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38 Vues
微观经济新闻实务四问 —— 在华夏酒报第二届全国酒业宣传研讨会上的业务探讨. 吴殿彬 2008-5-28 · 烟台. 吴殿彬简介. 吴殿彬 , 笔名吴俊泽 , 高级记者 . 曾任烟台晚报副总编辑,烟台日报社编委。 新华社特约通讯员、 《 中国新闻出版报 》 特约记者。 2007 年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 金话筒 ” 爱心奖评委。 1999 年入选 《 中外名人辞典 》 , 200 4年入选烟台市档案馆 《 名人档案 》 。 获新华社 “ 全国十佳通讯员 ” ,中国时事报道 “ 全国十佳总编辑 ” 称号 。
E N D
微观经济新闻实务四问——在华夏酒报第二届全国酒业宣传研讨会上的业务探讨微观经济新闻实务四问——在华夏酒报第二届全国酒业宣传研讨会上的业务探讨 吴殿彬 2008-5-28·烟台
吴殿彬简介 吴殿彬,笔名吴俊泽,高级记者. • 曾任烟台晚报副总编辑,烟台日报社编委。 • 新华社特约通讯员、《中国新闻出版报》特约记者。 • 2007年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金话筒”爱心奖评委。 • 1999年入选《中外名人辞典》,2004年入选烟台市档案馆《名人档案》。 • 获新华社“全国十佳通讯员”,中国时事报道“全国十佳总编辑”称号。 • 作为烟台市惟一的新华社特约通讯员,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00多篇,先后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国家级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 先后在全省和全国评奖中获得70多篇次新闻奖和新闻论文奖。 • 专著《新闻采写精谭》是山东省新闻界迄今惟一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新闻理论专著。 • 2007年主创并与人合作出版《全国小康村之星》一书。 • 先后为省直、市直、县直机关和部队、企业培训通讯员约 3000人次。曾为烟台大学兼职教授。
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家好。 有幸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这得感谢华夏酒报的老总刘世松和李杰,是他俩费的心。酒报的同志对办好这次宣传研讨会很重视,除了给大家送我的著作外,还让我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经济新闻的采写。我自感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感谢的话嘴上说说简单,落实在行动上就难。但不管如何,我是硬着头皮要努力把事情做得好一些,不能让从祖国各地来的朋友,到烟台来听我的发言而浪费时间。鲁迅说,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因此在态度上决不敢有半点马虎。如果我的发言不尽人意,敬请各位朋友见谅,因为本人水平所限,我会认真听取大家批评指正的。 当初,就我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事情,跟刘世松老总商量。他的意见是让我谈谈经济新闻的采写。自受命以来,专门研读了这方面的书籍,却不得要令,最后还是决定从实际出发,来确定这个发言的内容。我想,诸位都是从基层来的,身处生产工作第一线,不管是领导也好,是一般同志也好,整天所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企业或自己的客户。做为华夏酒报的编外记者,是华夏酒报的一支轻骑兵,不可能象“正规军”的专业记者那样,从宏观上掌控信息,写大部头的宏观经济新闻,只能写一些微观的新闻。我们所处的基层位置就是我们的实际。比如,我做为新华社的特约通讯员,不可能像新华社记者一样去采访总理,去跑中南海。但是,我们做为通讯员能不能做出成绩来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只要努力了,做出的成绩不会比专业的差。问题是,我们如何做才能出成绩呢?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思考,最后觉得,还是微观经济新闻采写这个问题对我们最直接,最有用。通过对报纸的研究,针对行业报的微观经济新闻采写做一点研讨,可能对大家来说更有意义。 为了抛砖引玉,我不想采取那种从定义开始排开架子的讲章式,而想采用问题解剖式,这样做,实用性和渗透性要好一些,诸位也容易从这些问题中引发一些思考,从而提出问题,以便互动交流,提高研讨效果。 我谈的是微观经济新闻采写方面的4个大问题,因此题目就叫微观经济新闻采写四问。
第一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微观经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第一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微观经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大家看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假思索,很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傻傻的。为什么?因为回答很简单:写出好的经济新闻稿呗!不错,这是个答案。但要答得圆满,还不是这么简单。大家都记得上学时候的答题,有的问题光有答案不行,还要说明理由;只有答案,不说明理由,不得满分。有时候,答案所占的分数比重,比理由少得多。有的数学题,必看步骤,步骤不对,即使你的答案是对的,老师也不给你分。为什么?他怕你是抄的。我们这个问题也是这样,答案简单,理由重要。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个话题,请大家注意。就是我今天的发言,所采取的提问方式,是把采访的一些方法,直接蕴含在提问中。这样,在研讨微观经济新闻的同时,同时应用了采访的方法,这样,既研讨了经济新闻采写的规律,也研讨了一般的采访方法,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将来你在采访时,遇到问题,就可以想想我今天的发言。我是怎么提问题的,做一个借鉴。
采访中,一般提两种问题,一种是开放型的,如“您看我们烟台哪里好?”那么,你可以随便说城建,也可以说美食,还可以说东道主的态度等等,随你意。这种问法,好处是不会冷场,因此,很多电视采访是用的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会漏掉有价值的东西。另一种就是闭合式提问,就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提出的,对方必须有针对性地回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的打招呼,一见面就问:“吃饭了?”不管你吃没吃,你总要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闭合式,我把它分为单式闭合和复式闭合,这个分类不一定准确,但是好用。单式闭合,就是一个答案,不需要理由。如:“吃饭了?”“吃了!”这个回答就是单式闭合。因为不用回答理由。如果谁在大街上问我们吃饭了没有,我们回答说吃饭了。这还不算,还要接着告诉人家,是因为工作饿了要吃饭,特别是今天写稿子累了,因此更要吃饭。然后再凑到问话人的眼前,认真地说:“你知道吗?不吃饭是能饿死人的。”如果有这么一个场景,人家一定会说,见鬼,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不用解释原因,这是单闭合的特点。复式闭合,其特点是给出答案必须同时给出理由,否则,这个答案就不完整,老师就不能给你满分。如我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复式闭合。只给了问题的答案,要出好稿,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个问题的中心,是在问理由。理由说出来了,才算完整。我们采访中,如果提出了复式闭合问题,一定不要忘了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一个理由,而不仅仅是答案。那么,我们提出的这个复式闭合问题的理由是什么呢?采访中,一般提两种问题,一种是开放型的,如“您看我们烟台哪里好?”那么,你可以随便说城建,也可以说美食,还可以说东道主的态度等等,随你意。这种问法,好处是不会冷场,因此,很多电视采访是用的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会漏掉有价值的东西。另一种就是闭合式提问,就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提出的,对方必须有针对性地回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的打招呼,一见面就问:“吃饭了?”不管你吃没吃,你总要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闭合式,我把它分为单式闭合和复式闭合,这个分类不一定准确,但是好用。单式闭合,就是一个答案,不需要理由。如:“吃饭了?”“吃了!”这个回答就是单式闭合。因为不用回答理由。如果谁在大街上问我们吃饭了没有,我们回答说吃饭了。这还不算,还要接着告诉人家,是因为工作饿了要吃饭,特别是今天写稿子累了,因此更要吃饭。然后再凑到问话人的眼前,认真地说:“你知道吗?不吃饭是能饿死人的。”如果有这么一个场景,人家一定会说,见鬼,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不用解释原因,这是单闭合的特点。复式闭合,其特点是给出答案必须同时给出理由,否则,这个答案就不完整,老师就不能给你满分。如我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复式闭合。只给了问题的答案,要出好稿,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个问题的中心,是在问理由。理由说出来了,才算完整。我们采访中,如果提出了复式闭合问题,一定不要忘了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一个理由,而不仅仅是答案。那么,我们提出的这个复式闭合问题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是,我们的身份决定的。前面已经讲过。我们是编外的轻骑兵,不是主力军,身份不一样,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在工作任务也不一样,因此研究的采访写作的方向也不一样。这里不是说编外记者就不能写宏观经济新闻,而是说编外记者的主要任务是写微观新闻的。因此,研究和探讨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就是一种必然。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研讨了没有用等于没研讨。一是,我们的身份决定的。前面已经讲过。我们是编外的轻骑兵,不是主力军,身份不一样,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在工作任务也不一样,因此研究的采访写作的方向也不一样。这里不是说编外记者就不能写宏观经济新闻,而是说编外记者的主要任务是写微观新闻的。因此,研究和探讨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就是一种必然。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研讨了没有用等于没研讨。 二是,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趋向老化。比如,微观经济新闻的内容,因为采写的问题,出现了似曾相识的老化现象;在形式上,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有些新闻,好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老化的内容加上同质化的形式,所制作出来的新闻,就很难有新意,难有新形,难有新看点。诸位想想,这样的新闻还叫新闻吗?由此可见,微观经济新闻采写的研究是十分紧迫的。
