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70 Vues
年度回顧 : 工作成果與新計劃.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 周文耀 2006 年 1 月 13 日. 大綱. 2005 年市場創新高紀錄 2005 年主要工作成果 2006 年主要工作 總結. 2005 年市場創新高紀錄 證券市場創新高紀錄. 2005 ( 計至年度結算日 ). 2005 年之前最高紀錄. 港元. 82,603 億元 45,204 億元 9,533 億元 8,566 億元 1,657 億元 1,374 億元 716 億元 1,682. 市值 #. 66 , 959 億元 39 , 741 億元
E N D
年度回顧 : 工作成果與新計劃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 周文耀 2006年1月13日
大綱 • 2005年市場創新高紀錄 • 2005年主要工作成果 • 2006年主要工作 • 總結
2005年市場創新高紀錄證券市場創新高紀錄 2005(計至年度結算日) 2005年之前最高紀錄 港元 82,603億元 45,204億元 9,533億元 8,566億元 1,657億元 1,374億元716億元 1,682 市值 # 66,959億元 39,741億元 9,411億元5,245億元 1,321億元 524億元 436億元 1,259 (2004年 12月31日)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4年) (2005年 12月21日) 2005(截至年底) 2005(計至年度結算日) 過往紀錄 港元 總成交金額 成交紀錄創新高的證券類別 H股的成交金額 衍生權證的成交金額 首次公開招股創新集資紀錄 透過首次公開招股籌集的資金 ^ • H股透過首次公開招股籌集的資金 • 上市公司進行的最大宗首次公開招股 * 新上市衍生權證數目 #上述數字顯示在主板及創業板上市的所有股本證券的總市值,但不包括如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政府債券等其他上市證券。試驗計劃下的「非上市可交易」股份亦不計算在內。 ^ 首次公開招股籌集的資金首次超越首次公開招股後的集資額。 * 上述數字不包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歸類為單位信託基金)籌集的資金。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0823)、泓富產業信託(0808)及越秀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0405)在首次公開招股中籌集的資金總額為258億元。
衍生產品市場創新紀錄 成交量 2005年成交合約張數 (截至年底) 過往最高紀錄 (合約張數) 所有期貨及期權 19,629,692 11,884,152 7,745,540 8,601,559 5,611,832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5,523,007 13,433,386 12,089,621 9,910,565 8,722,393 所有期貨 所有期權 恒生指數期貨 股票期權
香港交易所策略計劃 (2004 – 2006) 建立優質市場 整合 建立優質市場 成為內地夥伴 時間 • 成本合理化 • 工作計劃按部就班進行,並精簡內部程序 • 提升過時系統 • 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 • 加強員工團隊 • 加強風險管理 • 強化監管機制 • 倡導企業管治文化 • 改進市場基本設施 • 提升市場流通量 • 提高客戶滿意度和投資者信心 • 加強投資者教育, 改善資訊發布 • 招納更多中國內地公司來港上市 • 加強與內地機構合作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上市監管 • 加強對保薦人及獨立財務顧問的監管 (1月) • 修訂最佳企業管治常規 (1月) • 徵詢公眾對上市決策新架構的意見 (2月至5月) • 支持確立上市規則法定地位 (3月提交意見)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上市監管 • 上市委員會發表第二份年度報告 (6月) • 制定主板發行人日後按監管規定發布資訊的模式 (11月) • 聯交所批准有關上市委員會架構的首階段規則修訂 (12月) • 準備深入檢討創業板 (2005年下半年) • 上市科設立個案資料庫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交易 • 翻新交易大堂工程動工 (7月) • 縮窄股價30元以上股份的最低上落價位 ── 首階段,以及更改AMS/3參數以配合價位的縮窄(7月) • 豁免交易所參與者進行的配售或集資活動不受現行交易規則禁止買賣停牌證券的規限 (9月) • 增加AMS/3的每條價格輪候隊伍內未完成的買賣盤數目上限,由2,000個增加至4,000個(11月) • 出售合共271個標準節流率,增加交易所參與者的開放式網間連接器的交易量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產品及市場發展 • 引進措施提升股票期權市場(2月) • 推出新產品,包括新華富時中國25指數期貨及期權,以及新增六隻股票期權及期貨類別(5月、7月、11月及12月) • 