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第六节 核苷酸类物质 一、概况 核酸由众多的单体核苷酸通过 3 ‘ , 5 ’ -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

第六节 核苷酸类物质 一、概况 核酸由众多的单体核苷酸通过 3 ‘ , 5 ’ -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 (一)呈味核苷酸 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 IMP )、鸟苷酸( GMP )、黄苷酸( XMP )呈强鲜味。如:肌苷酸钠比味精鲜 40 倍,鸟苷酸钠比味精鲜 160 倍。 5 ’ -鸟苷酸 5 ’ -肌苷酸 5 ’ -黄苷酸 ( guanylic acid )( inosinic acid ) ( xanthylic acid )

dolan-onea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节 核苷酸类物质 一、概况 核酸由众多的单体核苷酸通过 3 ‘ , 5 ’ -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节 核苷酸类物质 一、概况 核酸由众多的单体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 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

  2. (一)呈味核苷酸 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IMP)、鸟苷酸(GMP)、黄苷酸(XMP)呈强鲜味。如:肌苷酸钠比味精鲜40倍,鸟苷酸钠比味精鲜160倍。 5’-鸟苷酸 5’-肌苷酸 5’-黄苷酸 (guanylic acid)(inosinic acid) (xanthylic acid) 5’-GMP > 5’-IMP > 5’-XMP

  3. 鲜味剂的协同效应 当核苷酸与氨基酸类物质混合使用时,鲜味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倍地提高。

  4. 历史 • 1960年,日本科学家发现5‘-IMP具有强烈鲜味。 • 60年代后期,日本成为用发酵法生产核苷酸类物质的最大生产国。 • 市场上的“强力味精”、“加鲜味精”是在普通的味精中加少量肌苷酸钠组成。 • 70年代以后,核酸类物质及其衍生物以其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受到医药界的普遍重视。

  5. (二) 生产方法 1. 发酵法 (1)一步法:直接发酵法 (2)二步法(发酵转化法) 发酵法 核苷 核苷酸 2. 酶解法 酵母 核糖核酸 核苷酸 磷酸化 提取 酶解

  6. 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 • (一) 生物合成途径 • 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 由氨基酸、磷酸戊糖、CO2和NH3合成核苷酸。 • 嘌呤核苷酸:直接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转 • 变为其它嘌呤核苷酸。

  7. 葡萄糖 HMP 5‘-磷酸核糖 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PRPP转酰胺酶 5’-IMP AMP SAMP XMP GMP

  8. 延胡索酸 腺苷酸代琥珀 酸裂解酶 天冬氨酸,Mg2+,GTP 腺苷酸代琥珀酸 合成酶 腺苷酸代琥珀酸 AMP NAD+ H2O NADH+H + 谷氨酰氨 谷氨酸 IMP Mg2+,ATP IMP脱氢酶 GMP合成酶 GMP XMP 由IMP合成AMP及GMP

  9. IMP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

  10. 2.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synthesis) 微生物从培养基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戊糖、磷酸,直接合成单核苷酸。 当全生物合成途径受阻时,微生物可通过此途径合成核苷酸。

  11. 三、肌苷酸的生产 (一)一步法 1.肌苷酸生产菌选育 (1)解除微生物自身的反馈调节 a.解除AMP、GMP对PRPP转酰胺酶的反馈抑制。 b.切断5‘-IMP继续代谢生成GMP和AMP的途径。

  12. 因此,选择可能产生核苷酸的产氨短杆菌(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为出发菌株,诱变为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再诱变为鸟嘌呤缺陷型突变株。

  13. IMP的阻遏如何解决? (2)改变核苷酸对细胞膜的渗透性 核苷或碱基容易透过细胞膜,而核苷酸难于透过细胞膜。 日本科学家发现,Mn2+对于产氨短杆菌核苷酸的膜透性起着关键作用, Mn2+限量的情况下,菌体产生膨胀异常现象,细胞膜允许IMP渗透到胞外,积累IMP。

  14. Mn2+限量与生物素亚适量结果相同,但机制不同。Mn2+限量与生物素亚适量结果相同,但机制不同。 Mn2+亚适量:培养后期,细胞形态异常(伸长、膨胀、不规则) 生物素亚适量:为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基,影响脂肪酸生物合成,间接影响细胞膜磷脂合成,从而影响细胞膜透性。