三是,微观经济新闻的理论链条缺失。我不知道诸位注意没有,如今你到书店里找一本如何采写新闻的书,是很难的。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大全,什么什么宝葫芦之类的,全是东拼西凑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好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经典的更不用说了,但是有一点,就是拿过来就抄是没问题的。因为谁也不会察觉这是抄的,文章的档次太低了,人们都不怀疑抄的问题了。这样一来,培养出了一些不动脑的人,培养了一些老年痴呆症的根苗。长此以往,学这些文章的人,你再跟他讲如何写文章,他是听也听了,看也看了,就是不会往脑子里去。微观经济新闻的理论研讨就处在类似的状态,没有人研究,成果也几乎查不到。因此,我们要抓紧研讨这方面的问题,不仅我研讨,大家今后在工作中都注意研讨,这对事业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好处决不止在新闻采写方面一点点,会对你的人生都产生大作用的。比如微观经济新闻,就是我从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是与宏观经济新闻相对的。如果不是研讨这样的细分,那么,我今天就可以大而化之地把经济新闻说一气,不敢说诸位一点收效没有,但肯定不会像我现在谈得贴近大家的实际,实用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但是,我研究了,给经济新闻做了一个宏观和微观的简单的划分,看似简单的划分,却有着很大的意义,从此后,微观经济新闻理论缺失的链条就会得到补充和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必会形成丰富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理论。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的局面就会出现大的改观。三是,微观经济新闻的理论链条缺失。我不知道诸位注意没有,如今你到书店里找一本如何采写新闻的书,是很难的。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大全,什么什么宝葫芦之类的,全是东拼西凑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好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经典的更不用说了,但是有一点,就是拿过来就抄是没问题的。因为谁也不会察觉这是抄的,文章的档次太低了,人们都不怀疑抄的问题了。这样一来,培养出了一些不动脑的人,培养了一些老年痴呆症的根苗。长此以往,学这些文章的人,你再跟他讲如何写文章,他是听也听了,看也看了,就是不会往脑子里去。微观经济新闻的理论研讨就处在类似的状态,没有人研究,成果也几乎查不到。因此,我们要抓紧研讨这方面的问题,不仅我研讨,大家今后在工作中都注意研讨,这对事业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好处决不止在新闻采写方面一点点,会对你的人生都产生大作用的。比如微观经济新闻,就是我从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是与宏观经济新闻相对的。如果不是研讨这样的细分,那么,我今天就可以大而化之地把经济新闻说一气,不敢说诸位一点收效没有,但肯定不会像我现在谈得贴近大家的实际,实用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但是,我研究了,给经济新闻做了一个宏观和微观的简单的划分,看似简单的划分,却有着很大的意义,从此后,微观经济新闻理论缺失的链条就会得到补充和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必会形成丰富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理论。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的局面就会出现大的改观。 回答了这3条理由,我们来检验一下这个回答的质量怎么样。怎么检验?就是看这个理由能不能满足这个问题提出的动因需求。这个问题的动因需求是什么?就是研讨微观经济新闻的意义和价值。现在看,这3条理由给足了这个需求。而且这些理由并没有抄书照搬照套,全是从实践中来的,那么它又是鲜活的,是新的,如果从新闻的价值来说,是很高的。所以,这个回答是好的。 谈到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整体上就是一个完整的采访模式。如果你到一个单位或者在单位采访,针对实际提出问题,找到了能够满足理由的新闻事实,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第二问:什么样的经济新闻才算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第二问:什么样的经济新闻才算优秀微观经济新闻? 这也是一个复式闭合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理由和解释回答。我们先看一下这个问题的中心,或者说亮点在哪儿?就是这个词:“优秀”,这个形容词是确定性质的。因为只有弄清楚优秀的新闻是个什么样,我们才能做出优秀新闻来。我们做工作,就是要做出优秀的水平,不是要做出垃圾的东西。垃圾的东西不用研究,本身就是垃圾。一般的东西,我们也不做。为什么?因为你想着做顶尖的还做不出最好的,只求一般般的,怎么会出优秀的东西呢?清朝袁枚说过,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其中,仅得乎下。我们研究优秀新闻的采写方法,能写出一般的新闻来就算不错了。只研究一般新闻的采写方法,岂能写出上乘的新闻作品来呢?既然优秀是定性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关于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是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更不是一个差的标准。
现在先来弄清经济新闻和微观经济新闻这两名词。经济新闻,如果查阅此类书籍来找定义,有很多的说法,但其中不外乎“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报道、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等等,还有一种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对于这些定义,我都背不大下来,诸位一定要研究个透彻,可以查网络和书籍。我认为,定义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因此,对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我还是趋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选择的报道”这种说法。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各种定义不准确,而是我们选择的这种定义离我们的操作更近一些。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书中292页《大经济学家谈市民“小经济”》这篇稿件的第二段,其中说,“经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节约。”怎么才能节约啊?就是比较选择嘛。人为了节约,都要比较选择,报道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的或者选择了什么,这不就是经济新闻吗?既然经济新闻的定义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微观经济新闻来一个界定。这就是发生在一地或一域的人们对经济进行选择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说明,微观经济新闻的报道不是全局性的,只是一个点上的,或是一个层面的。它与宏观经济新闻报道的全局的全面的是相对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微观经济新闻所报道的区域性的事实或现象,必须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的有足够的深刻性或实用性,才有其新闻价值。现在先来弄清经济新闻和微观经济新闻这两名词。经济新闻,如果查阅此类书籍来找定义,有很多的说法,但其中不外乎“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报道、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等等,还有一种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对于这些定义,我都背不大下来,诸位一定要研究个透彻,可以查网络和书籍。我认为,定义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因此,对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我还是趋向于“对经济活动进行选择的报道”这种说法。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各种定义不准确,而是我们选择的这种定义离我们的操作更近一些。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书中292页《大经济学家谈市民“小经济”》这篇稿件的第二段,其中说,“经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节约。”怎么才能节约啊?就是比较选择嘛。人为了节约,都要比较选择,报道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的或者选择了什么,这不就是经济新闻吗?既然经济新闻的定义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微观经济新闻来一个界定。这就是发生在一地或一域的人们对经济进行选择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说明,微观经济新闻的报道不是全局性的,只是一个点上的,或是一个层面的。它与宏观经济新闻报道的全局的全面的是相对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微观经济新闻所报道的区域性的事实或现象,必须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的有足够的深刻性或实用性,才有其新闻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观念也是市场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是什么?一是公平,二是竞争,三是诚信,四是法律。由此而来的经济新闻受众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方位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要获知“比消息更生动的内幕,比内幕更生动的见解。”因此,经济新闻的标准是,对事实不仅要有感性反映,而且要有理性认识,不仅要有程序性认识,而且还要有规律性认识,不仅要对规律的局部和个别进行了解,还要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分析。
