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57 Vues
第六章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六章第六节. 一、概念.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及呼吸改变。多见于早产儿,严重者死亡率较高,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早产 < 32 周的早产儿 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 2 . 缺氧缺血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形成出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产伤或不适当的操作
E N D
第六章第六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六章第六节 一、概念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及呼吸改变。多见于早产儿,严重者死亡率较高,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原因: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早产 <32周的早产儿 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2. 缺氧缺血性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形成出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产伤或不适当的操作 巨大儿、头盆不称、使用吸引器、急产或产钳助产。 头部受到牵拉挤压,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足月儿。 4、其他原因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 ,输液过快 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出血。频繁吸引、气胸 或凝血因子不足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 非特异表现 低体温、黄疸、贫血、呼吸暂停甚至休克。
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 • 1、意识改变 兴奋与抑制交替; • 2、呼吸障碍增快、减慢、不规则; • 3、颅内压增高 前囟隆起、脑性尖叫、惊厥、对光反射消失 • 4、眼征 双目凝视、斜视、眼球震颤 • 5、肌张力 早期增高 以后减弱或消失 • 6、原始反射 减弱或消失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1.多见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 2.多在生后72小时内发生, 3.表现为呼吸暂停、嗜睡、淡漠,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
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多有产伤史; 2.损伤血管:蛛网膜下桥静脉 3.表现:在生后第2天发生惊厥,发作间隙情况良好.出血量少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短期内死亡。 3.腰穿见血性脑脊液。 4.后遗症:个别病例脑积水。
硬脑膜下出血 1.病因:多有产伤史; 2.多见于巨大儿和分娩不顺利者 3.表现: 急性、大量出血:数分钟、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生后第24小时后发生抽搐,偏瘫、斜视等。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血性,皱缩的红细胞。 2.影像学检查:B超,CT 、MRI等。 3.其他:贫血、高胆等。
治疗 1.止血 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 卡巴克洛(安络血)立止血 2.控制惊厥 苯巴比妥、地西泮 3.降低颅高压:呋塞米、甘露醇 4.脑代谢激活剂: 时机:脑出血停止后, 药物:脑活素
治疗 5.外科治疗 硬膜下出血:有症状的患儿,硬膜下穿刺吸出积血。 脑积水:早期有症状者侧脑室穿刺引流 加重者,脑室-腹腔引流。
护理诊断 重点 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2. 低效性呼吸型态与呼吸中枢受抑制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护理措施 重点 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 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观察神志、前囟张力和四肢肌张力的变化,注意瞳孔(大小及变化) 定期测头围,并及时记录。 观察惊厥时间、性质,及时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
护理措施 重点 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2)绝对静卧,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体位:患儿取头高侧卧位,肩部垫高 15-30°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声,护理操作应轻、稳、准。尽量少搬动头部和避免头皮血管反复穿刺,以免加重颅内出血。
护理措施 重点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型态。 (1)及时清理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困难者,及时清理气道。避免外界因素阻碍患儿气道的通畅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给氧浓度和方式,防止氧浓度过高、用氧时间过长造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参见卫生部早产儿用氧指南) (3)严重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者气管插管辅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