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01k Vues
1 给水管网工程设计. 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年限 ,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 近远期结合 , 以近期为主 . 一般近期宜采用 5 ~ 10 年 , 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 10 ~ 20 年 . 给水系统设计时 , 首先须确定该系统在设计年限内达到的用水量 . 设计用水量由下列各部项组成 : (1) 综合生活用水 , 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 ; (2)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 (3) 消防用水 ; (4)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 (5) 未预计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1 . 1 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计算
E N D
1 给水管网工程设计 • 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年限,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一般近期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10~20年. • 给水系统设计时,首先须确定该系统在设计年限内达到的用水量.设计用水量由下列各部项组成: • (1)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施用水; •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 • (3)消防用水; • (4)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 • (5)未预计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1.1 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计算 1.1.1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1.最高日设计用水量定额 (1)居民生活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包括公共设施生活用水量)见《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2)工业企业 1)
2) (3)消防用水: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4)其他用水 1)浇洒道路:1~2 L/m2 ·次,每日2~3 2)绿化:1.5~4 L/m2 ·d
2.最高日设计用水量计算Qd (1)城市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公共设施 生活用水量)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
(5)未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量 最高日设计用水量
1.1.2 设计用水量变化及其调节计算 1.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 可用变化系数(粗略)或变化曲线(比较精确)。无详细资料时,可供参考。 (1)最高日城市综合用水的时变化系数Kh宜采用 1.3~1.6,日变化系数Kd 1.1~1.5; (2)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时变化系数为2.5~3.0。 (3)工业生产用水可均匀分配。
2.调节容积计算 (1)请水池的容积
1.2 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 1.2.1 节点流量分配计算 1.沿线流量 是指沿线分配给用户的流量。 管网配水情况比较复杂,高峰流量各异。计算时加以简化。比流量法,假定小用水户的流量沿线均匀分布。 (1)长度比流量 假定水量沿管网长度均匀流出。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长度比流量,记作qcb。
(2)面积比流量 假定沿线流量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面积上。管线单位面积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面积比流量,记作qmb。 则每一计算管段沿线流量记作qy为:
每一管段所负担的供水面积可按分角线法和对角线法划分。每一管段所负担的供水面积可按分角线法和对角线法划分。
注意: 1)面积比流量考虑了沿线供水面积(人数)多少对管线配水的影响,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配水情况,但计算较麻烦。当供水区域的干管分布比较均匀时,二者相差很小。这时,用长度比流量较好。 2)当供水区域内各区卫生设备或人口密度相差较大时,各区的比流量应分别计算。 3)同一管网,比流量的大小随用水量变化而变化。各种工况下需分别计算。
2.节点流量 (1)集中流量 (2)沿线流量划成节点流量
1.2.2 管段设计流量分配 目的:确定各管段中的流量,进而确定管段直径。 流量分配要保持水流的连续性,每一节点必须满足节点流量的平衡条件:流入任一节点的流量等于流离该节点的流量,若以流入为“一”,流离为“+”,则∑Q=0。 1. 枝状网 水流方向唯一,流量分配唯一,任一管段的流量等于以后所有节点流量总和。
2. 环状网 流量分配有多种组合方案 基本原则:满足供水可靠性前提下,兼顾经济性。
方法和步骤: • 确定控制点位置,管网主导流向; • 参照主导流向拟定各管段水流方向,以最短距离供水到大用户或边远地区; • 尽量使平行的主要干管分配相近的流量(防止某些管段负荷过重),连接管要少分配流量,满足沿线配水为限(主要作用是干管损坏时转输流量) • 各干管通过的流量沿主要流向逐渐减少,不要忽多忽少; • 可以起端开始或从末端,满足节点流量的平衡条件。 • 此分配值是预分配,用来选择管径,真正值由平差结果定。
重点 主要内容 2 排水管网工程设计 •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 • 雨水管道系统设计 • 合流制管渠系统设计 • 排水管渠要求及附属构筑物 -----污水管道的设计步骤及 注意事项 -----雨水管道的设计步骤及 注意事项 -----合流制管道的使用条件、 水力计算、改造途径等 -----排水管渠断面形式、接口、基础、附属构筑物等
