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資訊管理理論 第七章 科技接受模式

資訊管理理論 第七章 科技接受模式. 授課老師:洪新原 老師 組 員: 602530017 洪正翰 602530029 葉庭瑜 602556007 孫傳峯 日 期: 2013/11/04. Agenda. 第一節 ─ 導論 第二節 ─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 第三節 ─ TAM 的理論架構與修正 第四節 ─ 接受模式的應用. 第一節 導論. 導論. 企業的 IT 採用包括相當金額的軟、硬體 的設備投資及資訊人員的聘用等,甚至

deacon-be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資訊管理理論 第七章 科技接受模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訊管理理論 第七章科技接受模式 授課老師:洪新原 老師 組 員:602530017 洪正翰 602530029 葉庭瑜 602556007 孫傳峯 日 期:2013/11/04

  2. Agenda • 第一節 ─ 導論 • 第二節 ─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 • 第三節 ─ 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 • 第四節 ─ 接受模式的應用

  3. 第一節 導論

  4. 導論 企業的IT採用包括相當金額的軟、硬體 的設備投資及資訊人員的聘用等,甚至 需要改造企業流程。 以理性行為理論(TRA)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PU)即知覺易用性(PEU)兩個構面,解釋或預測IT採用意圖的決策模式。

  5.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

  6. 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 TAM承襲TRA的觀點,採用「信念-態度-意象-行為」的關係,來說明使用者對資訊技術/系統的接受過程。 Davis及同僚提出影響態度最重要的兩個構面是「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

  7. 一、TAM研究的演進 Lee et al.(2003)依據文獻研究發表時間點 與類型將TAM研究分為四個時期

  8. 一、TAM研究的演進(1986~1992) 1.導入期 組織開始導入IT輔助營運,因此使用者對影響科技的接受的因素深感興趣,研究者探索使用者在IS採用決策中的信念與態度。 此時期TAM研究主要分成 (1)比較TAM與TRA (2)將TAM研究應用在各種科技、長期研究 及不同的研究情境。

  9. 一、TAM研究的演進 2.確認期(1992~1996) 研究者們開始驗證TAM原始量表 3.擴展期(1994~2003) 學者們開始大量擴充TAM模式 Agarwal and Pracsad(1999) 以五種不同的個別差異,作為知覺有用性 及易用性的外部選項

  10. 一、TAM研究的演進 4.精緻期(2000~2003) 彙整過去研究成果開發下一代TAM 解決過去研究所浮現的研究限制

  11. 二、相關理論基礎 (一)自我效能理論 可以解釋知覺易用性的重要。 指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有能 力採取適當的行動之判斷。 成果判斷類似於知覺有用性,同時考慮自我效能與成果判斷可以對行為產生最佳預測。

  12. 二、相關理論基礎 (二)成本效益典範 Beach & Mitchell(1978)提出行為決定理論 中的「成本效益典範」, 行為決定理論假定人類決策為有限理性,因 為在高度不確定和複雜的現實決策環境中,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決策者僅能盡量了解各種解決方案的情況。 成本效益原是以客觀的正確性與心力投入作為衡量標準,但學者發現採用主觀的正確性與努力水準較與PU與PEU觀念類似。

  13. 二、相關理論基礎 (三)創新採用理論 Tornatzky & Klein(1982)研究發現,影響創新被採用的因素,與創新事物的相容性、相對優勢及複雜性等因素有關。 「複雜度」意指「人們知覺創新事物相對難以理解與使用的程度」。

  14. 二、相關理論基礎 (四)資訊報告的評估 知覺重要性─指資訊是否相關、有意義、重要性、資訊價值。 知覺可用性─指資訊格式是否含糊、明確或具可讀性。

  15. 二、相關理論基礎 (五)通路安排模式 Swanson(1987)提出「通路安排模式」,用來解釋資訊報告的選擇與使用。 影響資訊通路之安排有兩個因素: (1)認知資訊品質(類似PU) (2)認知存取品質(類似PEU)

  16. 二、相關理論基礎 (六)其他理論 Hauser & Simmie(1981)探討使用不同溝通技術對消費者的影響,其理論包含: (1)效能(類似PU) (2)易用性(類似PEU)

  17. 第三節 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

  18. TAM理論架構(Davis et al., 1989)

  19. 一、知覺構面 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ess)─意指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及未來的助益。 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是指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

  20. 二、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 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度,必須納入外生變項才能更深入的探討影響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

  21. 三、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 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2) TAM2是Venkatesh & Davis (2000)整理了TAM的相關研究,提出了的一個新架構主要考量到組織中往往有強制採用的情況。他們主張「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和「認知工具價值」(Cognitive Instrumental)是兩個影響使用者知覺的構面。

  22. TAM2(Venkatesh & Davis , 2000)

  23. 「社會影響」構面 主觀規範─內化及認同,讓使用者認為自己應該使用該系統,因而覺得該系統是更有用的。 自願性─一個潛在採用者認為採用過程不是被強迫接受的。 公眾形象─使用某項創新科技可以增強個人社會地位的程度。