反映到经济新闻的特征上来,就是经济新闻的开放性、指导性、服务性和前瞻性。这些特征,现在体现在宏观经济新闻方面比较明显。我们的《华夏酒报》,每一期都有这样的重头宏观新闻。打开中国酒业新闻网,在记者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记者的很多优秀的宏观经济新闻作品。如刘世松总编的《一份责无旁贷的行业责任》的系列报道,高屋建瓴地分析了中国近20个酒业巨头和重点厂家的历史现状,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远见;再如,李杰总编的葡萄酒的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等报道,也是宏观新闻新闻性很突出的篇章;酒报还有很多的稿件,都突出了经济新闻的开放、指导、服务与前瞻性。这样的经济新闻,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企业是“军师”,对普通读者是“老师”。它们向读者报道了新闻事实,而同时揭示了所隐藏在其中的发展趋向,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感觉,读者不仅知道了事,还明白了理,看到了将来的可能,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层次,增强了对市场的把握度。这些宏观经济新闻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这些宏观经济新闻的标准直接搬过来,套在微观经济新闻上,也做为衡量标准来要求,来判断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微观经济新闻必须有自己的标准,才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否则,用宏观经济新闻的来套,就容易使微观经济新闻难受,甚至窒息。在学术研究上,千万不能搞形而上学,不动脑子,对相关的东西不消化,拿过来就套用,很容易上当的。那么,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呢?大致有如下3个“突出”。反映到经济新闻的特征上来,就是经济新闻的开放性、指导性、服务性和前瞻性。这些特征,现在体现在宏观经济新闻方面比较明显。我们的《华夏酒报》,每一期都有这样的重头宏观新闻。打开中国酒业新闻网,在记者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记者的很多优秀的宏观经济新闻作品。如刘世松总编的《一份责无旁贷的行业责任》的系列报道,高屋建瓴地分析了中国近20个酒业巨头和重点厂家的历史现状,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远见;再如,李杰总编的葡萄酒的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等报道,也是宏观新闻新闻性很突出的篇章;酒报还有很多的稿件,都突出了经济新闻的开放、指导、服务与前瞻性。这样的经济新闻,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企业是“军师”,对普通读者是“老师”。它们向读者报道了新闻事实,而同时揭示了所隐藏在其中的发展趋向,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感觉,读者不仅知道了事,还明白了理,看到了将来的可能,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层次,增强了对市场的把握度。这些宏观经济新闻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这些宏观经济新闻的标准直接搬过来,套在微观经济新闻上,也做为衡量标准来要求,来判断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微观经济新闻必须有自己的标准,才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否则,用宏观经济新闻的来套,就容易使微观经济新闻难受,甚至窒息。在学术研究上,千万不能搞形而上学,不动脑子,对相关的东西不消化,拿过来就套用,很容易上当的。那么,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呢?大致有如下3个“突出”。 中心思想突出引导性,新闻事实突出典型性,写作形式突出短、新、活。这3个“突出”是微观经济新闻的特点区别于宏观经济新闻的地方,实际上,在内在的关系上,它们是同宗相联的。宏观经济新闻的开放性与指导性,体现在微观经济新闻上,就是它的引导性。为什么?因为你小,只能展示你的好做法,对他们启迪引导,你不可能像宏观经济新闻那样来全面展开问题,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瞻望等等,但是,我们报道的某件事情却可以让人联想深思,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在新闻的中心思想上就要有意识地突出新闻事实的某个方面的引导意义。突出微观经济新闻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实际上就是把宏观的指导性、服务性和前瞻性都相对地体现了出来。微观经济新闻因为其容量有限,就要加强它的典型性,让人过目不忘,觉得有意思,有味道,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以致产生联想等等。宏观的经济新闻是把作者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微观经济新闻,则是把作者的思想放在事实中,让读者猜出来。因此需要更费力气。正因为其小,那么,在写作形式上要突出短、新、活。因为篇幅本来就小,如果再做得没有特点,就吸引不了人。宏观经济新闻可以用一个版甚至几个版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微观经济新闻就必须在形式上独具一格,以赢得读者的眼球。因此说,要做好微观经济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1、中心思想突出引导性。所谓的中心思想,就是新闻要表达的思想,也叫主题思想。细划分起来,议论文叫中心,新闻消息也叫中心,而通讯和记述文则叫主题了。中心思想也好,主题思想也罢,叫法不一样,内涵是一个,就是写文章要告诉读者的思想。这在中学里我们读课文,老师头一个分析的就是主题思想,然后告诉我们一个公式,就是“本文通过什么什么,表现了什么什么的思想”。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传递思想,写人也好,写事也好,都是这个功用。有人说,应用文就没思想,其实也有,只是不那么表现的直白罢了。本来从学生时期就学的东西,到了大人了却反而把它忘却了。有的人认为,中心思想是新闻评论的事,或者说是时评的事,新闻稿件,根本不用思想。我曾听过有的记者说,我写稿从来就不想什么主题思想,拿起笔来就写,不是也挺好?还有的新闻单位领导说,什么思想不思想,读者受看就是思想。事实也的确如此。有的人看到哪里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跑去很快写回稿子,发出来,大家还爱看。那么,这是不是说这条新闻里没有主题思想呢?不是的。尽管你没有刻意去表现什么思想,但是,客观上你还是传递了某种思想,这种思想或深或浅,或东或西,都是存在的。至于你有意识的提炼还是随意地放任,表现在新闻上,你写的新闻的档次是不一样的。我所知道的,有的人一辈子写得稿子无其数,却没有一篇像样的,没有一篇被读者所记住的。为什么,不是文笔的问题,不是行文的问题,而是主题思想低下、或中心思想分散了。我记不得是今年华夏酒报的那一天了,登了这么一条简讯,写得是某酒厂培训销售业务员。就这么不到百字的简讯,有没有中心思想呢?回答肯定是有。那么,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简单一看,是表现了这个酒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当然,间接告诉读者的还有酒行业销售竞争激烈的状况。当然,这种思想很可能在作者采写时并没有提炼和有意用来指导稿件的写作,但它是存在的。如果作者真正从这件事上看到了它深刻的社会背景,1、中心思想突出引导性。所谓的中心思想,就是新闻要表达的思想,也叫主题思想。细划分起来,议论文叫中心,新闻消息也叫中心,而通讯和记述文则叫主题了。中心思想也好,主题思想也罢,叫法不一样,内涵是一个,就是写文章要告诉读者的思想。这在中学里我们读课文,老师头一个分析的就是主题思想,然后告诉我们一个公式,就是“本文通过什么什么,表现了什么什么的思想”。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传递思想,写人也好,写事也好,都是这个功用。有人说,应用文就没思想,其实也有,只是不那么表现的直白罢了。本来从学生时期就学的东西,到了大人了却反而把它忘却了。有的人认为,中心思想是新闻评论的事,或者说是时评的事,新闻稿件,根本不用思想。我曾听过有的记者说,我写稿从来就不想什么主题思想,拿起笔来就写,不是也挺好?还有的新闻单位领导说,什么思想不思想,读者受看就是思想。事实也的确如此。有的人看到哪里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跑去很快写回稿子,发出来,大家还爱看。那么,这是不是说这条新闻里没有主题思想呢?不是的。尽管你没有刻意去表现什么思想,但是,客观上你还是传递了某种思想,这种思想或深或浅,或东或西,都是存在的。至于你有意识的提炼还是随意地放任,表现在新闻上,你写的新闻的档次是不一样的。我所知道的,有的人一辈子写得稿子无其数,却没有一篇像样的,没有一篇被读者所记住的。为什么,不是文笔的问题,不是行文的问题,而是主题思想低下、或中心思想分散了。我记不得是今年华夏酒报的那一天了,登了这么一条简讯,写得是某酒厂培训销售业务员。就这么不到百字的简讯,有没有中心思想呢?回答肯定是有。那么,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简单一看,是表现了这个酒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当然,间接告诉读者的还有酒行业销售竞争激烈的状况。当然,这种思想很可能在作者采写时并没有提炼和有意用来指导稿件的写作,但它是存在的。如果作者真正从这件事上看到了它深刻的社会背景,
