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9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第五讲 企业理论. 讲义结构. 学习目的和要求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传统企业理论与科斯企业理论的关系 了解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 掌握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容 能够运用企业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 讲义结构. 学习目的和要求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西方企业理论的社会背景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假设 科斯理论 科斯理论的发展和八十年代的几种观点 企业来源理论的几种有价值的观点.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制度经济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制度经济学 第五讲 企业理论

  2. 讲义结构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 公司治理机制 •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3. 学习目的和要求 • 掌握传统企业理论与科斯企业理论的关系 • 了解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 • 掌握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容 • 能够运用企业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

  4. 讲义结构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 公司治理机制 •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5.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 西方企业理论的社会背景 •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假设 • 科斯理论 • 科斯理论的发展和八十年代的几种观点 • 企业来源理论的几种有价值的观点

  6. 西方企业理论的社会背景 •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些与东方完全不同的基本观念基础上。其中主要的有: • 人人生来具有同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以任何理由剥夺个人的权利(人权) •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制是经济最根本的基础(产权) • 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契约关系是维系经济活动秩序的唯一纽带(法律)

  7. 传统经济学的企业假设 • 传统经济学理论建立在均衡理论基础上,集中说明市场交易中价格在平衡市场供求中的作用。 • 企业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能够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理性决策的企业家。 • 支配企业行为的,是冥冥之中的“看不见的手”。 • 理论上的例外观点。如: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学理论;熊彼特高度评价企业家的创新行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强调经理的协调作用;D·H·罗宾逊指出:“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 • 但这些并未改变经济学关于企业认识的根本——即作为“黑箱”的企业

  8. 科斯的企业理论 • 1937年,科斯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 科斯的问题 • 既然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自动协调个人之间的生产和需求,为什么存在企业这样内部不运用价格机制的组织? • 为什么企业家协调与价格机制的协调总是并存的? • 如果企业是“一种将投入品转化为产出品的组织”,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企业购买什么投入品和生产什么产出品? •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9.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1) • 科斯《企业的性质》产生背景 • 传统企业被作为“黑箱” • 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 卡塞尔旅行奖学金——美国访问 • 参观了福特公司

  10.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2) 科斯在福特公司看到了什么? 我今天去了福特汽车公司,。。你首先必须知道我没有致福特公司的介绍信。 由于只能通过会晤多少负有责任的高级职员来获得我需要的资料样本,所以对接近公司心存疑虑。。。 用下述方式去干这件事:我抵达福特公司的办公大楼时,进去询问是否可以会晤埃德赛尔·福特先生——亨利.福特的儿子,现任福特总经理——我被告知他已经出城,当然我并不指望他在城里。 于是我问是否可以会晤他的秘书,然后。。填表说我从英国来,有些事情远道而来会晤埃德赛尔,几分钟后一个人出来会见我,于是我说明我究竟是谁。。。然后我向这个人简单谈起一体化问题。我很像个律师诡计多端地提出问题,我能从他们那里套出成本情况当又不让他们知道已经说出去了,当然统计数字也帮了我的忙。

  11.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3) • 我所需要的就是对符合一体化理论的观点有启发的陈述。此后,我在福特公司的顾客自助餐厅里吃了午饭,饭后公司配备了一个专人领我在工厂里参观我想看的任何东西。环绕工厂一圈后,我说想见见采购部门的人,。。后来我与他讨论了供应合同,采购计划(日程表)等有关问题。。。。 • 第二天我又去了解问题的另一面——我去参观了一个福特公司的供应商,当然,福特公司并不知道。 ——1932年3月24日在底特律写给同学的信,转述于“‘企业的性质’的由来”, 美国《法律、经济和组织学报》第4卷第1期(1988年春季号)

  12.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4)

  13.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5) • 科斯答案 • 在市场里存在企业的原因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免费,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出现在市场经济之中。 • 但是,为了节约更多的交易费用,企业要支付更多的组织成本。 • The limit to the size of the firm is set where its costs of organizing a transaction become equal to the cost of carry it out through the market. 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

  14.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6) • 如何理解科斯答案? • 市场价格机制的费用不为零 • 为了节约这些费用,“一系列合约被一个合约替代”——生产的组织发生了变化。 • 什么是“一系列合约”?什么是“一个合约”? • 为什么一个合约替代一系列合约可以节约市场的价格机制费用? • 在签定了“一个合约”之后,生产如何进行? • 管理、命令和权威——本身也由合约来限定。

