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172 Vues
大兴安岭垦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是国家农业部直供垦区,自治区大型农垦企业。开发建设于 1960 年,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了颇具规模、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003 年 8 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开始组建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内部按照集团化发展、公司化管理、农场化经营。
E N D
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简介 •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是国家农业部直供垦区,自治区大型农垦企业。开发建设于1960年,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了颇具规模、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3年8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开始组建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内部按照集团化发展、公司化管理、农场化经营。 • 大兴安岭垦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嫩江中游西岸。事业区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事业区总面积1904万亩,现有耕地124万亩,年产粮豆4.03亿斤,可提供商品粮3.3亿斤,商品率81.9%。农业机械总动力13.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85%以上。垦区所属农场和企事业单位19个,其中有8个机械化农场,还有物资石油、油脂加工、夏日矿泉水、兴达矿业、粮食储运等9个专业公司和中心医院、公安分局等事业单位。总人口6.3万人,员工1.8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95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5人。现有资产总额8.14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是国家农业部直供垦区,自治区大型农垦企业。开发建设于1960年,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了颇具规模、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3年8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开始组建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内部按照集团化发展、公司化管理、农场化经营。 • 大兴安岭垦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嫩江中游西岸。事业区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事业区总面积1904万亩,现有耕地124万亩,年产粮豆4.03亿斤,可提供商品粮3.3亿斤,商品率81.9%。农业机械总动力13.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85%以上。垦区所属农场和企事业单位19个,其中有8个机械化农场,还有物资石油、油脂加工、夏日矿泉水、兴达矿业、粮食储运等9个专业公司和中心医院、公安分局等事业单位。总人口6.3万人,员工1.8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95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5人。现有资产总额8.14亿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简介 • 大兴安岭垦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土质肥沃,远离工业污染,是少有的一片净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质小麦、高油大豆和优质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垦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盛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牧业产品,主要有绿色食品大豆、芸豆、玉米、小麦、优质肉牛、肉羊畜产品等,工业产品主要有大豆油、豆粕、煤炭、矿泉水、建材等。2000年以来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奖。“雪松”牌大豆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内蒙古名牌农畜产品”;扎兰河农场还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目前,已与国内外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供求关系。 • 垦区正在向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踏步前进,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现有年加工大豆13.5万吨的植物油厂;投资 1.5亿元的大豆精深加工企业已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内蒙古最大的大豆精深加工企业;有年加工1500吨大豆的腐竹厂2座,生产的白桦牌、甘河牌腐竹已获得国家首批绿色食品标志证书;有日处理10吨净肉、冷藏450吨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个;年生产加工1万吨小麦、大豆良种的种子龙头企业已经初步建成;粮油批发市场可以面向社会销售自产农产品。这些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垦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稳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垦区还有煤炭、建筑建材、面粉加工、饲料加工、酿酒、天然矿泉水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企业。 • 40多年来,大兴安岭农垦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突破60亿斤,上缴税金近3亿元。为地方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农作物良种引进,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先进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改革后的两年来,垦区经济社会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大兴安岭垦区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比2004年增长36.3%,人均纯收入4116元,增长25.8%,实现利税5600万元,其中利润3655万元,增长100.8%,牲畜存栏达超过36万头只,粮食总产17万吨,五项经济指标创垦区历史新高。 • 面对未来发展,大兴安岭垦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全面实施“优工兴牧强农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的经营方针,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大兴安岭农垦区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起领先示范作用的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
