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0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管理会计学. Management Accounting.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主讲人:贾莉莉 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 E-Mail : jialli@126.com.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主要掌握: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涵义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各种条件和情况下的保本保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分析的有关辅助性指标。.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 、本量利分析基本涵义 2 、保本分析 3 、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第一节 本 - 量 - 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 第二节 本 - 量 - 利分析. 2. 3.

erm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会计学 Management Accounting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主讲人:贾莉莉 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 E-Mail:jialli@126.com

  2.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本章学习应主要掌握: •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涵义 •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 各种条件和情况下的保本保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分析的有关辅助性指标。

  3.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本量利分析基本涵义 2、保本分析 3、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4.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2 3 第三节 本-量-利分析的扩展 本章教学内容 本量利 分析 (CVP分析)

  5.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CVP分析)? 本量分析的基本涵义 (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简称本量利分析(CVP分析) 成本 cost 利润 profit 业务量volume

  6. 本量分析的基本涵义 本量利分析(简称为CVP分析): 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7. 1、以本量利分析法规划与控制企业经济活动。1、以本量利分析法规划与控制企业经济活动。 2、本量利分析是一种实用管理工具。以利润为目标,揭示业务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或在利润变动时计算出完成目标利润所需要达到的业务量水平 作 用

  8.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相关范围假设 包括“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意思 ★模型线性假设 • 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 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 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产销平衡假设 ★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9. A B C 保本 分析 保利 分析 各因素 变动敏感 性分析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

  10.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 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 损益方程式: •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假设产量和销量相同 其中:总成本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11. 上式中各因素可分别用下列英文字母表示: P—利润; p—销售单价; x—销售量(业务量) b—单位变动成本; a—固定成本总额。 那么,上式可表示为: P=px-(bx+a)=px-bx-a =x(p-b)-a

  12.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 损益方程式的变换形式 • 1、计算销量的方程式 • 2、计算单价的方程式 • 3、计算单位变动成本的方程式 • 4、计算固定成本的方程式

  13.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贡献毛益(记作Tcm) 又叫边际贡献、边际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以后的差额。

  14.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贡献毛益(记作Tcm) 用公式表示为: 贡献毛益或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如果用单位产品表示: 单位贡献毛益或单位边际贡献 =销售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p-b

  15.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 贡献毛益方程式 贡献毛益率(边际贡献率cmR)是指边际贡献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贡献毛益率=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 =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16.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 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 变动成本率: 是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

  17. 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 • 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量×单位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根据需要可以变化成其他形式:

  18. 盈亏临界点分析 收支相等、损益平衡、不盈不亏、利润为零 • 盈亏临界点 也称保本点,是指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 盈亏临界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二)盈亏临界图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19.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1、销售收入=单价×销量 则:利润 =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基本公式

  20.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 2、两种表现形式: • 按实物是保本点销售量 • 按金额计算,保本点销售额

  21.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22.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 3、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是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占企业正常销售量的百分比 盈亏临界点作用率= 该指标是一个反指标,越小说明越安全。

  23.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4、安全边际 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 表现形式: ★安全边际销售量,简称安全边际量 ★安全边际销售额,简称安全边际额 ★安全边际率

  24.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4、安全边际 它们是正指标

  25.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盈亏临界点把正常销售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另一部分是安全边际 正常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

  26.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 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产品边际贡献 =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两边同除以销售收入,则 销售净利率 =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27. A 传统式 B • 贡献毛益式 C • 利量式 D 单位式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 (二)盈亏临界图

  28. 利润 盈利区 成本与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盈亏临界点 变动成本 ⊙ 总成本 亏损区 固定成本 销售量 (二)盈亏临界图 1、传统式 y=px y=a+bx 0

  29. 利润 贡献毛益 盈利区 成本与销售收入 固定成本 盈亏临界点 总成本 ⊙ 亏损区 变动成本 销售量 (二)盈亏临界图 • 2、贡献毛益式 0

  30. 利润 盈亏临界点 盈利区 ⊙ 亏损区 固定成本 销售量 (二)盈亏临界图 • 3、利量式 利润线 利润 0 -a

  31. 利润 固定成本 销售量 3、利量式 • 多品种分析: • 见教材P90-92【例3-4】 利润线 P3 . C产品 . P2 B产品 利润 . P1 A产品 盈亏临界点 -a

