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普宁 詹戈达.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 二课时). 西学 ,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 ,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课程标准:.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导读. 20 课 西学东渐 21 课 新文化运动 22 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 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 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gabb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20 课 西学东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0课 西学东渐 普宁 詹戈达

  2. 第20课西学东渐(二课时)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 单元导读 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4. 讨 论: 结合单元知识介绍,说出近代(1919年以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及相关历史事件?

  5. 器物(科技) 地主阶级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1.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 3.维新变法(维新派) 4.辛亥革命(革命派) 资产阶级 思想(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6.马克思主义传播 无产阶级 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历程

  6. 利 玛 窦 【新课引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无知和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7. 道光帝可笑的问题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道光帝可笑的问题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8. 西方技艺是“奇技淫巧” • 洋人“鹰钩鼻子猫眼睛,红毛红须鸟舌音,与禽兽无异”。 •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与外夷货物互通有无”

  9. 下面对“中国”一词的解释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下面对“中国”一词的解释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中国中心论”

  10. 一、开眼看世界——学造器物 【思路引导】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1. 一、背景 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的加剧 ⑵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⑶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 二、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12.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爱国、忧患、责任感 A、主张: B、活动: 向西方学习,了解世界情况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林则徐 C、地位: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3. 魏源 魏 源 A.编写著作: B.主张: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 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14.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抵御外来侵略 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只是理论宣传,基本没有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④带封建纲常色彩

  15. 【学以致用】 你对“开眼”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用“开眼看世界”来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西学活动? 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的第一步,以“师夷”为手段达到“制夷”的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6. 【探究延伸】“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许多守旧官僚的骂声却扑面而来,20年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日本人把它看作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如获至宝。此后,15年中,《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还被誉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海国图志》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大影响,但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7. 答案提示: • 1.政治:中国高度集权,日本处于分裂割据 •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中国充分,要求摆脱危机的愿望更加强烈 • 3.文化:中国文化专制,导致文化传播氛围不如日本;日本长期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化 • 4.思想:天朝上国、西学中源说在中国颇为流行

  18. 同步练习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19. 2、19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直接原因是2、19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B.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了有识之士 C.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D.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之所以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因为他 ①为了了解外国情况,翻译外文资料 ②组织人员编写《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③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 ④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A

  20. 4.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xi)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4.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xi)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C

  21.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争 【思路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框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③分析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22. 【基础回顾】 1、背景: 2、活动: 3、结局: 4、评价: 联系必修2“洋务运动”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②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四大内容) 甲午战败,标志失败 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思路引导】 1.“体用之争”背景 19世纪60-70年代,西学对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23. 【思路引导】 2、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 “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李鸿章曾国藩

  24. 【思路引导】 3.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

  25. 4.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王 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其中的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要求。

  26. 【问题探究】 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27.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洋务派 西方的技术等 遇到顽固派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破坏

  28. 【探究延伸】 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慈禧

  29. 1、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1、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C 2、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

  30. 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3、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D.慈禧、光绪等 B 4、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31.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胜利》 ③《列国陆军制》 ④《儒门医学》 ⑤《汽机新制》 5、(07年上海卷)左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C

  32. 谢谢老师们的指导 谢谢同学们的参与

  33. 三、仿行制度(器制)——维新变法思想 【思路引导】 (一)19世纪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1.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4.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34. (二)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 主要活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影响 康有为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 梁启超 维新派的宣传家 《变法通议》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谭嗣同 《仁学》 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严复 《天演论》

  35. 【思路引导】 (三)、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6. 师生互动 (四)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战的问题 维新派 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要不要维新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 人才之兴,在开学;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

  37. 想一想 维新变法思想与“体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1. 最大不同在于维新变法思想对“体”的变动,对西方的学习提高到了制度层面——民主制度上。 2. 缘于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38. 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3.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

  39. B 1.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40. 问:“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问:“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 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41. C 1.(09年浙江卷)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没有实行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 B.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只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革命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D

  42. C 3.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其影响深远,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使人民意识到封建顽固思想的强大 B.使人民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脆弱 C.使人民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民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4.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得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

  43. D 5.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说明他们 A、是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B、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的忠实走狗 C、不可能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D、采用“中体西用”应对世界挑战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D

  4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材料2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②材料2反映了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怎样?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45. 材料3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③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不正确。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④根据材料1、2、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46. 课堂小结 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90年代维新派康、梁、谭、严 地主阶级开明分子代表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代表冯桂芬、李鸿章、曾国藩 代表人物 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著书立说,从理论上宣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活动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47. 【反思提升】 我们仍在学习西方,全球化下我们见到的是更加全面、真实的西方,这条学习西方的路我们该如何继续?

  48. (1)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西方文化学会去粗取精(1)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西方文化学会去粗取精 (2)富有开放的精神,学习西方先进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弹 (4)提高综合国力 (5)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49.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解析与探究。 2、自我测评 (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50. 自我测评 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开始了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技术层面上广泛应用实践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通过著述,翻译,办报,论战等活动,宣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主张从制度层面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参考答案二: 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历程是: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而且经历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两次思想论战,促使了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的不断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