  15.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续7) • 如何理解科斯答案?(续) • 是“企业替代了市场”?或者是“企业家的协调替代了价格机制的协调”?还是“企业内的‘中心、权威、命令和计划’替代了分权的市场机制”? • 科斯答案引发进一步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企业家协调机制?它与价格机制究竟有什么不同?它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 《企业的性质》就是要探究上述“替代”的性质。

  16.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及有关理论 • 科斯论文发表后近三十多年非常出名,被一再引用却缺少运用。七十年代,由于威廉姆森的研究,才进一步兴盛起来。八十年代,达到滥用的程度。 • 威廉姆森的贡献 • “财产控制权”观点 • “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观点 • “声誉”观点

  17.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1) • 威廉姆森的观点 • 威廉森认为,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力。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管理机制在四种基本条件综合相互作用时就会失灵: • 第一、理性有限性 • 第二、机会主义行为(人的损人利己特点) • 第三、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小数目条件(市场上角色数目越小,市场机制越不灵)。 • 市场作为交易管理机制失灵情况下,企业制度应运而生。 • 威廉森认为,市场交易的特点是人人为己,企业内部交换的特点是交换双方的利益基本一致。 • 威廉森理论的贡献:纵向联合理论、技术转让理论、跨国公司理论。

  18.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2) “财产控制权”观点 威廉姆森指出,假如买卖双方事前处于完全竞争环境,交易会导致契约不完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环境也变成不完全竞争环境,造成交易费用上升,买卖双方应合并为一个企业。 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发展了上述观点。 他们首先区分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前者指契约中明确指定的那部分对财产的控制权利。契约是不完全的,凡是契约中未经指定的权利都是剩余控制权。他们把这部分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引起事前投资的扭曲,这是企业分离的费用。契约双方合并为一个企业,节约了分离的费用,但同一管理降低了积极性,产生了合并的费用。根据费用大小来决定企业合并与否,即所谓企业合并理论。 交易费用还会受到交易对象的数量的影响,这就是“小数目条件”(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必须减少交易对象的数目),交易对象的减少意味着行为主体面临的市场是具有垄断特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19.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3) • “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观点 • 罗伯茨(ROBERTS)和米尔格罗姆(MILGROM)着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所谓“议价费用”,由三方面构成: • 如果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可能出现多个均衡点,那么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选择最优的点作为结果; • 信息度量费用; • 不完全信息,双方都尽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价值判断。

  20.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4) • “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观点 • 企业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组织的费用。他们把企业定义为(1)具有中央机构,中央机构具有任意权力,(2)它独立于任何其它具有任意权力的组织。 • 这种中央机构会带来至少三方面的费用: • 当人的权力增大后,他无法克制自己,不干涉那些不应干涉的事情; • 下级会自觉不自觉地努力使他们向上传递的信息对自己有利,影响上级的决策,产生影响费用; • 腐败造成的费用。 • 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特别强调第二种费用。

  21.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5) • “声誉”观点 • 强调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买卖双方的调整过程。在重复交易条件下,声誉有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 • 克雷普斯(KREPS)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声誉的建立并不需要双方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只要一方是长久的,而其他人又可观察到他的商业行为,就足以使声誉发挥作用。有声誉的企业便可节省交易费用。 • 如哈佛大学。克雷普斯(KREPS)把声誉称作公司文化。

  22.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发展(续6) • 小结 • 契约是不可能完全的; • 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影响交易费用; • 企业不同于市场是因为权威的存在; • 在权威下,市场式的议价消失,代之以上下级的代理人关系; • 这种代理人关系不可避免产生费用。最后,企业的形态是使这些费用最小化的结果。

  23. 讲义结构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 公司治理机制 •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24.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 监督人观点 • 市场失灵论 • 集体协作的特殊意义 • 交易费用理论

  25.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监督人的观点(团队生产) • 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1972年发表论文认为,企业内部的交易与市场上的交易并无区别。 • 企业生产需要多人联合完成。联合生产条件下,必须有人监督。 • 但监督人也会偷懒,所以必须把企业的剩余收入给他。这个获取剩余收入的人就是企业家。 • 其中包含管理、协调、组织生产要素结合的意思在内。 

  26.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市场失灵论 • 阿罗(ARROW)认为:是市场失灵使得企业有存在的必要。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优于市场信息系统。 • 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市场,都存在一个由信息到决策的问题。 • 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与信息有关。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也与信息有关。关于市场不确定性的研究,或许更具根本意义。

  27.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集体协作的特殊意义 • 从纯粹劳动生产意义上分析,有许多经济活动必须采取集体协作形式才有可能。马克思、巴纳德,从不同角度均有论述。 • 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是它具有生产功能,企业的生产功能是市场无法取代的。

