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1.25k Vues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2012.10.04 è‡ªå¼·åœ‹ä¸ é„秋娥 叿 ¡å¿ƒç†å¸«. 在進行個案評估之å‰. åˆæ¥äº†è§£å€‹æ¡ˆã€Œ 被轉介 ã€çš„主述å•題 ( 令人困擾,大家在抱怨的å•題 ) 是什麼。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晤談å‰å°æ–¼å€‹æ¡ˆç•¶å‰ç‹€æ…‹æœ‰çŒœæ¸¬ã€æœ‰æƒ³æ³•。 這將決定我們å°å•é¡Œçš„æ¾„æ¸…èˆ‡ç•Œå®šï¼Œä»¥åŠæ™¤è«‡æœªä¾†çš„æ–¹å‘。 但隨著我們å°å€‹æ¡ˆçš„æ¦‚念化æ€è€ƒï¼Œå°‡æœ‰æ‰€æ”¹è®Šã€‚. 個案評估. 為什麼è¦åšå€‹æ¡ˆè©•ä¼° ?? 想å°å€‹æ¡ˆç›®å‰ç‹€æ…‹æœ‰æ›´æ·±ã€æ›´å»£çš„了解,以發展åˆé©çš„介入ç–略。 藉由在輔導æ·ç¨‹ä¸ä¸åœåœ°è©•估,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幫助個案。. 評估是å覆在晤談ä¸å»ºæ§‹çš„æ·ç¨‹. 被 轉 介 çš„ å• é¡Œ.
E N D
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2012.10.04 自強國中 鄭秋娥 學校心理師
在進行個案評估之前 初步了解個案「被轉介」的主述問題(令人困擾,大家在抱怨的問題)是什麼。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晤談前對於個案當前狀態有猜測、有想法。 這將決定我們對問題的澄清與界定,以及晤談未來的方向。 但隨著我們對個案的概念化思考,將有所改變。
個案評估 為什麼要做個案評估?? 想對個案目前狀態有更深、更廣的了解,以發展合適的介入策略。 藉由在輔導歷程中不停地評估,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幫助個案。
評估是反覆在晤談中建構的歷程 被 轉 介 的 問 題
動動腦 • 為什麼要上輔導技巧與個案評估?? • 為什麼要做個案評估?? • 個案評估的功能為何?? • 評估的結果是永恆不變的嗎?? • 個案評估與輔導技巧之間的相關為何??
對個案的理解與假設 晤談開始前,我們會從個案周遭系統得知個案的訊息,形成對個案的想像(猜測)。 在理解個案後(藉由晤談中釐清,蒐集個案資料),逐漸形成對個案的假設。 所謂的假設,就像是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ionalization)。
個案概念化 • 主要根據一個理論、模式做為說明個案的整體表現與問題。 • 簡單來說,就是將個案與問題作有系統的整理與陳述。 • 個案問題現象。 • 成因(近因、遠因)與對策。 • 特別注意,個案生活在學校脈絡(家庭)裡,我們也要了解系統中的其他人,是如何影響個案。
如何進行資料蒐集 • 除了晤談外,也可利用觀察(班級教室觀察、家庭互動,活動場所)。 一、個案本身: • 心智狀態檢查認知功能、語言發展。 • 自我概念、感覺、知覺、情緒發展 • 人際關係(歷史)、因應策略與防衛(歷史)。 • 學校紀錄(A、B卡)。 二、系統資料蒐集
蒐集資料的原則 • 吳武典(1987) • 客觀原則:考量發生頻率、發生情境。 • 持續原則:不斷修正、增添。 • 多樣原則:多方資料進行蒐集。 • 重點原則:掌握與個案密切關聯者。
個案評估 • 心理衡鑑:心理評估 • 目的:在個案所處的生態脈絡下,適當理解個案困擾後,發展解決之介入策略。 • 功能:要給個案的幫助、學習為何。 並非要將個案進行診斷或標籤化,而是清楚明白要給何種策略。 • 反覆的評估,能幫助我們追蹤介入策略的成效。