提炼出深刻的中心思想,我想,这篇稿件还不至于写成一篇简讯。对于任何文章来说,中心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有没有中心思想,文章就有了高下之分、品位之分、影响之分、影响力之分、生命力之分,新闻也是如此。中心思想像一个人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人是死人;没有中心思想的新闻也是死的。中心思想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最有用的,文章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我们怎么可以忽略呢?虽然中心思想不是微观经济新闻的专利,但对于微观经济新闻来说,突出中心思想尤为必要。因为,中心思想功用之一是管写作中材料选择的,哪些材料符合中心思想,就选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没有用。如果一定要用,就会造成新闻的中心分散,读者不知所云。这个丑,在长篇稿件里,还不那么明显,在较短的微观经济新闻里,就藏不住了。因此,要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来,就必须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深刻的中心思想,然后用新闻事实把这个中心思想反映出来。这里我举个例子,虽然这篇新闻是经济新闻的社会化角度,但其中心思想的深刻,仍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微观经济新闻中心思想重要性的思考,提炼出深刻的中心思想,我想,这篇稿件还不至于写成一篇简讯。对于任何文章来说,中心思想永远是第一位的,有没有中心思想,文章就有了高下之分、品位之分、影响之分、影响力之分、生命力之分,新闻也是如此。中心思想像一个人的脑袋,没有脑袋的人是死人;没有中心思想的新闻也是死的。中心思想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最有用的,文章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我们怎么可以忽略呢?虽然中心思想不是微观经济新闻的专利,但对于微观经济新闻来说,突出中心思想尤为必要。因为,中心思想功用之一是管写作中材料选择的,哪些材料符合中心思想,就选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没有用。如果一定要用,就会造成新闻的中心分散,读者不知所云。这个丑,在长篇稿件里,还不那么明显,在较短的微观经济新闻里,就藏不住了。因此,要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来,就必须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深刻的中心思想,然后用新闻事实把这个中心思想反映出来。这里我举个例子,虽然这篇新闻是经济新闻的社会化角度,但其中心思想的深刻,仍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微观经济新闻中心思想重要性的思考,
我书中28页的《南城阳乡收到“特殊礼物”》,就从一些小事上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如果没有这个主题,这篇稿子就是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有了一个好的主题,稿件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价值也一下子身价百倍。新华社的编辑是这样认识稿件的主题的:“在农村深化改革阶段,乡村干部与农民如何建立新型的关系?记者选择了南城阳乡这个典型作了回答。文中引用了乡党委书记的话:‘给农民越多越好,要农民的越少越好。’此话很有针对性,说清了干部与农民的新型关系的实质,表现了作品的深刻程度。”评语的最后一句话,说明是因为中心思想的深刻新闻才有了较强的生命力。我们很多新闻,没有生命力,没有影响力,就是因为中心思想不突出。新闻一旦发表出来,不管是愿意不愿意,你新闻里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社会上起作用。比如刚才说的酒厂办销售员培训班的事情,读者看了报以后,就会想,他们办了,我们是不是也得办个班?如果办怎么办才好?等等,主题再深刻一些,有可能让读者联想起如何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或者优化人才结构等等,稿件的发表,随着其中心思想被读者所接受,其引导作用就出来了。因此说,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一定要突出中心思想。我书中28页的《南城阳乡收到“特殊礼物”》,就从一些小事上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如果没有这个主题,这篇稿子就是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有了一个好的主题,稿件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价值也一下子身价百倍。新华社的编辑是这样认识稿件的主题的:“在农村深化改革阶段,乡村干部与农民如何建立新型的关系?记者选择了南城阳乡这个典型作了回答。文中引用了乡党委书记的话:‘给农民越多越好,要农民的越少越好。’此话很有针对性,说清了干部与农民的新型关系的实质,表现了作品的深刻程度。”评语的最后一句话,说明是因为中心思想的深刻新闻才有了较强的生命力。我们很多新闻,没有生命力,没有影响力,就是因为中心思想不突出。新闻一旦发表出来,不管是愿意不愿意,你新闻里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社会上起作用。比如刚才说的酒厂办销售员培训班的事情,读者看了报以后,就会想,他们办了,我们是不是也得办个班?如果办怎么办才好?等等,主题再深刻一些,有可能让读者联想起如何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或者优化人才结构等等,稿件的发表,随着其中心思想被读者所接受,其引导作用就出来了。因此说,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一定要突出中心思想。
2、新闻事实突出典型性。有人打了个比方,说新闻是针,新闻要写到足以让读者看了就不忘,犹如叫针扎了一下。这个比如不一定恰当,但是要让读者有深刻印象,却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我想,其新闻事实一定是非常典型的。什么叫典型性?所谓的典型,不管正面的也好,反面的也好,都是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我们常常说,这件事很典型,就是说在这一类的事情中,这件事情可以代表其它所有的事情了。我们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就是要从众多的事实中,抓出这样的新闻事实。可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其新闻事实一定是典型的。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讲,大家就会明白的。道理甚至简单到可以这样解释,没有典型性的事实,是本身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于新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其典型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因为其容量少,就越需要突出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如果你写的新闻事实缺乏典型性,文章短而不精,算什么优秀新闻作品?要突出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一方面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一方面是对新闻事实的记述,要相互作用,才能使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彰显出来,具体的做法,在最后一部分里将详细地谈到。2、新闻事实突出典型性。有人打了个比方,说新闻是针,新闻要写到足以让读者看了就不忘,犹如叫针扎了一下。这个比如不一定恰当,但是要让读者有深刻印象,却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我想,其新闻事实一定是非常典型的。什么叫典型性?所谓的典型,不管正面的也好,反面的也好,都是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我们常常说,这件事很典型,就是说在这一类的事情中,这件事情可以代表其它所有的事情了。我们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就是要从众多的事实中,抓出这样的新闻事实。可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其新闻事实一定是典型的。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讲,大家就会明白的。道理甚至简单到可以这样解释,没有典型性的事实,是本身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于新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其典型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因为其容量少,就越需要突出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如果你写的新闻事实缺乏典型性,文章短而不精,算什么优秀新闻作品?要突出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一方面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一方面是对新闻事实的记述,要相互作用,才能使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彰显出来,具体的做法,在最后一部分里将详细地谈到。
3、写作形式突出“短、新、活”。我书中第七页上讲了优秀新闻的标准是“短、新、活”,这是一切优秀新闻的标准。但在我们微观经济新闻中,尤其经强调这个标准。也许有人觉得,经济新闻是要长一些才能说明问题,短能说明问题吗?答案是能。说明不了问题,是说明我们的水平还没达到那个层次,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能因为我们的水平低,就要求改标准,这成了“不公道”了。 先讲短。我书的自序中,讲了新闻采写的三性,第一条就是新闻的经济性(在第五页)。讲的就是为什么要把新闻做得短,因为短才节约,才符合经济的原则。我们自己过日子都讲节约,为什么一写起稿子来就不讲节约了?大家知道打广告占版面是要收费的,因此,尽量少占版面少花钱,最好是占了版面不花钱。因此只要能够达到效果,你决不会去浪费自己的金钱多占版面,为什么我们写新闻反倒要长呢?我认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都是相对短的而不是长的。短,作为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一条标准,对作者的要求高了,对读者的好处大了,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得到足够的信息量。容易加快传播的速度和完整性,达到好的传播效果。这里不从阅读规律说事,只讲实际情况,大家是不是看豆腐块比看整版觉得轻松?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一轻松就容易记住,信息传播的效果就好。当然,长短是相对的。什么叫短,同样的文章,人家用了二百字,你用了三百字,还写得比你明白好看,这就叫短。过去有句话说,文论长短,其文亡也。因此说,所谓的短是相对的。 二是,新。对新的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是事件新,角度新,还有的人说,只有旧的事,没有旧的新闻等等,都是强调了一个新字。实际上,除了上述的新外,还有表现形式新、写作方式新等等,只要有一方面是新的,是能引起人们阅读欲的,就是好的。实际上这个标准也算不得什么优秀的标准,就是一般的新闻,你能不讲新字吗?新闻新闻,不讲新字,怎么叫新闻呢?微观经济新闻也是如此。
