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二节 舆地、职官

第二节 舆地、职官. 舆 地. 舆即地。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后称舆地或方舆,是地理的意思。 我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各不相同,多有变更;古今地名,名同实异、实同名异的情况很多,古无今有、古有今无的情况也很多。 读古书遇到地名方面的问题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一、州. 《尚书 ·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 冀州、兖州、 青州、徐州、 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 雍州。. 二、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陇西、颍川、南阳、邯郸、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上党、太原、 代郡、钜鹿、雁门、云中、琅琊、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节 舆地、职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舆地、职官

  2. 舆 地 • 舆即地。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后称舆地或方舆,是地理的意思。 • 我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各不相同,多有变更;古今地名,名同实异、实同名异的情况很多,古无今有、古有今无的情况也很多。 • 读古书遇到地名方面的问题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3. 一、州 •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 • 冀州、兖州、 • 青州、徐州、 • 扬州、荆州、 • 豫州、梁州、 • 雍州。

  4. 二、郡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陇西、颍川、南阳、邯郸、渔阳、 • 右北平、辽西、辽东、上党、太原、 • 代郡、钜鹿、雁门、云中、琅琊、 • 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 三川、河东、南郡、九江、鄣郡、 • 会稽、砀郡、泗水、薛郡、东郡、 • 齐郡、上谷、九原、上郡、北地、内史。 • 后增加四郡:桂林、象郡、南海、闽中。 • 郡下设县。

  5. 三、道 • 唐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 • 关内道(古雍州)、 • 河南道(古豫兖青徐四州)、 • 河东道(古冀州)、 • 河北道(古幽冀二州)、 • 山南道(古荆梁二州)、 • 陇右道(古雍梁二州)、 • 淮南道(古扬州)、 • 江南道(古扬州南部)、 • 剑南道(古梁州)、 • 岭南道(古扬州南部)。

  6. 四、路 • 路最初是宋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名称及区域跟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 元代的路小,相当于州府。

  7. 五、省 • 省本是中央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全国设中书省的行署,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 明分全国为十三省,下分府(州)、县。 • 清初分为十八省,光绪时增为二十三省。

  8. 六、府 • 唐代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后代府数渐多。 • 唐代府隶属于道。 • 宋代隶属于路。 • 元代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 • 明清把州改为府。

  9. 七、县 •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时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县比较固定,但也有分合改名的情况。 • 阅读古书,要注意名实的异同

  10. 职 官 历代职官,情况十分复杂,历代的建置不完全相同,名称也常常改易,从中央到地方,大小正副官吏不计其数,不能全面介绍,只就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加以简要说明。

  11. 一、中央官制 • (一)中央最高长官 • (二)诸行政长官 • (三)六部 • (四)监察官和谏官 • (五)文史诸官

  12. (一)中央最高长官 •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政治 • 和军事大权。 • 秦代丞相辅佐皇帝治理朝政,太尉掌管军事, •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 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宋代称正相为同平章事,称副相为参知政事。宋代中央是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 元代则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中枢,以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共理国政。 • 明初设中书省,以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 • 清沿明制,雍正七年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 长官为军机大臣,处理军政要务

  13. (二)诸行政长官 秦汉时中央行政长官是九卿: 1、奉常 2、郎中令  3、卫尉 4、太仆 5、廷尉 6、典客 7、宗正 8、治粟内史 9、少府

  14. (三)六部 •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 •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 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 • 兵部:掌全国的军政。 • 刑部:掌刑法、狱讼。 • 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15. (四)监察官和谏官 • 战国时代的御史 • 秦汉称为侍御史 • 西汉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 明清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左、右都御史。 • 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 勋的专职谏官。 • 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 分左右,属门下省、中书省。 • 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 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

  16. (五)文史诸官 • 汉代皇帝的文学侍从,没有特定的官号。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未央宫门,因门前有铜马,故名),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 • 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等待诏的处所,还不是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 宋代改为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 史官,周代有太史掌管文史星历及国家图书。秦汉时有太史、太卜、太祝,归奉常领导。 • 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称为著作郎。 • 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监修国史。宋代称史馆为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代并入翰林院。

  17. 二、地方官制 •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已开始实施。 •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长官称郡守,掌郡政;下设郡丞助理郡政,郡尉掌军事,设监察御史掌监察。 • 汉代沿用秦代郡县制,只是郡守改称太守,郡尉改称都尉,边郡的丞由长史代替。 • 隋初废郡存州,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其余均称刺史。刺史掌政务,长史和州丞助理州政。 •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 • 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由中央派员任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 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8.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2、除 3、擢 4、迁 5、谪 6、黜 7、去 8、乞骸骨

  19. 小结 • 课堂授课环节:见讲义 • 网络教学环节: • http://cf1980.blog.hexun.com/8961384_d.html • http://bbs.northeast.cn/dv_rss_xhtml_565_367457_1.html • http://www.javaeye.com/wiki/topic/150942 •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古代常识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