立法委員1/4提議立法委員3/4出席委員3/4決議 • 修憲公告公告半年3個月內投票複決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 即通過

  16. 憲法位階 • 命令不得抵觸法律,法律不得抵觸憲法。 • 憲法具有最高位階 • 其次為法律(憲法§170)(憲法§171) • 再者為命令(憲法§172) PS. 緊急命令,雖是以命令為名,但是其位階則與法律相同,仍然需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或追認。

  17. 中華民國憲法發展 • 民國35年12月25日經國民大會通過,隔年1月1日國民政府公布,36年12月25日施行。 • 因兩岸的政治因素,採取增修條文取代憲法本文的方式,形式上維持憲法本文的存在。

  18. 憲法增修條文七次修憲內容(1)

  19. 憲法增修條文七次修正內容(2)

  20. 憲法架構 • 憲法本文,除了前言之外,共計14章,175條 • 從總綱、人民之權利義務,到憲法基本機關,包括國民大會、總統、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 接著規範中央與地方權限、地方制度、以及人民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之權限 • 再來是基本國策與憲法之施行與修改 • 憲法增修條文共十二條

  21. 憲法之基本原理 三權分立 : (行政、立法、司法) 三權分立以 分權學說 為理論基礎,注重國家權力的劃分 三權分立注重治法,分別制定法律(立法) ,執行法律(行政) 與適用法律(司法)

  22. 五權分立 • 五權分立以「權能區分」為理論基礎,五權均屬治權,在人民政權管理之下分別行使。 • 五權分立兼重治人,以立法司法管法,考試監察管人,而以行政執行政令。 • 五權分立基於分工原理,雖然外形分立,但仍互相聯屬,以積極為人民謀福利為目的。

  23. 人性尊嚴 • 人性尊嚴的意義: • 國家應致力於滿足人性尊嚴的環境,保持個人的自由空間,使之能自我決定、自我認同,而獲致人的價值。

  24. 法律優越原則 法律優越原則(消極的依法行政): 是指行政行為或其他一切行政權之行使,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列舉於憲法第171條第一項與憲法第172條與中央標準法規標準法第十一條

  25. 法律保留原則 • 法律保留原則又稱為積極的依法行政: • 與人民權利有重要關聯之事項,應由法律自行規定之

  26. 法律明確性原則 • 法律明確性原則,是指法律以抽象概念表示者,其意義須非難以理解,且為一般收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 • 抽象概念之法律規範:( 釋字602號) • 規範意義非難以理解+授規範者可預見個案事實屬與法律所欲規範之對象+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

  27. 比例原則 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適當性原則 比例原則 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 必要性原則 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預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師均衡。 衡量性原則

  28. 比例原則 • 大砲打麻雀 • 為了將麻雀打下來,卻以大砲來射擊,而不選擇其他侵害較少的彈弓、獵槍等方式,導致附近的農田林地受損嚴重。

  29. 信賴保護原則 • 信賴保護原則之要件 • 政府必須值得人民信賴,否則朝令夕改,人民無從適從,權利亦難以保障。 • 信賴保護之構成要件須符合: • 一. 信賴基礎:即行政機關表現在外具有效性之決策。 • 二. 信賴表現:即人民基於上述之法效性決策宣示所形成之信賴,實際開始規劃其生活或財產之變動,並付諸實施,此等表現在外實施行為乃屬『信賴表現』。 • 三. 有客觀上值得保護之信賴利益存在等要件。

  30. 前言與總綱 • 憲法本文與增修條文之前言: • 憲法本文前言: • 憲法增修條文前言:

  31. 國體 • 民主共和制: • 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 由憲法第一條可知我國採取民主共和體制 • 君主立憲制: • 日本、英國 • 獨裁政體: • 伊拉克、北韓

