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3

第七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

第七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 CT 操作技术的基本参数、 CT 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常用图像处理技术、常见部位的 CT 检查。 2 . 熟悉 螺旋 CT 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熟悉 CT 机的辐射防护。 3 . 了解 CT 的发明、进展和应用范围。. 本章所属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CT 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第三节 螺旋 CT 第四节 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第五节 CT 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 一 节 概 述. 一、 CT 的发明和进展 二、 CT 图像的特点 三、 CT 的应用范围.

fawz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2. 本章学习目标 • 1.掌握CT操作技术的基本参数、CT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常用图像处理技术、常见部位的CT检查。 • 2.熟悉螺旋CT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熟悉CT机的辐射防护。 • 3.了解CT的发明、进展和应用范围。

  3. 本章所属节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CT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 第三节 螺旋CT • 第四节 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 第五节 CT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4. 第 一 节 概 述 • 一、CT的发明和进展 • 二、CT图像的特点 • 三、CT的应用范围

  5. 一、CT的发明和进展 •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 1968年设计、1972年英国EMI公司制造。 普通CT 第一、二、三、四、五代CT 机型发展 单排螺旋CT 螺旋CT 双排、8排、10排、16排、32排、64排及128排CT 多排螺旋CT

  6. 第一代CT扫描方式 第二代CT扫描方式

  7. 第四代CT扫描方式 第三代CT扫描方式

  8. 第五代CT—EBCT / FUCT扫描方式

  9. 单排/多排螺旋CT扫描方式

  10. 多螺旋CT排数与层数的关系

  11. 二、CT图像的特点 • CT图像是 横断面 图像。 • 密度分辨力高,是CT的突出优点。 • CT值可作 定量分析。 • CT作多种图像处理。 • CT图像的 空间分辨力较低,中档CT机为10LP/cm, 高档CT为14LP/cm或更高。

  12. 三、CT的应用范围 • 影像学检查中,CT检查几乎可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 普通X线无法检查的软组织,CT能显示。 • 增强CT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13. 进行穿刺活检定位,准确性优于常规透视下穿刺。进行穿刺活检定位,准确性优于常规透视下穿刺。 • 进行三维图像,为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影像学资料。 • 用于老年骨质疏松、心脏冠状动脉钙化测量。 • CT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和疗效评价。 标尺和距离测量软件 三维成像软件 定量测量软件

  14. 第二节 CT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一、CT基本结构 (硬件结构、软件结构两大部分)

  15. (一)CT机的硬件结构 • 1.扫描系统 • 扫描架:孔径650∽700mm、倾斜角度±200∽±300。 • 检查床:运动精度误差小于±0.2mm。 • 高压发生器:功率大,高档CT一般为50~60kW。

  16. X线管:管电流100~600mA,目前高档CT球管热容量为6~7MHU,焦点0.5~1.2mm。X线管:管电流100~600mA,目前高档CT球管热容量为6~7MHU,焦点0.5~1.2mm。 • 准直器:前后准直器的作用不同。 • 探测器性能要求:X线衰减效率高、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一致性好、余晖时间短、几何特性好,可紧密多层排列等。 • 滤过器作用:吸收低能X线,减少散射线,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17. 2.计算机系统:有主控计算机和阵列处理计算机两部分组成。2.计算机系统:有主控计算机和阵列处理计算机两部分组成。 • 主控计算机是中央处理系统,阵列处理计算机是进行数据运算的系统。 • 3.光盘存储容量达700兆(Mb),可存储图像一千多幅。

  18. (二)CT机的软件结构 • 包括基本功能软件和特殊功能软件。 • 基本功能软件:扫描、照相、图像储存和清盘等软件,作用是完成图像处理和机械故障分析等。 • 常用特殊软件有:动态扫描、快速连续扫描、定位扫描、目标扫描、图像过滤、高分辨力扫描、图像二维重建、图像三位重建、CT心脏成像、智能血管分析软件等。

  19. 二、CT成像原理

  20. 普通X线检查图像形成过程 反投影法 迭代法 解析法 扇形束CT算法 螺旋CT算法 人体的矢状面冠状面 重叠的吸收系数值 荧光屏、胶片 重叠矢状面、冠状面像。 X线 旋转扫描获得多方位数据,为数学重建获得无重叠数据作准备 图像数学重建 探测数据、光电转换、放大、A/D转换 旋转扫描人体的横断面 重叠的吸收系数值 X线 无重叠横断面图像 X-CT 图 像 形 成 过 程

  21. CT成像过程含: • 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图像显示三部分。

  22. (一)X线束的衰减 X线穿过均匀物体 X线穿过非均匀物体

  23. 非均质物体可以分解为n个不同厚度的小容积元组成,公式变换可得: d

  24. (二)数据的采集 • 一幅图像按纵横方向均划分为n个小容积元,按矩阵排列,表示为N×N。每个阵元称为像素,一幅图像由N×N个像素构成。该容积元就是像素。

  25. 要计算图像矩阵中N2个未知数,必须建立≥ N2个方程组成方程组。 • 测量一个方向的投影数据获得一个方程,欲重建一幅图像,需≥ N2个方向投影。 • 为此第一代CT采取平移-旋转方式完成180º的数据采集,目前CT采用扇形X线束,扫描范围扩展到了360º。