2.1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 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步骤 设计方案的确定 设计资料的调查 设计图纸的绘制 设计计算
2.1.1 设计资料的调查及方案确定 设计资料调查 设计任务资料:有关的法令、法规、制度;城市的总 体规划及其他基础设施情况 地形资料,包括地形图、等高线 气象资料,包括气温、风向、降雨量等 自然资料: 水文资料,受纳水体流量、流速、洪水位 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位、地耐力、地震等级 工程资料: 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煤气等 设计方案确定 ——包括排水体制的选择、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优的方案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 污水设计流量 ——指污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能保证通过的最大流量,设计流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居住区生活污水 公共建筑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设计流量 工业企业生活污水及淋浴污水 工业废水设计流量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1) (1)居住区生活污水量计算 式中:Q1——居住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n——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标准(L/(d.人)),按《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选用,欧洲的典型值为 200(L/(d.人)),美国的典型值为250~450 (L/(d.人)); N——设计人口数,按规划部门根据统计资料提供 的参数选用; KZ——总变化系数,是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平 均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
居住区生活污水排水定额 分 区 卫生设备情况 一 二 三 四 五 生活污水每人每日排水定额(L) 室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但无淋浴设备 55-90 60-95 65-100 65-100 55-90 室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 90-125 100-140 110-150 120-160 100-140 室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并有淋浴和集中热水供应 130-170 140-180 145-185 150-190 140-180 注:第一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全部,辽宁的大部分,河北、山西、陕西偏北的一小部分,宁夏偏东 的一部分; 第二分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山西的大部分,甘肃、宁夏、辽宁的南部,河南北部,青海偏东和江苏偏北的一小部分; 第三分区包括:上海、浙江的全部,江西、安徽、江苏的大部分,福建北部、湖南、湖北的东部,河南南部; 第四分区包括:广东、台湾的南部,广西的大部分,福建、云南的南部; 第五分区包括:贵州的全部、四川、云南的大部分,湖南、湖北的西部,陕西和甘肃在秦岭以南的地区,广西偏北的一小部分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1) (1)居住区生活污水量计算 式中:Q1——居住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n——居住区生活污水量标准(L/(d.人)),按《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选用,欧洲的典型值为 200(L/(d.人)),美国的典型值为250~450 (L/(d.人)); N——设计人口数,按规划部门根据统计资料提供 的参数选用; KZ——总变化系数,是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平 均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
KZ=Kd Kh Kd——日变化系数,是最大日污水量与平均日污水量的比值 Kh——时变化系数,是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最大日平均时 污水量的比值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水平均日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总变化系数(KZ)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2) (2)公共建筑生活污水量计算 式中:Q2——公共建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S——公共建筑生活污水量标准(L/(d.人)),一般按 《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推荐的参 数选用,排水量大的建筑也可以通过调查或参 考相近建筑选用。 Kh——时变化系数,是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最大日 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3) (3)工业企业生活污水及淋浴污水量计算 式中:Q3——工业企业生活污水及淋浴污水设计流量,L/s; A1——一般车间最大班职工人数,人; A2——热车间最大班职工人数,人; B1——一般车间职工生活污水量标准,为25(L/(人.班)); B2——热车间职工生活污水量标准,为35(L/(人.班)); K1——一般车间生活污水量时变化系数,以3.0计; K2——热车间生活污水量时变化系数,以2.5计; C1——一般车间最大班使用淋浴的职工人数,人; C2——热车间最大班使用淋浴的职工人数,人; D1——一般车间的淋浴污水量标准,为40(L/(人.班)); D2——热车间的淋浴污水量标准,为60(L/(人.班)); T——每班工作时数,h。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4) (4)工业废水设计流量计算 式中:Q4——工业废水设计流量,L/s; m——生产过程中每单位产品的废水量标准, L/单位产品; M——产品的平均日产量; T——每日生产时数; KZ——总变化系数,与工业企业性质有关。
