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10 Vues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征稿简则 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化学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 重点报道中国高等院校师生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化学学科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中的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取得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1 栏目设置 1.1 学术论文 报道学术水平高、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大,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全文 ( 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等 ) 一般在 6000 字 左右。 1.2 研究快报
E N D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征稿简则 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化学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 重点报道中国高等院校师生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化学学科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中的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取得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1 栏目设置 1.1 学术论文 报道学术水平高、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大,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全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等)一般在6000字左右。 1.2 研究快报 及时报道重要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沿的领先成果(来稿时请附发表快报理由,刊登后仍可发表论文),全文限3000字以内,不列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应详实。
1.3 研究简报 报道研究工作中的部分或阶段性成果,不列中文摘要,全文限在3000字左右。 1.4 综合评述 一般为预约稿。结合自己的系统科研工作对该领域国内外的前沿成果进行规律性概述,并能提出新的观点,以8000字为宜。
2 投稿须知 2.1 来稿需附单位证明信,证明无泄密问题及作者、工作单位署名无争议。来稿不得一稿两投,有关侵权事宜由作者自负。所有稿件均需标明二级学科、联系人及其电话号码和E-mail,可通过 E-mail(cjcu@jlu.edu.cn)投稿。
2.2 向本刊投稿者需填写《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投稿登记表(从本刊主页上下载,http://www.cjcu.jlu.edu.cn),同时交纳审理费100元,汇款时务请注明稿件编号或论文题名和联系人姓名、单位及通信地址;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学科的稿件和审理费请寄“天津市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编辑部”(邮编:300071,电话:022-23509967);
其它学科的稿件和审理费以及所有录用稿件的发表费请寄“长春市吉林大学前卫北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邮编:130021;电话:0431-88499216。审理费及发表费通过邮局汇款,以便查询并及时寄回收据。其它学科的稿件和审理费以及所有录用稿件的发表费请寄“长春市吉林大学前卫北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邮编:130021;电话:0431-88499216。审理费及发表费通过邮局汇款,以便查询并及时寄回收据。
2.3 来稿一经受理即通过E-mail发送“收稿回执”,本刊收到审理费后呈同行专家和本刊编辑委员会审定。3个月内函告作者审理结果,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对拟刊用的稿件将提出修改建议并连同稿件一起返回作者修改。修改稿2个月内不返回者,按自行退稿处理。在修改稿正式发表之前,本刊有权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请作者校对时认定。作者若无特殊声明,将视为同意被国内外各种文摘刊物和文献数据库摘引和收录,不再另付稿酬。
2.4 稿件一经正式发表,本刊将付稿费,同时赠送20份精装抽印本,方便作者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
3 文稿要求 3.1 文稿应阐明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主题鲜明,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类标题齐全;实验内容应详实;药品、仪器应标明规格、型号及生产厂家。图表内容不能重复,图的数量一般不应超过5幅。图表位置与行文同行,通栏排版。图题、表题及图表内所涉及的文字均用英文表述。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作者在修稿时务需确定一幅刊入图像目录中的插图。
3.2 文中使用的物理量、单位及其符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标准”(1995年7月新版)。外文符号的文种、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行文中的上下角标必须规范,对易混淆者请用红笔特殊标明。
3.3 附图须用计算机绘制,实验点大小适宜,线条均匀,标值距标目位置0.4 cm,图的尺寸一般为12 cm(宽)× 10 cm(高);照片须黑白分明,图像清晰,将照片贴在稿件行文中(暂不受理彩色照片)。 3.4 英文摘要采用报道式文体,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方法,体现主要创新内容,给出重要的研究结果、数据和结论,并有自明性。
3.5 提供关键词3~5个,中、英文关键词要对应,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之后。 3.6 在关键词下注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3.7 第一页地脚处注明联系人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学术职务(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类别(包括批准号)。 3.8 恰当引用参考文献,并在正文中注明出处,且按在文内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非公开出版物请勿引用。
在文献表中,中文书籍、期刊等文献需加英文译文,作者姓名加汉语拼音。英文在前,中文放括号内,日文用西文字母拼写。作者超过3人,其他的略去并加“et al.”。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各条文献需加标识码:期刊[J],专著[M],会议录[C],汇编[G],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光盘[CD],联机网络[OL]。举例如下:
[1] YAKERSON V. I., VASINA T. V., LAFER L. I., et al. Catal. Lett.[J], 1984, 3(4): 339-341. [2] JIN Xiang-Lin(金祥林), TANG Ka-Luo(汤卡罗), JIA Shao-Juan(贾韶娟).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1995, 16(6): 828-831. [3] TANG Ao-Qing(唐敖庆). Quantum Chemistry(量子化学)[M], Beijing: SciencePress, 1982: 385-398.
[4] URBANSKI J., CZERWINSKI W., JANICKA K., et al. The Handbook of Synthetic Polymer and Plastic Analysis(合成聚合物与塑料分析手册)[M]. Translated by CHEN Ben-Ming(陈本明), ZHANG De-He(张德和).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1982: 39-55.
[5] KONISHI M.. Preparation of CdSe/ZnSe Core-shell Nanocrystal, JP, 04235971[P], 1992-03-06. [6] CALMS 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1965. [7] CHRISTINE M.. Science[J/OL], 1998, 281: 331-332[1998-09-23]. (注意:新版国标GB/T7714—2005要求给出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