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80 Vues
普 世最幫助人的工程案例. 避免都市產生傳染病的生態工程技術. 張文亮 教授.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 授權釋出 】. 那一夜,我站在泰晤士河堤防邊, 看著幾艘船緩緩通過, 幾隻綠頭鴨靜靜的河中游著, 我深深的呼吸一口氣, 沒有聞到「臭」味,不禁快樂起來。 如果,時光可以回溯 一百五十年前,這條河是以惡臭著名, 因著一些人的愛心, 結合著精明與公共衛生的知識, 才能改善這條河流的狀況, 並讓倫敦的居民,不再受到瘟疫的侵擾。 從此,世人才知道, 若要有一座生活高品質的城市,
E N D
普世最幫助人的工程案例 避免都市產生傳染病的生態工程技術 張文亮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那一夜,我站在泰晤士河堤防邊, 看著幾艘船緩緩通過, 幾隻綠頭鴨靜靜的河中游著, 我深深的呼吸一口氣, 沒有聞到「臭」味,不禁快樂起來。 如果,時光可以回溯 一百五十年前,這條河是以惡臭著名, 因著一些人的愛心, 結合著精明與公共衛生的知識, 才能改善這條河流的狀況, 並讓倫敦的居民,不再受到瘟疫的侵擾。 從此,世人才知道, 若要有一座生活高品質的城市, 城市周邊必須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 ~張文亮
近代河川的污染整治,源自十八世紀的初期。當時,英國已進行工業革命數十年,其間人類設計機器,起初以蒸氣為動力的來源,而後用石油燃燒,「機器」的力取代了傳統的人力。近代河川的污染整治,源自十八世紀的初期。當時,英國已進行工業革命數十年,其間人類設計機器,起初以蒸氣為動力的來源,而後用石油燃燒,「機器」的力取代了傳統的人力。 • 工業革命帶來大量與高效率的生產。許多擁有機械的人前往都市賺取大量的利潤,併購更多的土地,成為富有的大地主;失去土地的小農民,只好前往城市,賺取工廠的薪資。 Adolf Friedrich Erdmann - Eisenwalzwerk (Moderne Cyklopen)
都市規劃的不足 • 由於城市的面積小,土地遠比農地昂貴,販售農地的農民在城市裡,只能在擁擠的社區買到很小的房子。 • 在1810年,英國倫敦居民已一百萬人, • →1830年達二百萬人, • →1850年人口增至三百萬人 • 鄉村人口湧入城市,已非起初都市空間所能容納,生活污水大都流到巷道內的低窪處或水溝,有些則排入泰晤士河。 • 1832年,泰晤士河嚴重發臭。倫敦暴發霍亂死了5,300人。如此的瘟疫,並沒有引起政府與議會的注意,他們住在環境優雅之處,較少受到影響;他們也不會受到波及。以致每隔幾年就來一場傳染病。 Whistler, James McNeill- Nocturne in Blue and Gold: Old Battersea Bridge
環境污染的背後蘊藏社會的不義 • 當時英國出了兩個傑出的政治人才,扭轉許多不幸重覆在發生的歷史悲劇。 • 查勒威克(Edwin Chadwick, 1800-1890): • 十九世紀非常著名的公共衛生學的大師,他調查1830-1840年死在傳染病的人口與其居住環境的關係。 • 調查1830-1840年死在傳染病的人口與其居住環境的關係。
環境污染的背後蘊藏社會的不義 • 他在1842年出版「勞動族群的衛生狀況」(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Harboring Population)一書。他在書中問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何窮人總是傳染病的受害者?」 →窮人的生活衛生環境比較差。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環境污染的背後蘊藏社會的不義 • 1848年,他在倫敦市議會推動成立「首都污水下水道委員會」(Metropolitan Commission of Sewers),首先呼應法拉第的看法向議會提出,必須趕快建造污水下水道,能將污水排走,以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 查勒威克呼籲:「改善百姓生活品質之費用支出,未來將成為國家預算最有效的節省。」 • 僅管查勒威克用心良苦,議員似乎不為所動。幸好,當時英國議會有古柏爵士(Sir Anthony Ashley Cooper, 1801-1885)大力支持,議案一時未過,仍然年年提出。
窮人的天使 • 古柏爵士(Sir Anthony Ashley Cooper, 1801-1885) • 1847年推動立法「禁止工廠使用童工」, • 1848年推動「勞工低價購屋法案」, • 1850年推動「星期六下午不用工作法案」。並皆獲得通過。 • 1851年,他又推動「貧民教育」,設置社區學校,低利貸款幫助工人家庭的小孩受教育。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hony_Ashley-Cooper,_7th_Earl_of_Shaftesbury
