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第六議題: 結合科技能量,促進永續發展 第 1 子題: 氣候變遷評估與災害消減管理 主辦機關: 內政部 ( 消防署 ) 協辦機關: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 內政部 ( 營建署、建研所 ) 、交通部、中央 氣象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行政院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第六議題:結合科技能量,促進永續發展 第1子題:氣候變遷評估與災害消減管理 主辦機關:內政部(消防署) 協辦機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 內政部(營建署、建研所)、交通部、中央 氣象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行政院 公共工程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報 告 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何興亞

  2. 壹、前言(1/2) • 臺灣屬於高災害潛勢地區,加上社會快速發展,環境脆弱度增加,近年災害頻率與規模均有增加趨勢。 • 臺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為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均為73%,高居世界第一;臺灣同時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均為99%。

  3. 壹、前言(2/2) • 全球暖化及溫室效應日益顯著,將危急生存環境、資源生態、民生安全及產業發展,尤其對島國之衝擊最為嚴重。2008/9/29聯合國秘書長強烈呼籲各國必須積極進行調適,以減輕災損。 • 災害防救相關問題的釐清與改善,需有科學研究為基礎,並與政府施政有效連結與應用。積極與有效的作為將可強化國家與社會面之抗災能力,減少災害的衝擊與損失,提昇生活環境品質及國家競爭力,促進國家的永續發展。

  4. 貳、現況與檢討 (1/10) • 考量我國災害防救業務需要與工作進展情形,現況檢討與重要措施相關課題歸納如下: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題綱6.1.1整合氣候及環 境變遷之監測與衝擊評估,以強化防災調適能力)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題綱6.1.2精進颱洪乾旱預警技 術,提升減災效益)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題綱6.1.3研擬大規模地震減 災策略,以提升社會抗震能力)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題綱6.1.4研訂關鍵基 礎設施之風險評估與控制策略,以提升公共環境之安全)

  5. 貳、現況與檢討(2/10) • 目前我國在因應氣候變遷課題及災害消減與管理相關工作之主要問題如下: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一)需要上位機制與政策以推動整合研究與落實 研究成果 (二)建立區域氣候與環境變遷監測與推估能力 (三)落實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與災害管理之整合 研究 (四)強化研發成果與政策落實的關連性

  6. 貳、現況與檢討(3/10)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一)提升監測技術: ‧缺乏高精密解析度雷達雨量計觀測系統(氣象)。 ‧近海、離島及外域監測資料不足(氣象)。 ‧需強化潮位觀測系統及缺乏淹水範圍調查制度(水 災)。 ‧土砂監控系統不足(坡地及旱災)。

  7. 貳、現況與檢討(4/10)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二)提升颱洪乾旱預警技術 ‧提昇颱風路徑預報技術。 ‧加強極短期(1至6小時)定量降雨預報。 ‧建立淹水潛勢分析標準作業規範。 ‧建立坡地崩塌潛勢分析。 ‧建立乾旱潛勢評估。 (三)研擬減災策略與落實推動機制: ‧積極研擬颱洪乾旱減災策略。 ‧確實落實防災推動機制。

  8. 貳、現況與檢討(5/10)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一)大規模地震之威脅由於無法預警,其風險 令人擔憂。 (二)如何透過減災策略,提升整體社會之抗震 能力,為本題綱之探討目標。 (三)從國際上重大震災之經驗發現,擬定並執 行都會區之公共設施之減災政策,對降低 大災害之風險有重要意義。 (四)我國目前因應大規模震災,尤其發生於台 北、台中、高雄等主要都會區之地震災 害,仍欠缺完整之減災策略。

  9. 貳、現況與檢討(6/10)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核心問題: (一)地震危險區域之辨識與劃定。 (二)強震即時警報之研發與應用。 (三)都會區綜合地震減災策略。 (四)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及災前復原重建計 畫之擬定