三是,活。对这个标准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人们可能提出,经济新闻要实用,不要活,要解释经济现象,瞻望经济发展前景,提出解决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办法等等,就不用强调活。这种说法是有点偏面的。说句实在话,你写的新闻死气沉沉,呆板得让人看着头痛,这样的新闻一定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活是什么?是生命力强的表现,一个小孩子活蹦乱跳的,一看就让人喜欢;80岁的老头老太太,拄着棍,哼哼唧唧的,你看了是种什么感觉?心情好的时候,你觉得怪可怜的,要帮帮他,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想,今天怎么碰上了她因而心里不舒服呢?活还是新闻美的一种表现。因为有活力,新闻就灵动,灵动就美。你看一个漂亮的姑娘,哪里会死气沉沉的呢?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文教新闻还是我们的经济新闻,都是一个理。我们大家都是为自己企业写稿子的,你愿意把自己的厂子写成一个老太太还是写成了一个漂亮姑娘呢?我想大家都是想写成漂亮姑娘,写出她的美来。因此活也是一条标准。三是,活。对这个标准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人们可能提出,经济新闻要实用,不要活,要解释经济现象,瞻望经济发展前景,提出解决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办法等等,就不用强调活。这种说法是有点偏面的。说句实在话,你写的新闻死气沉沉,呆板得让人看着头痛,这样的新闻一定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活是什么?是生命力强的表现,一个小孩子活蹦乱跳的,一看就让人喜欢;80岁的老头老太太,拄着棍,哼哼唧唧的,你看了是种什么感觉?心情好的时候,你觉得怪可怜的,要帮帮他,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想,今天怎么碰上了她因而心里不舒服呢?活还是新闻美的一种表现。因为有活力,新闻就灵动,灵动就美。你看一个漂亮的姑娘,哪里会死气沉沉的呢?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文教新闻还是我们的经济新闻,都是一个理。我们大家都是为自己企业写稿子的,你愿意把自己的厂子写成一个老太太还是写成了一个漂亮姑娘呢?我想大家都是想写成漂亮姑娘,写出她的美来。因此活也是一条标准。 那么,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还有没有其他标准呢?是不是我说这几个标准就定准?回答是或然的。为什么?是因为每个人的新闻理念不同,其标准就不一样。因此不能把话说死。要留有余地。只是现在来说,照着这个标准写,就能写出好的微观经济新闻来。好在诸位手中有我的书,大家可以看里面的新闻作品,比如57页的《一个秘方引来七家外商》、59页的《烟台小贩卖海水,鱼虾鲜活跳餐桌》,等等还有不少经济新闻的稿子,诸位以后可以研究。我不是说我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只是说它们或许在某方面具备了优秀新闻的条件。这里我就不分析作品了,大家都是同行,什么是同行,我的解释是,都是有同样道行的,也就是说水平一般高的,才叫同行。因此,分析的工作留给诸位自己去做,会更有益处。大家通过解剖我的作品,对掌握微观经济新闻优秀的标准起到一点借鉴作用,学会判断新闻作品的优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什么样的经济新闻是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现在我们可以说,一篇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必然如一个生气勃勃的美丽姑娘,让人一看就让住了她的美丽,进而终生不忘。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成功了。
第三问:采写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都需要具有哪些意识?第三问:采写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都需要具有哪些意识? 为什么要提出意识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新闻报道工作,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因此,意识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意识,就出什么样的新闻。曾经的国足总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是对的。我们要采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首要的就是要有能够发现和判断优秀新闻的思想意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就不会有新闻敏感,那么优秀新闻的采写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说,我这里谈新闻意识,实际上是让大家构建一种新闻敏感。很多书上讲新闻敏感,但说起新闻敏感从哪里来的?人们回答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观察中来的,从社会中来的,从什么什么地方来的;说如何培养新闻敏感,讲的又是一大堆,如何学习政治啊,如何学习政策啊,如何多看别人的作品啊,等等。这些对不对呢?都对,却没有给出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判断新闻敏感性的指标。实际上,新闻敏感的判断指标就是新闻意识的强弱。新闻敏感性与新闻意识成正比例关系,新闻意识越强,其新闻敏感就会越强。因此说,我们不能绕开新闻意识去谈如何采写好新闻,那是无源之水。
只有新闻意识正确、高层,才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也许有人说,我从来没听说过新闻意识,却写出了好作品。这话是对的。你不知道新闻意识这个说法,并不等于新闻意识不存在,而是你只处在感性的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新闻界长期争论的记者与稿件是否猫和老鼠的关系问题。有人说,记者采写新闻,就像猫抓老鼠,是一种天性;猫抓老鼠时,还用先给老鼠下个定义吗?结论当然是不用。因此,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新闻无学。特别是现在,什么人都能写新闻,这种说法就更让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实,完全不然。懂理论和不懂理论完全是两码事。这就是人家说的科班出身和“撸挡”的区别。没有理论的实践,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上乘的实践。当然,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这里来讲新闻理论,是强调新闻理论对新闻采写实践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研究理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那是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因此,我可以说,你如果掌握提高自己新闻意识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新闻意识,那么你的新闻敏感一定是好的。你的意识有多高,你就能判断出多好的新闻来,换句话说,你的新闻意识比别人强,那么,你就能看出同一事实中别人看不出来的深刻的新闻价值来。现在,具体到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我们主要需要具有和加强哪些意识呢?注意,这里说得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的。什么是主要的,具备了这些意识就能很好地采写微观经济新闻,而且可以采写出优秀的作品,这就是主要的,并不是说再不需要别的意识了。只有新闻意识正确、高层,才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也许有人说,我从来没听说过新闻意识,却写出了好作品。这话是对的。你不知道新闻意识这个说法,并不等于新闻意识不存在,而是你只处在感性的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新闻界长期争论的记者与稿件是否猫和老鼠的关系问题。有人说,记者采写新闻,就像猫抓老鼠,是一种天性;猫抓老鼠时,还用先给老鼠下个定义吗?结论当然是不用。因此,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新闻无学。特别是现在,什么人都能写新闻,这种说法就更让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实,完全不然。懂理论和不懂理论完全是两码事。这就是人家说的科班出身和“撸挡”的区别。没有理论的实践,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上乘的实践。当然,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这里来讲新闻理论,是强调新闻理论对新闻采写实践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研究理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那是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因此,我可以说,你如果掌握提高自己新闻意识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新闻意识,那么你的新闻敏感一定是好的。你的意识有多高,你就能判断出多好的新闻来,换句话说,你的新闻意识比别人强,那么,你就能看出同一事实中别人看不出来的深刻的新闻价值来。现在,具体到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我们主要需要具有和加强哪些意识呢?注意,这里说得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的。什么是主要的,具备了这些意识就能很好地采写微观经济新闻,而且可以采写出优秀的作品,这就是主要的,并不是说再不需要别的意识了。
