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k likes | 3.41k Vues
第十三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项分析工作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 1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2 )定性检验;( 3 )试样的分解;( 4 )干扰的消除;( 5 )测定;( 6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第一节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在定量分析中往往用样本平均值来估计总体平均值。这就要求进行测定时所使用的分析试样具有高度代表性,即样本平均值能代表总体平均值,否则,分析结果再“准确”也毫无意义。. 一、气体样品的采取. 气体样品为均匀样品。可采用直接法和浓缩法。. 二、液体样品的采取. 基本上可认为是均匀样品。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考察样品的均匀性。. 三、固体样品的采取.
E N D
第十三章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项分析工作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1)试样的采取和制备;(2)定性检验;(3)试样的分解;(4)干扰的消除;(5)测定;(6)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第一节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在定量分析中往往用样本平均值来估计总体平均值。这就要求进行测定时所使用的分析试样具有高度代表性,即样本平均值能代表总体平均值,否则,分析结果再“准确”也毫无意义。
一、气体样品的采取 气体样品为均匀样品。可采用直接法和浓缩法。
二、液体样品的采取 基本上可认为是均匀样品。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考察样品的均匀性。
三、固体样品的采取 经常遇到的是矿石、合金、盐类、土壤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采样。
如矿石样,本身是不均匀的。取样时,要根据堆放情况,从不同的部位和深度选取多个取样点,采取的份数愈多愈有代表性,但采样量不能过大。一般情况下,采样量与矿石的性质、均匀程度和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通过可用公式计算如矿石样,本身是不均匀的。取样时,要根据堆放情况,从不同的部位和深度选取多个取样点,采取的份数愈多愈有代表性,但采样量不能过大。一般情况下,采样量与矿石的性质、均匀程度和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通过可用公式计算
式中,m为最小采样量(kg);d为试样中最大颗粒的直径(mm);K和a均为经验常数。通常K为0.02~1,a为1.8~2.5。显然矿石的颗粒越大,采样量应越多。式中,m为最小采样量(kg);d为试样中最大颗粒的直径(mm);K和a均为经验常数。通常K为0.02~1,a为1.8~2.5。显然矿石的颗粒越大,采样量应越多。
原始试样经破碎、过筛、混匀和缩分四个步骤即可制备成量少而高度均匀的分析试样。原始试样经破碎、过筛、混匀和缩分四个步骤即可制备成量少而高度均匀的分析试样。
对于金属或合金试样,组成比较均匀。可以采取剪或钻等方法。对于金属或合金试样,组成比较均匀。可以采取剪或钻等方法。 对于粉末状,由于本身比较均匀,可在不同部位取少量试样混匀,即可作为分析试样。
四、湿存水的处理 一般试样由于其表面及空隙中吸附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湿存水,其含量多少随试样的粉碎程度和放置时间而改变。随着湿存水含量的变化,试样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在测定前,必须先将试样在一定温度下烘干。用烘干试样测定的结果是恒定的。
第二节 试样的处理 1. 试样处理必须完全;2. 不应有损失;3. 不应引入杂质。 一、溶解法 水溶;酸溶(盐酸、硝酸、硫酸、磷酸、高氯酸、氢氟酸和混合酸)、碱溶。
二、熔融法 熔融法是将试样与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加热,利用试样与熔剂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使试样的全部组分转化成易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如钠盐、钾盐、氯化物等。酸熔融、碱熔融、烧结法。
三、消解法 主要针对有机试样。为了测定有机(或生物)试样中的某些元素(如金属、硫、卤素等)的含量,必须先将试样分解。通常有湿法消化和干法灰化两种。
干法灰化 是将试样置于马弗炉中加高温(400~700℃),以大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使之分解,然后加入少量浓盐酸或热浓硝酸浸取燃烧后的无机残余物。
氧瓶燃烧法广泛用于测定有机物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卤素的测定。类似于物化的燃烧热测定。氧瓶燃烧法广泛用于测定有机物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卤素的测定。类似于物化的燃烧热测定。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和氢通常采用燃烧法测定。 低温灰化法——等离子体法。采用射频放电来产生活性氧游离基,在低温下氧化有机物。最大限度减少挥发损失。
