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如何發展社群關注的焦點

新北市 102 年度教師專業社群領導人增能研習. 如何發展社群關注的焦點. 楊智先 102 年 9 月 24 日. 楊智先( 2000 )。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 社會互動 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楊智先 ( 2007 )。 教師社群 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 教育部 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成長工程 」 ( 2002-2004 ) 兼任 研究助理 (詹志禹 教授 主持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如何發展社群關注的焦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北市102年度教師專業社群領導人增能研習 如何發展社群關注的焦點 楊智先 102年9月24日

  2.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 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成長工程」(2002-2004) 兼任研究助理 (詹志禹 教授 主持) • 協助執行第一波與第二波「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計畫徵選、相關會議、協助規劃執行參與聯繫四十個教師團隊「宜蘭薪火營」與「澎湖成長營」等交流活動。 • 研華文教基金會「創新事業競賽」(TIC100)志工( 2000-2003) • 擔任活動志工、參與見習競賽歷程,並與近百個團隊、業師交流學習 • 「成功專業學習社群經營策略與實例分享」。2012年3月30日,私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社群實務經營與經驗分享」。2012年3月30日,私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經營策略」。2011年8月24日,新北市光復國中。 • 催生校內2個專業社群4個學習社群(2010-2012)

  3. 教師社群持續與否,關鍵之一在於 社群議題是否持續發展?

  4. 社群議題發展三要素 • 社群目標掌握正確(有方向) • 社群成員高度意願(我願意) • 社群成員掌握方法(有辦法) • 三者缺一不可

  5. 有能力 知(教學)目標 但 欠缺熱情

  6. 有熱情 知(教學)目標 但 沒有方法(或方法不對)

  7. 有熱情 有方法 但 沒有掌握教學目標

  8. 沒有熱情 沒有方法(方法不適當) 沒有目標(或目標太多)

  9. 社群議題持續發展條件 • 社群目標掌握正確(有方向) • 社群成員高度意願(我願意) • 社群成員掌握方法(有辦法)

  10. 隨時間發展,能根據教學現場問題(瓶頸或危機)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隨時間發展,能根據教學現場問題(瓶頸或危機)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 • 目標設定影響社群成員的意願及方法的掌握

  11. T2 T1

  12. 目標設定(議題設定)

  13. 目標設定者(社群領導者或議題發展者) • 佈局(人、活動會議運作機制及學校氛圍營造) • 人「和」萬事「興」(情感+認知) • 塑造文化 • 雁行理論

  14. 社群目標設定(具教育價值與意義/反問:我們關心教學現場的什麼東西?)社群目標設定(具教育價值與意義/反問:我們關心教學現場的什麼東西?) • 解決教學現場問題(瓶頸、精益求精) • 共同焦點在於關注學生學習 • 學習效能(學習策略) • 教學效能(教學策略) • 協助教師成為自我輔助學習者 • Scaffoldingself-scaffolding • 獨當一面

  15. 動態歷程 • 做中學 • 教學相長、邊教邊學邊調整 • 行動研究精神 • Shulman的教學理念化循環

  16. 教師知識 1.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一般教學知識(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3.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 ) 4.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5.學習者及其特質的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6.教育情境的知識(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7.教育目的價值及其哲學與歷史背景的知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

  17. 教學理念化(Shulman,1987)

  18. 教學理念化模式之內涵(一) 一、理解(Comprehension) • 學科的教學目的與內容結構。 • 學科的概念以及原則。 二、轉化(Transformation) • 準備:進行教學前,對教材的批判詮釋和分析,課程技能的發展和教學目的的澄清,發展一套課程。 • 表徵:使用不同的表徵方式包含有類推、隱喻、舉例、示範、解釋等。 • 選擇:教師必須選擇重新組織教材內容,從教學知能中選擇,包括教學風格、組織、管理和安排等形式。 • 依學生的特質調整:考慮學生的概念、先前的概念、錯誤的概念、困難、語文、文化、動機、社會階層、性別、年齡、能力、才能、興趣、自我概念和注意力。調整教學上的呈現方式,以符合不同特性的學生。

  19. 教學理念化模式之內涵(二) 三、教學(Instruction) • 管理、演示、互動、小組活動、紀律、幽默、提問等教學面向。 • 發現或探究教學。 • 課室教學可觀察之形式。 四、評鑑(Evaluation) • 在互動教學中檢視學生的理解。 • 每一堂課或是單元結束時測驗學生的理解。 • 評量每個人的表現和經驗的適應。 五、反省(Reflection) • 回顧、再建構、再制定和批判分析每個人、整個班級的表現,並以事實為基礎解釋說明。 六、新理解(New Comprehension) • 目的、學科內容、學生、教學和自我。 • 統合從經驗中學習到的新理解。

  20. 小組思考 • 我的社群目標(共同關心的焦點)為何?是否夠聚焦?或太鬆散?(回頭檢視教學現場) • 每個社群成員的心理狀態如何? • 社群成員面對目標的達成(問題解決),是否已有(各種)方法因應?

  21. 分享完畢 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