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第 6 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第 6 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谢 斌 教授. -. Nu. 6.1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亲电性: 底物的 中心碳原子带有 部分正电荷。. 底物 + 试剂. 底物的性质. E-Nu. E +. 亲电性. 亲核性: 底物中心碳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 E-Nu. 亲核性. 1 . 羰基上的反应. ( 1 ) 亲核加成. ( 2 ) 亲核取代. 加成 - 消除. ( 3 ) 缩合反应. 2.  - 碳负离子 作为亲核试剂. 6.2 羰基加成反应及产物 6.2.1 加水. 可以从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来解释.

esh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6 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谢 斌 教授

  2. - Nu 6.1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亲电性:底物的 中心碳原子带有 部分正电荷。 底物 + 试剂 底物的性质 E-Nu E+ 亲电性 亲核性:底物中心碳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 E-Nu 亲核性

  3. 1.羰基上的反应 (1)亲核加成 (2)亲核取代 加成-消除

  4. (3)缩合反应 2. -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 6.2 羰基加成反应及产物 6.2.1 加水

  5. 可以从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来解释 中性条件下,酮的同位素交换慢; 微酸或微碱存在下,交换快。 水化反应既受酸催化,又受碱催化。

  6. 酸催化 (增加羰基的极性和羰基碳的正电性,提高其亲电性)

  7. 碱催化 增加水的亲核能力 ①试剂进攻羰基C原子,生成氧负离子是决定反应速率步骤。 ②为使亲核试剂H2O的负电荷裸露出来,增加亲核性,常需碱催化

  8. 6.2.2 醇解 醇与醛或酮进行可逆的加成反应 酸催化下,得缩醛或缩酮 每步反应都是可逆的。

  9. 碱性条件只能到半缩醛(酮) OH-是极难离去的离去基 第一步可以酸催化,也可以碱催化,第二步只能酸催化,缩醛(酮)在碱性中稳定

  10. 6.2.3 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加成 醛酮与格氏试剂加成时,一般为三分子机理。 配合物 六元环过渡态

  11. 一般得到醇 有机锂的活性高,得到酮。 不对称酮

  12. 大位阻酮不能与格氏试剂反应,但可以与有机锂反应得三级醇。大位阻酮不能与格氏试剂反应,但可以与有机锂反应得三级醇。 6.3 加成-消除反应 黄色或橙色沉淀,可水解为醛、酮,可用于醛、酮的分离、提纯

  13. 6.4 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 6.4.1 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活性 r = k2[RCOR’][BH4-] 二级反应 (1)R、R’的体积越大(空阻),k2越小 k2值:醛>酮

  14. 丙酮比苯乙酮快,苯乙酮过渡态中失去了基态时的共轭作用 (2)

  15. 的角张力差别不大 ,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扭转张力 和 重叠构象, 有扭转张力 交叉构象,无扭转张力

  16. 6.4.2 羰基化合物加成的立体选择性 (1)Cram规则一 无分子内氢键的含-手性中心的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和还原(LiAlH4或NaBH4)反应从M和S之间的位置进攻羰基碳得到主要产物。 手性碳上两个体积较小的基团(S与M)根据其构型分处于羰基两侧,体积最大的基团L则与羰基呈反位交叉构象,还原剂(或亲核试剂)从S与M之间位阻较小的一侧进攻羰基占优势,这就是Cram规则。

  17. 优势构象

  18. (2)Cram规则二 当羰基化合物存在分子内氢键时,加成的立体选择性服从Cram规则二,亲核试剂从含氢键环的空间位阻小的一侧进攻羰基碳。 优势构象

  19. (3)Cornforth规则 -卤代酮的优势构象为卤素与羰基呈对位交叉式构象,亲核试剂优先从位阻小的一侧进攻羰基碳。 卤原子与羰基的排斥最小 当有大体积烃基时,对-卤代酮的加成仍然服从Cram规则一

