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临 床 检 验 学

临 床 检 验 学. 目 录. 第一章 血液常规检验 第二章 尿液常规检验. 第一章 血液常规检验. 1. 红细胞( RBC )形态、计数及意义 2. 血红蛋白( Hb )测定及意义 3. 网织红细胞( Retc ) 计数及意义 4. 白细胞( WBC )计数及意义 5. 血小板( PC )计数及意义. 1. 红细胞正常形态. 在良好的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平均直径 7.2 μm (直径范围 6-9.5μm) ,呈桔红色双凹圆盘状。向心性浅染。.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直径小于 6μm ,见于缺铁性贫血.

ed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临 床 检 验 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 床 检 验 学

  2. 目 录 第一章 血液常规检验 第二章 尿液常规检验

  3. 第一章 血液常规检验 1. 红细胞(RBC)形态、计数及意义 2. 血红蛋白(Hb)测定及意义 3. 网织红细胞(Retc)计数及意义 4. 白细胞(WBC)计数及意义 5. 血小板(PC)计数及意义

  4. 1.红细胞正常形态 在良好的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平均直径7.2 μm(直径范围6-9.5μm),呈桔红色双凹圆盘状。向心性浅染。

  5.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呈双凹圆盘形,6~9μm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直径大于10μm,见于溶血贫、急性失血性贫血、 巨幼贫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直径大于15μ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 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巨幼贫 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

  6.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口形细胞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切除后 靶形细胞 镰形细胞 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细胞 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棘细胞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见于各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裂细胞 嗜碱性点彩 铅、汞、锌、铜等重金属中毒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也可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染色质小体 Cabot环 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铅中毒等 ①增生性贫血②红血病、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 有核红细胞

  7. 2.红细胞正常计数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400~550万/mm3 120~160g/L 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350~500万/mm3 110~150g / L 11~15g /dl 6.0~7.0×1012/L 600~700万/mm3 新生儿 170~200g / L 17~20g /dl

  8.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 ×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1012/L时即认为增多 相对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生理性 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 继发性增多 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紫绀型先心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绝 对 增 多 病理性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 真性增多 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红细胞可高达(7~10) ×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可增多

  9.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 g/L,女性<110 g/L,即可认为有贫血。 轻度 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至90g/L 中度 90—60g/L 贫血分为四级 重度 60—30g/L 极度 <30g/L 出生3月至15岁以前的婴儿、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较正常成人低约10%一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老年人造血功能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 病理性 见于各种贫血

  10. 3.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意义 1.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 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2.网织红细胞概念及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在周围血中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以及判断贫血和相关疾病疗效的重要指标。

  11.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意义 0.005——0.015(0.5%一l.5%,平均1%) 成人百分数 新生儿百分数 0.02一0.06(2%一6%) 绝对值 (24—84)×109/L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贫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人血循环,可增至6%一8%或以上。急性大量溶血时,可达20%或更高,严重者甚至可在40%—50%以上。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也可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常仅轻度增高,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少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增 多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的病例常低于0.5%,甚至为0。绝对值低于15×109/L。急性白血病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减 少

  12.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贫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升高先于红细胞恢复之前,在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一8%.也可达10%以上。治疗后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才逐渐增高。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 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病人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减低,甚至增高表示病情末得以控制,甚至还在加重 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13. 4.白细胞分类计数

  14. 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中性 下午较早展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时也均可一过性增高。 ①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增多 异常增生性增多 ①粒细胞白血病②多数病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③骨髓增殖性疾病。 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5.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病毒感染: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感染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恶组、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 血液系统疾病 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药物:退热镇痛药、抗生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免疫抑制剂 物理、化学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其他

  16. 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核左移 核右移 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个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类白血病反应 见于: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

  17. 中性粒细胞发育核像变化图

  18. 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异体蛋白过敏、粘草热 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 寄生虫病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湿疹、剥脱性皮炎、大疱疮、银屑病 皮肤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尤其是转移瘤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传染病恢复期时可见暂时性增高,猩红热急性期可增高 某些传染病 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其他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

