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k likes | 1.62k Vues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与现代化人生活方式. 团干培训讲座. 共青团上海团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2009 年 11 月 21 日. 主讲人:王 冰 (历史学博士 / 教授). 共青团上海团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 200083 ) liwa52@yahoo.com.cn qinsh919@hotmail.com. 前言. 本专题旨在阐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联;下篇分别从生活方式层面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具体阐述。. 上篇.
E N D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生活方式 团干培训讲座 共青团上海团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2009年11月21日
主讲人:王 冰(历史学博士/教授) 共青团上海团校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上海,200083) liwa52@yahoo.com.cn qinsh919@hotmail.com
前言 • 本专题旨在阐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 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联;下篇分别从生活方式层面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具体阐述。
上篇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古代文献中,“精”是精妙、精粹、精华、精微的意思;“神”的主要涵义则指玄妙、微妙、奇妙的变化。精神即为内在动力。
一、人文精神的意涵 •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瞩目的文化成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指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言的,它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与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
1、文化的基本精神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两个特点: • 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 • 二是具有推动的作用
文化传统 •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 所谓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影响,经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2、人文精神涵义 • 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思考。 • 某种程度上,“人文”(Humanity)一词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的基础。更多情况,我们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人文主义思潮和传统而言的。
“人文主义”(Humanism) •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中文也翻译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等,人们对这一词的理解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歧义,甚至是背离了该词汇的含义。
“人文主义”(Humanism) •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1、天人合一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的相类相通。 • 如《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2、以人为本 •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3、刚健有为 •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集中的价值体现。
3、刚健有为 • 所谓刚健有为,如《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是其写照。 •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以及《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治学之道等都是刚健自强、积极有为的表现。
3、刚健有为 • “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即刚健而不过刚,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深入人心为社会所接受,对于一般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史记·太史公自序》 •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
4、贵和尚中 •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4、贵和尚中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五味相和,才能产生美味可口的美食;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 • 所以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贵和尚中 • 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三、文化与生活方式 • 1、“文化”与“文明”的解读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古云:“物相杂,古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这里,“文”通“纹”。另有《尚书》:“经纬天地曰文”的记载。
三、文化与生活方式 • “化”的本义,是指改易、生成、造化。即事物的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 引申为通过教化,使人得以改变。
文化一词释义 •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
文化一词释义 • 在西方文字中,“文化”本义为耕种,后引申为培育、栽培。 • 即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培养,它与中文“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但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而中国的“文化”一词,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
2、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 文化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琴棋书画、亭台楼阁都蕴涵着文化。文化的结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 •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等。
物态文化 • 指物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 •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包括器具和物质两大项总和,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亦是意识(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制度文化 • 制度文化,是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 具体形式包括了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这些都属于组织制度性的文化。
行为文化 • 行为文化,是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 这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是一种以民风、民俗为表现形态,见之于人类日常生活的起居之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 • 心态文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 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则是一种文化心态。
文化与生活方式 • 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又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内涵 • ——生活活动的条件 • 自然环境:人们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特点等。这些决定了不同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生活方式的内涵 • ——生活活动的主体 • 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规定着、支配着生活方式的选择方向和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方式的内涵 • ——生活活动的形式 •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必然表现为人们种种的行为模式,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由“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地球村”的变化。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之间,虽然有历史时代的隔阂,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 因为,文化具有传承性、延续性,传统文化可以跨越时代而存在,特别是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往往积淀为民族精神,而与人们的生活相伴共存。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 现代生活方式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文化又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方式,必然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下篇 • 人类的生活方式最集中地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层面。 • 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而且也投射出了这一民族的精神追求,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一、服饰文化与生活方式 •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丰富、绚丽多彩的宝库。
1、服饰文化 • 服饰文化的内涵要比服饰本身复杂得多,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时代性,同时还涉及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1、服饰文化 • 在物质文化层面中,人的穿衣着装始终体现着物质生产方式和人的自主生活方式的双重特征。 • 人的穿衣着装既受制于客观自然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又体现为他们的生活目的、思想动机、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富有一个时代的特定韵味。
1、服饰文化 • 人们的穿衣着装还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品位,或者至少说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 传统的宗法等级社会中,皇帝穿黄袍,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衣,读书人穿褐衣(栗子色粗布衣),庶民穿白衣等,其实都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