個案評估向度(基本評估) • 個案評估向度說明。 • 經心理評估蒐集資料解讀,實施輔導策略後,如仍有適應困難,則需進行進一步診斷。 • 轉介專業人員進行診斷。
診斷的工具介紹 測驗:智力測驗、成就測驗、社會、情緒與功能測驗、投射測驗。 常用測驗: 兒童行為檢核表(CBCC)。 行為評量表(BRS)
進階評估的指標1 • 個案現階段的社會心理壓力評估 • 嚴重程度(高、中、低)、 • 緊急事件、爾發事件、長期事件(how long) • 造成此事件的主要源頭。 二、預期性事件、突發性事件。 • 何種情境下,個案會預期即將發生。
進階評估的指標2 三、事件是單一、複合 • 複合型事件的種類有: 四、多少人與個案一起面對 • 一起面對的人員名單: 五、考量危險因子
進階評估的指標3 六、系統正向支援評估 • 家庭系統 • 學校系統 • 社政系統 • 醫療體系 • 其他(例如:宗教)
處遇發展 • 個案的狀況---個案的需要。。 • 家長的困難---家長的資源。 • 導師的困擾---導師的用心。 • 輔導老師的思考---輔導老師的策略。
助人歷程與輔導技巧 • 基本態度 • 了解問題---------------------探索 • 問題澄清與確定------------洞察 • 問題處理與解決------------行動
一、基本態度-輔導技巧1 • 溫暖:傳遞支持、肯定、關心、接納、被歡迎的感受。 • 真誠:輔導歷程中都需力求真誠一致,甚至內化到生活中,成為人格的一部份,才能由內而外的散發。 。 • 接納:對個案的想法、感受不予評價,並尊重對方的獨特性,透過口語、非口語的溝通使對方感受到安全、輕鬆、、自由與關懷。 • 尊重:以不評價、不強迫的態度,接納個案的獨特性,同時相信對方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
一、基本態度-輔導技巧2 5.支持:對個案的情緒、安全需要提供適度的關懷與肯定。
了解問題-輔導技巧1 • 專心投入(attending) • 起始技術(beginning) • 結構化(structure) • 簡述語意(paraphrase) • 情感反應(reflection of feeling) • 同理心(empathy) • 摘要(summarization) • 具體化(concreteness) • 回饋(feedback)
專注投入:調整個人身心狀態以適應諮商情境的順利進行專注投入:調整個人身心狀態以適應諮商情境的順利進行 • 包括:生理專注、心理專注。 1-1: R.O.L.E.S. • R.(relaxation):輔導者要保持放鬆,因為你的緊張、焦慮與擔心是會感染個案。 • O(openness):開放,肢體動作的開放有助於表達自己的接納、願意,可增加安全感。 • L(Leaning):前傾,聽到關鍵、表情聲調有變化時,可將身體自然前傾,表示:「我很投入在你所說的……」。 • E(Eye contact):眼神專注表示尊重,可讓個案感覺到,你很重視我,很想聽我說話。 • S(Squarely):面向個案,座位的安排要能自然互相面對。
注意事項 • 盡量避免不專注的行為,例如:一邊改作業一邊和學生講話。 • 要習慣看來談的學生。 • 對於學生的非口語行為,不宜太早做直接、武斷的解釋。
結構化(structure) • 目的 -讓對方知道諮商架構與方向。 -讓對方知道進入晤談後實際的狀況。 -避免對方有錯誤的觀念(例如:神奇的治療、不合理的期待) • 讓對方請楚 • 他們身在何地? • 我們是誰? • 我們要做些什麼? • 談話的目的?(來的目的是要協助他們面對問題,而非跳下去解決問題)
輔導老師的角色與限制 • 輔導老師不是萬能的,但有時導師、家長會有不當得期待,以為接受輔導問題就可以消失,或者把改變的責任交給你。 • 角色的限制:輔導老師跟老師的不同。 • 責任的限制:輔導老師並不能替學生做任何的決定,或代表導師做保證。 • 關係的限制: • 特別注意界限議題,要不要給個案沒有設限的陪伴與關懷。