  19. 临床意义较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伤寒的极期临床意义较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伤寒的极期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脾切除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20. 生理性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至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 淋 巴 细 胞 增 多 主要为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感染性疾病 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感染 病理性 肿瘤性疾病 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 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块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绝对值并不增高 相对增高 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21.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平均为9% 单核细胞增多 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某些感染 病理性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组 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减少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22. 5. 血小板计数及意义 1.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一300)x109/L, 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血小板增多 >400x109/L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3. 血小板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脏肿大、血液被稀释(输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 ×109/L以下

  24. 第二章 尿常规检查 1.尿 量 2.尿液外观 3.尿液气味 4.尿液酸度 5.尿液比重

  25. 一 、尿量 意义 连续完整收集24小时尿液,以了解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尿路通畅与否 参考值 成人1000-2000ml/24h 按体重ml/kg 婴幼儿3倍成人量 学龄儿2倍成人量

  26. 1、尿量增多 多尿(polyuria) >3000ml/24h (1)暂时性多尿:多饮、输液、利尿性食物 (2)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性:尿崩症 (3)溶质性多尿:糖尿病、肾间质小管疾病 急性肾衰、利尿/脱水剂

  27. 2、尿量减少 (1)少 尿 <400ml/24h 或<17ml/h) 婴幼儿 <200ml/24h 学龄儿 <300ml/24h (2)无 尿 <100ml/24h 小 儿 <50ml/24h 临床原因分型 (1)肾前性少尿 血容量减少 (2)肾性少尿 各种肾实质性病变 (3)肾后性少 尿路梗阻,尿功能障碍(假性)

  28. 二、尿液外观 正常外观 透明、淡黄 受食物、药物、尿色素及尿量等影响 异常外观 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 菌尿、乳糜尿等

  29. 1.血 尿 特征 镜下血尿 > 3个/HP 肉眼血尿 > 1ml/L尿 淡红色、洗肉水样、血样 参考值 正常中段尿离心沉淀涂片 RBC 0~3/HP 临床意义 一过性血尿 剧烈运动 病理性血尿 外伤、结核、结石、肿瘤 多囊肾、血液系统疾病等

  30. 2、胆红素尿 特征 深黄色、棕黄色(振荡后泡沫色黄) 临床意义 肝细胞性/梗阻性黄疸(早于血清胆红 素升高) 假阴性 高浓度VitC、亚硝酸盐 假阳性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

  31. 3.尿胆原尿 特 征 经醛化反应可由无色转变为红色化合物 参考值 正常(-)~(+) ( 1:20 稀释后应 转阴) 临床意义 假阴性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假阳性 尿道止痛药(非那吡啶)、抗精神病药、吲哚、卟胆原

  32. 黄疸类型的鉴别 类型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正 常 (-) (-)-(+) 溶血性黄疸 (-) 显著↑ 肝细胞性黄疸 中度↑ 轻度↑ 梗阻性黄疸 显著↑ (-)

  33. 4.脓 尿 菌 尿 特征 白色混浊状、云雾状、加热或加酸不消失 (碳酸盐.磷酸盐鉴别) 参考值 正常人 清亮 尿沉渣 WBC < 5个/HP 细菌学 阴性 临床意义 尿路感染

  34. 5.乳糜尿 脂肪尿 特征 前者 呈稀牛奶状(加乙醚则透明) 后者 含有脂肪小滴 临床意义 乳糜尿 丝虫病、腹腔肿瘤压迫、淋巴结核 脂肪尿 骨折、肾综、肾小管变性疾病

  35. 三、尿液气味 正常人 淡氨味 受饮食(蒜、葱)影响 膀胱炎/尿潴留 新鲜尿即具有腐败味 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蒜臭味

  36. 四、尿液酸度 参考值 正常新鲜尿 PH 6.0—6.5(PH:5.0— 7.0) 肉食为主 偏酸 素食为主/餐后 偏碱 临床意义 持续酸性尿 常致尿酸盐结石 持续碱性尿 常致磷酸盐结石

  37. 五、尿液比重 原理 肾小管具有浓缩、稀释功能 受年龄、饮水及尿量等影响 参考值 成 人 1.015~1.025 空腹晨尿 ≥ 1.020 新生儿 1.002~1.012 小 儿 1.007~1.014 临床意义 SG↑ 尿量少 急性肾炎、心衰、脱水 尿量多 糖尿病(试条法例外) SG↓ 尿量少 尿毒症 尿量多 尿崩症 SG 固定(1.010± 0.003) 肾实质严重受损

  3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