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一篇、租界始末 1. 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 闭关锁国 3. 租界的形成 4. 土地 “ 永租 ” 5. 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 国中之 “ 国 ” 7. 人口和租界道路 8. 对市政的影响

第一篇、租界始末 1. 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 闭关锁国 3. 租界的形成 4. 土地 “ 永租 ” 5. 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 国中之 “ 国 ” 7. 人口和租界道路 8. 对市政的影响 9. 收回租界. 请把音量调轻,再点鼠标。 以免损坏喇叭!. “ 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 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 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 ” [ ] 1845 .11.29《 上海租地章程 》. ?. 1846 年 “ 界路 ”. “ 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返,不得在外过夜。 ”. 洋泾浜. 请打开音响

eya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篇、租界始末 1. 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 闭关锁国 3. 租界的形成 4. 土地 “ 永租 ” 5. 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 国中之 “ 国 ” 7. 人口和租界道路 8. 对市政的影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篇、租界始末 1.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闭关锁国 3.租界的形成 4.土地“永租” 5.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国中之“国” 7.人口和租界道路 8.对市政的影响 9.收回租界 请把音量调轻,再点鼠标。 以免损坏喇叭!

  2. “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 [ ] 1845.11.29《上海租地章程》 ? 1846年 “界路” “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返,不得在外过夜。” 洋泾浜 请打开音响 用鼠标点击画面进行播放

  3. 1846年 “界路” “ 外” 滩源 1865年之前名 “Consulate Rode” 因看不懂洋人草图,1849.7才建好,2年后倒塌。1870.12大火毁后新建。故目前与法租界的资料与研究不对称。 洋泾浜 1846年,巴富尔以1.7万元,租李家庄120余亩地,用于建领事署,自己还垫付了4000元。但因违背英皇不准在外买地建领事馆规定,同年9月辞职回国。

  4. 永租制 变相绝卖 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1844年英商颠地的一号“租地道契”: 颠地一次性向地主支付每亩99880文的押租,以后每年支付每亩3574文的年租,其中1500文交上海道。(共向奚尚德租14亩,现海关北侧市总工会和外汇交易中心) 永租制既解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及“丧权辱国”顾虑, 英商也能拥有一块永久土地。 “业主乐意将土地‘永租’”?在《法租界》一篇中,作者将给出官洋联合压迫百姓的证据 ,不到1年,外滩已“永租”一空。 [ ] 薛理勇,《旧上海租界史话》,P21 鹰洋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但至清代有“关平两”、“库平两”、“漕平两”和“广平两”,之间需换算,极为不便。 而“洋钱”固定形状、重量、成色,易被接受。 由于金、银缺乏,兑换比例像现在外汇牌价一样常常变动。 金银比从1600年的1:8涨到18世纪末1:20。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一吊钱(1000文);到道光20年鸦片战争时,一两可换1700文。咸丰时,一两可换2300文。 清末,一斤(1.2市斤)猪肉只要20文,一个平民一年只要一两银子就够生活了。

  5. 1848.3.8,麦都思(墨海书馆、麦家圈、新天安堂、布道街、麦华佗)、雒魏林(1844 仁济)等 3名传教士天不亮就出发去青浦传教。 。。。漕运水手。。。 阿礼国乘机挟军舰向清政府施压。 咸龄革职,赔款300两。 从此地方官与洋人打交道更胆小。 上海近代史无数次证明:弱国无外交! 上海 县城 中国历来称 “吴淞江”。洋人因其通苏州,在地图上标以“Soochow River”,同治年间(1861一1875 ),改称“苏州河”。

  6. 同年底,英租界要求扩张时,新道台吴健彰立即答应。新的西界为 “西泾”,后称“泥城浜”

  7. 第一篇、租界始末 1.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闭关锁国 3.租界的形成 4.土地“永租” 5.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国中之“国” 7.人口和租界道路 8.对市政的影响 9.收回租界