发展中的小城镇——甘河农场 • 甘河农场始建于1960年,隶属于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0′—124°58′北纬49°25′—49°40′。年平均有效积温2000℃左右,无霜期平均114天,主要农作物生产为小麦、大豆。 • 农场依托小城镇,大力发展经济。积极鼓励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鼓励个体、私营业主从事农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业,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建立了以111国道过街道为主体,以环形商业街为辅的商业经济区。甘河农场场部已逐步成为四河流域农畜产品和各类物资的集散地、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2005年从事个体工商业、运输修理、服务业、餐饮业的就有249户,占总户数的8%,从业人员779人,占总人口的7%,吸纳下岗再就业职工近百人。二、三产业产值可达230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72万元,全年纳税额近60万元,为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场——巴彦农场 • 巴彦农场始建于1960年,隶属于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麓,东与原铁道兵部队农场毗邻,南与莫旗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接壤,西与甘河农场隔河相望,北邻黑龙江省达拉滨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0′—124°58′北纬49°25′—49°40′。年平均有效积温2000℃左右,无霜期平均114天,主要农作物生产为小麦、大豆。农场施业区面积为2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万亩。有12个农业生产单位和粮食储运、物资供应、教育(04年拨离后归属地方)卫生等10企事业单位,总人口6568人,职工2386名。 • 从1991年到2005年,巴彦农场战胜了前进中的困难,企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善增强。 • 良种繁育形成体系。建立了"四化一共"良种生产体系,确立了"两地一厂"(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生产用加工厂);农场成立种业公司,开始对内逐渐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1991年以来农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系,引进新品种,品系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 良种储藏。1991年至2000年,各生产队种子主要储藏在各家庭农场。2000年至2005年,农场建种业公司,建种子储备库3500平方米。各生产队种子交种业公司,然后分品种、分储备库进行单独储藏。
企业文化建设派头兵——欧肯河农场 • 欧肯河农场始建于1966年,位于大兴安岭垦区东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至124°39′50″,北纬49°43′至49°59′。东邻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副食生产基地的振兴农场(原反修农场),西与东方红农场、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相连,南与大兴安岭地区达拉滨农场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红彦镇接壤,北同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古里林场、四平山林场毗邻,事业区总面积71.3万亩。全场总人口为5386人,职工1326名。 • 近两年来,欧肯河农场从我是欧肯河人,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志为 出发点,制作了农场场徽;“绿海扬帆”的企业标识;编印了《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手册》,让员工进一步确定了“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谱写了《欧肯河之歌》、《企业精神之歌》。 • 欧肯河农场按照“用文化管理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的理念,培育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领导有正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推进农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走特色养殖之路——诺敏河农场 • 诺敏河农场地处鄂伦春自治旗境内,位于大杨树镇西9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6′至123°46′,北纬49°29′至49°44′之间。东与宜里农场相望,西与诺敏镇为邻,南与诺敏镇小二红村相连,北与托扎敏乡相接。 • 近年来诺敏河农场进行了四个基地建设——绒山羊养殖基地、黄牛改良繁殖基地、细毛羊繁殖、肉牛育肥基地。由于草场面积的减少,加大了放牧饲养的困难,只能选择舍饲方式。农场加大了舍饲投入力度,倡导种植饲草,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并设黄牛冷配点两处,改良黄牛35例。 • 为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农场为畜牧科配置电脑一台,建立了电子管理档案,购置冰柜一台,用于贮存疫苗。新招2名畜牧学校毕业生到畜牧科工作,购纯无角陶塞特两只,用于绵羊鲜精配种推广。畜牧站成立绵羊改良舍饲基地,肉羊改良销售协会,制定了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决定,实现养畜有标准化棚舍,逐步实现人畜分离,种植饲养,实行两统两分。构建资金、技术、防检疫三大体系服务建设,推广绵羊鲜精配种,发展肉牛、肉羊,“一队一品”,“一户一策”,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防疫网络覆盖全场,密度达100%。提高职工生态养畜的意识,以发展良性、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为原则,走农牧结合,舍饲的道路。
最敢叫响绿色食品的地方——扎兰河农场 • 扎兰河农场始建于1974年8月,32年的开发建设,使扎兰河农场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05年底,全场共有耕地12.7 万亩,人口4448人,职工490人,2004年至2005年连续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受到总公司的嘉奖。目前扎兰河农场是全国农垦无公害示范场。 • 扎兰河农场建场晚,部分耕地91年后进行开发,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农场积极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绿色食品的开发。 • 1998年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中心到农场开展有机食品认证,拉开了扎兰河农场绿色食品发展的序幕。 • 日本JAS有机认证中心,认证有机大豆3000亩、双青大豆500亩、芸豆3000亩 •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AA级大豆5000亩、大正金时豆200亩、双青大豆3000亩、芸豆5000亩 • 2003年—2004年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有机大豆5000亩、双青大豆1500亩、大正金时豆800亩、芸豆500亩 • 2004年—2005年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有机食品大豆2000亩、芸豆500亩 • 2002年 农业部农垦局批准为国家百家无公害示范场创建单位 • 2005年11月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 200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 2005年11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审核批准扎兰河农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几年来,扎兰河农场绿色食品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农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适应无公害示范场建设,农场生产部门建立了有机食品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无公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扎兰河公司农业品投入品管理办法等成套规章制度,限制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有效地促进环境的保护。