  28.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协作的产生 • 协作即协同动作或协同劳动。 • 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看,协作是作为克服个体生物能力局限的手段而产生的。 • 通过社会交往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协作与同时是个体间心理交往,感情交流,发生社会接触的基本途径。

  29.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 交易费用理论与上述几种观点结合起来,似乎更有助于说明企业的存在。 • 交易费用理论对经济学体系的贡献无可置疑。但作为说明企业存在原因的唯一理论,显然有严重缺陷。 • 市场失灵、交易费用、集体协作、监督人等几种思想结合起来,接近企业存在的实际。

  30. 讲义结构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 几个关于企业来源的理论 • 公司治理机制 •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31. 一、两个故事 企业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经理层的激励机制,简单地说,就是由于“代理人行为”和“短期行为”所引起的经理人员不积极不努力和滥用职权的问题;二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要解决的主要是由于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与环境要求不对称,因为思想方法错位所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前者是利益和动机问题,后者主要是认识和能力问题。 我们先介绍两个故事。

  32. (一)故事之一:亨利·福特和他的福特汽车 1、 故事的内容 • 提起亨利福特,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所创造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工业生产和小汽车普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但是,亨利福特和他的福特汽车工业公司为什么会从汽车工业占绝对垄断优势的龙头老大的宝座上跌落下来,福特家族和福特公司内部代表新的经营策略的革新派又怎样被亨利福特无情地压制下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福特公司衰败下去的失败教训,却鲜为人知。

  33. 1.1福特的经营思想 • 简化部件—坚固—大批量生产、低价销售。更多,更好,更便宜——福特的经营思路 • 老百姓的车:他所设计的T型车非常简单,非常朴素,没有任何一件从机械性能上说不必要的零件,没有任何一点为舒适而设计的附加装置,但却非常结实,非常容易维修,一般人都可以自己动手修理。 简单、赖用——福特的经营方针 • 简单、坚固、廉价——福特的经营理念

  34. 1.2 家庭背景与经营思想的形成 • 亨利·福特是美国密歇根州一户农场主的儿子。农场生活的那种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虽然原始却充满了力量的粗野的自然美在亨利福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也许是由于这种贫民背景,这种农夫天性,亨利福特在制造汽车时铁了心要制造大众汽车。 • 福特本人认为,开豪华车是一种腐败,是敬畏上帝的善良人们所不应追求的一种奢侈。

  35. 1.3 兴趣、经历与经营思想的形成 • 亨利福特从小就对机械和制造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不是经营)。1879年亨利17岁时离开父亲的农庄来到底特律,开始他的汽车生涯。为了给自己的汽车梦积累资金,亨利同时作两份工作,白天在密歇根汽车公司作机修工,晚上在一家珠宝店维修钟表。 • 在修钟表的工作中,亨利发现只要精密分工,采用标准部件,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性能更加可靠。他重新设计了一种手表,估算成本为每只30美分,可日产2000只。他认为这一计划完全可行,唯一使得他担心的是,他没有年销60万只手表的销售能力,而销售又远不如生产那样吸引亨利福特,因此,亨利福特最后抛弃了这一计划。但是,简化部件,大批量生产,低价销售的“更多,更好,更便宜”经营思路却在此时大体形成了。

  36. 1.4成功与经营思想的僵化 在手工生产时代,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而福特的T型车缩短为12.5个小时。进入汽车行业的第十二年,亨利福特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的流水线的生产速度已达到了每分钟一辆车的水平,五年后又把进一步缩短到每十秒钟一辆车。在福特之前,轿车是富人的专利,是地位的象征,售价在4700美元左右,伴随福特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而来的是价格的急剧下降,T型车在1910年销售价$780美元,1911年$690,1914年降到$360。低廉的价格为福特赢得了大批的平民用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从1908年的9.4%上升到1911年的20.3%,1913年39.6%,1914年达到48%,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

  37. 亨利福特的名字是和汽车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亨利福特真正爱的并不是作为产品的汽车,甚至也不是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他所梦寐以求的是现代化大工业的的那种高度组织、高度精密、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亨利福特的名字是和汽车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亨利福特真正爱的并不是作为产品的汽车,甚至也不是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他所梦寐以求的是现代化大工业的的那种高度组织、高度精密、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过程。 • 为了实现最高限度的专业化,以最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来达到最低成本,亨利福特不允许汽车设计上有任何他认为多余的部件和装置;为了减少因为模具更换而损失的生产时间,也为了避免品种繁多所必然带来的设备费用和库存费用,亨利福特只生产单一型号、单一色彩的T型车。销售人员多次提出要增加汽车的外观喷漆色彩,亨利的回答是:“顾客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