  8. 将外滩通往花园的通道称为花园弄Park Lane 抛球场 1850年,瑞麟洋行大班霍格等5人组成跑马委员会,以每亩55两“永租”了五圣庙处81亩辟作跑马场,跑道直径731米(南界今南京东路、北界宁波路、西界山西南路、东界河南中路)。中间空地种花草,故也称“花园”,并次年举行第一次赛马。东南角的2亩建抛球场。 市房地局档案馆藏英册第62号道契 [ ]上海通志 / 第三十九卷 文化艺术 / 第二章 文化市场 / 第三节 娱乐市场 股东们一开始就嫌地方狭小,跑道短,转弯急。1850年拟了向西扩到西藏路,向南扩到福州路的计划。并勾结地保,强占硬租,激起了百姓强烈反抗,领头的是福建兴安会馆董事李仙云。 矛盾激化,连英国本土舆论也为之不安。1851.11.28,《泰晤士报》发表社论: “英国人总不愿入国问俗,以旅游者应具有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动。”,并严厉反对这一新公园计划,要求“殖民者的公众需要限制于既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安静又有利于我们的和平,” “无论如何,英华间的争端不应非必要地予以增加。” 跑马委员会不敢再逞强;李仙云后来投入小刀会战争,无暇顾及此事,反抗力量也减弱下来。 [ ] 上海地方志 / 专业志 / 上海房地产志 / 第8篇 特记 / 第7节跑马厅易地经过

  9. 由于清政府围攻占领县城的小刀会,租界人口激增,地价飞涨,跑马总会乘机将第一跑马厅土地分成10块,以数倍价格卖出 咸丰四年(1854年)向西延伸至浙江中路 大“马” 路 咸丰四年 (1855.2.9)英册145号道契: 英商马德福(N.C.R.Macduff)、妥尔本出面,向中国业主陈大荣等永租171.476亩,每亩约合银56两。马、妥将零星不规则的土地卖掉,剩下的161.147亩转与第二跑马厅董事。 同治元年(1862)延伸至西泾(泥城浜)。

  10. 北 路 北海路 威海路20号是当年的马棚,赛马先在此集中,再统一拉到对面跑马场 最早的“抛球场”为80亩,每亩10两。 1862年地价飞涨,跑马总会以每亩600两抛出第二跑马场,7年,暴利10倍以上。 以每亩30两买进泥城浜西南侧460亩。 “城”里人为看赛马,先后建南、中、北三座 “泥城桥”。

  11. 四通八达的涌泉浜 [ ]《哈同外传》P49 田鸡浜 天下第六泉,日夜沸腾, 历代诵咏颇多。 建于三国时期 过去,县城人要去静安寺烧香,都要搭乘舢板船才能去。

  12. Bubbling Well 金能享(Edw Cunningham)提议,从卖地所获中提10000两,建public garden,另10000两筑周泾外收费的“驱车大道” (最早的越界筑路,1866年移交工部局管理)。余款7万多银两作红利分派,每股50两的老股,除分到红利257两外,还得到驱车大道的新股票50元。

  13. 1910年,涌泉浜被英国人填为静安寺路,田鸡浜被填为愚园路。千年涌泉因地下水脉被切断而枯竭。1910年,涌泉浜被英国人填为静安寺路,田鸡浜被填为愚园路。千年涌泉因地下水脉被切断而枯竭。 愚园路 Bubbling Well 愚园路395弄 涌泉坊

