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刺炙法总论

刺炙法总论. 本课内容: 一 总论 刺炙法的定义和作用 刺炙法的源流 二 毫针刺法 毫针的结构、规格与保养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刺法. 学习要求: 1 、了解刺炙法的起源和发展 2 、了解毫针的结构、规格,了解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与临床的关系。 3 、熟悉针刺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4 、掌握毫针的刺法(如刺手、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基本手法、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 5 、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 6 、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和预防。.

esha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刺炙法总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刺炙法总论 本课内容: 一 总论 刺炙法的定义和作用 刺炙法的源流 二 毫针刺法 毫针的结构、规格与保养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刺法

  2. 学习要求: 1、了解刺炙法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毫针的结构、规格,了解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与临床的关系。 3、熟悉针刺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4、掌握毫针的刺法(如刺手、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基本手法、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 5、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 6、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和预防。

  3. 第一节 刺炙法的定义与作用 刺炙法主要分为刺法和炙法。 刺法,古称“砭bian刺”,是由砭石治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 炙法,古称“炙爇(点燃)ruo”,又称“艾炙”,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4. 现在所称的刺法,含义较广,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刺或深刺,激发经络的气血,以调节整体机能。现在所称的刺法,含义较广,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刺或深刺,激发经络的气血,以调节整体机能。 • 炙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来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方法。 • 刺法和炙法两者虽然所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5. 第二节 刺炙法的源流 一、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这里即是指用细洁光滑的小石块磨制而成。除此之外,还可能有骨针、竹针等。 (一)针具的发展 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发现有用石刀等工具制造的较精细的骨针;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进而发现了陶针。

  6. 到了夏、商、周时代,发明了青铜器时代,就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到了夏、商、周时代,发明了青铜器时代,就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 《内经》中记载的“九针”萌芽于这个时期。(《内经》中九针与砭石并提) 春秋时代以后,我国出现了铁器,铁针也相应得以广泛应用于医疗。 到了战国时期,炼钢技术的发展使针具的制造达到了比较精细的阶段。《内经》中的“九针”就是到铁器时代才发展完成的。

  7. 九针: 1、鑱(chan)针 形状:长1.6寸,形似箭头,头大末锐,当末端一分出收小,形成尖端。后人称“箭头针”。近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皮肤针。用途:浅刺皮肤而不能深入,用于泻血,治头身热症等。 2、圆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后人称“圆头针”。 用途: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为推拿工具。

  8. 3、鍉(di)针 形状:长三寸半,针头如黍(shu)粟(su )形,圆而微尖。近人有称“推针”。 用途: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 4、锋针 形状:长1.6寸,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后人称“三棱针”。 用途:点刺泻血,治痈肿、热病等。

  9. 5、铍(pi)针 形状: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后人称“剑头针”。两边有刃,便于切开。 用途:痈脓外症割治用。为外科用具。 6、圆利针 形状:长1.6寸,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能使深刺。 用途:痈肿、痹症的深刺。

  10. 7、毫针 形状:长1.6寸或3.6寸,针身细小如毫毛,不伤正气。为临床最常用的针具。 用途:通调经络,治寒热、痹痛等。 8、长针 形状:长7寸,针身细长而锋利。后人称为“环跳针”。近人又发展为芒针。 用途:深刺,治“深邪远痹”。

  11. 9、大针 形状:长4寸,针身粗圆。 用途:泻水,治关节积液等。后人用作“火针”。

  12. (二)刺法的发展 针刺治病的前身是“砭刺”,仅用来放血、排毒。随着针具的变革,针刺的方法不断丰富。 《内经》对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如针具方面的九针理论;刺法方面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补泻手法方面的疾徐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等,为后世刺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金元时期,何若愚撰《流注指微论》,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辰取穴的时间针法;窦汉卿《针经指南》提出了“针刺十四法”,现仍有很高价值。金元时期,何若愚撰《流注指微论》,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辰取穴的时间针法;窦汉卿《针经指南》提出了“针刺十四法”,现仍有很高价值。 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的“催气手法”,现仍应用于临床;徐凤《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复式补泻手法;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由于针刺手法与针刺疗法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针刺方法在结合于物理疗法和药物注射疗法之后,获得国新的发展,如针刺与电相结合的电针、电热针、微波针灸;与光结合的红外线照射、激光针;与磁结合的磁疗仪、电磁针;此外,还有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术有了很大发展。目前,由于针刺手法与针刺疗法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针刺方法在结合于物理疗法和药物注射疗法之后,获得国新的发展,如针刺与电相结合的电针、电热针、微波针灸;与光结合的红外线照射、激光针;与磁结合的磁疗仪、电磁针;此外,还有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等。

  15. 二、炙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炙法的起源:古人在煨火取暖时,某些病症由于受到火的熏烤或烧灼而有所缓解,从而得到了熏烤或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就发明了炙法。 (二)炙法的发展:炙法至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盛行,最早提及炙法的是《左传》,《内经》中有关炙法的记载更多,《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了炙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

