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21 Vues
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9.1 区域物流网络概述. 9.1.1 区域物流网络的内涵. 区域物流网络是由各级物流节点、连线以及所属的经济“组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结构形式。 其中“节点”是指各级物流中心,“连线”是指由交通、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组织”是指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物流咨询机构和地方政府。. 9.1.2 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 9.1.2.1 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形态
E N D
9.1区域物流网络概述 9.1.1区域物流网络的内涵 区域物流网络是由各级物流节点、连线以及所属的经济“组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结构形式。 其中“节点”是指各级物流中心,“连线”是指由交通、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组织”是指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物流咨询机构和地方政府。
9.1.2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 9.1.2.1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形态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陈才教授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放射网络、扇形网络、轴带网络、环状与一字形网络等形态,如图9-1、表9-1所示。 图9-1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示意图
9.1.2.2区域物流网络的节点要素 (1)网络节点含义 物流节点又称物流接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 区域物流网络的节点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节点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物流网络正是通过节点“磁场”和节点“磁化物”之间的磁力(集聚力和扩散力)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从图9-3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区域节点之间存在着引力场(即城市之间相互吸引、扩散)的作用,才产生功能强大的物流网络化空间结构。 图9-3区域节点等级扩散示意图 图9-2区域节点等级集聚示意图
(2)网络节点等级划分 • 核心节点 • 中心节点 • 重要节点和 • 通节点四类。 • 9.1.2.3区域物流网络的轴线要素 • 区域物流网络的区位线要素,是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通信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例如铁路、高速公路和航道等。
9.1.3区域物流网络的特征 (1)区域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的复杂系统 (2)区域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 (3)区域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4)区域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跨度系统
9.1.4区域物流网络的功能 (1)从属功能 从属功能表现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能多环节、多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物流对区域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引导和反馈作用,实质上是将区域物流网络系统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过程。 返回
一、区域物流的涵义 • 定义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区、城市群、城市、农村等区域范围内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物流活动
二、区域物流体系 • 跨国区域物流 • 是跨越国境的区域物流,是区域物流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管理难度最大的区域物流。 • 跨国区域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 • 联合体大区物流 • 一国之内的若干行政区所组成的区域联合体的物流 • 在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产业分工、物流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 • 大区物流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成员之间的物流协作 、协调 • 省域物流 • 城市物流 • 农村物流
三、区域物流的特点 • 物流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 利益主体 :区域及其成员 • 相互协作、互利互惠 • 物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 中远程特点 • 物流平台的综合性 • 物流方式的选择性 • 物流管理的风险性 • 要求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远程、移动通信,无线上网,定位技术、搜救技术 • 组织协调的复杂性 • 自然、人文、政策环境差异,影响因素既多又复杂 • 管理经营主体的多元性 • 行政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 • 竞合关系 • 制衡:规则约束 • 协作、协调、协同 • 区域边界的不确定性 • 成员变动、边界变动 • 经济发展态势变化,辐射范围变化 • 物流系统的完整性 • 结构上的合理组合 • 功能上的互补配套
四、区域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 区域物流与区域交通 • 区域物流与区域交通是共生共存 • 区域物流与城市建设 • 物流布局与设施建设都集中在城市或与城市相连接 • 城市建设与发展又时刻离不开物流的支持 • 提高物流效率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 • 区域物流与区域环境 • 物流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副效应 • 提高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物流领域具有重大潜力
五、区域物流发展规划 • 区域物流规划的原则 • 系统性原则(区域中的物流元素系统思考、系统设计) • 战略性原则(长期性、全局性、可变性) • 科学性原则(科学规划) • 可行性原则(有可操作性、结合实际) •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 战略定位(在全国乃至跨国区域的定位;在社会经济中的定位) • 发展目标(量化指标) • 发展措施(强制性、诱导性、服务性) • 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 1.明确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 2.建立并完善区域物流管理体制 • 一是管理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必须具有法定的管理权威和公认的受托管理权; • 二是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主要管理中观的区域物流问题,非运作和经营的问题; • 三是管理手段: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用。 • 3.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 • 4.完善区域物流的投融资体制;
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 5.加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 6.提升区域物流设备与工具技术水平,推进区域物流的标准化; • 7.促进物流方式的革新,实现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 8.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促进区域物流市场竞争 • 一是培育物流市场主体,能够独立开展经营、承担经营风险、拥有与支配经营收益 • 二是制定公开、公正、公平的物流市场竞争规则 • 三是规范物流市场的竞争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的形成 1.环渤海物流圈: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 2.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 3.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广州、深圳 4.台湾海峡两岸物流圈:福州、厦门、高雄、基隆
“大珠三角” • 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 • “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泛珠三角 • 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 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 从国际来看,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海域相接、山水相连、文化相似,加上2010年前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应包括东南亚各国。 • 较为完整的“泛珠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应是:大珠三角洲-大华南-大西南-华中中南部-华东南部-台湾地区-东南亚10国。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 • 第一层次:环绕渤海及部分黄海沿岸,由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西、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15个城市和地区组成。 • 第二层次:环绕着黄海、渤海,由辽宁、河北、山东、山西4省,北京、天津2市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大渤海经济区” • 据国家统计局汇总统计:1994年环渤海经济区的辽宁、河北、山东、山西4省,北京、天津2市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全国的24.2%。
经济总量:评价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往往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这个指标(简称GDP)。从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看,2003年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3798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815亿元,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4.8%;珠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达到1133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916亿元,增速均值达到了15.5%;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北三省之和,达到13094亿元,三地增速均值达到12.2%;大东北经济圈(东北三省数据之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57亿元,三省GDP增速均值达到10.7%。从总量来看,长三角总量居4个经济圈之首,京津冀城市群列第二位,大东北经济圈排在第三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列第四位.从增长情况看,珠三角增速最快,达到15.5%,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经济圈。大东北经济圈增速较慢,分别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4.8个、4.1个、1.5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情况看,2003年这4个经济圈实现GDP达到6118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达到52.2%,真正起到了支撑起半壁江山的作用。经济总量:评价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总量往往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这个指标(简称GDP)。从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看,2003年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3798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815亿元,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4.8%;珠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达到1133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916亿元,增速均值达到了15.5%;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北三省之和,达到13094亿元,三地增速均值达到12.2%;大东北经济圈(东北三省数据之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57亿元,三省GDP增速均值达到10.7%。从总量来看,长三角总量居4个经济圈之首,京津冀城市群列第二位,大东北经济圈排在第三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列第四位.从增长情况看,珠三角增速最快,达到15.5%,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经济圈。大东北经济圈增速较慢,分别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4.8个、4.1个、1.5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情况看,2003年这4个经济圈实现GDP达到6118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50%,达到52.2%,真正起到了支撑起半壁江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