  10. 貳、現況與檢討(7/10)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一) 天然災害— ‧颱風、豪雨 ‧地震、山崩、土石流 ‧海嘯 (二) 人為災害— ‧規劃設計不當 ‧經濟重於環保 ‧公權力不彰

  11. 貳、現況與檢討(8/10)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三) 關鍵基礎設施— ‧海岸設施 ‧地層下陷 ‧水資源設施 ‧交通、運輸及通訊設施 ‧能源設施 ‧高科技產業設施 ‧國防軍事相關設施

  12. 貳、現況與檢討(9/10)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四)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策略— ‧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原則— 山、河、海一體 ‧資源利用原則— 安全、生態、開發 (現況:人類安全第一;未來:生態優於開發)

  13. 貳、現況與檢討(10/10)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核心問題: (一)迫切需要提昇防災科技預警技術之研發 (二)缺乏減災應變措施 (三)急需研擬大規模災害減災策略 (四)需要針對災前預防、災中應變、災後復 原重建研擬策略

  14. 參、願景(1/4)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一)上位政策—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與整合機制之擬定 (二)科學技術發展與整合— 氣候變遷推估能力之精進 (三)衝擊影響評估— 氣候與環境變遷下災害脆弱度與衝擊影響 之評估 (四)政策落實— 氣候與環境變遷災害管理調適策略之擬定

  15. 參、願景(2/4)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一)近期目標— 精進颱洪乾旱預警能力,提升減災效益。 (二)長程展望— ‧整合政府相關業務主管單位之經常性作業。 ‧對環境敏感及災害潛在地區進行長期監測, ‧妥善運用監測資料與預警技術 ‧配合減災策略落實,減低災害發生之機率、 規模或損失。 ‧創造民眾與經濟發展安全環境,奠定國家永 續發展之基礎。

  16. 參、願景(3/4)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減災策略於公共工程、都市建築、都市規劃、應變體系等不同層面之採行,是降低地震風險,提升抗震能力之重要關鍵。

  17. 參、願景(4/4)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發展以風險為基礎之設施管理,進行基礎設施之維護成本控管,及災後影響範圍評估,俾利災害風險降低。 ‧防災科技的研發、 ‧風險管理機制的建構、 ‧相關法規的訂定與推動、 ‧災害風險評估技術、 ‧整合防救災資料庫, ‧建置資訊交換共通平臺等方式,持續進行整體防救 災環境改善,達成提升公共環境安全的願景。

  18. 肆、重要措施(1/14)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一)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與整合機制之擬定 (經建會) ‧擬定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出版我國之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評估評估報告 ‧加強國際合作與國際參與

  19. 肆、重要措施(2/14)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二)氣候變遷推估能力之精進 (經濟部、國科會、交通部) ‧氣候與環境變遷監測資訊整合與資料庫建立 ‧氣候變遷訊息與影響因子之確認與氣候變遷模擬技術之精進

  20. 肆、重要措施(3/14)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三)氣候與環境變遷下災害脆弱度與衝擊影響之評估(經濟部、國科會、內政部) ‧建立跨領域整合與系統性的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研究工具與方法論 ‧評估與確認現有防災體系面對氣候與環境變遷可能之脆弱度,建立必須強化之優先次序 ‧建立不同災害脆弱度及風險地圖

  21. 肆、重要措施(4/14) 一、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方面: (四)氣候與環境變遷災害管理調適策略之擬定(經建會、經濟部、內政部) ‧建立氣候與環境變遷之可能衝擊情境,擬定調適策略。 ‧建立系統整合之決策分析工具與長期預警系統,強化調適能力與預警機制,以便即時採取操作性與規劃性應變調適策略。 ‧災害管理調適策略須與國土政策規劃與環境永續利用緊密結合,相關政策之推動亦須考量氣候與環境變遷之衝擊影響。

  22. 肆、重要措施(5/14)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一)提昇監測技術有效提升預警精度 (經濟部、交通部) ‧精密測雨雷達網評估與建置(水利署) ‧強化海外之監測(氣象局) ‧強化潮位觀測系統及建立淹水範圍調查制度(水利署、氣象局) ‧水庫及其集水區之監測與基礎調查(水利署)