  32. 成本与销售收入 单价 盈利区 单位利润 单位固定成本 单位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二)盈亏临界图 • 单位式 盈亏临界点 亏损区 0

  33. 销售收入线 总成本线 成本与销售收入 盈亏临界点 固定成本线 0 销售量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1、固定成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变动后 盈亏临界点

  34. 销售收入线 总成本线 成本与销售收入 盈亏临界点 固定成本线 0 销售量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变动后 盈亏临界点

  35. 销售收入线 总成本线 成本与销售收入 盈亏临界点 固定成本线 0 销售量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3、销售价格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变动后 盈亏临界点

  36.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4、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法 分别计算法 计算方法主要有 历史资料法

  37. 4、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 1、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法 是以各产品的边际贡献率为基础,以各产品预计销售比重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以此计算的综合保本销售额。

  38. 4、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或 见教材P96-97页【例3-7】

  39. [例1]某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计划期预计销量及成本,单价资料如下表所示。[例1]某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计划期预计销量及成本,单价资料如下表所示。 5、多品种综合保本点计算

  40. 将上述资料计算整理如下表所示 :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20%×35%+40%×15%+36%×50%=31% 综合保本销售额=15500/31%=50000(元)

  41. 本例中,三种产品的保本点分别为: 甲产品: 保本销售额=50000×35%=17500(元) 保本销售量=17500/35=500(件) 乙产品: 保本销售额=50000×15%=7500(元) 保本销售量=17500/10=750(件) 丙产品: 保本销售额=50000×50%=25000(元) 保本销售量=25000/25=1000(件)

  42. 2、分别计算法 是指先将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按一定标准(如:边际贡献额、销售额、工时等)合理分配给各产品,然后按确定“单一品种保本点”的办法分别计算确定每一品种产品的保本点,最后汇总计算多品种产品的综合保合销售额的方法。

  43. 2、分别计算法 [例2]某公司生产A、B、C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根据资料按产品边际贡献分配共同固定成本,并采用分别计算法进行保本分析。

  44. 2、分别计算法 共同固定成本分配率 =a/∑Tcm=2730/(3×1000+2×1200+3×800) =0.35 分配给A产品的固定成本 =3×1000×0.35=1050(元) 分配给B产品的固定成本 =2×1200×0.35=840(元) 分配给C产品的固定成本 =3×800×0.35=840(元)

  45. 2、分别计算法 A产品保本销售量=(1680+1050)/3=910(件) A产品保本销售额=910×10=9100(元) B产品保本销售量=(1300+840)/2=1070(件) B产品保本销售额=1070×8=8560(元) C产品保本销售量=(1200+840)/3=680(件) C产品保本销售额=680×15=10200(元) 企业综合保本销售额=9100+8560+10200=27860(元)

  46. 2、分别计算法 销售品种结构变动问题 仍以[例2]资料 A产品实际销售450件 ,实际销售额=450×10=4500 B产品实际销售2100件,实际销售额=2100×8=16800 C产品实际销售450件 ,实际销售额=450×15=6750 实际销售额=28050元>综合保本销售额27860元。 问题:此时整个企业能否保本?

  47. 2、分别计算法 • A产品销售利润 • =4500×3/10-(1680+1050) • =-1380(元) • B产品销售利润 • =16800×2/8-(1300+840) • =2060(元) • C产品销售利润 • =6750×3/15-(1200+840)=-690(元) • 合计:-1380+2060-690 = -10(元)<0 • 亏损10元。

  48. 3、历史资料法 以历史资料计算平均综合边际贡献率,进而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额 平均综合边际贡献率 =[(∑若干时期各种产品实际边际贡献)÷期数]/[ (∑若干时期各种产品实际销售额)÷期数]×100% 计划期综合保本销售额 =计划期预计固定成本总额/平均综合边际贡献率

  49. 3、历史资料法 • [例3]某百货公司过去三年平均每年的实际销售为9000万元,平均每年实际变动成本总额为5400万元。预计计划年度的固定成本总额为2800万元。 • 要求:用历史资料法计算该公司计划年度的综合保本销售额。

  50. 3、历史资料法 平均综合边际贡献率 =(9000-5400)/9000×100% =40% 计划期综合保本销售额 =2800/40%=7000(万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