取得證監會同意增加股票期權的持倉限額 • 檢討衍生權證市場(香港交易所在10月發表其意見) • 加強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莊家安排 • 推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更多交易所買賣基金 • 研究推出牛熊證 • 為7,200名交易所參與者僱員提供持續教育及培訓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結算 • 提升結算服務熱線中心及互動語音電話系統(1月) • 豁免已除牌證券及長時間停牌證券的股份託管月費(2月) • DCASS廢除執行外部交易轉移(external trade transfer)時收取的標準指示輸入╱處理費(3月) • CCASS延長接納參與者呈交投票指示及公司行動指示的時限,提升CCASS代理人服務(4月及8月) • 修訂衍生產品市場結算所徵收的存留利息及融通收費(6月)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結算 • 延長CCASS投資者戶口服務的收費優惠(7月) • 提升CCASS的款項交收(8月) • 統一三家結算所對各類結算參與者的資本要求(10月) • 宣布取消在被視為截止過戶日期收取的登記過戶費(11月)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市場及相關系統 • 提升HKATS、DCASS及CCASS/3的操作系統(6月) • 開始將四個現有市場系統網絡整合為SDNet;完成了第一階段有關HKATS/DCASS/PRS 網絡的轉移(10月) • 提升香港交易所網站容量,並大大加強災難事故復原安排(9月至11月)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市場及相關系統 • 將AMS/3買賣盤傳遞系統轉移至綜合科技平台(11月) • 提升AMS/3的系統處理量(12月) • 更換所有自1998年起安裝的AMS/3場外終端機(超過400部)及提升相關的保安方案(10月至12月) • 整合AMS/3周邊系統(12月)
2005年工作成果 – 建立優質市場 • 資訊服務 • 推出轉發歷史數據產品的新服務,並於9月與首名供應商簽訂協議 • 延長內地用戶訂用實時市場行情的特別優惠(11月) • 業務發展 • 繼續籌辦研討會,推廣香港市場 • 提供培訓課程
2005年工作成果 – 商業及企業公民水平的認許 • 財務報告 •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2005年「最佳年報比賽」銅獎 • 企業管治 • 香港會計師公會: 2003、2004及2005年度均獲得「最佳企業管治資料披露大獎」;2004年度同時獲得最佳進步獎 (「非恒指成份股公司組別」) • 香港董事學會:2005年度傑出董事獎( 「聯交所主板 ─ 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組別」 ) • CLSA與亞洲企業管治協會:2005年企管之星 • 投資者關係 • 由2005年9月起成為富時社會責任指數系列(FTSE4Good Index Series)的成份股
2005年工作成果 – 商業及企業公民水平的認許 • 現貨市場基礎設施系統 • 香港電腦學會「資訊科技卓越成就獎」:證券交易系統(AMS/3)在2004年榮獲「應用金獎」:證券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3) 在2005年榮獲「應用金獎」 • 慈善捐獻 • 2005年全年捐獻善款約4,000萬元;由2000年起透過「股份代號慈善抽籤安排計劃」向公益金捐款逾1.3億元
2006年主要工作 • 上市監管 • 廢除刊登付費公告的規定,加強香港交易所網站上的發行人資訊發布 • 繼續朝賦予上市規定法定效力的方向工作 • 改革上市決策架構:第二階段 • 研究引進全面的上市個案管理及資訊系統 • 進一步改進首次公開招股審批程序 • 繼續檢討創業板 • 進一步提升企業管治 • 支持成立財務匯報局 • 成立中國事務組
2006年主要工作 • 交易 • 完成交易大堂翻新工程(交易大堂及新聞媒體廣播室將於1月16日啟用,訪客廊(Public Gallery)將於4月啟用) • 研究縮窄30元以下股份的最低上落價位 (第二階段) • 推出及發展牛熊證市場 • 加強衍生權證市場 (包括網上的資源中心) • 就衍生產品交易設立更理想的倉盤上限制度 • 檢討衍生產品市場的莊家模式 • 研究可否在衍生產品市場推出特定的綜合盤
2006年主要工作 • 結算 • 進一步加強CCASS代理人服務 • 將三家結算所的抵押品政策劃一 • 研究收納更多CCASS 投資者戶口持有人 • 研究第三者結算
2006年主要工作 • 市場系統 • 提升HKATS、DCASS及PRS的系統處理量(1月至2月) • 提升HKATS網絡網間連接器的軟件 (第2季至第3季) • 實施第二期的網絡整合,將CCASS網絡轉移至SDNet(第2季) • 更換AMS/3開放式網間連接器及多工作站的硬件及軟件 (第2季至第4季) • 進行可行性研究,為AMS/3轉用更高的伺服器技術作準備 (第3季至第4季)
2006年主要工作 • 業務發展 • 繼續舉辦上市推廣活動,吸引潛在的內地發行人 (包括台資及日資公司的內地業務) • 繼續為發行人提供培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