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教育評鑑的新思維與研究趨勢 報告者:吳鳳珠

教育評鑑的新思維與研究趨勢 報告者:吳鳳珠. 吳清山( 2008 )。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 評鑑雙月刊, 18 , 31-35 。 張素偵( 2006 )。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以博碩士論文 及期刊論文為主。 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 1 , 83-134 。 楊瑩( 2008 )。 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 。台北市:高等 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潘慧玲( 2005 )。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 於潘慧玲(主編), 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 (頁 1-36 ) 。台北市:心理。. 一 、 建立品質保證機制成為潮流.

emel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育評鑑的新思維與研究趨勢 報告者:吳鳳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評鑑的新思維與研究趨勢報告者:吳鳳珠 吳清山(2008)。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評鑑雙月刊, 18,31-35。 張素偵(2006)。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以博碩士論文 及期刊論文為主。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83-134。 楊瑩(2008)。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台北市:高等 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 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1-36) 。台北市:心理。

  2. 一、建立品質保證機制成為潮流

  3. 一、建立品質保證機制成為潮流p12

  4. 二、相關名詞說明 • 認可 • 評量 • 審核 • 評鑑 • 標竿化 • 品質保證

  5. 認 可 • Kells:自願→同僚評鑑(非官方的學術團體)→檢視目標之達成 • OECD:指一個高等教育機構或學程,獲得一個被許可進行認證的單位透過評鑑過程,正式承認該機構或學程達到預期特定水準要求後的正式核可地位。 • 美國特有的現象

  6. 評 量 • 英國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機制以此稱之 • Gordon & Lawton:用一系列的方法來評鑑學生的表現與成就。 • 評量方式:自我評量、同儕評量、以團體為基礎的評量、以電腦為基礎的評量、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的評量。 • 評量的結果通常會以等級的方式呈現。 如:1、2、3…或極滿意、滿意、不滿意等。

  7. 審 核 • 政府用來檢核教育水準的方式 • 結果的呈現:廣泛的信任、有限的信任、不信任。 評 鑑 • 描述、判斷

  8. 標 竿 化 • 利用客觀的外在標準(最佳表現的對象)訂定追求的目標,並學習如何達成該目標,持續不斷的系統化評鑑其產品、服務及工作過程,以促使組織改善。

  9. 品 質 保 證 • 英國「高等教育品質委員會」:所有能予人充分信心的、有計畫的、及系統化的活動,讓人相信該活動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人們對品質之特定要求。 • 品質保證的兩個層面: 1.品質管制(內部) 2.品質審核(外部)

  10. 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 • 兩者有何不同? (p.11表一 ) • 何者較佳? • 品質保證比認可更具主動積極的精神 • 品質保證逐漸成為高等教育評鑑主流 英國QAA、HEFC 歐盟ENQA 跨國際組織INQAAHE、APQN 國際機構ISO

  11. 二、大學評鑑的目的、類別  與方式 Kells認為大學評鑑的目的為: • 證實效能或績效責任之證據 • 向大眾確保以達成要求的品質 • 向大眾確保以達成某一專業領域的標準 • 提供合理決策的資訊 • 作為經費補助的參考 • 作為改進之參考 • 顯示運作或改進之效率

  12. 二、大學評鑑的目的、類別  與方式 • 依目的分類: 改進導向、績效責任導向 • 依驅力分類: 內部評鑑、外部評鑑 • 後設評鑑: 形成性後設評鑑、總結性後設評鑑 (可依實施時間與目的做區別) p21

  13. 二、大學評鑑的目的、類別  與方式 • 教學評鑑:系主任評鑑、同事評鑑、自我評。鑑、校友評鑑、學生評鑑等。 • 研究評鑑:分為內部自我評鑑、外部專家訪視評鑑。普遍使用CIPP模式,再加上追蹤評鑑。

  14. 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的專業化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的專業化 1960年代末期奠基,1970年代朝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美國: • 1960年代的大社會理想、與推動及檢視各種教育方案,促進評鑑之發展。 • 1970年代許多專業學會、期刊與專書紛紛出現,走向專業之途。 英國: • 初期籠罩於泰勒目標模式之思考架構,1970年代掀起另類取逕風潮。