  20. 6.5 碳负离子 6.5.1 碳负离子的结构特征 碳负离子为带负电荷的三价碳原子为中心的中间体。 价电子层为八电子结构,具有一对未共用电子。 中心碳原子的构型: 或为sp2杂化的平面构型,或为sp3杂化的棱锥构型。

  21. 简单的烃基负离子一般是sp3杂化的棱锥构型,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3杂化轨道 理由: (1)当烃基碳负离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3杂化轨道时,与处于p轨道比较,未共用电子对更靠近碳原子核,体系能量较低,比较稳定。 (2)当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3杂化轨道时,与其他三对成键电子所处的轨道之间的夹角近似109.5°,而处于p轨道时,则与三个sp2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90°。处于sp3杂化状态的棱锥构型,电子对的排斥作用较小,比较有利。

  22. 由于环张力大,不利于平面构型而很不稳定。 很少有桥头碳正离子生成 棱锥构型 三元环的桥头碳负离子稳定,因此存在三元环的桥头碳负离子。

  23. 反应很顺利进行 6.5.2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1)杂化效应 s轨道较p轨道更靠近原子核,处于较低的能级。在杂化轨道中s轨道成分越多,则轨道相应越靠近原子核,能级也越低。在C-H键中,一对成键电子处于不同杂化轨道时,s轨道成分越多,电子对靠近碳原子核越近,被碳原子核拉得越紧,氢原子去质子化的趋势也就越大。

  24. 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去质子化的难易程度,即酸性的强弱是不同的,所生成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也不同。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去质子化的难易程度,即酸性的强弱是不同的,所生成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也不同。 碳负离子稳定性次序为: 由于中心碳原子杂化状态的不同,对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称为杂化效应。 这种影响是由于杂化轨道中s轨道成分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又叫s-效应。

  25. (2)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当反应物分子中碳原子上连有强吸电基时,使碳原子上所连氢的酸性增强,容易去质子化形成碳负离子。同样当生成的碳负离子在中心碳原子上连有强的吸电基时,也可以分散负电荷使碳负离子稳定。 当碳原子上连有供电基时,与碳原子相连的的酸性减弱,生成的碳负离子其负电荷难于分散,稳定性减小。

  26. 共轭效应: 当碳负离子中带有负电荷的中心碳原子与键直接相连时,由于离域的结果,使碳负离子稳定性增加。 连接的键(或苯环)越多则离域越充分,碳负离子越稳定。

  27. 碳-氮、碳-氧和氮-氧键与负碳离子的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时,能更好地分散负电荷,更能使碳负离子稳定。碳-氮、碳-氧和氮-氧键与负碳离子的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时,能更好地分散负电荷,更能使碳负离子稳定。 氮和氧的电负性更大 -I 效应和-C效应, 分散负电荷 (3)芳香性 环状碳负离子是否有芳香性,对其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环戊二烯酸性(pKa=14.5)比一般烯烃酸性(pKa=37)要大得多。 原因:负离子中存在共轭效应,同时更重要的是因为负离子符合Hückel规则,具有芳香性。

  28. 环壬四烯负离子和环辛四烯双负离子也具有芳香性,因而也是较稳定的碳负离子 (4)溶剂效应 在没有溶剂的情况下,离子反应在气相进行需要很高的能量,一般气相反应按自由基反应进行。 HCl在气相解离为自由基只需要430.95kJ/mol的能量,而解离为离子则能量必须达到1393.27kJ/mol; 若在极性溶剂(如水)中,HCl很容易解离为离子,溶剂效应对离子的稳定化作用。

  29. 一般说,极性质子溶剂如水,能有效地溶剂化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正离子是通过与溶剂分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偶极作用溶剂化,而负离子则通过氢键作用溶剂化。一般说,极性质子溶剂如水,能有效地溶剂化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正离子是通过与溶剂分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偶极作用溶剂化,而负离子则通过氢键作用溶剂化。 极性非质子溶剂如DMSO,它虽然能够溶剂化正离子,但并不能有效地溶剂化负离子。 负离子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更活泼。所以,选择不同的溶剂,往往可以直接影响负离子的亲核性。

  30. 6.5.3 碳负离子的形成 有机化合物在强碱的作用下,分子的C-H键发生去质子化得到碳负离子。 常用的强碱有RO-、NH2-、MeSOCH2-、i-Pr2NLi(LDA)等.