  16. 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还提及炙法的适应症和施炙的顺序、剂量、补泻,并将炙法与针法并提。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还提及炙法的适应症和施炙的顺序、剂量、补泻,并将炙法与针法并提。 此后出现很多针炙著作,如晋代皇甫谧《针炙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唐代还有《骨蒸病炙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炙经》《炙膏肓俞穴法》等等。

  17. 施炙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外,有用硫磺、灯心、桑枝、桃枝、黄蜡等来施炙的,还有用药末和艾绒混合成艾熏熨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施炙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外,有用硫磺、灯心、桑枝、桃枝、黄蜡等来施炙的,还有用药末和艾绒混合成艾熏熨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 炙法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从着肤炙发展到隔物炙,还有“灯火炙”(灯草蘸油点火在患者皮肤上直接烧灼)、筒炙(用竹筒和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炙以治疗耳病)。

  18.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 分5个部位: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二、毫针的规格 寸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三、毫针的保养 1、针具要煮沸消毒时,宜用纱布包裹结扎妥当,以免在煮沸时针尖与锅壁

  19. 碰撞引起卷毛钝折。 2、使用时,针具放在针盘内,针尾宜靠抵住盘壁,针尖位于盘中央。移动针盘时,宜稍微倾斜,使针尾部稍低,针尖部略高,不可震动过大,以防针尖受损。 3、使用完毕,必须用棉花或纱布擦净,将消毒后的针具放在垫有消毒纱布的针合或藏针夹里。 4、暂时不用的针具,可放在滑石粉内或涂少量凡士林藏于干燥处。 总的原则是要防止污染和针尖受损。

  20. 针刺前准备 一、针刺的练习 针刺的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针刺的练习,主要是指力的练习、手法的练习、自身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 • 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21. 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 练针时将毫针在棉团中捻转提插,并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操作要求反复练习。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才能做到进针不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治疗效果好。

  22. (二)手法练习 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1、速刺的练习:以左手拇指、食、中三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2-3厘米,反复练习并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以右手拇、食、中 三指持针,刺入后,拇指和中指、食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23. 3、提插练习:以右手拇、食、中 三指持针,针入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这浑然一体。

  24. (三)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三)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25. 二、针具的选择 现临床上常选用不锈钢制成的针具。 一般来说,选择针具除了应注意其质量外,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所取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 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26. 三、选择体位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选择得是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取穴必须采用不同的姿势,有伸而取之者,有屈而取之者,有宜卧而取之者,有宜坐而取之者,总以平直为好,这样才能自然安定。

  27. (一)选择体位的原则 1、要便于正确取穴及针刺操作。 如取尺泽须正坐伸臂仰掌微屈肘;取环跳须侧卧伸下足、屈上足等。 2、舒适自然,便于持久留针,同时要属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不要移动肢体,防止因体位移动而引起弯针、折针等。 3、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取的穴位都能选刺。 4、考虑体质与病情,如年老体弱、初诊、精神紧张者宜取卧位,肢体畸形的患者选体位宜灵活掌握。

  28. (二)常见体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及部分四肢的穴位。如百会、印堂、膻中、中脘、足三里等。 2、俯卧位:如风池、风府、大椎、背腧穴、承扶、委中等。 3、侧卧位:如头维、太阳、下关、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 4、俯伏坐位、仰靠坐位等………

  29. 四、消毒 消毒包括针具的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 1、针具的消毒 (1)高压消毒:压力1.2千帕、120℃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 (2)煮沸消毒:水煮待沸腾后,再煮10-15分钟。 (3)药物消毒:75%酒精浸泡30分钟。 此外,针盘、镊子等也应消毒。最好用一次性的针具。

  30. 四、消毒 消毒包括针具的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 1、针具的消毒 (1)高压消毒:压力1.2千帕、120℃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 (2)煮沸消毒:水煮待沸腾后,再煮10-15分钟。 (3)药物消毒:75%酒精浸泡30分钟。 此外,针盘、镊子等也应消毒。最好用一次性的针具。

  31. 刺法 毫针刺法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 (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操作分刺手与押手。 1、刺手:指持针的手。临床上多以右手持针,故右手为“刺手”。

  32. 刺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的整个操作过程)。刺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的整个操作过程)。 2、押手: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临床多以左手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同时还可夹住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33. 临床操作时,刺手与押手常配合使用。一般是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再作各种操作,如捻转、提插等。临床操作时,刺手与押手常配合使用。一般是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再作各种操作,如捻转、提插等。 • 持针姿势: • 1、持笔式持针法: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无名指抵针身。 • 2、二指持针法:以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持针柄。

  34. (二)进针方法 分三种: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捻入法。 (1)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入皮肤。 (2)捻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入皮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