思想就有政治倾向。说,只写了他的技术,没写他的思想。那么,这就不是新闻稿,而是技术介绍。世界上绝无没有政治倾向的新闻,没有政治倾向的稿件,就不是新闻稿;是什么稿子都行,就是不是新闻稿。不管中国的,外国的,都是统统一个样。还有人说,写了一篇研究地壳变动的科技新闻,有政治吗?回答是有。为什么?因为这篇稿件,反映了这个社会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政治是上向上的,社会上是和谐的。动荡的社会,战乱的社会,谁还会去关心地壳变动不变动?那么,这是不是泛政治化,不是的。泛政治化是凡事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而新闻的政治性,是在思想层面反映的事物本质对政治的镜像。我们常常看到“资治通鉴”等什么鉴之类的,就是以史来为政治服务的嘛。我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讲得这么罗嗦,是因为很多从事经济报道的同仁忽略政治的决定要素。这里讲讲两篇新闻稿,一篇是第9页的《蓬莱两现海市奇观》是写纯自然的,蓬莱的县委书记碰到我以后,高兴地说,都写蓬莱,没数着你会写。为什么?因为海市蜃楼的出现,说明他治理的蓬莱好啊,环境好啊,政治清明啊,什么都好。他竟然从中看出了这样的政治。的确是这样的。还有一条是经济新闻104页的《马经理赋诗招商》,后来引来了老省长。这也是经济新闻直接影响政治的事情。书里都写了这些新闻的来龙去脉,大家后面自己看就行了。思想就有政治倾向。说,只写了他的技术,没写他的思想。那么,这就不是新闻稿,而是技术介绍。世界上绝无没有政治倾向的新闻,没有政治倾向的稿件,就不是新闻稿;是什么稿子都行,就是不是新闻稿。不管中国的,外国的,都是统统一个样。还有人说,写了一篇研究地壳变动的科技新闻,有政治吗?回答是有。为什么?因为这篇稿件,反映了这个社会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政治是上向上的,社会上是和谐的。动荡的社会,战乱的社会,谁还会去关心地壳变动不变动?那么,这是不是泛政治化,不是的。泛政治化是凡事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而新闻的政治性,是在思想层面反映的事物本质对政治的镜像。我们常常看到“资治通鉴”等什么鉴之类的,就是以史来为政治服务的嘛。我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讲得这么罗嗦,是因为很多从事经济报道的同仁忽略政治的决定要素。这里讲讲两篇新闻稿,一篇是第9页的《蓬莱两现海市奇观》是写纯自然的,蓬莱的县委书记碰到我以后,高兴地说,都写蓬莱,没数着你会写。为什么?因为海市蜃楼的出现,说明他治理的蓬莱好啊,环境好啊,政治清明啊,什么都好。他竟然从中看出了这样的政治。的确是这样的。还有一条是经济新闻104页的《马经理赋诗招商》,后来引来了老省长。这也是经济新闻直接影响政治的事情。书里都写了这些新闻的来龙去脉,大家后面自己看就行了。 政治思想的提高,来源于不断的政治学习。一个人不读书,不看报,一定不能写新闻,更不能写出好的新闻。这是一定的。我们做为华夏酒报的编外记者,要学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也经研究具体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政治上的随时学习,有两个园地,一个是人民日报,一个是经济日报。这两家报纸的新闻、理论和评论,中央的精神都在上面,很及时。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天天看人民日报,看人民网,他说,这里面有黄金哪。我想,他说的是实话,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应当是个政治家。我们做记者的,要想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首先要是一个政治思想家。
二、宏观的经济意识。也许有人会问,不是研究微观经济新闻的吗,怎么要有宏观经济意识呢?对,要采写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必须有良好的宏观经济意识。道理很简单。就是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任何小道理都要归大道理管着。中央管地方,不可能让地方管中央。地方可以影响中央,但不能管中央。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明白。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形势好了,微观经济必然好,宏观经济出了问题,微观经济必然也有问题。当然,我们说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不是说宏观与微观完全一致,没有个别或特殊,而是说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中发生的事件的新闻意义。在现实中,宏观经济局势不太好,但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经济形势却很好。那么,你就可以研究找出这个行业或这个企业的新闻点来,这个参数就是宏观经济的形势。宏观经济永远是微观经济的参考系。因此,我想,我们做微观经济新闻的编外记者,一定要研究宏观经济,要有宏观经济意识。一条新闻,在宏观经济中占什么位置,起个什么作用,是新思想、新角度、新事物、新人物,还是新举措、新办法、新成就,等等,能起引导作用,还是示范作用,还是启发作用等等,考虑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会比一些宏观的新闻影响力还大。二、宏观的经济意识。也许有人会问,不是研究微观经济新闻的吗,怎么要有宏观经济意识呢?对,要采写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必须有良好的宏观经济意识。道理很简单。就是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任何小道理都要归大道理管着。中央管地方,不可能让地方管中央。地方可以影响中央,但不能管中央。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明白。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形势好了,微观经济必然好,宏观经济出了问题,微观经济必然也有问题。当然,我们说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不是说宏观与微观完全一致,没有个别或特殊,而是说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中发生的事件的新闻意义。在现实中,宏观经济局势不太好,但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经济形势却很好。那么,你就可以研究找出这个行业或这个企业的新闻点来,这个参数就是宏观经济的形势。宏观经济永远是微观经济的参考系。因此,我想,我们做微观经济新闻的编外记者,一定要研究宏观经济,要有宏观经济意识。一条新闻,在宏观经济中占什么位置,起个什么作用,是新思想、新角度、新事物、新人物,还是新举措、新办法、新成就,等等,能起引导作用,还是示范作用,还是启发作用等等,考虑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微观经济新闻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会比一些宏观的新闻影响力还大。
对于如何加强宏观经济意识,培养自己的宏观经济观察能力,除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要明白外,还有一条捷径,就是研讨专家的作品,研究宏观经济新闻的重头作品。比如,我们要给酒报写稿子,就可以打开酒报网,找记者们的重头宏观经济新闻,来学习来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宏观经济意识,从中找思想,找观点,找角度。随着宏观经济意识的增强,新闻的敏感也同步上长。学习中,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看着看着,忽然眼前一亮,他们稿件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恰好与自己企业的某件事情相吻合,那么,你就可以采访写成新闻。很可能一下子就抓到了一条大鱼,写成一条大新闻。宏观经济新闻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微观经济事实的一个放大镜和望远镜,你这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如何,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里用文物鉴定打个比方。你手里有个事实,却不知道它的新闻价值,用记者们稿件里宏观经济新闻的观点来一衡量,就等于请文物专家给你的文物作了个鉴定,一下子你就知道这个新闻的价值了。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叫你主题先行,也不是叫你拿着帽子去找人戴,而是让你把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溶化在自己的思想中,然后识别自己的新闻事实。这里讲的是识别功能的提高,而不是对座功能的使用。当然,在开初的时候,我不反对去对号入座,拿着你学习到的观点去找新闻事实,然后写成稿件。但这是初级的模仿阶段,这个阶段不能太长,要尽快学会把他们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宏观经济意识,才能真正的运用自如。对于如何加强宏观经济意识,培养自己的宏观经济观察能力,除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要明白外,还有一条捷径,就是研讨专家的作品,研究宏观经济新闻的重头作品。比如,我们要给酒报写稿子,就可以打开酒报网,找记者们的重头宏观经济新闻,来学习来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宏观经济意识,从中找思想,找观点,找角度。随着宏观经济意识的增强,新闻的敏感也同步上长。学习中,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看着看着,忽然眼前一亮,他们稿件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恰好与自己企业的某件事情相吻合,那么,你就可以采访写成新闻。很可能一下子就抓到了一条大鱼,写成一条大新闻。宏观经济新闻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微观经济事实的一个放大镜和望远镜,你这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如何,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里用文物鉴定打个比方。你手里有个事实,却不知道它的新闻价值,用记者们稿件里宏观经济新闻的观点来一衡量,就等于请文物专家给你的文物作了个鉴定,一下子你就知道这个新闻的价值了。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叫你主题先行,也不是叫你拿着帽子去找人戴,而是让你把他们的观点和思想溶化在自己的思想中,然后识别自己的新闻事实。这里讲的是识别功能的提高,而不是对座功能的使用。当然,在开初的时候,我不反对去对号入座,拿着你学习到的观点去找新闻事实,然后写成稿件。但这是初级的模仿阶段,这个阶段不能太长,要尽快学会把他们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宏观经济意识,才能真正的运用自如。
