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安南國中 李蕙珍老師製作. 台江的前世. 「台江」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十一年范咸 《 重修台灣府志 》 ,范志如此描述當時的地理景觀─ 「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鯓,北到蕭壟、茅港尾。」 「台江」一台灣最美的內海,又稱為 「海翁堀」 , 《 台海使槎錄 》 及台灣府志山川總圖如此稱呼,西人法連太因( Francois Valentijn )所寫的 《 新舊東印度誌 》 地圖,繪記內海中有一沙州「 Twalvis Been 」,形似鯨骨。

donom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江十六寮地名由來 安南國中 李蕙珍老師製作

  2. 台江的前世 • 「台江」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十一年范咸《重修台灣府志》,范志如此描述當時的地理景觀─ 「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鯓,北到蕭壟、茅港尾。」 • 「台江」一台灣最美的內海,又稱為「海翁堀」,《台海使槎錄》及台灣府志山川總圖如此稱呼,西人法連太因(Francois Valentijn)所寫的《新舊東印度誌》地圖,繪記內海中有一沙州「Twalvis Been」,形似鯨骨。 • 「海翁」,閩語,鯨魚的意思。「堀」,魚鱗棲身之穴,可泊百船。清朝文人如此形容「海翁堀、漚汪溪,春明浪秀。」(漚汪溪即是曾文溪的前身)。

  3. 台江的今生 • 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台灣大風雨,陰雨接連二十天 • 曾文溪從台江公親寮東北方的菅寮氾濫改道,三個月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 東至洲仔尾,北到曾文溪,西到鹿耳門,南到郡城小北門外 • 一大片內海成為海埔新生地。

  4. 從台江到菅仔埔 • 當時,曾文溪一路奔流,水衝台江,溪道紛更,衝出許多浮浮沉沉的沙洲、沼地與大潮溝。 • 清朝治台良吏姚瑩所寫《東槎紀略》記載了這場風雨之變。 • 當時從安平東望今天的台江海尾寮─ 「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自埔上西望鹿耳門不過咫尺。」 • 這是文獻上台江埔最早的拓墾故事。

  5. 菅仔埔~安南的古地名 • 菅芒是一種秋天開花,根質強韌的草本植物,也只有這種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得以成為鹽份極高海埔地優勢族群。  • 拓墾者自台江東側岸邊的移民聚落,他們從暴風雨中存活了下來,雖然庄社毀了,但台江埔上的菅芒仍然抽新芽,生生不息。 • 只要有菅芒,拓墾者就有重建「草寮」的本錢。  • 於是他們或同村、或同姓、或友人,三五成群相招來去「菅仔埔」開墾,一間一間的草寮,就在埔上築起,縷縷的村煙,讓這塊浮覆地有了溫暖。  • 「菅仔埔」,可說是台江浮覆地最早的地名。

  6. 台江十六寮 菅仔埔流傳著的「十六寮」歌謠 ~至今仍有耆老傳唱 •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 中洲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  總理前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  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  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

  7. 所謂「台江十六寮」係昔時台江內海的十六個舊部落 • 是現今安南區五十一個里的前身 • 十六寮名稱為 : 『中洲寮』、『五塊寮』、『公親寮』、 『和順寮』、『南路寮』、『陳卿寮』、 『溪頂寮』、『草湖寮』、『布袋嘴寮』、 『新寮仔』、『總頭寮』、『學甲寮』、『溪南寮』、『溪心寮』、『本淵寮』、 『海尾寮』。

  8. 台江的前世

  9. 台江內海圖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7/10/25/11427-2177300.htm

  10. 安南區村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http://163.26.21.11/annai/main2.htm

  11. 「中洲寮」地名由來 • 「中洲寮」,是先民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台南縣學甲中州來到當地開墾,為了紀念這一段遷徙史,後代便以故鄉「中州」為其地名。

  12. 「五塊寮」地名由來 • 五塊寮仔就是今日的東和里,因為早期部落剛形成時,只有五戶人家,所以稱為「五塊寮仔」 • 而這五戶分別姓曾、林、劉、邱、王,現在以曾姓最多,到八十九年一月底居民有767人。

  13. 「公親寮」地名由來 • 先民在公親寮從事耕種已有二百五十年以上,居民大多是由台南縣學甲、北門等遷移而來,庄民則大多以耕牧生活為主。 • 當時的公親寮村落以西數里,都是曾文溪的河床沙洲荒地,而東面大部份則是耕地,為外鄉地主所有,由於土地界址糾紛的問題,使得東西兩方的村民訴訟經年,甚至常常必須訴諸武力,來解決問題。 • 之後,在公親寮先賢充當和事佬,出面仲裁後,才得和平解決。因此東西兩個鄰村便稱呼該村為公親寮,並贈送數甲呈大旗型的土地,給公親寮的村民,因此得名。