  32. 主權 • 構成國家的四要素: • 政府、主權、人民、土地 • 主權:所謂國民主權原則,是指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憲法第二條所明文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33. 前言與總綱 • 領土之變更: •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五項之規定: • 「中華民國領土, 依其固有疆域, 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支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 提出領土變更, 並於公告半年後, 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 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 不得變更之。 」 • 至於投票複決的時間,也是有一定的限制,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之規定: •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 領土變更案, 經公告半年, 應於3個月內投票複決, 不適用憲法第4條、 第174條之規定。 」

  34. 領土變更 • 領土變更流程: • 全體立委1/4提議全體立委3/4出席出席立委3/4決議 • 公告半年(三個月內)自由地區選舉人3個月內投票複決選舉人總額過半數同意

  35. 人性尊嚴與人身自由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cg2vMM6ss

  36. 人民之基本權利與義務

  37. 權利 • 平等權: • 自由權: • 人身自由,居住、遷徙自由,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自由,秘密通訊自由,信仰宗教自由,集會結社自由 • 受益權: • 生存、工作、財產,應考試服公職,請願、訴願及訴訟,受國民教育 • 參政權: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

  38. 第五章 基本權利與平等原則 • 平等權意義: • 凡各人的人格價值都是平等,在法律之前不得因性別、宗教、種族、階級、黨派等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 • 憲法第五條、憲法第七條

  39. 第五章 基本權利與平等原則 • 平等權意義: • 凡各人的人格價值都是平等,在法律之前不得因性別、宗教、種族、階級、黨派等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 • 憲法第五條、憲法第七條

  40. 平等權 • 形式平等:各人在事實上雖有差異性,但仍一律同等處理 ex. 所有人都繳一樣的稅 • 實質平等:此政策就不得不限制經濟之自由,以保護社會與經濟之弱者。 • 憲法第十條第六項 • 司法院釋字第485號:「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並非只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立法機關基於憲法之價值觀及立法目的,自得斟酌規範事物性質之差異而為合理之區別對待」

  41. 平等權的原則 • 一. 應符合事物的本性:國家之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只能依『事物的本性』,始能作不平等之處置 • 二. 不禁止合理性的差異:以合理性為基準所為之差別性待遇,則不違背平等權之原則

  42. 平等權 • 司法院釋字第211號解釋:「憲法第七條所定之平等權,係為保障人民之法律上之地位之實質平等,並不限制法律授權機關,斟酌具體案件事實上之差別差異及立法之目的,,而為合理之不同處置」

  43. 男女平等 • 公權的平等: • 1. 政治平等 • 2.教育平等 • 3. 依事物的本性得依性別限制工作:ex.服兵役、軍警校招生

  44. 平等權 • 私權平等: • 1. 經濟平等 • (1) 財產取得的平等 • (2)勞資與就業機會平等 • (3)兩性工作應平等 • 2. 社會平等

  45. 第六章 自由權 • 自由:依照自己的意思而決定行為之意 • 自由權的性質: • (一)自由權並非概括性的單一不可分的權利 • (二)憲法上所保障之基本權利是有條件限制的權利 • (三)以違憲法律審查權保障自由權

  46. 人身自由權 • 一. 人身自由的概念(人身不可侵犯) • (1)意義:人民的身體,不受國家權力非法侵犯之意。 • (2)正當法律程序(釋字384號解釋理由書) • 實質上正當程序:如須遵從罪刑法定主義 • 程序上正當程序:

  47. 人身自由 • 提審制度: • 凡人民被非法逮捕或拘禁者,無論本人或親友請求司法機關向執行逮捕之機關,於一定期間內將被拘禁者提交法院由法院依法審理,審理結果,如屬有罪,依法判處,如屬無罪當即釋放。 • 憲法第八條第二項第三項

  48. 人身自由 • 侵害人身自由責任追究: • 憲法第八條第四項:「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49. 居住與遷徙的自由 • 意義: 人民有權自定居住處所,及自由變更居住所及旅行。旨在保障人民有自由設定居所、遷徙、旅行,包括出境或入境的權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