三、“非经济”意识。这是一个相对的提法。搞经济报道不可能不涉及经济,这个“非经济”意识并不是不讲经济,而是讲跳出经济的圈子看经济,从与经济关联的非经济领域来观察、来思考经济现象,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考量,从而发现经济新闻事实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因为很多事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你在经济圈中,天天接触的是经济的人、经济的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难有新鲜感,你的新闻敏感,就被这个“经常”给同化了。本来是新闻的事,是能写成好新闻的事,因为这种同化,你也感觉不到识别不了了。特别是对政治意识不太强、对宏观经济意识较弱的人,如果不能够跳出经济圈来看经济圈里的事,很难发现某个事物的新闻价值。因此,要有一种“非经济”意识。我书上的一些稿件,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做的。如115页的《张裕出国打假记》,是开放中的品牌保护意识、137页的《市委书记东京“卖菜”》,是开放中的引进意识,158页的《寄往香港的一封信》是开放中的社会意识,等等,都不是纯经济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把微观经济新闻写活。三、“非经济”意识。这是一个相对的提法。搞经济报道不可能不涉及经济,这个“非经济”意识并不是不讲经济,而是讲跳出经济的圈子看经济,从与经济关联的非经济领域来观察、来思考经济现象,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考量,从而发现经济新闻事实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因为很多事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你在经济圈中,天天接触的是经济的人、经济的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难有新鲜感,你的新闻敏感,就被这个“经常”给同化了。本来是新闻的事,是能写成好新闻的事,因为这种同化,你也感觉不到识别不了了。特别是对政治意识不太强、对宏观经济意识较弱的人,如果不能够跳出经济圈来看经济圈里的事,很难发现某个事物的新闻价值。因此,要有一种“非经济”意识。我书上的一些稿件,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做的。如115页的《张裕出国打假记》,是开放中的品牌保护意识、137页的《市委书记东京“卖菜”》,是开放中的引进意识,158页的《寄往香港的一封信》是开放中的社会意识,等等,都不是纯经济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把微观经济新闻写活。 这3个意识,是相互交织、相互为用的,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3种意识的提高也是“一荣俱荣”的事,其中一种意识提高,其它两种意识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新闻敏感随之增强。这里,只是我为了研究方便起见而给它们做的分类。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强了,就会从全局来看问题,来平衡事物;会从全局看问题了,就会判断整个政治经济形势了,宏观经济意识自然就强了,而与经济相关联的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会成纳入你的视野。反之亦然。这种现象,是思想意识关联性和整体性所决定的。
第四问:怎样才能更容易地采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第四问:怎样才能更容易地采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 有人说,写文章是天下最苦的事情,也是最甜的事儿。的确,虽然写稿是个苦差事,但其中的甘美也是别人所尝不到的。世界就是这么公平,你吃多大苦,就给你多少的甜。还有一点好处,你一直写到老,必不得老年痴呆症,你的灵气、你的思想必比他人更真更高。熟能生巧,你想写稿更容易吗?就要一直写,不断的写,有时间就写,没时间挤时间写;看了思考,思考就写,写了再看,以至无穷。这是不是说多了,是不是废话?不是,是最真的话,也是最实的话,就是,你想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来,就是一个字,“写”,千辛万苦也要写,写到生时是熟时,就能写出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来。 有了“写”这个基础,就可以研究“更容易”3个字了。怎么能更容易做成优秀新闻呢?有没有窍门?答案是有。新闻采写是实践的学问,我们研究这种实践的可操作性,使之有规律可寻,写起来更容易。但大家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不练前面讲的基本功,光注重后面这些技巧。要知道技巧是枝,基本功才是树干。这些技巧是拐棍,千万不能当腿用。我的书为什么叫《新闻采写精谭》,不叫新闻采写技巧?不是因为书中没有技巧,不仅有而且不少,但它更重要的是思想,是揭示新闻采写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不是从单纯的社会层面上来展现,而是从自然规律的方向来开掘。一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就这么一本书,就能架起从新闻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解决新闻采写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奥妙之处,就在于本书揭示了新闻采写的一般自然规律,赋予了新闻采写一种实践的思想。书法家跟写家的区别在于前者给
予他笔下的字以灵魂,而后者只给他的字以躯体或美貌;工匠与大师的区别,在于工匠的作品只是重复,而大师的作品是创造,前者是简单的复制,后者是则思想的物化。因此,当你看到,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写多少法、新闻标题多少样、新闻做法之类的,你首先要看它承载了多少新闻思想。如果没有新闻理论的新思想,那么,这样的书不要下功夫去读,恐怕你读多了,不是人使用技巧,而是技巧使唤人了。什么叫技巧使唤人?就是采写稿子时,时时想着用技巧,看看是不是用技巧采访了,用了哪个技巧写作了?不是从内容出发决定形式,而是从形式出发剪裁内容。这就是过去武林中人说的,流于奇技淫巧了。予他笔下的字以灵魂,而后者只给他的字以躯体或美貌;工匠与大师的区别,在于工匠的作品只是重复,而大师的作品是创造,前者是简单的复制,后者是则思想的物化。因此,当你看到,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写多少法、新闻标题多少样、新闻做法之类的,你首先要看它承载了多少新闻思想。如果没有新闻理论的新思想,那么,这样的书不要下功夫去读,恐怕你读多了,不是人使用技巧,而是技巧使唤人了。什么叫技巧使唤人?就是采写稿子时,时时想着用技巧,看看是不是用技巧采访了,用了哪个技巧写作了?不是从内容出发决定形式,而是从形式出发剪裁内容。这就是过去武林中人说的,流于奇技淫巧了。 当我们把技巧赋予思想后,那么技巧才真正显示出它原生的实践本质,就会变成使我们“更容易”写成优秀微观经济新闻的运用自如的肢体。这里,把从一些优秀的微观经济新闻里总结出来的一些有用的办法做一介绍,概括起来是5句话,这5句话是: 选材要杂而新,角度要新而奇,切口要小而巧,特色要土而鲜,行文要精而美。 这5句话是相互为用、相互容含的,有的是一枝同理不可拆分的。如,选材和特色,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篇稿件,如果做到了特色土而鲜,那么一般地说,它的选材也是新的。特色是选材中的一个要素,而这个要素在给上级新闻媒体供稿时很重要,所以,把它单列了出来。因此,我们要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同时,我们要知道,一篇新闻稿只具备了上面一项或两项要素,就可以成为被采用的有效稿件,具备的项数越多,则其优秀的程度越高。
选材要杂而新。为什么第一个讲选材,是因为选择了好的新闻事实,这篇新闻稿件就成了一半,就是其它方面差一点,也能成个稿件。材料是最基本的元素,如果这个最基本的元素选不好,就是再有天大的能力也写不出好作品来。选择材料的重要性不必多说,问题是怎样才能选出好的材料。可以说,只要有了上面的3个意识,选取好的新闻素材是没有问题的。具体的其它的选择材料的办法和要求,请参见我书中的通讯部分《不同凡响寓于平常》,第94页。虽然讲的是通讯的材料选择问题,但同样适用于微观经济新闻的选材。选材要杂而新。为什么第一个讲选材,是因为选择了好的新闻事实,这篇新闻稿件就成了一半,就是其它方面差一点,也能成个稿件。材料是最基本的元素,如果这个最基本的元素选不好,就是再有天大的能力也写不出好作品来。选择材料的重要性不必多说,问题是怎样才能选出好的材料。可以说,只要有了上面的3个意识,选取好的新闻素材是没有问题的。具体的其它的选择材料的办法和要求,请参见我书中的通讯部分《不同凡响寓于平常》,第94页。虽然讲的是通讯的材料选择问题,但同样适用于微观经济新闻的选材。 这里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叫杂。所谓的杂,是针对我们微观经济新闻而言的。因为微观经济新闻的微观性,我们不可能从一个大的经济观点上,展开全面的解释论证式的采访与写作,而只能用局部的发生的新闻事实来反映经济现象,因此,我们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经济运行的单一性,而要从社会的、生活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等方方面面来选取新闻素材。这就是所说的杂,也可以说是宽泛。如我们写酒的企业的稿件,就不要光局限于我们的生产和销售,不要光着眼于厂内发生的新闻,而要把眼光放得更开一些,更广一些。比如我书中201页的《麦氏啤酒与克利策》,就是以科技人物写经济的。还有2001年8月13日的新华社通稿《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首开“厂区地士”》则是以观光旅游的材料写的经济新闻等等。