  38. 1.5 思想僵化与衰败 • 针对福特汽车的价格优势,由29家厂商联合组成的通用汽车公司在阿尔夫雷德、斯隆的领导下,在内部推行科学管理的同时,采用了多品牌多品种的产品特色化策略,在联合公司的框架下,实行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在采购、资金和管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留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如雪佛莱、卡迪拉克、别克、朋迪埃克这样的著名品牌,在产品的舒适化多样化个性化下功夫。1924年,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了液压刹车,四门上下,自动排档,1929年又推出了六缸发动机,而福特的T型车仍然是四缸、双门、手排档。

  39. 面对通用的攻势,福特不以为然,他不相信还有比单一品种、大批量、精密分工、流水线生产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方式。对于销售人员提出的警告,福特认为他们无非都是出于局部利益的危言耸听。福特认为公司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供不应求。对于长期延用低价策略的问题视而不见。即使后来问题发展的已经很明显的地步,福特也不愿意从根本策略上去找原因,也不愿改动自己的汽车设计去适应市场要求,而只是寄希望于在现成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每次“通用”出一个新型号,福特的策略是坚持其既定方针,以降价来应对;从1920到1924,福特共降价8次。面对通用的攻势,福特不以为然,他不相信还有比单一品种、大批量、精密分工、流水线生产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方式。对于销售人员提出的警告,福特认为他们无非都是出于局部利益的危言耸听。福特认为公司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供不应求。对于长期延用低价策略的问题视而不见。即使后来问题发展的已经很明显的地步,福特也不愿意从根本策略上去找原因,也不愿改动自己的汽车设计去适应市场要求,而只是寄希望于在现成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每次“通用”出一个新型号,福特的策略是坚持其既定方针,以降价来应对;从1920到1924,福特共降价8次。

  40. 但必须注意的是,长期延用降价策略的前提是市场的无限扩张,而1920年以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汽车需求转向多样化和舒适性。代步型的经济低价车的市场已经近乎饱和;同时,长期的降价经营使得福特公司利润率已经很低,继续降价的余地很小。农夫型的T型车靠降价促销,靠“生产导向型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必须注意的是,长期延用降价策略的前提是市场的无限扩张,而1920年以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汽车需求转向多样化和舒适性。代步型的经济低价车的市场已经近乎饱和;同时,长期的降价经营使得福特公司利润率已经很低,继续降价的余地很小。农夫型的T型车靠降价促销,靠“生产导向型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41. 2、问题何在 • 亨利·福特是他自己企业的大股东,搞好自己的企业是他根本利益之所在。他坚持错误,抵制改革,显然不能用“代理成本”和“短期行为”来解释,因而也不能用“经理人持股”或“期权股权”的办法来解决。在福特这个例子中,出问题的不是激励机制,而是企业家的思想方式和企业的决策机制问题。 • 如果说亨利福特一开始对单一品种策略的问题的视而不见只是一般认识问题的话,他后期的长达二十多年的对任何转换经营策略建议的压制,则反映了管理决策问题上非经济因素的巨大影响、以及福特公司在内部治理机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42. 虽然亨利福特当时在汽车行业各方面几乎都占据了垄断地位,一般来说并不难回应竞争者的挑战。但是,亨利福特的问题是,恰恰是他的长处强项在新的环境中转化成了短处。通用汽车的竞争所指向的,是福特体系的核心:单品种大批量生产。要想对通用汽车的攻势作出有效的反应,福特汽车必须对整个生产流程,组织设计、产品观念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而这对于把流水线视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亨利福特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亨利福特的理念是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上追求最高效率,追求工艺流程的科学化,为此,福特冻结了产品技术,拒绝了一切试图改善T型车的建议。

  43. 第一个例子: • 早在1912年亨利福特访问欧洲时,他手下的几个工程师就谋划改进T型车。他们把车身延长了12英寸,又降低了重心,使之驾驶更平稳更舒适。亨利回来后,工程师们试图给他一个惊喜,可是亨利福特看着新车样品模型一言不发,默默地转了好几圈。最后,他一把揪掉了左车门,然后一脚踹掉了右车门,又把后座椅一把扯出车外,最后绕到车头前一锤子把挡风玻璃砸了个粉碎。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亨利福特自始至终未说一句话,他的意思却表达得再也明显不过了: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动他的T型车。