  14. 「和順寮」地名由來 • 前清時期,當地的先民由學甲、中州一帶前來開墾時,大多以舊的材料搭寮居住,因此稱為「舊寮」,到了日據時代,又有多人來此,並改稱為「舊和順寮」。

  15. 「南路寮」地名由來 • 此地的移民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由高雄縣湖內鄉圍仔內庄「北上」遷移而來,因此,才命地名為南路寮。

  16. 「陳卿寮」地名由來 • 又稱虎尾寮,今稱頂安里。本區是由台江沖積而新形成的海埔沼澤地,大約開發於清朝道光年間。 • 有一個名叫「陳卿」的人,最早來到這一片海埔地上落戶,進行開墾工作,慢慢地,漸有人煙,增加到幾十戶人家,後人為了紀念陳卿,乃稱此地為「陳卿寮」。

  17. 「溪頂寮」地名由來 • 清朝中葉先民移住此地時,是在鹽水溪溪頂浮出的沙質土地上搭寮居住 • 當時地勢低窪,人民在此搭寮定居開墾,那種景象彷彿就是在「溪頂」,所以取名為溪頂寮。

  18. 「草湖寮」地名由來 • 清朝康熙末年,有兩個叫王蕊和王蓮的人,從今台南縣將軍鄉帶頭移居到此開墾。後人乃以兩人之名,稱當地為「王蕊蓮寮」。 • 到了日據時代,由於村庄四周種植有「竹子叢」,因此稱當地為「竹圍仔腳」。 • 台灣光復後,因為當地漁塭增多,彷彿湖泊般,居民在漁塭四周搭蓋草寮,故稱「草湖寮」。

  19. 「布袋嘴寮」地名由來 • 本區開發於清朝光緒年間,有蕭姓夫妻兩人,胼手胝足,自嘉義布袋南遷至本區開墾 • 為紀念嘉義故鄉,乃取名「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來由。

  20. 「新寮」地名由來 • 清朝嘉慶年間,原居住在台南縣學甲、中州的鄭強、鄭彰和鄭海等兄弟,遠離家鄉南下來到今天的長安里 • 發現此地有開發價值,就搭建三間新寮(新厝)而住下來,隨即又有他姓氏族人遷入,逐漸形成一個部落 • 彼此之間都以新寮仔人相互稱呼,「新寮仔」之名因而形成。

  21. 「總頭寮」地名由來 • 總頭寮開拓自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00年左右),先民自北門、學甲、佳里興等地陸續移入,拓墾荒蕪,移民日多,漸成一小型庄落,定名「大寮」。 • 至咸豐年間,有公館官僚林總頭派駐於此,乃改為「總頭寮」,沿用至今。

  22. 「學甲寮」地名由來 • 居民大部份是從今台南縣學甲鎮遷來,展開刻苦耐勞的墾荒生活,久之形成部落。 • 為懷念故土,乃以故鄉「學甲」之名稱之,這是本庄地名的由來。

  23. 「溪南寮」地名由來 • 緊臨曾文溪,且位居曾文溪南側農村,故名之。現為南興里。 • 拓墾先民以黃、施、李姓為主,起草興學堂,為大廟「興安官」前身。

  24. 「溪心寮」地名由來 • 早期曾文溪經常氾濫成災,沖毀堤防,溪道一再變遷,最後在今安南區形成南北兩條水道,中間為溪洲浮覆地,形成聚落,本聚落因在溪流的中間,故名溪心寮。

  25. 「本淵寮」地名由來 • 西元1826年「黃本淵」獨資僱工全力開墾,經過一段艱辛歲月,才成聚落,後來為了紀念他,及命名為「本淵寮」。 • 「黃本淵」便在今朝興宮前搭設草寮,負責漁船和商船管理工作,大家若對海上交通有任何疑問,都會去問「黃本淵」,因此也叫做這裡為「本淵寮」。

  26. 「海尾寮」地名由來 有三種說法:1.海尾原來不叫海尾,而是名叫「膨舍寮」。因為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吳膨舍的人,從「將軍庄」遷移到本地,並搭建塭寮,從事養殖魚塭的工作。後代居民認為本地靠海邊,才把地名改稱為「海尾寮」。 2.早年有來自將軍庄的漁民,來到今安南區的外海捕魚,發現到這片海埔新生地。於是開始有人來到這裡開墾,因地處海邊,因此取名為「海尾寮」。 3.安南區本是台江內海。現今安平為海水之頭,稱「海頭」;而海尾則地處海水之尾,故稱「海尾」。

  27. 現今台江遺跡~四草湖 • 安南區是古時候台江內海,因發生洪水曾文溪改道,沖刷大量泥土而下,使得台江內海變成陸地所形成。全區地勢平坦,沒有山脈。 • 今天位在四草的四草湖,是古台江僅存的遺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