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 郭 哲. 简介. 病毒性皮肤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 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 可分为新生物型、疱疹型和红斑发疹型。. 单纯疱疹 herpes simplex. 由单纯疱疹病毒( HSV )引起的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有自限性,易复发。. 病因和发病机制. HSV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56℃ 加热 30 分钟、紫外线照射 5 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人是 HSV 的唯一宿主。 HSV 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分泌物及粪便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处进入人体。. 临床表现.

dusch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病毒性皮肤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毒性皮肤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郭 哲

  2. 简介 病毒性皮肤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 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 可分为新生物型、疱疹型和红斑发疹型。

  3.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有自限性,易复发。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 人是HSV的唯一宿主。 • HSV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分泌物及粪便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处进入人体。

  5. 临床表现 • HSV经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机体,可潜伏于局部感觉神经节。 • 原发感染中90%为隐性,约10%出现临床表现。 • HSV不产生永久性免疫,当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体内潜伏的HSV即活跃致病。

  6.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单纯疱疹病毒(HSV)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HSV-1和HSV-2两型。 • ★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 •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 • 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7. 临床表现 1.皮肤单纯疱疹 • 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唇缘、口角、鼻孔周围

  8. 临床表现 • 分为原发型和复发型。 • 原发型:首次感染者。分5型。 • 复发型:部分患者原发感染消退后受到诱发因素刺激而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9. 临床表现 初起局部皮肤瘙痒、灼热或刺痛,继而在 红斑基础出现群集性米粒大小水疱,一般 为1~2簇,疱液清,疱壁易破,约1~2周干 燥结痂,愈后不留瘢痕。

  10. 临床表现 1.隐性或亚临床感染: 90%没有临床表现 40-50%血中可检出抗体。

  11. 临床表现 2.疱疹性龈口炎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1-5岁儿童。 • 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软腭、咽等部位。 • 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浅表溃疡,也可以开始便是红斑、浅溃疡,疼痛明显,可伴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 病程约2周。

  12. 临床表现 • 3.新生儿单纯疱疹: • 70%由HSV-2所致,多经产道感染 • 一般出生后5~7天发病。 • 皮肤、口腔粘膜、眼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伴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大、意识障碍。 • 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13. 临床表现 • 4疱疹性湿疹:又称Kaposi水痘样疹 • 常见于湿疹或异位性皮炎的 婴幼儿,多由HSV-1引起 • 多见于躯干上部、颈、头部 • 在原皮损上出现水疱或脓疱,中央有脐凹,重者1周泛发全身。

  14. 临床表现 • 5接种性单纯疱疹 • 限于接触部位的 群集性水疱。 • 疱疹性瘭疽: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

  15. 诊断 • 簇集性水疱 •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 易复发

  16. 治疗 • 本病有自限性。 • 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感染和并发症,减少复发。

  17. 治疗 1.内用药物治疗 • 原发型: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疗程5~10天;或伐昔洛韦1.0g/次,2次/日,疗程10天或泛昔洛韦0.25g/次,3次/日,疗程5天 • 复发型: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或伐昔洛韦0.5g/次,2次/日,或泛昔洛韦0.25g/次,2次/日,疗程5天

  18. 治疗 • 频发者:阿昔洛韦0.2g/次,3次/日, ;或伐昔洛韦0.5g/次,1次/日,疗程6-12个月。 • 原发症状重或皮损广泛:阿昔洛韦15mg/kg.d,分三次口服,疗程5天。

  19. 治疗 2.外用药治疗 • 以促进吸收、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 可选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1%喷昔洛韦软膏等。

  2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21.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 •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22. 病因 • 本病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2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毒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体内,通过血行传播,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 • 当宿主在某种外因(如恶性肿瘤、创伤、疲劳、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延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24. 临床表现 • 好发于成年人,春秋季节多见。 • 发疹前常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 在即将出现皮疹的部位皮肤不适,局部疼痛,在出现全身或局部前驱症状1~4日后,皮肤出现簇集性小水疱或丘疱疹。

  25. 临床表现 • 局部皮肤先出现潮红,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粒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继而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周围绕以红晕。