  14. 美租界 美国领事祈理蕴向敏体尼和上海道提出抗议,说这块地是“保留”给他们的。直到南北战争后期的1863年,美国领事和上海道才口头确定美租界。但未明确界址。 1844年,美参照《南京条约》订了《望厦条约》,取得与英国类似权利。美国传教士和商人开始陆续前来上海。但分散居住。 吴健彰后又重任“苏松太兵备道” 广东人,出身寒微,早年在澳门、广州等地以贩鸡为业。1832年参股著名“十三行”。1839年曾参加与外商商议禁止鸦片入口事宜。1843年广州开埠后,经营茶叶贸易,积累巨资,成为旗昌洋行七大股东之一,最早下海的公务员。1845年到上海,经营鸦片走私、茶叶、典当业。大字不识,但会流利的“洋泾浜”英语。 捐资获候补道。1848年转正,嗣兼江南海关监督。任职期间,与英、法、美等国初步确立了近代海关税务司制度和租界制度,出卖海关主权和领土主权。 1853年倡行“借师助剿”,勾结洋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上海小刀会起义。 1845年,破罐破摔的清政府在澳门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法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权利。 1848.1 敏体尼到沪,向吴健彰申请购买约20亩地,被拒。 “您这种做法未免太不顾礼仪了,您对我,大法国的代表,竟然提议给一块属于英租界的地皮。我大而强的法国,是按条约规定向中国天子租地,并非向大英国租地。” 与英国侨民以商人为主不同,美、法侨民中传教士的比重较高,出于传教方便,散居在县城内外的各个角落。 一个月后新道台麟桂上任,划定法租界四至。 作者注:法租界是《图说百年上海》的重点,也是“故事”最多的一部分,将在第二篇《法租界》中专题介绍,本篇中关于法租界尽量省略。 从43年开埠,短短5年间,宫慕久、咸龄、吴健彰、麟桂,上海道台成了走马灯。 “夷务难理”,摸着石头过河!

  15. 美租界 Bubbling Well “泥”马路 三马路 四马路 五马路 大的称“街”:上街 小的称“巷”:万人空巷 大“马” 路

  16. 美租界 Bubbling Well 工部局同时筑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435号即臭名昭著的76号)和吴淞路等。 大“马” 路 1860年,清政府请租界帮助对付太平军,同意租界“越界筑路”。英徐家汇路、法徐家汇路。 1921.1,为区分,英徐家汇路以英国将领道格拉斯.黑格命名为海格路( Avenue Haig )

  17. 美租界 战后,由于北门拥挤,缺口建为新北门(清政府视农民军为洪水大川,取名“障川门”)。 1873年,两联合出资建 “念”洋泾桥,或“里”洋泾桥。 外洋泾桥头洋泾桥 郑家木桥 打狗桥 Bubbling Well 西新桥 东新桥 八仙桥 详见“法租界” 1854年,法租界出资造木桥,由于通航有高度要求,1856年才造好 里洋泾桥 三洋泾桥 1914年,填洋泾浜筑路时桥才全拆除

  18. 早期的跑马场 精明的黄楚九 法租界的竞争

  19. 1898 年前后,跑马总会每年收入2.2万两银子;但到1920年时,收入猛增到 400多万两。 1900年时的跑马场

  20. 命名为ParkerHotel 的两种说法 因这一带繁荣,四行储蓄会决定在此造ParkerHotel

  21. 1998年,为了建大剧院,看台被拆除。 1900年的Shanghai Race Club 主楼

  22. 59年迁河南中路延安东路 96年在人民广场建新馆 96年上图搬到淮中新馆 老馆改建成上海美术馆。 解放后禁赌,跑马总会失去了生财之道,委托“和记房地产公司”出让,无人问津, 归政府所有。1950年9月1日,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南部成为人民广场。总会会所改为市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

  23. 1980年时用作停车场

  24. 1928年,法国人步维贤等集资建造 “逸园跑狗场”

  25. 第一篇、租界始末 1.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 2.闭关锁国 3.租界的形成 4.土地“永租” 5.跑马场的三次变迁 6.国中之“国” 7.人口和租界道路 8.对市政的影响 9.收回租界

  26. 1853年太平军东征,定都南京 出自苏轼词句 “翠点春妍”

  27. 原西洋商船盘验所的位置 上海开埠之前,清政府在小东门外设江海关 开埠后,为向来船征税,设“盘验所” 1853.9.7, 小刀会占领了县城,江海关内的200万两关银遭抢,建筑被毁。 英、美、法三国领事看到有机可乘,立即宣布:“租界严守中立”, 清朝海关不得在外滩办公。上海海关行政被迫停顿。随后宣布《海关行政停顿期间船舶结关暂行条例》。规定采取临时保税办法,英美船货出口的结关手续由英美领事馆代; 海关建筑的变迁见第三篇“外滩”