  15. 2.培养条件 (1)因所用菌株为腺嘌呤缺陷型,所以添加适量腺嘌呤(加0.5%酵母膏或酵母水解液)。 (2)Mn2+亚适量 工业原料和工业用水含较多的Mn2+,难于控制Mn2+亚适量,有两条途径: a.筛选对Mn2+不敏感的突变株 b.加抗生素或表面活性剂以解除过量Mn2+的影响。 (3)添加较高浓度的磷盐。

  16. (二)二步法(肌苷酸生产主要方法) • 发酵法 肌苷 肌苷酸 • 原因: • IMP对细胞膜的透性很差。 •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使IMP脱磷酸化的酶类。 磷酸化

  17. 肌苷生产菌的选育 • 常用:Bacillus subtilis 的腺嘌呤缺陷型。 • 原因: • 该菌磷酸酯酶活性强,有利于将IMP脱磷酸化形成肌苷,分泌至胞外,而产氨短杆菌的磷酸酯酶活性较弱。

  18. 2.培养条件 (1)培养基: 碳源:淀粉水解糖或糖蜜 氮源:要充分(因肌苷含氮量高,20.9%) 无机盐:可溶性磷盐有抑制作用(胞外磷酸化) 生长因子:加适量含腺嘌呤的物质,如酵母膏。 腺嘌呤的最适浓度: 不影响菌体生长 使肌苷大量积累

  19. (2)发酵条件 通气搅拌:供氧充足,促进肌苷生成,并可减少CO2对肌苷生成的抑制。 (3)肌苷的提取 先过阳离子交换柱,再过活性炭柱(吸附),结晶。

  20. 3.肌苷的磷酸化 (1)酶法: 酶:核苷磷酸化酶(三叶草假单胞菌) 磷酸的供体:对硝基苯磷酸 难点:除5‘-磷酸化产物外,还有3’-、2‘-位异构体,收率85%。 (2)化学法:用不同的磷酸化试剂。

  21. 4.肌苷酸的提取 离子交换法 除菌体 除对硝基酚 柱层析 (过滤、离心) 活性炭吸附 加乙醇沉淀精制(结晶) 粗制品 肌苷酸

  22. 四、鸟苷酸的生产 • 鸟苷酸由鸟嘌呤、核糖和磷酸三部分组成。 • 1960年,日本科学家发现5‘-鸟苷酸钠具有强烈的鲜味。1961年又证实了香味极浓的著名菇类-香菇含有大量的鸟苷酸,从此开始研究GMP的生产方法。

  23. (一)二步法 (常用) • 原因: • GMP的细胞膜透性很差(限Mn2+) • 微生物中普遍存在鸟苷酸的降解酶系(加高浓度磷盐),培养条件较复杂。 • 2.直接发酵法产酸率不高,因G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终产物,使鸟苷酸的自身合成受阻。 • 3.鸟苷的溶解度低,容易析出,相对减弱了反馈调节的强度,使积累鸟苷成为可能。

  24. 鸟苷生产菌的选育(鸟苷高产菌株应具备的条件)鸟苷生产菌的选育(鸟苷高产菌株应具备的条件) (1)丧失腺苷酸琥铂酸合成酶活性,即切断肌苷酸到腺 苷酸的通路。 (2)鸟苷分解酶的活性微弱。 (3)解除鸟苷酸的反馈抑制与阻遏。 (4)由肌苷酸脱氢酶、鸟苷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比核 苷酸酶催化的反应优先进行,从而抑制肌苷的产生。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腺嘌呤缺陷型加以诱变获得。

  25. 延胡索酸 腺苷酸代琥珀 酸裂解酶 天冬氨酸,Mg2+,GTP 腺苷酸代琥珀酸 合成酶 腺苷酸代琥珀酸 AMP NAD+ H2O NADH+H + 谷氨酰氨 谷氨酸 IMP Mg2+,ATP IMP脱氢酶 GMP合成酶 GMP XMP 由IMP合成AMP及GMP