  31. 分子中存在不同的氢原子,其酸性不同,脱质子化有选择性。分子中存在不同的氢原子,其酸性不同,脱质子化有选择性。 -甲基氢酸性大于-亚甲基氢的酸性 -亚甲基氢酸性大于-甲基氢的酸性

  32. 动力学控制 热力学控制

  33. 6.6 重要的缩合反应 共同特征: 在酸或碱作用下形成亲核试剂,再与羰基化合物加成。 X为-CHO、-COR、-COOR、-NO2、-CN等

  34. 6.6.1 羟醛缩合(aldol condensation) 1. 羟醛缩合 在催化剂作用下,含有-H的醛或酮相互作用,生成-羟基醛(酮)或,-不饱和醛酮的反应叫羟醛缩合 (1) 反应可被酸或碱作催化 碱先夺取-H,产生碳负离子

  35. 酸催化提高羰基碳的正电性 (2)反应为可逆反应,醛倾向于正向;而酮逆向倾向大,可用索氏提取器促使正向进行。

  36. 过渡态为环状的椅式构象,大基团R处于平伏键上。过渡态为环状的椅式构象,大基团R处于平伏键上。 加成产物的构型如何? (1)E-烯醇负离子的亲核加成 anti--羟基酮(赤式)

  37. (2)Z-烯醇负离子的亲核加成 syn--羟基酮 (苏式) 低温主要形成Z-烯醇负离子,得到顺式产物,为动力学控制。

  38. 动力学控制 取代基越大。越有利于顺式产物的形成

  39. 室温下为热力学控制,主要为E-烯醇负离子中间体,结果形成反式为主的产物。室温下为热力学控制,主要为E-烯醇负离子中间体,结果形成反式为主的产物。 环状酮只能形成E-烯醇负离子,与苯甲醛加成主要得反式产物。 R

  40. 2.交叉羟醛缩合(Mixed Aldol Condensation) 无-H的醛酮,自身不能发生羟醛缩合,但可以与另一分子含-H的醛酮发生交叉羟醛缩合。 -H组分 羰基组分 交叉岐化 Claisen-Schmidt condensation

  41. 两种酮的交叉缩合,至少有一种为甲基酮或环酮,位阻小的甲基酮或环酮在反应中作羰基组分。两种酮的交叉缩合,至少有一种为甲基酮或环酮,位阻小的甲基酮或环酮在反应中作羰基组分。 羰基组分 亲核活性大

  42. 分子内的羟醛缩合产物一般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不饱和醛(酮)分子内的羟醛缩合产物一般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不饱和醛(酮)  亲核进攻时的位阻大 产物不太稳定

  43. 不对称酮的反应区域选择性 major major 酸性较强,空阻较小 major

  44. minor major 更稳定 6.6.2 Knoevenagel-Doebner缩合 醛酮与含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如丙二酸、丙二酸酯,-羰基酸酯、-氰基酸酯等)在温和的碱作用下的,-不饱和酸酯的反应。

  45. 碱一般为吡啶或胺

  46. 6.6.3 Stobbe反应 醛酮与1,4-丁二酸酯在碱性催化条件下,生成亚叉基丁二酸单酯的反应叫stobble反应。

  47. 大位阻 Y 94%

  48. 6.6.4 Mannich反应 具有-H的醛酮或其他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与甲醛及胺或氨作用,生成氨甲基化产物的反应称氨甲基化反应或Mannich反应。 含活泼氢的化合物有:RCH2COR, RCH2COOR, RCH2COOH, RCH2CN和RCH2NO2等。 氨和1º胺可进一步发生Mannich反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