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664 Vues
本單元可參考電子講義 P93~96. P116. 課文整理. 宗族的演進. 1. 先 秦 :為王族與貴族的宗族時代,平民宗族不 發達 2. 漢 ~ 唐 :世族宗族鼎盛時期 A. 講究身分門第,享有政權與社會特權 B. 歷 唐 末 五代 相繼敗亡 3. 宋 元 :新型態宗族出現 A. 少有傳世久遠的門閥宗族 B. 士人致力重建宗族組織. 補充講義. 宗族的演變 . P116. 課文整理. 士大夫重建宗族之因. 1. 保障宗族昌盛: 因科舉大興,官職不再世代相承 2. 宗族倫理有穩定社會秩序作用:
E N D
本單元可參考電子講義P93~96 P116
課文整理 宗族的演進 1.先秦:為王族與貴族的宗族時代,平民宗族不 發達 2.漢~唐:世族宗族鼎盛時期 A.講究身分門第,享有政權與社會特權 B.歷唐末五代相繼敗亡 3.宋元:新型態宗族出現 A.少有傳世久遠的門閥宗族 B.士人致力重建宗族組織
補充講義 宗族的演變
課文整理 士大夫重建宗族之因 1.保障宗族昌盛: 因科舉大興,官職不再世代相承 2.宗族倫理有穩定社會秩序作用: 紛紛宣揚儒家綱常倫紀的宗法思想
P116 P117
課文整理 近世新型態宗族的特色 • 設族田─義田、義莊: 1.始自:范仲淹設「義田」、「義莊」 2.用途:祭祀祖先、賑濟貧困族人、興辦族學、補助族人科考應試費用等 • 修族譜: 1.宋以後,民間開始私修族譜 2.開創新典範─蘇洵、歐陽脩 • 建祠堂─朱熹《家禮》設計的祠堂之制與祭祀禮儀規範,為後世宗族所效法
P117 u
以族譜維繫離散家族 • 以祠堂聯合族屬 • 以義田贍濟同族 • 以族長調理族群
課文整理 明清宗族的演變 • 平民宗族大增: 1.明中葉以前: A.只有高級官僚可立家廟 B.平民只能私設神龕,對追祭世代有嚴格規定 2.明中葉【嘉靖十五年(1536)】以後:准許士人與平民祭祀始祖,建祠立廟
課文整理 明清宗族的演變 • 宗族規模擴大: 1.同姓宗族聯宗祭祖、集資建祠與修譜情形相當普遍 2.明清大宗族以南方最盛: A.規模大者擁有成千上萬的人丁 B.分出的房派、支派頗多
課文整理 明清宗族的演變 • 族權日益強化: 1.宗族族長任務: A.主持祭典 B.管理族產 C.教化和獎勵族眾 D.處理糾紛與爭端 2.明清官府強化族長權威:藉以利用宗族穩定社會秩序
族權日益強化: 族長負責: 主持祭典 管理族產 教化和獎懲族眾 處理族內糾紛 課文整理 明清宗族的演變 明初 明中葉 雍正 乾隆 朱元璋賦予族長部分仲裁權 官府批准族規,以強化族長權威 族長的各項權力被編纂入律 支持與抑制並行
課文整理 士紳社會的形成 • 「士紳」成員的由來: 1.宋朝─退休官員或不任官職者,協助地方官或為官民橋梁 2.明清─ A.有功名身分而未能進入官場的生員與舉人 B.透過捐納、軍功或舉薦而獲得身分、虛銜者 C.退休或臨時在籍鄉居的官員
P118 P119
課文整理 士紳社會的形成 • 地方官員倚重士紳之因 1.地方行政人力不足 2.難以熟悉地方政務:地方官需迴避原籍,任期短暫
課文整理 明清士紳的二元性格 • 紳權:兼具中央與地方二元性格 1.常為官員出謀策劃地方政務 2.代表本地利益與官府打交道 3.常是地方官和百姓之間的橋梁,可將百姓意見通報給地方官 4.能將意見直接上達中央,影響朝廷決策
課文整理 明清士紳的貢獻 1.承擔地方政府職責及公共事務:監造道路、橋梁、水利工程… 2.主辦育嬰堂等慈善事業與賑濟荒災 3.資助地方文化教育活動 4.敎化鄉民、調解糾紛 5.主導地方防務:自太平天國以來,須負責辦理團練,保衛鄉土
P119 P120
課文整理 明清士紳的負面影響 1.全額逃避田賦,將徭役豁免擴及親屬,負擔轉嫁庶民百姓 2.濫用特權「包攬錢糧」,將應繳政府稅款中飽私囊 3.利用身分地位干預司法,欺壓百姓、魚肉鄉民也不少
電子教學講義P97 從士族到士紳
補充講義 中國歷代社會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