同理心(empathy) • 初層次同理心與高層次同理心(適合在關係穩定後使用)。 • 初層次主要是反应表面。例如:你對這件事情很生氣。 • 高層次是了解個案口語背後的隱性訊息,並提出新的觀點與了解,進而讓個案有新的覺察。 • 同理心=簡述語意+情緒反應。
老師說:真氣人,我辛辛苦苦用了那麼多種方式教導學生,家長不但不讚許,還說我是不適任教師。老師說:真氣人,我辛辛苦苦用了那麼多種方式教導學生,家長不但不讚許,還說我是不適任教師。 • 你在教學上的用心,不被肯定,反而受到責難(簡述語意),這讓你很生氣(情感反應)。
避免假裝了解。 • 避免鸚鵡式模仿。 • 避免當事人漫談。 • 避免停留在第一階段。 • 避免反應過長。 • 避免以問題代替同理心。 • 使用語言層次,能配合對方狀態。 • 注意非語言行為的一致性。
摘要(summarization) • 當晤談到一個段落時,準備換新主題時,可以進行摘要。 • 若晤談內容訊息過多時,可進行摘要整理與確認。
具體化(concreteness) • 協助個案明確表達個人感覺、經驗、行為或問題。 • 通常涉及:人事時地物、怎樣、如何(什麼情況、做了什麼、發生什麼事)。 • 把握5W原則,避免問why(因為對方常會用不知道回應)。 • 適用於模糊訊息時。 • 例如:我很害怕,又要考試了。
回饋(feedback) • 在談一陣子後,可針對個案進步或獨特之處給予回饋。 • 好的專心投入就是一種好的回饋。 • 回饋須謹慎使用,不論正向或負向回饋。 • 小心,當個案主動要回饋時,須審慎評估個案動機。
三、問題澄清-輔導技巧 • 引導。 • 探問。 • 澄清。 • 重覆。 • 解釋。 • 面質。 • 立即性。
引導 • 目的促進個案探索經驗、想法、行為或感受,也讓個案負起晤談責任。 • 藉由發問,讓個案描述內在困擾與痛苦。 • 「多說一些」
探問 • 封閉式問句v.s.開放式問句。 • 探問就是詳細了解,可對個案的反應做更深入的了解,有不同知覺。 • 可幫助個案探討平常不願意、想逃避的部份。
澄清 • 將個案表達不清楚之處,直接說明,或說出自己的理解,與個案進行核對。 • 澄清可幫助我們蒐集更多訊息、幫助個案更清楚自己感受、想法。
重覆 • 重說個案說過重點字語,讓個案在重點稍作停留,增強覺察。 • 也是一種自我面質,讓個案有更多聯想與發現。
解釋 • 對個案的行為與生活事件做專業說明,以專業深入的方式說明。 • 著重在個案的情感、態度行為上重覆發生之現象,協助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困擾。
面質 • 指出個案在行為、思考、情感意義上的不一致或矛盾之處。 • 幫助個案覺察困惑與衝突。
立即性 • 將個案在晤談當下發生的情況,或彼此間關係真誠又及時的討論。 • 對此時此地正在進行之事件,有更深的覺察。
四、問題解決與處理 • 問題解決技術 • 角色扮演 • 行為改變技術 • 家庭作業
問題解決技術 • 個案在經歷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並藉定與接受問題後,共同討論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以幫忙個案突破困境。 • 將一個人的資源有系統、分析、執行,找出有效解決問題方式。
角色扮演 • 類似戲劇扮演方式,將個案過去發生、現在、未來可能發生之困擾情境,再加以重新演出,或預演。 • 藉此幫助個案得到宣洩、自我探索、領悟、心理準備。
行為改變技術 • 制約。 • 增強。 • 削弱。 • 類化。 • 分化概念。
家庭作業 • 讓個案在實際生活情境中,亦能練習所學到之適應行為。 • 促使個案行為能從晤談情境到真實自然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