  24. 「認知工具價值」構面 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有部分來自該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他們的需求的認知。 工作關聯性─個人認為該科技可以應用其他工作上的程度。 輸出品質─當使用者認為該系統符合他任務的需求之後,接著他所關心的便是該系統能夠把任務做得多好。 結果展示性─使用該項創新所得結果的可接近性。 知覺易用性

  25. UTAUT (Venkatesh et al., 2003)

  26.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 Venkatesh et al. 2003年提出「科技接受與使用的整合理論(UTAUT)」的新架構,主要歸納成四個主要決定因素:(1)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2)努力預期(Effort Expectancy, EE)、(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 SI)與(4)促成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

  27. UTAUT控制變項 除了四個主要構面外,UTAUT的理論架構裡尚有四個影響顯著的控制變項:性別(Gender)、年齡(Age)、使用經驗(Experience)以及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進一步交叉分析外生變項,結果發現兩個以上變相的複合作用(Complex Interaction)會使影響更為顯著。整體而言,UTAUT的模式設計更能夠解釋各種外生變項對科技使用行為的交互影響。

  28. 結合其他心理因素或理論的研究 Gefen et al. (2003)結合「信任」與TAM發展線上購物。 Agarwal & Karahanna (2000)將認知投入(Cognitive Absorption, CA)的觀念融入科技接受模式,CA是指個人對特定資訊系統或軟體高度涉入的狀態。 Devaraj et al. (2002)結合TAM、交易成本理論與服務品質量表(SERVQUAL),發展出測量B2C電子商務通路的顧客滿意度量表。

  29. TAM的價值與限制 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了使用者對科技接受意向研究的一個精簡的模型,可以檢驗許多影響接受度的因素,並提供一個系統化的研究架構,解決先前研究相關因素時的雜亂無章的現象。 洪新原等(2005)針對過去TAM的實證研究的結果,及各變相關係在不同研究發現上的不一致現象做彙總分析,以便能夠更正確的驗證該理論中各構面間的關係。 TAM的限制來自於他簡單易用的理論架構。

  30. 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

  31. TAM被運用探討的資訊系統類型超過30種 • Lee et al.(2003) 將科技類型歸納為 • 通訊系統(Communication Systems) • 一般用途系統(General Purpose Systems) • 辦公軟體(Office Systems) • 特殊經營系統(Specialized Business • Systems) • 一般用途系統中與網際網路相關(電子商務) • 的研究最多,有17篇;其次則是辦公軟體中 • 的文書處理 Lee, Y., Kozar, K.A., Larsen, K.R.T. (2003).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12(50),752-780

  32. 一、電腦與資訊系統的議題 • Szajna (1994) 以「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作為衡量與評估選擇軟體品質的指標 • 應用TAM的原始問卷作為評估數個資料庫管理的指標 • 證實「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可以用來預測 • (1) intentions to use • (2) self report usage • (3) self-predicted usage • (4) attitudes toward use • (5) choice Szajna, B. (1994).“Software Evaluation and Choice: Predictive Valid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18(3),319-324

  33. 一、電腦與資訊系統的議題 • Hu et al. (1999)以TAM探討影響醫師接受遠距醫療科技的因素 • 結果顯示TAM能對醫師使用遠距醫療科技的意向做出良好解釋 • 知覺有用性對態度與意向有顯著影響 Hu, P.J.; Chau, P.Y.K; Liu Shen, O.R. and Tam, K.Y.(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6( 2), 91-112.

  34. 一、電腦與資訊系統的議題 Amoako-Gyampah, K. and Salam, A.F. (2004).”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an ERP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6),731-745.

  35. 二、網路工具與電子商務的議題 • 調查北美、亞洲、歐洲的航空公司,使用E-mail的知識工作者 • 結果: • 知覺有用性:女>男 • 知覺易用性:男>女 • E-mail實際使用上,性別不具顯著影響力 SP= Social Presence IR=Information Richness Gefen, D. and Straub, D.W.(1997). "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E-Mail: An Extension 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MIS Quarterly,21(4),389-400.

  36. 二、網路工具與電子商務的議題 • 調查使用Online Brokerage (OLB)之消費者持續使用B2C電子商務意願 • 持續使用意願決定於:初次使用電子商務物是否滿意 Bhattacherjee, A.(200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ervice continuance,"Decision Support Systems,32(2) ,201–214.

  37. 二、網路工具與電子商務的議題 • 以TAM為主,研究個人差異、系統特性等變項對數位圖書館使用意願的影響 • 結果:個人差異和系統特性對知覺易用性有顯著影響 Hong, W.; Thong, J.Y.L.; Wong, W.M and Tam, K.Y. (2002).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8( 3),97-124 .

  38. 二、網路工具與電子商務的議題 • 建置一個實體網站調查瀏覽者對該網站的態度與意向 Van derHeijden, H.(200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age of websites: the case of a generic portal in The Netherlands,"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6),541-549.

  39. 二、網路工具與電子商務的議題 Hsu, C.L. and Lin, J.C.C. (2008). "Acceptance of blog usage: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5(1),65-74.

  40. ~THE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