2.1.2 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续5) Q=Q1+Q2+Q3+Q4+Q渗 Q渗指地下水渗入量,一般以单位管道延长米或单位服务面积公顷计算,日本规定采用经验数据,按每人每日最大污水量的10%-20%。
2.1.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污水管道内水质特点: 重力流 非满流 污水管道内水流特点 近似均匀流 《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周玉文、赵洪宾著
2.1.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续1) 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式中:Q——流量,m3/s; ω——过水断面面积,m2; v——流速,m/s; R——水力半径(过水断面积与湿周的比值),m; I——水力坡度(即水面坡度,等于管底坡度); C——流速系数,或谢才系数。 C值一般按曼宁公式计算,即 n——管壁粗糙系数
2.1.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续2)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 设计充满度(h/D) 设计流速(v) 最小管径(D) 最小设计坡度(i)
设计充满度(h/D) ——指设计流量下,管道内的有效水深与管径的比值。 h/D =1时,满流 D h h/D <1时,非满流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最大充满度为: 管径(D)或暗渠高(H) (mm) 最大充满度(h/D) 200~300 350~450 500~900 ≥1000 0.55(0.60) 0.65(0.70) 0.70(0.75) 0.75(0.80)
为什么要做最大设计充满度的规定? 1、预留一定的过水能力,防止水量变化的冲击, 为未预见水量的增长留有余地; 2、有利于管道内的通风; 3、便于管道的疏通和维护管理。
设计流速 ——与设计流量和设计充满度相应的污水平均流速。 最小设计流速:是保证管道内不发生淤积的流速,与污水中所含杂质有关;国外很多专家认为最小流速为0.6-0.75m/s,我国根据试验结果和运行经验确定最小流速为0.6m/s。 最大设计流速:是保证管道不被冲刷破坏的流速,与管道材料有关;金属管道的最大流速为10m/s,非金属管道的最大流速为5m/s。 ***国内一些城市污水管道长期运行的情况说明,超过上述最高限值,并未发生冲刷管道的现象。
最小管径 1、为什么要规定最小管径? 街坊管最小管径为200mm,街道管最小管径为300mm。 2、什么叫不计算管段? 在管道起端由于流量较小,通过水力计算查得的管径小于最小管径,对于这样的管段可不用再进行其他的水力计算,而直接采用最小管径和相应的最小坡度,这样的管段称为不计算管段。
最小设计坡度 (1) (2) (3) ——相应于最小设计流速的坡度为最小设计坡度,最小设计坡度是保证不发生淤积时的坡度。 规定:管径2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4;管径 300mm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3;管径400mm 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0015。
2.1.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续3) 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 地面 管道的埋设深度有两个意义: 覆土厚度 决定污水管道最小覆土厚度的因素有哪些? 埋设深度 地面荷载 管道 冰冻线的要求 满足街坊管连接要求
2.1.3 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续4)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方法 1、需要确定的参数 流量Q、管径D、坡度I、流速v、充满度h/D和埋深H。 2、确定方法 首先根据已知资料,计算出流量Q,根据Q值可初步确定管径D;然后,根据Q、D值,求I、h/D、v值。在这三个未知数中,还需知道一个参数,才能求得另外两个,此时可以在三个参数中先假设一个值,比如流速为最小流速,或是坡度为最小坡度,或是充满度满足一定要求等,之后进行查表或查图,就可得出其余两个未知数;最后要进行校核,若得出的两个参数满足其规定的要求,则计算完成,若不满足要求,则需调整假设值,甚至管径D,重新进行计算。
2.1.4 污水管道的设计 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 管道定线 控制点确定和泵站的设置地点 设计管段及设计流量的确定 污水管道的衔接 污水管道在街道上的位置
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 ——排水区界是污水排水系统设置的界限。 ——排水流域是指在排水区界内,按照一定要求所划分的不同排水区域。(通常根据等高线划分排水区域,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照面积的大小进行划分。)
管道定线 ——在总平面图上确定污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 地形 管道定线的影响因素 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 所采用的排水体制 主干管布置在坚硬密实土壤中 尽量少穿河流、铁路、山谷和高地 管道定线时注意事项 避免与地下构筑物交叉 不宜敷设在繁忙、狭窄的街道下 集中流量尽量排入上游
控制点确定和泵站设置地点 ——对管道系统的埋深起控制作用的地点,通常在管道起点或最低最远点。 中途泵站 泵站设置地点 局部泵站 总泵站
设计管段及设计流量 ——两个检查井之间,设计流量不变,且采用同样的管径和坡度的管段,称为一个设计管段。 一般检查井的设置位置有:流量汇入的地方、管径变化的地方、转弯的地方、或在直管段管径长度较长时(30~70m)。 本段流量 A B C D 设计流量 转输流量 1 2 3 4 q 集中流量
式中:q1——设计管段的本段流量,L/s; F——设计管段服务的街坊面积,公顷; 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q0——单位面积的本段平均流量,即比流量,L/s.公 顷 可用下式求得。 式中:n——污水量标准,L/(人.d); p——人口密度,人/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