  28. 吴健彰恢复道台后,于10月底带军队,企图进入“租界”在海关原址恢复办公,但被英国军舰斯巴达号拦阻。吴健彰只好在陆家嘴附近的两只老兵船上设立临时海关。但各国领事又联合拒绝这种流动海关。以海关制度、账目混乱为由,要求司税以 “有效监督”。 洋人以交还代收的关税为诱饵,1854.6.29 上海道、英、美、法领事在昆山开会,同意在海关聘用外国人。 《同治上海县志》: 咸丰三年,巡道吴健彰以泽税散漫难稽,于英、法、美三国人中择一人,责令在关,帮同纠察,名曰“司税”。 从此,海关大权旁落。弱国遇到无赖,更无外交! 赫德(Robert Hart),1863年任海关总税务司(相当今海关总署署长),至1911年病史,长达48年。 任内制定《海关管理章程》、《通商口岸章程》、《轮船保洁制度》、《海关招工章程》等,使海关与国际接轨起了积极作用。先后被授予按察司、二品布政使、一品顶戴、太子少保等。

  29. 美租界 Bubbling Well 清政府同意签订《海关协定》采用司税制,成立关税委员会后,洋人答应帮助对付小刀会。1855年法国海军陆战队用大炮在北门西侧炸开一大缺口。 明永乐年间,北门外建造三茅阁道观,桥因此得名,阁位于桥东南角,咸丰3年毁于兵火,但此地一直延续称为三茅阁。小刀会为防清军过桥攻城而将桥拆毁。 起初,租界在小刀会和清廷的冲突中“保持中立”。 1854年4月3日英舰“恩康脱”号向清军开炮,英国海军陆战队、美侨义勇队和清军在 “泥城浜” 爆发武装冲突,小刀会趁机攻击夹击,清军大败,死300余人,英美军仅死4人。

  30. 1854.7.11,为联合应对小刀会,合并成“公共租界” 1922年之前的工部局办公楼 擅自修改制订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对1845年的《租地章程》作了修改,默认了租界内“华洋杂居”的现状,成立: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负责市政建设和管理,与六部中的工部接近,被译为“工部局”。 设立巡捕房、万国商团、监牢、法庭、征收捐税,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31. 1945年 – 1949 1949年 – 1922- 1943 1943- 1945 美 俄 德 丹 意 英 法 葡 西 荷 瑞典 奥地利 1907年设计,1922年才建成,占地13467M2,建面22705M2

  32. 工部局总巡捕房 公共租界首届董事会上,决定在福州路河南路设立Police Station 英法之间由于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和1756-63的七年战争,拿破仑时期,7次反法联盟英国几乎都积极参与,两国长期积有宿怨。上海话有 “大英法兰西,大家勿来去” 。1862年小刀会一平定,法国领事单方面公告退出公共租界。

  33. 万国商团骑兵 上海通志馆《上海研究资料》 1850.9.13 物价 猪肉:每斤120文 鸡蛋:每个6文 面粉:每斤24文 鸡: 每斤95文 鲜鱼:每斤56-70文 甲鱼:每斤80文 生梨:每斤20文 苹果:每斤480文 该日兑换价:一元 =〉1530文 可买63.7斤面粉,或12.7斤肉 招聘督察员1名(月薪150元)、 副督察员1名(75元) 巡捕30名(30元) 1865年招华捕30名(10元) 1884年,招16名“红头阿三”

  34. 美租界 铜人码头 1868年,巴夏礼(Harry Smith Parker,“火烧圆明园”中被扔落水者)与上海道台建立会审公堂(《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部分收回了租界的司法权。 Bubbling Well 清政府将租用权与司法权混淆,洋人自然就在租界内行使独立行政权、司法权,自设领事法庭(Consular Courts),成为“国中国”。租界内的外国人违法犯罪由各国驻沪领事自行审理,完全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还没法成文的法律)。 太平天国起义,大量难民涌入租界。华人引起的案件增多。犯案者、反清的革命者逃入租界以逃避清政府追捕,清政府希望能将之捉拿归案。

  35.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末,黎黄氏案引发了大闹会审公堂事件。 关炯之(1879-1942),相传为关羽后裔,后人也尊称他为“关老爷”。 五卅惨案发生后收回 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南京路第一食品商店 法租界会审公堂位于卢湾法院

  36. 请看“图说百年上海 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