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14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第14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制作: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4. 3. 人体机能水平. 5. 2. 1. 6. 运动过程. 运动开始. 运动结束. 图1 运动过程的六状态(依杨锡让,1962年). 注:1赛前状态;2准备活动;3;进入工作状态;4稳定状态;5疲劳;6恢复.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14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4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制作: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4 3 人体机能水平 5 2 1 6 运动过程 运动开始 运动结束 图1 运动过程的六状态(依杨锡让,1962年) 注:1赛前状态;2准备活动;3;进入工作状态;4稳定状态;5疲劳;6恢复

  3.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2、赛前状态的机制 自然条件反射。

  4. 3、赛前状态的类型 ⑴良好的赛前状态 ⑵不良的赛前状态 ①起赛热症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 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 微微颤抖及喉咙发堵等不良反应。 ②起赛冷淡型:过强的赛前反应而引起机体出现 了超限抑制,表现为赛前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 漠、无兴趣、浑身无力等。

  5. 4、赛前状态的调整 ⑴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 ⑵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 ⑶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

  6. (二)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的定义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

  7. 2、准备活动的作用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3)体温适度升高,使机体代谢水平提高,并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8. 3、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痕迹效应) 通过预先活动,在神经中枢相应部位留下兴奋性升高的痕迹,使得正式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机能水平。 4、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与正式运动间隔时间问题

  9. 表1 三种不同情况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绩的比较

  10. 二、进入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的含义 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二)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 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11.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工作性质、工作强度、肌肉活动的复杂程度、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等因素。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都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12.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 “极点”的定义: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13. 大脑皮质出现动力定型紊乱 内脏活动跟不上肌肉需要 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 体内乳酸大量堆积 氧气供应不足 “极点”产生的原因

  14. 2、“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原因 •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 •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

  15. 4、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 •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 • ②“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16. 三、稳定状态 (一)稳定状态的含义 (二)真稳定状态 (三)假稳定状态

  17.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刺激 反应 适应

  18. 一、运动负荷的本质: 机体在生理方面所承受的训练刺激。 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一)耐受性 (二)疲劳 (三)恢复 (四)超量恢复 (五)消退

  19. 三、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与训练效果 (一)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 应激性和适应性(生物体的特征) (二)训练效果 “机能重建”与“结构重建” (三)运动负荷阈 过小、过大、适宜 运动负荷阈的四个因素:强度、时间、密度和数量。

  20.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 (一)运动系统 1、骨骼的特征 2、骨骼肌的特征 (二)氧运输系统 1、呼吸机能的特征 2、血液的特征 3、循环机能的特征 (三)神经系统 主要指标有:基础心率、肺活量、动脉血压、反 应时。

  21. 二、有训练者在运动时和恢复期的生 物学特征 (一)对定量负荷的反应特征 动员快、反应小、恢复快 定量负荷试验方法: 联合机能实验、哈佛台阶试验、PWC170试验。

  22. (二)对极量负荷的反应特征 有训练者表现为:机能水平高、机能贮备潜力大。 常用方法:递增负荷法 1、最大摄氧量 2、氧脉搏 3、最大氧亏积累 4、最大做功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