  23. 肆、重要措施(6/14)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二)提升颱洪乾旱預警技術(經濟部、交通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颱風路徑預報技術(氣象局) ‧極短期定量降雨預報技術(水利署、氣象局) ‧建立淹水潛勢分析標準作業規範(水利署) ‧建立坡地崩塌潛勢分析(水保局) ‧乾旱潛勢評估技術(水利署)

  24. 肆、重要措施(7/14) 二、颱洪乾旱減災方面: (三)減災應變策略研擬與落 實推動機制 (經濟部) ‧在颱洪乾旱減災應變策略研擬方面建議 (水利署) ‧在落實推動機制方面建議(水利署)

  25. 肆、重要措施(8/14)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一)地震危險區域之辨識與劃設 (內政部、國科會) ‧推動地震災潛勢地圖之制訂(營建署、國科會) ‧研提地震災害防治強化地區(營建署) (二)強震即時警報之研發與應用 (交通部、工程會) ‧研擬推動機制與策略(工程會、氣象局) ‧開發強震即時警報試行系統(氣象局)

  26. 肆、重要措施(9/14)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三)都會區綜合地震減災策略 (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經濟部、工程會) ‧老舊社區震災境況模擬與地震減災策略之擬定(營建署、建研所) ‧校園建築之地震減災策略 (營建署、建研所、教育部) ‧通訊及交通服務系統之地震減災與應變策略 (交通部) ‧重要維生系統之地震減災策略 (營建署、交通部、經濟部)

  27. 肆、重要措施(10/14) 三、大規模地震減災方面: (四)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及災前復原重建計畫之擬定(內政部、經濟部、工程會) ‧現有政府機關與重要民生企業危險建築之清查(營建署、工程會) ‧企業持續營運與危機管理技術之建立 (經濟部、工程會) ‧政府機關與重要民生企業災後持續運作計畫之擬定(消防署) ‧都會區大規模震災災前復原重建措施之預擬(營建署、工程會)

  28. 肆、重要措施(11/14)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一)建立關鍵基礎設施之災害調查與知識管理機制 (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原能會) ‧建立專責機構,統一調查辦法之作業準則,建立客觀公正的調查機制; ‧藉由事故的調查結果,作為事故應變、分析和政策規劃之參考依據,逐步修正與改進,提昇風險評估與管理技術。 ‧建立資訊共通與知識管理機制,彙整災害之調查資料,分享防救災相關單位經驗成果。

  29. 肆、重要措施(12/14)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二)關鍵基礎設施之風險評估與管理技術提昇 (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原能會) ‧制訂跨部會協商與指揮機制; ‧優先規劃與管理關鍵公共安全系統設施; ‧進行跨部會彙整風險評量和對策之基本資料; ‧提升風險量化評估與管理效能。

  30. 肆、重要措施(13/14)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三)因應防減災需求之關鍵基礎設施規劃與管理 (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原能會) ‧探討各部會主管之關鍵基礎設施內涵。 ‧針對人為與天然災害,強化現行法規標準之不足部分。 ‧建立防減災需求之規劃與設計程序。 ‧經由災害情境演練,提升中央與地方政府減災及防救措施之完整性與整備能量。

  31. 肆、重要措施(14/14) 四、關鍵基礎設施風險控制方面: (四)風險管理為基礎之跨部會資訊分享機制 (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原能會) ‧組成跨部會之獨立指導機構,統籌各項資料庫建置籌劃事宜。 ‧針對災害發生之情境及所需資料進行深入探討。 ‧檢視各部門既有之資料庫,探討新舊資料整合之可行作法。 ‧研訂管理計畫:包括定期監測、效能及量化風險評估、維護計畫。 ‧建立防災人員及機具設施之地理資訊系統。 ‧建立防救災的標準作業流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