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運動中的文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各大學人類學相關系所合作培訓計畫 2013 申請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以文化之名」讀書會. 運動中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Vayda, Andrew 1994 Actions, Variations, and Change: The Emerging Anti-Essentialist View in Anthropology. In Robert Borofsky (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 P.320-330.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運動中的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各大學人類學相關系所合作培訓計畫 2013 申請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以文化之名」讀書會 運動中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Vayda, Andrew 1994 Actions, Variations, and Change: The Emerging Anti-Essentialist View in Anthropology. In Robert Borofsky (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P.320-330.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2. Barth, Fredrik 1994 A personal View of Present Tasks and Priorities in Cultural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In Robert Borofsky (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P.349-361.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羅正心‧2012年10月3日

  2. 1. Vayda, Andrew 1994 Actions, Variations, and Change: The Emerging Anti-Essentialist View in Anthropology. In Robert Borofsky (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P.320-330.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70s 與 1980s,一個崛起而少被注意的觀點: 文化模式與秩序被過份或不當的強調(本質論),差異與變化需要作更多研究。(反本質論) 本質論:視文化為型態學化的、規範的。 反本質論:視變遷為「基本現實」(fundamental reality),並反對共享的或普遍的,有其自身的現實。

  3. 例如,Pelto and Pelto(1975)批評說,許多有關Omaha Indians的文化研究,社區內的差異被拋在一邊,以便敘述「社會結構」與「典型的」文化模式。 Pelto and Pelto 認為,變化是重要的,是社會或文化對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s)或無常脈絡的變遷之適應。 知識如何獲得、保留與傳遞,蘊藏解釋差異的關鍵。 反本質論者問真實行為及其結果,而不是「家庭是什麼?」「國家是什麼?」「革命是什麼?」「宗教是什麼?」「Pueblo印地安宗教是什麼?」「日本文化是什麼?」 反本質論者在使用「飲食的行為」、「性行為」的詞彙時,並非揭發他們「真正的」規範是什麼,而是顯示並解釋飲食的差異、性伴侶或性對象是同性或異性。

  4. 長時間的田野研究會發現其與本質論者的齟齬。長時間的田野研究會發現其與本質論者的齟齬。 Barth 特別關懷的「差異」,發生於 New Guinea 的 Ok 山人群的儀式以及宇宙概念。 Barth 指出,大約每十年的社區公共展演的變化,以及單獨的、禁忌圍繞的儀式知識,在一小群儀式專家照顧的安全保存著,但儀式無法每次完整無誤的再生產,而每次的修飾,是因為專家記憶,以及他們訴諸猜測與即席反應的因素,同時,也從鄰群假借。 Barth 很清楚,他所研究的對象,並不「包含邏輯秩序」或「結構整體」或「內在和諧與共享的,有外在邊界的」文化,而是本身相當差異,且過程與機制在生產它們。 我(Vayda)最近的研究,避開讓文化或其它「全體」為研究對象,反而試著解釋行動,或它們的結果,而不將之視為人們文化的再現性或典型。(Vayda 1994:323)

  5. 今天,我們許多人,並非「屬於」一特定文化,或活在「文化特定認知世界」。我們從也許幾打的「cultures」中,撿拾枝子與草,建構自己慣例或認同的窩。今天,我們許多人,並非「屬於」一特定文化,或活在「文化特定認知世界」。我們從也許幾打的「cultures」中,撿拾枝子與草,建構自己慣例或認同的窩。 本質主義的偏見:資料側重秩序與穩定,追求「一致性」與「統一的象徵結構」。 反本質主義:偏重「脈絡的解釋模式」,不只是生理與制度脈絡,而且包含行動者企圖、目的、知識、信仰。 「脈絡的解釋模式」包括藉著追溯對人們的影響趨勢,外展至空間,向後至時間,的脈絡化行動或結果。支持特定案例的行動解釋,其連結可能在某種行動,某種理由,以及某種發生的脈絡。(Vayda 1994:323)

  6. 2. Barth, Fredrik 1994 A personal View of Present Tasks and Priorities in Cultural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In Robert Borofsky (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P.349-361.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許多今天的研究是風格與典範的劇烈變化,是對後現代、反思、詮釋的回應。 Rappaport 說,我們人類「居住於一個服從於自然法,而缺乏本體意義的世界中,他只能建構自己的意義。」 問題是,如何抓住全球的差異意義,將之放置於物理限制,與生物過程的世界。

  7. 方法學的第一個規則是,我們應該運用或發展發現過程(discovery procedures)。它使我們在變化中探索特殊性,而非樣版與基模,後者誘使我們太快抓住與描繪全體(被認為的精髓)。這個意思就是,發展一強烈的意識去觀察,而較少依附到我們認為應該發現的東西。 傳統上,人類學嚴重倚賴分類法(taxonomies)以及在某一類中累積個案。沒理由回到型態學(typologies)的建構。我們較多的注意力應放在特殊的脈絡,它們的背景(embedness)與連結(linkages)。它迫使我們在過程中,採納新的項目(categories)。(Barth 1994:352) 我認為人類學家目前最重要任務是在不同文化條件下,寫人們如何獲得並生產某程度的採納與共享的前提之現實的紀錄(realistic account)。我認為,努力獲得共享的瞭解,比較是在行動脈絡中,而非講話脈絡中執行,並且是存在平凡生活眾多目的中。(Barth 1994:355)

  8. 傳統文化觀念的修飾 所有觀念存在於實踐。所以它們的定義與延伸,只能在該實踐的脈絡中決定。 所有觀點是單一的與位置的(positioned),而人類學對文化傳統的紀錄與類化,只代表人類學自己,基於他的判斷與分析建構。 所有意義保留為可爭辯的,不論是在社會圈,或文化傳統,之內或之間。 一、 二、 三、

  9. 我們最好停止「文化」再現的特權,而聚焦在事件、行動、人,與過程的程度上。我們最好停止「文化」再現的特權,而聚焦在事件、行動、人,與過程的程度上。 我們必須從整體化文化模式(totalizing cultural models)轉到具生產性的過程模式(generative models of process)。 過程模式 我們必須建造一失序系統,以再現複雜、差異的現象。此系統是流動變化的,其形式同時是擴散與偶現的。(Barth 1994:358) 我特別呼籲需要發展失序系統。這些系統能再現大尺度的社會與文化世界狀態,而不會誇大以及本質化某些明顯的與方便的規則,成為理想的「整體」(”the whole”)再現。(Barth 1994:360) 失序系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