窮人的天使 • 當議案還在議會爭論之際,1853年,泰晤士河的惡臭大發,日夜瀰漫倫敦城,不久瘟疫發生,倫敦又死了一萬四千人。反對的議員也看出污水下水道系統勢必要做,才通過這預算案。
窮人的天使 • 可惜1854年,俄國的黑海艦隊入侵土耳其的領海,想由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地中海,英國向俄國宣戰,爆發了「克里米亞之戰」,以致沒有經費支持污水下水道的建造。整個議案的執行暫被擱置。 • 1856年4月,克里米亞之戰結束,7月,英軍凱旋歸來。古柏又重提此案的執行,阻力仍在。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著名的河水惡臭事件 • 「河川透視度實驗」: • 1857年著名的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在泰晤士河上做了一個公關的試驗,他用一條繩子綁著一張白紙,自水面上將紙沈入水中,不到一公尺深,污濁的水,已使水下的紙張看不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Faraday
著名的河水惡臭事件 • 「泰晤士河大惡臭」 • (Great Stink on The Thames): • 1858年的夏天非常炎熱,雨下的又少,泰晤士河的水位下降,使的潮水上溯,泰晤士河的水無法宣泄,河水發出濃濃的臭味,瘟疫的恐懼又再臨到,倫敦居民幾乎要戴口罩過日子, • 議會通過三百萬英鎊執行污水下水道的興建。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Stink
著名的河水惡臭事件 • 當時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刊頭語寫道:「原來都市污水排放系統,是城市地面所有活動,最敏感的神經系統。保護河川乾淨,免於發臭,是維護居民健康的必需。」。 • 工程經費完全來自倫敦的稅收。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議會通過三百萬英鎊執行污水下水道的興建後,立刻有工程事務所組成九個工作團隊要來承攬。在截止收件時,只有一家事務所堅持『獨立投標』(independent project),收件者認為不符投標要求,就要退件。 • 這獨立投標案的負責人巴澤爾傑特(Joseph Bazalgette, 1819-1891)對收件者說道:「如果你們願意將我的工程建議書送入監督委員會,我將向委員們說明緣由。」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Bazalgette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1837年巴澤爾傑特的父親送他到愛爾蘭麥克尼爾(John McNeil. 1739-1880)處當學徒 • 麥克尼爾以準確的土地測量,踏實的施工與擅於教導著名,曾經負責歐洲鋪造鐵路到硬度的工程,後來成為劍橋大學第一位土木工程的教授。 • 不久巴澤爾傑特以認真、負責、追根究柢的查驗問題,升至駐地工程師(resident engineer),負責倫敦德里(Londonderry)的地下排水工程,1842年他將排水工程寫成研究報告在英國「土木工程協會」(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發表,被選為會員。 Instituion of Civil Engineers Wiki:JamesF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1843年,巴澤爾傑特出來開設自己的公司 • 1847年承接倫敦地下鐵路建造時,他自地下挖出120根地下污水管,檢查每一根管內的淤塞與管壁上的龜裂。他說道:「當工程師能夠成為關鍵問題的發現者,就能成為解決方式的發明者。」 • 同年,他壓力過大而發瘋,甚至嘗試自殺。被拯救後,他離開工作兩年,恢復後再回來工作。這是他一生工作的轉折,他後來寫道:「工作有效率、可靠、不貪污的人是最好的助手,即使他們從事工程,沒有賺錢,甚至公司倒閉。」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從事土木工程沒有辦法知道所有的細節,祇能在有限的資訊下,為了解決問題放手一搏。這是科學與工程最大的不同,科學是瞭解許多的細節,但不一定用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工程是不明白太多的細節、所有前因後果就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 巴澤爾傑特1864年於「倫敦的主要排水」(The Main Drainage of London)的報告上寫道:「我對傳染病與汙水排放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祇能憑著信心往前,結果將汙水排走之後,傳染病也消除了。」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倫敦早期下水道 倫敦早期疫區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他進入監督委員會說明時,他的作法也與招標單上的要求不同: • 招標單:要求污水下水道要深埋地下,遠離地面,以免讓居民聞到。 • 他認為污水下水道應該接近地面,施工容易檢查,日後方便維修,更重要的,污水容易以重力方式排走就不會發臭。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此外,招標單上寫著污水管路為黏土鍛燒的陶管,他現場以材料受力分析,建議必需採用「混凝土鑄成的污水管」才能抵抗馬路上的壓力而不易破裂。 • 『水泥』是1820年才製造出來,又稱為「波特蘭水泥」,起初乏人問津,巴澤爾傑特認為水泥是地下施工的好材料。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標單上寫著施工是用新的污水管去接舊的污水管。他堅決反對這一點,新的管不能接舊管,舊的污水管是倫敦地底的迷宮,沒有人知道早期所埋管子準確的位置在哪裡。 • 他建議作成全新的污水管路系統,提出「優好的建造,互相聯絡成一系統,並在倫敦地圖上呈現清楚的位置。」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帶著使命感前來的人 • 他將倫敦分為36個區域,認為要分別在各區域建造再聯絡。標單上的汙水管口徑,他認為不夠,需要增加一倍,他後來寫道:「地下施工不易,應該為著未來世代的需要一次完成。」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將工程建造藝術化 • 更大的不同是標單上只要做污水下水道,他不只規劃污水下水道,連下雨時的排水下水道、施工後的道路整治、污水最終排放位置,甚至連泰晤士河的整治,與在河邊建造一道彎延的河堤,都規劃在內。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將工程建造藝術化 • 查勒威克在評審委員會上不斷的、仔細的詢問巴澤爾傑特,而後公開承認巴澤爾傑特的做法正確,不只讓他獲得這重大工程的執行權,並且聘他為倫敦大都會「首席工程師」(chief engineer),後來他擔任此職三十三年之久。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將工程建造藝術化 • 評審結果公布,引來許多爭論,其中主要攻擊是巴澤爾傑特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太大與太有責任感,所引發的精神病。幸好古柏在議院力挺監督委員會所作的決定,並且願意承負一切的行政風險,工程才能執行 • 任何重大的公共工程都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否則無法進行。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與傳染病競賽 • 巴澤爾傑特的工程團隊龐大,他對屬下的人員寫道:「品格與專業是最好的領導。」 • 所有的舊水管都被吊起,堵塞、破裂、扭曲的舊水管都臭氣熏天,原來傳染病傳播的媒不是藉空氣,排水不良的確是問題的根源。 • 工程隊填上新土,鋪上砂石,再埋新的混凝土管,他採用「波特蘭水泥」(portland cement)施工前,後都用標準程序檢查,他稱為「工業標準」(industry standard),以確保品管。
與傳染病競賽 • 1860年年底,他已經為倫敦鋪設1660公里長的污水幹管, 幹管→各家的排水口→集中污水 →130公里長的污水輸水管→海灣 • 他在排水口的海灘上賣下大片的土地,並挖兩個大型的蓄水池,將污水輸送至此,在排入蓄水池內,於退潮時,傾倒污水進入海中。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與傳染病競賽 • 他不祇建造倫敦的污水排放管,也同時建造雨水排放系統,低窪地區設立抽水站,控制排放的水閘門。工程進行後,排水獲得通暢,臭味就逐漸消除,河川的水質也大獲改善。 • 1866年工程完成後,他請政府追蹤泰晤士河的水質變化,與民間醫學人士持續監督傳染病的發生率。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他又在130公里長的污水輸水管上建造堤防,堤防上面又覆土建造花園與人行道,將造型單調的混凝土堤防,建成促進都市景觀的建築。這道堤防後來稱為「維多利亞護岸」(Victoria embankment),是近代防洪與景觀兼俱的經典之作。 • 工程進行期間,所有技術、材料、進度,各區域的工人數目與分配、獲的的資訊、遇到的困難與解決困難的方法都是公開的。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ctoria_Embankment The Victoria Embankment under construction in 1865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工程在1874年完成,隔年,他被皇室封為爵士。 • 1888年,他擔任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主席,巴澤爾傑特後來被稱為「保護人類免受瘟疫的第一個工程師」。