发展农业科技为先——古里农场 • 古里农场地处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北纬50°。施业区东临嫩江与黑龙江省建边农场十四队隔岸相望;西南以多布库尔河为界,与欧肯河农场、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农工商联合公司振兴农场比邻;西北与鄂伦春自治旗古里林场相接。总面积为816万亩。其中含:草原26.7万亩,水面12.6万亩,林地0.2万亩。年平均气温-1.5度,全年无霜期为90至95天,年降水490至550毫米。全场人口总数为3261人,职工781名。下设九个农业生产队,共有耕地9.7万亩。 • 古里农场的农业科技投入和科学种田经历了一个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跨越:由于麦豆种衣剂、大豆精量点播、除草剂和各种叶面肥的有效利用1995年至1996年古里农场的种田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 1996年以来,古里农场由农牧科技科(原生产科)牵头,生产、畜牧、机务技术人员参加,在每年春播前到各生产队,帮助职工总结技术措施,为职工介绍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李洪斌副场长带领农场技术人员奔赴各连队并亲自给职工讲课,并主编的《古里农场麦豆栽培技术手册》印制了1000册,农场职工人手一册,古里农场农业科技工作走在了全局的前列。 • 2001年,四队队长、科技示范户陈宝和摸索出一套大豆栽培方式,即大豆垄上三行窄沟耕作法,当年30亩大豆亩产360斤。这种栽培技术经过改进2004至2005两年在垦区及周边乡村普遍推广,亩增产30斤以上,2005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同年,该项技术通过了自治区农科院的技术认定。在2004年科技之冬的活动后,农场提倡并运用了“耕地秋起垄,高油高产种、德赛种衣剂、南昌纳米器、六元复合肥、垄上三行密、云大-120、高效化除剂、花荚两遍水、亩产过四百”等9项大豆增产新技术。
发展农业科技为先——宜里农场篇 • 宜里农场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距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35公里。东与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巴彦乡接壤,西以诺敏河为界与诺敏河农场相望,南与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五宝乡相连,北与扎兰河农场毗邻。场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3′,北纬49°33′20″年积温在1800——2000°之间,年降水量为450——500毫米。 • 宜里农场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场战略,加强小区实验,搞土壤测验配方施肥,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建立实验小区,进行大豆品种比较实验,小麦品种比较实验以及各种作物密植度栽培方式、方法,化肥对比,叶面肥应用等实验,得到全场广大职工的认可。 • 2000年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搞特色农业种AA级大豆1.2万亩,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AA级大豆每市斤比市场价高0.3元,A级大豆比市场高0.1元,绿色大豆,经过国家级绿色食品验证,20项招标完全合格。 • 2001年农业生产在科技兴农上做文章,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绿色大豆。2005年全面落实5293科技示范工程。完成大豆项目区建设项目在大豆平均单产达180公斤,比非项目区增长40公斤/亩,增加总产486万吨。全场实现黑茬越冬面积121214.3亩,完成指标102%,秋起垄100,188.6亩,完成指标的104.5%。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东方红农场 • 东方红农场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呼伦贝尔盟东部鄂伦春自治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交界区域的大兴安岭垦区腹地。场部坐落在大杨树镇东南11公里,齐加铁路后大拉滨工区西1公里处的莫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径124°23′,北纬49°41′。场区最南端为第五生产队,距场部10公里;最北端是第七生产队,距场部32公里;最东面为第九生产队,距场部25公里,最西面的第四生产队距场部33公里。分部在大杨树镇周围。其中在鄂旗境内面积为33.3万亩,在莫旗境内面积为10.3万亩,事业区面积为43.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 • 东方红农场2005年结合大兴安岭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认真研究,经扎兰屯水利工作站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踏查论证,证明东方红农场一队地下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 •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经扎兰屯市水利工作站勘察、设计,项目设计任务书已编制完成。 • 2、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有保障,农场项目区配套资金保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要求及时到位,以确保农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 3、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项目区实行少耕、免耕和秋季深松,面积达到100%,做到雪水春用,秋雨春用,使之形成地下小水库;通过深松带,沟通地下水,达到抗旱、防涝的目的。主要农作物实行地膜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缓解旱情;同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措施,提高抗旱能力。 • 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农场有农机工程师1人。在2000年以前,各生产队都有1名农机技术员。农场每年都举办农机技术培训,学习业务、专业知识、技能。 • 农机标准化作业。农场一直坚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标准化:标准作业质量、标准农业机械、标准技术操作、标准组织管理。即质量是前提,机械技术状态是基础,严格的操作组织管理是保证,优良作业效果为目的。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进行标准化作业。199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农机管理达标场。 • 耕作质量。1991年以来,农场耕作制度不断吸取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场实际充实、完善。 • 农药化肥使用。1991年以来,生态农业对种植和生产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农场对农药的使用严加管理,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 农场在生态农业的化肥使用上,结合本地实际,做出严格的选择:必须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使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质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所有有机或无机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对环境和作物不产生不良后果方可使用。 • 绿色食品的种植与发展。东方红农场从2000年开始种植A级、AA级绿色食品大豆,根据对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对绿色食品质量的要求,2002年种植绿色食品大豆(AA级)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