  15. 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模式的建立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模式的建立 學者各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Worthen、Sanders & Fitzpatrick將之分為6類 • 目標導向模式:確定目標及決定目標達成的程度 • 經營導向模式:滿足決策者做決定所需的資訊 • 消費者導向模式:提供消費者做選擇的資訊 • 專家意見導向模式:仰賴專家的專業判斷 • 抗詰導向模式:計畫性的呈現正反兩方的觀點 • 參與者導向模式:側重參與者的聲音、回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16. 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理論分析架構的形塑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理論分析架構的形塑 Shadish: • 評價→我們如何評價 • 知識建構→我們如何學習 • 使用→評鑑如何被使用 • 受評者→評鑑客體如何運作及改變 • 評鑑實務→如何做最妥善的執行

  17. 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理論的發展三、回顧教育評鑑耕耘的成果……評鑑理論的發展 • 評鑑的本質與評價 • 知識論及方法論 • 評鑑的用途及其與決策的關連 • 方案運作及方案理論

  18. 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評鑑概念過於窄化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評鑑概念過於窄化 • 評鑑客體→以校務評鑑為最大宗 • 評鑑模式→主要採認可制 • 評鑑目的→過於強調績效的評估 • 評鑑方式→忽略內部評鑑的功能

  19. 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評鑑專業化有待努力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評鑑專業化有待努力 • 評鑑組織→2004年才有「台灣評鑑學會成       立」 • 評鑑指標→研擬時間倉促、指標公佈過慢。 • 評鑑人員→臨時編組、評鑑知能遭疑、迴避      原則不易做到。   • 評鑑時程→時間不足 • 評鑑結果的處理→尚需慎思 • 追蹤評鑑→尚未建立

  20. 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學術風貌不夠多元四、國內教育評鑑之反思……學術風貌不夠多元 • 對於國外已經開發的論題鮮少觸及,如:評鑑的政治、倫理、方法、使用、檢視評鑑知識的規準、新興的評鑑模式等。 • 無拓寬評鑑模式視野之企圖

  21. 題目: 試比較認可制與品質保證制。

  22. 五、下一代教育評鑑之展望 • 評鑑更加科技整合化 • 評鑑將愈趨專業化 • 評鑑將更具包容性 • 評鑑將成為組織發展的內建機制

  23.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教育評鑑客體

  24.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教育評鑑指標(72篇) • 教師或教學評鑑指標21篇 • 教科書或課程評鑑指標16篇 • 校務評鑑指標11篇 • 校長評鑑指標8篇 • 多數採用問卷調查法、德懷術與階層 分析法,仍以量化研究居多。

  25.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教育評鑑知覺(29篇) • 對教師或教學評鑑知覺之探討19篇最多 • 絕大多數採用問卷調查法 • 教育評鑑方法(18篇) • CIPP模式4篇 模糊理論3篇 • 問卷調查法7篇、訪談法6篇、文獻分析5篇、 模糊德菲法3篇、座談2篇等,相當多元。

  26.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國外教育評鑑(7篇) • 英國教育評鑑5篇最多,偏質性研究。 • 後設教育評鑑(6篇) • 大專院校尚無,以問卷調查法為主。 • 教育評鑑工具(6篇) • 教師或教學相關4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 • 教育評鑑制度(5篇) • 大學3篇、幼稚園2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

  27.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 • 教育評鑑模式(4篇) • 主題及方法皆多元 • 教育評鑑結果(2篇) • 始自2005年,分採問卷調查及德懷術。 • 教育評鑑倫理(1篇) • 始自2006年,採訪談法。

  28. 六、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結論與建議 • 研究主題:教育評鑑理論、主體及專業化乏人研究,教育評鑑結果及倫理研究者少。 • 研究方法:仍以問卷調查居多,若能就同類主題進行質性研究,將可厚植其深度及廣度;如能結合跨領域之研究方法,或能更加了解全貌。 • 研究結果:十分多樣化,如能就相同主題進行趨勢分析與異同比較,對因果關係之探討將更精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