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倫敦成為普世第一座建造污水下水道系統的城市,並且為世界各城市所仿效,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例如在1870年的法國巴黎、1884年的日本東京等,也進行汙水下水道系統的建造。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倫敦的污水道系統,後世稱為「超級污水道」(super-sewer),因其工程龐大,施工完成後污水主幹道有720公里長,支幹線21,00公里長,所用的水泥約670,000噸 • 工程完工後倫敦不再發生瘟疫,推動普世都市污水下水道系統(urban sewerage system)的興建。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1870年倫敦居民已達四百萬人,新設社區在倫敦周遭不斷產生,建造之前,都要接上污水管,與都市污水道相聯。。 • 污水管的連接需檢定接妥; • 不同混凝管管口的連接需防止隙縫,以免污水外漏; • 污水道需定期有人下去清淤,以防污水顆粒沉降造成淤積; • 污水細菌滋生也會造成管壁腐蝕,嚴重將造成穿孔。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 他在晚年時給「首都污水下水道委員會」寫道: 「我走了幾天的時間走在污水的主幹線上,支幹線的口徑已經不是我所能鑽進去的,我看到一些缺陷,要我的助理記下。我知道整個都市(超過3000條街道)已經沒有傳染病的角落,居民可以享受到自海邊吹來涼快、清新的微海風。」 • 逝世前,有人稱他:「大英帝國拯救最多人生命的人」,他搖頭反對說:「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1910)。」他祇要求葬在聖.瑪麗墓園的一角。
普世都市排水工程的典範 英國詩人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 1824-1905)目睹這一切, 寫下一首詩歌: 我說:「讓我走在野外。」 上帝卻說:「不,與我到城市同行。」 我說:「那裡沒有花朵。」 上帝卻說:「卻有冠冕。」 我說:「那裡的空氣污濁,只有噪音與幽暗。」 上帝往城市走,並說:「因為那裡滿了罪。」 我說:「污染的惡臭,已經充滿了都市。」 上帝卻說:「更深幽暗的籠罩,是在他們的心靈。」 我說:「若再前往,我的朋友將認為我也落入黑暗。」 上帝卻說:「今夜是你的抉擇,在乎朋友的看法或是我。」 我祈求:「再多給一點時刻。」 上帝說:「真的這麼難作決定? 在我是沒有難成的事。」 末了,我與上帝走向幽暗的都市。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二十世紀後,都市汙水管中腐蝕管壁的菌種: • 嗜酸硫化桿菌(Acidithriobacillus thiooxidans)、 • 流桿菌(Thiobacillue plumbophilus)、 • 塩硫桿菌(Halothiobacillus neapolitanus) • 等大都被發現,這些細菌在水中將硫酸塩還原硫化氫,硫化氫到空氣中又溶在污水管上方的水珠或水膜中,所以污水管要在一定距離內設置氣孔,以免濕度太高,與增加硫化氫散溢。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後來也在混凝土中添加金屬,有機聚合物增加污水管抗腐蝕的能力。後來也在混凝土中添加金屬,有機聚合物增加污水管抗腐蝕的能力。 • 此外,1950年代,荷蘭發展出「真空汙水道系統」(vacuum sewage system),用在建築、火車、飛機與小型社區,以真空抽氣機自下方將廢汚吸入,可以減少用水淋洗,或用水攜帶污物流入污水管的體積,是智慧型的減污措施。 • 同學可參考下列網址: • http://www.airvac.com/vacuum_how.htm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由於污水管長距離埋設昂貴,1960年代,德國發展太陽能與污水現地處理(on-situ treatment),各個社區處理自己生產的污水,不需集中排放。 • 1980年代,瑞典與挪威發展太陽能與污水道結合,將污水在溫室內蒸發,冷凝成可以再利用的「灰水」(grey water),可供灌溉、工業冷卻用水等,剩餘的殘渣可作有機堆肥,這稱為: • 「重歸自然技術」(renature technique)或 • 「封閉式營養循環」(closing loop of nutrient cycle) • 是新興有機聚落(organic community)的做法。
2000年代後,以色列發展用汙水生物發酵產生高品質的生物燃料(biofuel),污水甚至稱為「黑金」(black gold),這稱為「乾淨技術」(cleantech)。不過目前仍在處理少量污水,大量汙水仍需藉由污水道排放。 • 我們仍需要污水道,有如十七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所寫:「我不能移除罪,但能犯罪污的事物。」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