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 科学新课标 坚持了什么 ? 修改了什么 ?. 一 .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 . 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 . 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 . 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 . 附录的修改. 一 .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 科学本质 的认识 为基础、以提高学生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 综合课程。. 明确了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 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 基本的 科学方法 ,树立 科学思想, 崇尚 科学 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 处理实际 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鹏飞

  2. 科学新课标 坚持了什么? 修改了什么?

  3.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五.附录的修改

  4.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综合课程。 明确了科学素养: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 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 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 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 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6.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1.总目标: 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7.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8. 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尽力减少人为操纵 观察 1.观察: 2.分类 3.应用数学 4.测量 5.应用时空关系 6.交流(数字图表语言) 7.预测 8.推理 9.下定义 10.形成假设 11.解释数据 12.控制变量 13.实验 基本技能 综合技能 实验 尽力加强人为操纵

  9. 2.分目标: (1)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强调“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等。

  10.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11.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 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 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和技能。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12.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 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 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13. 案例:研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14.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4)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分目标 中,增加“环境”这一内容。 并将原来的4条增加为5条。 第5条: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15. 三.课程内容的修改 (一)修改的方式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如:将原物质科学部分的“常见的 化合物”、“常见的有机物”两部分合并为 “常见的化合物”。 如:将“运动和力”修改为“机械运动和力” 如:将原主题“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16. 将原“会查元素的化合价”调整为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将原“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调整为“能用图像描述如水的沸腾、晶体 的熔化和凝固等特点”。

  17. 1.调整与合并了部分内容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如删除了: “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18.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 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 有关自然现象。” 增加了“能区分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

  19. 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在“电和磁”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了“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 。 增加了“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20. 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增加了“了解分子运动的 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 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在波中,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 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增加了“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响度、音调和声 源振动的关系。”

  21.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 性与操作性 如:将“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修改为 “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如: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修改为 “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如:将“理解速度的含义”修改为“了解速度的 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 1.通过调整与合并,内容更科学、准确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 3.增加了少量内容 4.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增强了可理解性 与操作性 5.降低要求或缩小内容范围 如: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修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 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修改为“知道阴历 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23. 第一部分:科学探究

  24.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 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 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 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 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 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5.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 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 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 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 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 -------彼得森

  26. ------科学探究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 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 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27. 探究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将探究能力当成知识教,当成技能练。 2.教师过于强势,干扰过多,学生探究的 兴趣不浓。 3.没有处理好探究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4.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 5.探究的形式单一、低效,

  28. 例:亚里斯多德的探究 ----对禽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探究 “用20多个鸡蛋让母鸡孵化,第二天起, 每天取一个鸡蛋解剖检查,多次观察。” -----《动物发展史》

  29. 思考: 1.探究的形式有哪些? ? 探究=实验 2.探究中如何引导?

  30. 探究教学中两组语言的比较: 组一: 你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你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怎样研究?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 的学习作一个评价吗? 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组二: 你猜这里面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是这样? 你为什么这么想? 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 -猜想 -方法 -证据 ----寻找更多的证据 或修正已有的解释

  31. 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兰本达等)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

  32.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思考:易探究的问题有哪些特征? 问题真实。 问题暗含假设。 问题涉及变量清晰、可控。 问题的答案具有相对稳定性 问题的难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注意: 区分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

  33. 案例: 在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图片生物数量变化的数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图片提出问题: 生1:这些数据有何意义? 生2: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生3: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 生4:哪些因素影响了受污染池塘中鱼类数量的 减少?

  34. 要素 • 提出猜想和假设 达成目标 • 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 •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5. 案例:摩擦的利与弊 师: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追问, 陈述理由。 生1: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2:与重力大小有关。 生3:与运动快慢有关。 生4: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5: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选择研究“它与压力及粗糙程度的关系。”----

  36. 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⑴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⑵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 ②。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了。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变小了。

  37. 要素 获取事实与证据 (原: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达成目标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原: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38. 要素 解释、检验与评价 达成目标 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 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 (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念)

  39. 感悟: 不求每次探究都能得出结论。 但求每次探究都有收获。

  40. 要素 表达与交流 达成目标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原:+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 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41. 第二部分:生命科学 教学中,需要贯穿的学科思想: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 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 的一般规律。 如:人体中的杠杆。

  42. 第三部分:物质科学 主要思想: 如何利用好资源,使物质资源能循环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类型-------性质-------用途

  43.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在教学建议方面将原来的6条合并为5条。 1.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 2.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5.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强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提出“选择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44. 四.实施建议的修改 在评价建议方面增加了5条“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2.发展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多元化原则. 5.公平性原则.

  45. 五.附录的修改 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理解。 各层水平的界定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 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 问题中识别它们。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 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 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 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

  46. 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附录1中增加了“各层次水平的界定”,便于教师对层次水平的理解,因而更有利于其把握好教学要求。

  47. 目标的表达: 清晰的条件 + 可观测的结果

  48. 例:目标描述: • 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教学,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活动及相关教学,使得8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