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六章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六章第六节. 一、概念.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及呼吸改变。多见于早产儿,严重者死亡率较高,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早产 < 32 周的早产儿 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 2 . 缺氧缺血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形成出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产伤或不适当的操作

donom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生儿颅内出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2. 第六章第六节 一、概念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及呼吸改变。多见于早产儿,严重者死亡率较高,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早产 <32周的早产儿 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2. 缺氧缺血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形成出血。

  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产伤或不适当的操作 巨大儿、头盆不称、使用吸引器、急产或产钳助产。 头部受到牵拉挤压,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足月儿。 4、其他原因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 ,输液过快 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出血。频繁吸引、气胸 或凝血因子不足或出血性疾病

  5. 临床表现 非特异表现 低体温、黄疸、贫血、呼吸暂停甚至休克。

  6. 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 • 1、意识改变 兴奋与抑制交替; • 2、呼吸障碍增快、减慢、不规则; • 3、颅内压增高 前囟隆起、脑性尖叫、惊厥、对光反射消失 • 4、眼征 双目凝视、斜视、眼球震颤 • 5、肌张力 早期增高 以后减弱或消失 • 6、原始反射 减弱或消失

  7.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1.多见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 2.多在生后72小时内发生, 3.表现为呼吸暂停、嗜睡、淡漠,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

  8. 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多有产伤史; 2.损伤血管:蛛网膜下桥静脉 3.表现:在生后第2天发生惊厥,发作间隙情况良好.出血量少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短期内死亡。 3.腰穿见血性脑脊液。 4.后遗症:个别病例脑积水。

  9. 硬脑膜下出血 1.病因:多有产伤史; 2.多见于巨大儿和分娩不顺利者 3.表现: 急性、大量出血:数分钟、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生后第24小时后发生抽搐,偏瘫、斜视等。

  10.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血性,皱缩的红细胞。 2.影像学检查:B超,CT 、MRI等。 3.其他:贫血、高胆等。

  11. 治疗 1.止血 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 卡巴克洛(安络血)立止血 2.控制惊厥 苯巴比妥、地西泮 3.降低颅高压:呋塞米、甘露醇 4.脑代谢激活剂: 时机:脑出血停止后, 药物:脑活素

  12. 治疗 5.外科治疗 硬膜下出血:有症状的患儿,硬膜下穿刺吸出积血。 脑积水:早期有症状者侧脑室穿刺引流 加重者,脑室-腹腔引流。

  13. 护理诊断 重点 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2. 低效性呼吸型态与呼吸中枢受抑制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14. 护理措施 重点 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 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观察神志、前囟张力和四肢肌张力的变化,注意瞳孔(大小及变化) 定期测头围,并及时记录。 观察惊厥时间、性质,及时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

  15. 护理措施 重点 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2)绝对静卧,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体位:患儿取头高侧卧位,肩部垫高 15-30°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声,护理操作应轻、稳、准。尽量少搬动头部和避免头皮血管反复穿刺,以免加重颅内出血。

  16. 护理措施 重点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型态。 (1)及时清理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困难者,及时清理气道。避免外界因素阻碍患儿气道的通畅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给氧浓度和方式,防止氧浓度过高、用氧时间过长造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参见卫生部早产儿用氧指南) (3)严重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者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17. Let's have a rest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