  26. (二)酶法(又称核酸水解法) 起始于日本,50-60年代研制成功,技术关键是筛选到产生5‘-磷酸二酯酶(核酸外切酶)的菌株。

  27. 1.原理 5’-磷酸二酯酶能水解核糖上3‘-碳原子羟基与磷酸形成的二酯键,生成4种5’-单核苷酸,即:从游离3‘-羟基端开始,逐个水解下5’-单核苷酸。 特点:工艺简单,得率高,副产物也为医药产品。

  28. 核酸 核酸酶(磷酸二酯酶) 核苷酸 核苷酸酶(磷酸单酯酶) 核苷 磷酸 核苷磷酸化酶 嘌呤或嘧啶 戊糖-1-磷酸 核酸的降解过程

  29. 某些核酸外切酶对RNA、DNA均有作用: 牛脾磷酸二酯酶 3-核苷酸 蛇毒磷酸二酯酶 5-核苷酸

  30. 2.磷酸二酯酶的制备 (1)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可用固体发酵(制曲、浸泡、抽提) (2)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us) 液体深层发酵,该菌不仅含有5‘-磷酸二酯酶,同时含有脱氨酶,使其中的5’-AMP脱氨后生成5‘-IMP。 因此,使用该菌产生助鲜剂时,由于含有两种酶,可同时得到IMP和GMP。

  31. 3.核酸提取 (1)鲜酵母制备 (2)提取核酸(RNA)

  32. 4.核酸酶解 核酸溶液 5‘-单核苷酸混合液 5. 5‘-鸟苷酸的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 5‘-磷酸二酯酶

  33. 黄原胶 一、多糖 1.概况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或其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34. 2. 多糖的分类 植物多糖 (1)根据多糖的来源不同 动物多糖 微生物多糖 (2)根据多糖在微生物体内的分泌部位 胞内多糖 细胞壁多糖 胞外多糖

  35. 二、黄单胞菌多糖 又称黄原胶,汉生胶,是微生物多糖中产量最大的一种。 196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1964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在美国的生产规模仅次于抗生素和溶剂,列第三位。

  36. 黄原胶的结构特征 • 1975年阐明,由5分子糖为一单元,并由相同的单元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多糖物质,即“五糖重复单元”聚合而成。 • D-葡萄糖:D-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 • 2 : 2 : 1

  37. 2. 黄原胶的性质 (1)典型的流变特性 (2)低浓度时的高粘性 (3)耐热、耐酸碱性 (4)相容性及溶解性 (5)分散性及保水性

  38. 3. 黄原胶的用途 (1)能源开发 (2)食品工业 (3)其它工业

  39. 三、黄原胶的生产 1.菌种 引起甘蓝黑腐病的病原细菌——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杆状,G-,产荚膜。 平板:黄色粘稠菌落,液体培养形成粘稠状胶状物。

  40. 2.培养基 (1)碳源:葡萄糖(国外),淀粉(国内)。 (2)氮源:易利用有机氮(鱼粉和豆粉), 不易利用无机氮。 (3)无机盐:K2HPO4、MgSO4.7H2O、轻质 CaCO3对发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1. 3. 培养条件 • 温度:2528℃ • pH: 6.57.0 • 周期:7296h • 高碳氮比 • 高通气量

  42. 高粘度发酵液影响供氧,解决方法: 提高搅拌转速 a.改进发酵设备,提高供氧能力 提高通气速率 b.限制细胞浓度,控制氧的需求量——补料分批 培养(后期流加糖)。

  43. 四、黄原胶的提取 主要方法:沉淀法 1.有机溶剂沉淀法 发酵液+乙醇 黄原胶沉淀(工业级黄原胶) 离心除菌体,多次用酒精沉淀、洗涤,得食品级黄原胶。

  44. 2.钙盐-工业酒精沉淀法 酸性乙醇 黄原胶+CaCl2黄原胶钙沉淀 黄原胶+Ca2+ 特点: 有机溶剂用量减少一半,但在成品中带入了钙离子。

  45. 五、工艺流程 斜面种子 一级种子 二级种子 罐发酵 提取 离心 烘干 磨碎 过筛 产品

  46. 思考题 1.肌苷酸与鸟苷酸的生产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 2.简述酶法制备核苷酸的过程。 3.以黄原胶为例说明如何提高溶氧量。

  47.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your own resolution to suc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one thin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