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0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第一节 中草药疗法( VCD ) 第二节 针灸疗法( VCD 、实验 -- 灸疗法) 第三节 拔罐疗法(实验) 第四节 按摩疗法(详见第十七章实验) 第五节 物理疗法(实验 — 蜡疗法、红外线疗法) 第六节 固定疗法 第七节 伤后的康复锻炼. 第一节 中草药疗法( VCD ). 伤科常用的中草药. (一)活血药 桃仁 (桃核仁)、红花 、血竭 、三七、丹参 、元胡、当归、乳香、没药等。. 三七. 血竭. 桃仁. 红花. 没药. 丹参. 当归. 乳香.

gaill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第一节 中草药疗法(VCD) 第二节 针灸疗法(VCD、实验--灸疗法) 第三节 拔罐疗法(实验) 第四节 按摩疗法(详见第十七章实验) 第五节 物理疗法(实验—蜡疗法、红外线疗法) 第六节 固定疗法 第七节 伤后的康复锻炼

  2. 第一节 中草药疗法(VCD)

  3. 伤科常用的中草药 (一)活血药 桃仁 (桃核仁)、红花 、血竭 、三七、丹参 、元胡、当归、乳香、没药等。 三七 血竭 桃仁 红花 没药 丹参 当归 乳香

  4. (二)理气药 黄芪、木香、青皮、香附、檀香、陈皮、厚朴、丁香、麝香等。 黄芪 木香 青皮 香附 檀香 陈皮 厚朴 丁香 麝香

  5. (三) 续筋接骨药 杜仲、续断、牛膝、龙骨、自然铜、骨碎补、接骨木等。 续断 牛膝 杜仲 龙骨 自然铜 接骨木 骨碎补

  6. (四)祛风寒湿药 羌活、独活、防风、麻黄、细辛、秦艽、 • 苍木、五加皮等。 麻黄 独活 防风 羌活 苍木 五加皮 细辛 秦艽

  7. (五)清热药 大黄、黄柏、黄连、黄芩、丹皮、生地、 • 金银花、栀子等。 大黄 黄柏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金银花 栀子

  8. 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 • (一)1号新伤药(郑怀贤方) 黄柏40g,延胡索、血通各15g,白芷、 木香各12g,羌活、独活各15g,血蝎4g。 • 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 (二)消肿散 生大黄150g ,山枝、血蝎、地鳖虫、 蒲公英、乳香、没药各30g。 • 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延胡索 血通 白芷 蒲公英

  9. 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 • (三)活血生新剂 官桂15g,生川乌、生草乌、年南星、乳香、没药、木香、木通、续断各9g,土鳖、红花、刘寄奴各12g。 • 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期。 • (四) 2号新伤药(郑怀贤方) • 红花 、血竭 、牛膝、木通、檀香、羌活、独活、海桐皮、元胡各9g,大黄、川宆、木香、白芷各15g,黄柏30g。 • 主治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红肿热痛者(早期)。 血通

  10. 骨伤科用药 • 成  份: 制川乌、三棱(制)、莪术(制)、青皮、香附(醋制)、当归、三七、续断、牡丹皮、蒲黄、防风、延胡索(醋制)、五灵脂(制)、红花、郁金、白芍(炒)、木香、乌药、柴胡、枳壳(炒)、大黄(制)、地黄 •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 产品性能 •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瘀血肿痛闪腰岔气。联系王经理:0755-25542478,13632938671。请以电话号码为名字留言便于联系。

  11. 桃仁 别名:桃核仁 • 类别:活血化瘀药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药材性状: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性味归经: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打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细蜜、油调敷。禁忌:孕妇及无瘀血血者禁服。

  12.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 类别:活血化瘀药 药用部位:花药材性状: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栽培要点:产地:河南、浙江、四川采收加工: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地道沿革:性味归经:温;辛;归心、肝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癜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酒搽。禁忌: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13. 血竭 别名:海蜡、木血竭、麒麟血 • 类别:活血化瘀药 药用部位:树脂药材性状:本品略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粉,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栽培要点:产地:印度、马来西亚、伊朗采收加工:冬季采树脂。树脂经加工制成。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平;甘、咸;归心、肝经功能主治: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膏药内敷贴。禁忌:无瘀血者慎服,孕妇慎用。

  14. 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 • 药材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药用部位:根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栽培要点:喜温暖阴湿气候,忌严寒酷暑。土壤含水量以22-40%为宜。夏季气温不超过35C,冬季气温不低于零下5C,均能生长。土质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肥力要求中等,过于肥沃的土壤不宜栽培。但过粘、过砂以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不宜种植。忌连作。用种子播种,再育苗移栽。

  15. 产地:云南、广西采收加工:种植3~4年后即可采收。在7~8月采收的称“春三七”,质量好,产量高;在12月至1月采收的三七称“冬三七”,质量差产量低。挖取的块根,洗净泥土,剪去茎秆,日晒或火烘约六成干时,将支根、须根分别剪下,地道沿革:始载于《本草纲目》。并云:“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纲目拾遗》云:“人参三七外皮青黄,内肉青黑色,名铜皮铁骨。此种坚重,味甘中带苦,出右江土司,最为上品。”《植物名实图考》云:“作闻田州至多,采以煨肉,盖皆种生同,非野卉也。”《药物出产辨》云:“产广西田州为正地道。”现今所用三七主要为云南,其产量已远超过广西。性味归经:温;甘、微苦;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禁忌:孕妇慎用。