干法灰化法的优点是空白值低,即减少了由于大量使用溶剂所引进的杂质;且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用于大批量试样,广泛用于生物试样及环境试样中无机成分的测定。如加入某种助灰化剂,则有助于生成溶于酸的成分,并防止某些组分(As)挥发损失。干法灰化法的优点是空白值低,即减少了由于大量使用溶剂所引进的杂质;且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用于大批量试样,广泛用于生物试样及环境试样中无机成分的测定。如加入某种助灰化剂,则有助于生成溶于酸的成分,并防止某些组分(As)挥发损失。
湿法消化 将试样与混酸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煮。常用的混酸有:硫酸—硝酸—高氯酸等。 高压消化法 将试样与混酸密闭在反应容器中加热。 微波消解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所选择的测定方法有较高的选择性时,将试样处理成溶液后即可直接测定。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是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在测定其中某一组分时,共存的其它组分往往会产生干扰。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所选择的测定方法有较高的选择性时,将试样处理成溶液后即可直接测定。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是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在测定其中某一组分时,共存的其它组分往往会产生干扰。
为了消除干扰,可通过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掩蔽法来消除干扰。若仍无法消除干扰,就需要将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分离。分离是消除干扰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分离方法(Separation Method)是分析化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要求测定含量极微的组分,目前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又不够高,这时必须先对待测组分进行富集(Enrichment)。即在分离的同时,设法增大待测组分的浓度。富集过程显然也是分离过程(从大量基体中分离出被测组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要求测定含量极微的组分,目前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又不够高,这时必须先对待测组分进行富集(Enrichment)。即在分离的同时,设法增大待测组分的浓度。富集过程显然也是分离过程(从大量基体中分离出被测组分)
例如,测定海水中的痕量铀,通常1 L海水中,只有1~2 g U(VI),往往难以直接测定,如果将海水经过某种分离手段最后处理成10 ml溶液,即将U(VI)的浓度提高了100倍,既解决了测定方法灵敏度不够的问题,又达到与海水中其它金属杂质分离的问题。
对分离的要求是: (1)分离效果 即待测组分与干扰组分是否分离完全(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被测组分在分离过程中的损失要小到忽略不计) (2)选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应简便(简单且快速,保证待测组分的回收率)
如何衡量分离的完全程度(分离效果),要看具体情况,一般用回收率和分离率来衡量分离效果。如何衡量分离的完全程度(分离效果),要看具体情况,一般用回收率和分离率来衡量分离效果。 回收率越高越好,即分离过程中的损失尽可能小。采用加入法来测回收率。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待测组分含量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对回收率的要求随待测组分含量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
分离率表示干扰组分B与待测组分A的分离程度,用SB/A(分离因素)表示 分离因素SB/A等于干扰组分B的回收率与待测组分A的回收率之比。由于待测组分A的回收率一般接近100%,
所以 SB/A越小,A与B的分离越完全。组分之间尽可能分离完全,在相互的测定中彼此不再干扰。分离对分离率的要求和样品中A和B的含量有关。10-4%
根据分离时组分所处的相 固—液分离 沉淀、离子交换、色谱 液—液分离 萃取、液膜 气—液分离 挥发、蒸馏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有沉淀分离法、挥发和蒸馏分离法、液—液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等。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有沉淀分离法、挥发和蒸馏分离法、液—液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等。
二、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常用于分离常量组分(毫克级以上)。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有选择地沉淀某些离子,而其它离子则留在溶液中,从而得到分离的目的。沉淀分离法的主要依据是溶度积原理。在定性分析中沉淀分离法是主要的分离手段。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有选择地沉淀某些离子,而其它离子则留在溶液中,从而得到分离的目的。沉淀分离法的主要依据是溶度积原理。在定性分析中沉淀分离法是主要的分离手段。