角度要新而奇。一般地说,新就可以吸引人了,不一定要奇。新奇是一个词,但拆开来说,就不仅是新奇一个意思。新,是指新闻的角度本身具有新意,或者具有深意,而奇呢?是说新闻的角度出人意料。新的角度,是让人觉得新鲜,它可以是正面的角度,也可以是侧面的角度,但奇则是出人意料的角度,或者是从背面的,或者是从里面的,或者是从一个点的,总之是让人觉得奇特,不寻常。当然这样的角度决不是一下子就选出来的,必须是下功夫用力气的事情。那种观点加例子的办法,大中套的经验加业绩的做法,一定是办不到的。这里再说一遍经常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选择办法,就是可以换多个角度来看同一个新闻事实,用陈云同志的思想方法来作我们新闻的文章,这就是交换、反复、比较。这样,必能选取好的角度。我书中有几篇稿件牵涉到角度的选择,如24页的《南长山镇建立书记创业帐》和25页的《两部电话看承诺》两篇稿件,都是选材与角度同时进行的。还有不少稿件都牵涉到这个问题,书上都讲得很细了,看书就行了。角度要新而奇。一般地说,新就可以吸引人了,不一定要奇。新奇是一个词,但拆开来说,就不仅是新奇一个意思。新,是指新闻的角度本身具有新意,或者具有深意,而奇呢?是说新闻的角度出人意料。新的角度,是让人觉得新鲜,它可以是正面的角度,也可以是侧面的角度,但奇则是出人意料的角度,或者是从背面的,或者是从里面的,或者是从一个点的,总之是让人觉得奇特,不寻常。当然这样的角度决不是一下子就选出来的,必须是下功夫用力气的事情。那种观点加例子的办法,大中套的经验加业绩的做法,一定是办不到的。这里再说一遍经常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选择办法,就是可以换多个角度来看同一个新闻事实,用陈云同志的思想方法来作我们新闻的文章,这就是交换、反复、比较。这样,必能选取好的角度。我书中有几篇稿件牵涉到角度的选择,如24页的《南长山镇建立书记创业帐》和25页的《两部电话看承诺》两篇稿件,都是选材与角度同时进行的。还有不少稿件都牵涉到这个问题,书上都讲得很细了,看书就行了。
切口要小而巧。有人把切口小,叫做以小见大法,实际二者是有区别的。以小见大,讲的是选材的问题,就是以小事反映大问题,从一个点来反映面,这是常用的手法。这里讲的结构方式上,切口要小而巧,是指新闻所选择的切口和入题的方法。一篇好的微观经济新闻,不是长篇大论,多是从小的点写大的内涵,也就是说,从一个小口写进去,里面包容了深刻的内容。巧是指,在最亮丽的地方开笔写去,也就是采取先上去就画眼睛办法,然后再描绘其它部位。书上有一篇人物专访,就是292页的《大经济学家谈市民“小经济”》,其角度,其写法,都是运用小而巧的方法来做的。小切口在哪?市民小经济,巧在哪?开头不写经济学家谷书堂,而是写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经济”一词的解释。这就是一种巧。这样一小一巧,自自然然的贴近了市民,就给人以亲切感,大家就爱看。切口要小而巧。有人把切口小,叫做以小见大法,实际二者是有区别的。以小见大,讲的是选材的问题,就是以小事反映大问题,从一个点来反映面,这是常用的手法。这里讲的结构方式上,切口要小而巧,是指新闻所选择的切口和入题的方法。一篇好的微观经济新闻,不是长篇大论,多是从小的点写大的内涵,也就是说,从一个小口写进去,里面包容了深刻的内容。巧是指,在最亮丽的地方开笔写去,也就是采取先上去就画眼睛办法,然后再描绘其它部位。书上有一篇人物专访,就是292页的《大经济学家谈市民“小经济”》,其角度,其写法,都是运用小而巧的方法来做的。小切口在哪?市民小经济,巧在哪?开头不写经济学家谷书堂,而是写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经济”一词的解释。这就是一种巧。这样一小一巧,自自然然的贴近了市民,就给人以亲切感,大家就爱看。
特色要土而鲜。这个特色,是专指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叫土,但光土不行,还要新鲜。这实际上也是个选材问题。什么是地方特色,就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惟独你这个地方有的,只要一提这些事这些物,必在这个地儿。我书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繁荣生活即神仙》,在273页。就是有地方特色的一篇稿件。当时,烟台的蓬莱阁闻名世界,烟台因此而被称为仙境,这就是地方特色,做一千篇文章用它也做不完。地方特色,就要有你地方泥土芳香。比如酒,蒙古王,就具有蒙古特色,听到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那美丽的大草原。你写出了大草原与蒙古王酒的关系,这就是特色。但是,光有地方特色还不行,还要鲜。你总不能天天把大草原来写一遍吧?你要写也不要紧,今天写大草原花儿开了,明天写又培养了什么新品种了,这些都是新鲜的东西。有地方特色再加上新鲜的东西,这样的新闻稿件一定是新闻中的上品。特别是我们通讯员给上级新闻媒体投稿,本地特色和新鲜结合,是提高上稿率的重要保障。特色要土而鲜。这个特色,是专指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叫土,但光土不行,还要新鲜。这实际上也是个选材问题。什么是地方特色,就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惟独你这个地方有的,只要一提这些事这些物,必在这个地儿。我书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繁荣生活即神仙》,在273页。就是有地方特色的一篇稿件。当时,烟台的蓬莱阁闻名世界,烟台因此而被称为仙境,这就是地方特色,做一千篇文章用它也做不完。地方特色,就要有你地方泥土芳香。比如酒,蒙古王,就具有蒙古特色,听到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那美丽的大草原。你写出了大草原与蒙古王酒的关系,这就是特色。但是,光有地方特色还不行,还要鲜。你总不能天天把大草原来写一遍吧?你要写也不要紧,今天写大草原花儿开了,明天写又培养了什么新品种了,这些都是新鲜的东西。有地方特色再加上新鲜的东西,这样的新闻稿件一定是新闻中的上品。特别是我们通讯员给上级新闻媒体投稿,本地特色和新鲜结合,是提高上稿率的重要保障。
行文要精而美。这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不是三言两句能说清楚的。语言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必须下苦功夫。新闻的语言问题,在我的书里有专门的论述,就是187页的《简练与生动同行》。这里就不详细讲了。行文要精而美。这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不是三言两句能说清楚的。语言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必须下苦功夫。新闻的语言问题,在我的书里有专门的论述,就是187页的《简练与生动同行》。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需要提示的一点是,微观经济新闻的语言,需要保证经济术语的正确与准确,同时要学会解读数字。怎样解读数字?一个办法是形象化,比如说,把8万里说成绕了地球一圈了等等,还一个办法是化大或化小。这个数字大的不得了,一说出来人家都没大有概念,你就把它化小。如13亿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不明白,但是你说全国一人一个,就明白多了。什么时候化大?引不起重视的时候。比如,我们一顿饭吃了200元,大家看着不多,如果一算全国的吃,那是多少个亿。这就引起重视了。解释就是把不好明白的事情说得让人明白,而新闻的解释语言就是要贴近读者,什么读者,就是老百姓。如果你写的是给专家看的学术论文,那么就另当别论了。总之,你写给什么人看,就用什么样的语言。这是射箭要看靶子的通理,一说,诸位都会明白的。
综述一下,今天谈的四问,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架构。虽然是问题,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的。提出了什么问题?就是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问题。发言就这个问题的提出、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都给予了解释和说明,有的地方进行了论述。相信,大家会丰富这个发言的,而且会在实践上做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那么,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高兴看到的事情。综述一下,今天谈的四问,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架构。虽然是问题,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的。提出了什么问题?就是微观经济新闻的采写问题。发言就这个问题的提出、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都给予了解释和说明,有的地方进行了论述。相信,大家会丰富这个发言的,而且会在实践上做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那么,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高兴看到的事情。 最后向大家说明一点,这次研讨会发给每人一本我的书,至于这本书究竟如何,还得诸位自己评价。我想说得是,这是酒报领导和同志的一片心,也是我的一种祝福。愿诸位在烟台放松心情,享受人生。愿大家把祖国各地的风情带来,把我们烟台海的蔚蓝带回家乡,留一片海在自己的家里,在自己的心中。 最后祝大家事业如日中升,处处万事如意,家家幸福美满。
新闻采写精谭是本什么书 • 1、领导者的“标志书” 自毛泽东始,我党历代领导人都重视新闻,懂新闻,如今“新闻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使“懂新闻”成为领导者必备的修养之一。很多领导因为懂新闻而使自己的事业飞黄腾达(毛泽东早年就宣示“枪杆子”、“笔杆子”的真理,只是有的领导不明“个中三昧”)。《新闻采写精谭》是我省新闻界惟一获得省政府大奖——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的作品。领导者有此一书,是高层次懂新闻的标志;此书让领导明白如何变工作为新闻、用新闻为工作服务,真正是“一书在手,新闻我友。”
写家的“案头高参” 本书得到了全国新闻界和大专院校专家学者、众多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广泛认可(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字、原经济日报社长、全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作序;获中国地市报新闻理论奖二等奖)。在汗牛充栋的新闻书籍中,此书因架起了通向“如何写”和“写得好”的桥梁而独树一帜,大受欢迎。此书在手,采访与写作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令人豁然贯通,直达上乘。 三种文体的美文、范文集。 本书作者是高级记者、中国时事报道全国十佳总编辑、新华社全国十佳通讯员,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在全国和省级评奖中,先后有70多篇次新闻、文学和理论作品获奖,其中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一等奖等,书中附文,绝大部分都是获奖作品,是新闻、文学、理论3种文体的美文、范文集。 启迪人生惠及后代的善本 本书的顶级价值在于它的传世性。书中的一些文章,如《詹国枢并不认识我》、《人生定位的“金钥匙”》等,对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选择工作和生活道路,具有哲学意义,因此具有恒久的传世性;书中的采写理论揭示了普遍的“自然规律”,不论百年千年,这些理论永不过时,照样好用。附文也因其记录的深刻性与独特性,秉生了经久的欣赏价值。本书的拥有者,不仅自己得益,也给后代留下了一本有用的好书。
祝各位: • 在烟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 事业飞黄腾达,如日中升 • 家庭幸福美满,蒸蒸日上 • 朋友五湖四海,情深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