  26. 临床表现 • 病人免疫力极差可表现为 出血型 大疱型 坏疽型

  27. 临床表现 •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28. 临床表现 • 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 可在皮疹前发生或伴随皮疹出现,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 头面部的皮疹可累及眼角膜,引起病毒性角膜炎。

  29. 临床表现 • Ramsay-Hunt综合征: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

  30. 诊断 • 簇集性小水疱 • 沿神经走向 • 单侧分布 • 有明显神经痛

  31. 治疗 • 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 •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甘泰)0.8,5次/日,7~10d;0.4 Q8hpo,5~10d; 0.5 Bidivdrop 7~10d 伐昔洛韦(丽珠威)1000mg Tidpo 7d 更昔洛韦(丽科伟)0.5 Bidivdrop 7~10d 泛昔洛韦(丽珠风)500mg Q8hpo 7d

  32. 治疗 • 止痛药物:布洛芬、去痛片、扶他林、 • 局部理疗

  33. 疣verruca,wart

  34. 简介 • 由人类乳头瘤病毒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 ★临床上分为四型: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35.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 HPV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但也有报道可经接触污染物传染 • 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16~30岁 • 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

  36. 临床表现 1.寻常疣俗称刺瘊 • 好发于手背、手指、足和甲缘等处 • 皮疹为黄豆大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正常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呈乳头状

  37. 临床表现 1.寻常疣 • 发生在甲周者称甲周疣 • 发生在甲床者称甲下疣

  38. 临床表现 1.寻常疣 • 疣体细长突起伴顶端角化者称丝状疣,好发于颈、额和眼睑 • 疣体表面呈参差不齐的突起者称指状疣,好发于头皮及趾间

  39. 临床表现 2.跖疣 • 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 • 初起为角质小丘疹,逐渐增至黄豆大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角化性淡黄色或黄褐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境界清楚,中央微凹,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疼痛明显

  40. 临床表现 2.跖疣 • 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小黑点

  41. 临床表现 3.扁平疣 • 好发于青少年,多分布于面部、手背、颈、胸部和前臂及腿的屈侧 • 皮疹为针头至黄豆大小光滑的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正常肤色或淡褐色

  42. 临床表现 3.扁平疣 • 皮疹数目较多,散在或密集分布 • 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Koebner现象自觉症状轻微或没有,病程慢性,多数1~2年或更久自行消退,但可复发

  43. 临床表现 4.尖锐湿疣(CA) • 生殖器疣 • 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的皮肤黏膜良性赘生物 • 是世界范围最常见的性病 • 病原体为人类乳头瘤病毒

  44. 临床表现 • 好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 • 潜伏期为1~8个月,平均3个月 • 好发部位: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粘膜湿润区 • 症状:大多数无任何自觉症状,仅少数有瘙痒、灼痛、白带增多

  45. 临床表现 • 形态: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柔软、淡红色顶端稍尖的赘生物,逐渐增大增多,互相融合形成各种不同形态,表面凸凹不平,湿润柔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根部多有蒂,易发生糜烂、渗出,有脓性分泌物,恶臭味

  46. 临床表现 • 少数患者疣体过度增生成为巨大型尖锐湿疣

  47. 诊断 • 病史 • 临床表现

  48. 诊断 • 有不洁性交史,配偶感染史或间接感染史 • 有尖锐湿疣的形态学表现 • 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少数有痒感、异物感、压迫感、疼痛感、出血或女性白带增多 • 醋酸白实验阳性 • 实验室检查:皮损活检有HPV感染特征性空泡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特点,必要时皮损活检中抗原或核酸检测显示有HPV

  49. 治疗 • 局部治疗:有效的方法很多,但缺少一种对所有疣都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 • 数目少的可选用电灼、冷冻、激光、刮除、针灸、封闭等。 • 数目多可用5-氟尿嘧啶软膏(可以留色素沉着)、维A酸软膏、干扰素皮下注射、薏米仁煎水湿敷。 • 全身应用调节免疫的药物。

  50. 治疗 • 针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