在定量分析中,因为任何沉淀在定条件下总有一定的溶解度,故沉淀分离只适合常量组分而不适合微量组分的的分离。常用的沉淀剂有无机沉淀剂和有机沉淀剂。在定量分析中,因为任何沉淀在定条件下总有一定的溶解度,故沉淀分离只适合常量组分而不适合微量组分的的分离。常用的沉淀剂有无机沉淀剂和有机沉淀剂。
与沉淀重量法类似,如果欲将待测组分沉淀下来,则既要让它沉淀完全,又要求沉淀不被干扰组分污染。而沉淀完全就是要求回收率,不被污染就是要求分离率低。常用的沉淀剂有无机沉淀剂和有机沉淀剂。与沉淀重量法类似,如果欲将待测组分沉淀下来,则既要让它沉淀完全,又要求沉淀不被干扰组分污染。而沉淀完全就是要求回收率,不被污染就是要求分离率低。常用的沉淀剂有无机沉淀剂和有机沉淀剂。
1. 氢氧化物沉淀分离 大多数金属离子都能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氢氧化物沉淀的形成与溶液中的[OH]有直接关系。由于各种氢氧化物沉淀的溶度积有很大差别,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酸度使某些金属离子相互分离。
理论上,知道金属离子浓度及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就可以计算出该金属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及沉淀完全的pH值。理论上,知道金属离子浓度及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就可以计算出该金属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及沉淀完全的pH值。 设金属离子浓度为0.01 mol/L
实际上,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都以简单的金属离子形式存在,可能形成羟基络合物或与其它阴离子形成络合物。因此,金属离子的分离的最适pH范围与计算值常会有出入,必须由实验确定。实际上,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都以简单的金属离子形式存在,可能形成羟基络合物或与其它阴离子形成络合物。因此,金属离子的分离的最适pH范围与计算值常会有出入,必须由实验确定。
进行氢氧化物分离,通常采用NaOH(强碱)作沉淀剂,使两性元素与非两性元素分离。采用 NH3·H2O, 在铵盐存在下,控制溶液的pH为8~9,使高价金属离子(如Al3+、Fe3+等)与大部分一、二价金属离子分离。
采用一些有机碱作沉淀剂。如六次甲基四胺、吡啶、苯胺等,与其共轭酸组成缓冲溶液,可控制溶液的pH,使某些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达到沉淀分离的目的。采用一些有机碱作沉淀剂。如六次甲基四胺、吡啶、苯胺等,与其共轭酸组成缓冲溶液,可控制溶液的pH,使某些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达到沉淀分离的目的。
采用ZnO悬浊液或一些微溶性碳酸盐或氧化物的悬浊液作沉淀剂。在酸性溶液中加入ZnO悬浊液,ZnO与酸作用逐渐溶解,使溶液pH升高,达到平衡后,可控制溶液pH约为6,使一部分氢氧化物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除ZnO悬浊液外,其它碳酸钡、碳酸钙及氧化镁等的悬浊液,也有同样的作用,但所控制的pH范围各不相同。采用ZnO悬浊液或一些微溶性碳酸盐或氧化物的悬浊液作沉淀剂。在酸性溶液中加入ZnO悬浊液,ZnO与酸作用逐渐溶解,使溶液pH升高,达到平衡后,可控制溶液pH约为6,使一部分氢氧化物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除ZnO悬浊液外,其它碳酸钡、碳酸钙及氧化镁等的悬浊液,也有同样的作用,但所控制的pH范围各不相同。
一般氢氧化物沉淀为胶体沉淀,共沉淀比较严重,所以分离效果不理想。在利用氢氧化物沉淀进行分离时,既要设法提高选择性,又要考虑共沉淀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分离效果。一般氢氧化物沉淀为胶体沉淀,共沉淀比较严重,所以分离效果不理想。在利用氢氧化物沉淀进行分离时,既要设法提高选择性,又要考虑共沉淀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分离效果。
(1)利用控制酸度和选择沉淀剂 例如使 Al3+、 Fe3+与 Cu2+、 Co2+、 Ni2+、Cd2+、Zn2+、 Mn2+ 分离,如用过量氨水,虽然Cu2+、Ni2+、Cd2+、Zn2+不沉淀,但往往有共沉淀。若用六次甲基四胺,可控制溶液的pH在5.5~6,溶液pH较低, Cu2+等离子不生成氢氧化物,不但可以分离,而且没有共沉淀问题。
使用氨水分离时,通常加入氯化铵,其作用有三:控制溶液的pH为8~9,防止Mg(OH)2沉淀和减少Al(OH)3的溶解;大量铵盐存在,可减少氢氧化物沉淀对其它金属离子的吸附;大量存在的电解质可促进胶体沉淀凝聚。使用氨水分离时,通常加入氯化铵,其作用有三:控制溶液的pH为8~9,防止Mg(OH)2沉淀和减少Al(OH)3的溶解;大量铵盐存在,可减少氢氧化物沉淀对其它金属离子的吸附;大量存在的电解质可促进胶体沉淀凝聚。
(2)利用均相沉淀法消除共沉淀 (3)利用小体积沉淀法减少或消除共沉淀 在尽量小的体积和尽量大的浓度,同时有大量没有干扰作用的盐类存在下进行沉淀。
由于离子的水合程度低,可得到含水量少而比较紧密的沉淀。大量无干扰作用的盐类存在,一方面降低离子的水合程度,同时减少沉淀对其它组分的吸附,提高分离效果。NaOH小体积沉淀法常用于使Al3+与Fe3+、Ti(IV)等的分离。由于离子的水合程度低,可得到含水量少而比较紧密的沉淀。大量无干扰作用的盐类存在,一方面降低离子的水合程度,同时减少沉淀对其它组分的吸附,提高分离效果。NaOH小体积沉淀法常用于使Al3+与Fe3+、Ti(IV)等的分离。
将试液蒸发至2~3ml,加入固体NaCl 5 g,搅拌使呈砂糖状,再加浓NaOH溶液进行小体积沉淀,最后加适量热水稀释后过滤。
用氨水沉淀也可用小体积沉淀法(加入大量NH4Cl),可用于Cu2+、Co2+、Ni2+ 等与Al3+、Fe3+、Ti(IV)的分离,操作同NaOH小体积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