  44. 第二个例子: • 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推出六缸引擎后,亨利福特的儿子爱德赛尔多次恳求父亲让他试制,亨利始终不同意。后来,爱德赛尔自认终于获得了父亲的默许,开始与公司的总工程师一齐试制。六个月以后,就在他们即将试车时,总工程师接到亨利福特的电话,说是他刚刚安置了一条专门运送废品的传送带,请他一起去看看。总工程师到场后发现爱德赛尔也在。这条传送带的顶端在厂里废料堆上方,厂区的废料就从这条传送带上运转过来,直接倒入废料带,不一会传送带开动了,使总工和爱德赛尔大吃一惊的是,传送带送上废物堆的第一件废料,竟是他们辛辛苦苦试制了六个月,即将试车的六缸马达,亨利福特看着几乎惊呆了的总工程师和儿子说:“现在你们搞懂了没有?要在我这里搞什么新花样,永远休想!”

  45. 3、问题的反思 • 亨利、福特是他自己企业的大股东,搞好自己的企业是他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坚持错误,抵制改革,显然不能用“代理成本”和“短期行为”来解释,因而也不能用“经理人持股”或“远期股权”的办法来解决。在福特这个例子中,出问题的不是激励机制,而是企业家的思想方式和企业的决策机制问题。 • 当时的福特汽车公司是个内部控股,股票不上市的私人公司。在从全盛走向衰退的漫长的四十多年中,亨利福特本人持有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最高时达到60%。从利益机制设置来看,不存在任何“代理人”问题或”“短期行为”问题。

  46. 因为是内部控股的私人公司,当时的福特汽车公司没有今天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成份之一的董事会制度。亨利福特个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虽然这种制度在创业期间有助于保证指挥系统的号令有效,但是因为内部没有一个能够制约平衡亨利福特的治理机制,决策的随意性很大,第一把手的决策错误除了企业破产无法纠正。不但福特公司为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亨利福特本人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福特公司直到1956年才上市变成上市公司;虽然以后的经营很不错,但却再也没有能够恢复福特公司在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地位。(巨人集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珠海巨人集团尽管也存在董事会,但史玉柱的股份占90%以上,其他的老总无法干预他的决策,缺乏权力制衡的治理机制)

  47. (二)康柏的故事 康柏(Compaq)公司是美国计算机行业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创办于1982年。两个创办人中,一个是计算机专家若得·凯宁,另一个是风险基金Sevin-Rosen的投资专家本杰明·尧申。1981年,当时在德州仪器公司任职的年轻技术员若得凯宁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其它技术尖子看中了计算机行业的前景,准备自己成立一家计算机公司。为此,他们四处寻找风险基金的支持,而本杰明·尧申也在寻找值得投资的项目和创业者。在风险资金供求双方的相互寻找的摸索过程中,他们在一次晚餐招待会上相遇了;若得凯宁在餐具垫巾上勾画了他们的产品设想,得到了本杰明·尧申的肯定。Sevin-Rosen投资250万美元,于1982年成立了康柏电脑公司。

  48. 八十年代早期的计算机行业,技术还在摸索发展之中,既没有统一产品标准,销量也不高,价格因而极其昂贵。今天一千多美元能买到的同类电脑,在80年代售价超过100万美元。适应当时的市场需要,早期康柏主要生产专供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的手提电脑和高速、大容量的高级微电脑,以技术先进,使用可靠著称。康柏的微机装箱后可以从三层楼上摔下来而不出问题,一开箱就可立即使用。康柏追求的是世界第一的技术性能,而不是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只要是科研需要,十几万美元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可以自行购买。康柏不成文的准则是,让财会人员见鬼去,我们要的是顶尖产品。

  49. 在80年代的计算机整体上仍处于创新阶段的情况下,购买计算机的主要是企业的工程科技和管理人员,以及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康柏的“高科技、高质量、高价格、高服务”经营方针在这一目标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公司在1982年成立,5年后的销售就突破了10亿美元,开创了当时的世界记录。8年后,康柏的销售达到35亿美元,再次刷新了企业成长速度的世界记录。

  50. 但是,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逐步成熟,硬软件的技术标准渐趋统一,计算机行业的进入壁垒下降,计算机整机和元器件的价格开始大幅度连续下跌;随着价格的下降和有关知识的逐步普及,市场范围和容量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行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从科研开发转向生产制造和销售。以现成元器件组装然后邮寄销售的“低价邮购”的经营方式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以Dell计算机为代表的大量的计算机组装厂商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的销售从专业商店独家经销的高服务高售价转向邮购和超市式的方便式销售。这种“现成元器件组装“的方式由于跳过了自行开发产品的长周期和高成本,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和产品售价。虽然组装产品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先进的,但对于90%以上的用户是完全足够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