  26. (三) 图像重建

  27. 2×2矩阵(4个未知数/4个方程式) 3×3矩阵(9个未知数/9个方程式)

  28. 图像重建的算法(解方程): • 1.直接反投影法(总和法或线性叠加法):把所测到的投影值按其原路径反投影到每一个像素点上,各方向的投影值反投影完后,利用累加值计算各像素值,形成CT图像。 • 该方法的图像质量差,图像重建时间长,已不用。

  29. 2.迭代法(逐次近似法):先赋予各像素一假设初始值,利用此值计算射线穿过物体的可能投影值,再用可能投影值和实际投影值比较,获得修正值,去反复修正值假设值(反复迭代),直到计算值和实测值接近止。2.迭代法(逐次近似法):先赋予各像素一假设初始值,利用此值计算射线穿过物体的可能投影值,再用可能投影值和实际投影值比较,获得修正值,去反复修正值假设值(反复迭代),直到计算值和实测值接近止。 • 该法重建图像较为真实准确,但耗时太长,被淘汰。

  30. 3.解析法:目前普遍采用 • 包括二维傅里叶重建法、滤过反投影法和卷积反投影法。 • 特点:重建图像速度快,图像精确度高、质量好。

  31. (四)图像显示 • 值—CT值。 • 1.CT值定义: • ( k一般为1000。) CT值单位:HU • CT范围是-1024~+3071HU,共4096个值。 • 各组织CT值(下表)

  32. 2.窗口技术: • 因常人最多识别60~80个灰阶,而CT值的范围是-1024~+3071HU,共4096个灰阶,若全部显现在显示器上,则密集压缩,人眼无法识别。 • 为解决此问题,数字图像处理采用了窗口技术。 • CT影像诊断范围内常按32个灰阶设计。

  33. 窗中心(窗位)是窗口中心的CT值。 • 窗宽是窗口的CT值范围。 • 窗口技术通过调节鼠标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实现。

  34. 窗宽窗位临床选择原则 • 选择窗位一般等于欲观察结构的平均CT值,窗宽决定影像的对比度和层次。 • 对于X线衰减差异较小的组织器官应适当减小窗宽;对于差异较大的部位应使用大窗宽。 • 如果显示部位的图像密度较低,可适当调低窗位,反之则调高窗位。

  35. (五)扫描和重建参数 • 1.扫描参数 • 层厚: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 • 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针对不同病变,选择适当的层厚。

  36. 层间距: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 间距等于层厚,相邻上下两层面间无遗漏,用于常规扫描。 • 间距大于层厚,相邻两层面间有一定间隔,用于筛选扫描。 • 间距小于层厚,相邻两层面间有部分重叠,称为重叠扫描,用于重点观察处。 • 设置扫描参数要根据被扫器官和病灶大小来确定。

  37. 2.图像重建参数 • 重建矩阵:图像重建的代数矩阵。早期128×128,扩展到256×256和512×512,1024×1024。目前常用512×512。 • 视野(FOV):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正方形,等于被检部位感兴趣范围。 • 滤过算法:解析法中一种函数,含平滑算法、高分辨力算法等。骨骼通常采用高分辨力算法,软组织常用平滑算法。 • 重建卷积核(函数):解析法中一种函数。

  38. 第三节 螺旋CT

  39. 分为 • 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

  40. 一、单层螺旋CT • 与普通CT扫描技术相比,单螺旋CT扫描技术主要表现为: • 扫描方式、图像重建方法和成像参数不同。

  41. (一)扫描方式 • 普通CT:逐层扫描,检查时间长,5~20分钟。 • 螺旋扫描:球管和探测器单向连续旋转+ 检查床同时平移,运动轨迹成螺旋形。扫描速度提高,缩短了检查时间。

  42. (二)螺旋数据插值 • 普通扫描:区段采集数据 • 螺旋扫描:偏差区段采集数据

  43. 若用螺旋扫描偏差园的数据直接按普通CT的重建方法重建横断图像,会产生明显的条纹状伪影,图像质量差。若用螺旋扫描偏差园的数据直接按普通CT的重建方法重建横断图像,会产生明显的条纹状伪影,图像质量差。 • 对原始偏差园数据进行插值处理来得到横断平面数据,然后采用类似普通CT的滤过反投影法或卷积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 • 线性插值法( LI):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应用较多。 • 全扫描内插法( FI)=360º线性插值(360ºLI):有效利用原始数据、广泛采用。 • 半扫描内插法( HI)=180º线性插值(180ºLI):有效利用原始数据、广泛采用。

  44. (三)扫描和重建参数 • 1.床速: • (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 (球管旋转一周时间) • 其床速数据等于机架转一周床进距离。

  45. 2.螺距: P=d / s • ( d是机架运动一周床进的距离,s 是层厚。) • P=0:与常规CT相同。 • P=0.5:层厚数据的获取采用机架旋转两周的扫描。 • P=1.0:层厚的数据采用机架旋转一周的扫描。 • P=2.0:层厚的数据只得到机架旋转半周的扫描。

  46. 小螺距:重叠扫描,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图像质量高,但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被检者的辐射。小螺距:重叠扫描,增加原始扫描数据量,图像质量高,但增加了扫描时间和被检者的辐射。 • 大螺距:间隔扫描,增加了扫描范围,缩短曝光时间,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减少,图像质量下降。一般不大于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