  16. 丹参 • 类别:活血化瘀药 别名:赤参、紫丹参、红根、活血根、红参、血参根药用部位: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l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栽培要点:产地:河北、山西、甘肃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微寒;苦;归心、肝经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瘴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敷或煎水洗。禁忌:月经过多而无瘀血者禁服,孕妇慎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17. 名称:没药 •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MO YAO拉丁:Myrrha别名:末药药用部位:渗出的油胶树脂药材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cm,有的可达10cm,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粗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栽培要点:产地: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印度采收加工:11月至翠年2月或6~7月采收。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在干燥通风处保存。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平;苦、辛;归心、肝、脾经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瘀血阻滞诸痛证。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禁忌:脾胃虚弱、孕妇及虚证无瘀者慎服。

  18. 名称:当归 • 类别:补益药 拼音:DANG GUI拉丁: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别名:干归药用部位:根药材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l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栽培要点:耐寒怕旱,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产地:甘肃、陕西、四川采收加工:秋末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待水分稍蒸发后,扎把搭棚,以烟火慢慢熏干。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云:“当归生陇西川谷。”《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新修本草》云:“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蚕头当归,大叶者马尾当归。”《本草图经》云:“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本草纲目》云:“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与现代当归主产区(岷县产最大,质量最优。)相一致。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体坚实、味香浓、色白肥润等,称之为“云归”性味归经:温;甘、辛;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熬膏、浸酒;或入丸、散。禁忌:热盛出血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19. 木香 • 名称:类别:理气药 拼音:MU XIANG拉丁:Radix Aucklandiae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药用部位:根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lOcm,直径0.5~5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栽培要点:喜凉爽气候及阴湿环境,耐寒耐旱,怕高温强光。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用种子繁殖。产地:木香:云南、广西 川木香:四川、西藏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永昌山谷(云南保山县)。”《本草经集注》云:“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支大秦国以疗毒肿,削恶气有验。”《新修本草》云:“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本草图经》云:“今惟广州舶上有来也,他无所出。”《药物出产辨》云:“产西藏、印度、叙利亚等处。”综上所述,木香自古来源复杂,不止一种。国产进口皆有,但以广州进口,形如枯骨的质量为最好,称为“广木香”我国种植广木香始于30年代未,种子来源于印度,试种成功后得以大量种植,云南产量最大,并提供药材,故有“云木香”之称。性味归经:温;辛、苦;归肺、胃、大肠、胆、三焦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调敷;或熬膏涂。禁忌:脏腑燥热,气虚、阴虚者禁服。芳香不宜久煎。

  20. 乳香 • 名称: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RU XIANG拉丁:Olibanum别名:马尾香、乳头香、塌香、西香、浴香、天泽香药用部位:渗出的树脂药材性状: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cm,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质坚硬,断面蜡样,无光泽,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栽培要点:产地: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采收加工:春、夏均可采收。采收时,于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地道沿革:性味归经:温;辛、苦;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瘀血阻滞诸痛证。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禁忌:脾胃虚弱、孕妇及虚证无瘀者慎服。

  21. 第二节 针灸疗法(VCD) • 针灸是用各种特制的金属针具,采取不同的手法,针刺人体有关的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使用艾叶捣成艾绒,制成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熏灼有关腧穴或病变部位,用以防治某些疾病。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吸附工具,利用火的燃烧使膨胀空气排出罐内,以负压形式吸附在皮肤上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拔罐疗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 一、针法 • (一)常用的针具的种类 • 针的种类很多,如毫针、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水针、电针、耳针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电针、水针和耳针。

  22. 针灸使你脸部苗条 • 在颜面针灸中, 藉由刺激脸部及耳部的穴位,让疲劳、浮肿的脸恢复活力。 • 你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2个星期后,就会看到效果。但要注意,一开始做时慢慢来,适应以后,甚至可以一边敷面,一边做针灸运动。 • 针灸美容的分类和原则----针灸美容,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肿散结,调理气血,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 •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顶点,即是百会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 • 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睛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 • 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1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 承泣穴———眼袋松弛。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 现代白领女性“热爱”针灸减肥----追求形体美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白领女性为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非常重视保持良好的形象。  • 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 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 颊车穴———消除脸颊的浮肿。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 地仓穴———抑制食欲。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 承浆穴———消除胸部浮肿。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 天突穴———促进水分的排除。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

  23. 1.毫针 •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针具,目前常用的毫针都是采用不锈钢制成。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见图3-3-1)。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的粗细长短,根据针法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规格。 • 2.三棱针 • 适应于热病,扁桃腺炎,局部皮肤淤血红肿等病。以浅,快出血为特点。分点刺,散刺和划刺。三棱针主要用于点刺或放血,使用时出血量不宜过多,对患有出血性病的患者禁用。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见图3-3-2)。 • 3.皮肤针(梅花针) • 适应于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病,神经性皮炎,末梢神经炎等疾患。是一种用于浅刺皮肤的针具,由5-7枚不锈钢针组合而成。使用时针尖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叩击,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微出血为度。注意不要忽轻忽重的叩刺,防止出血过多(见图3-3-3)。

  24. 4.电针 • 是用两根以上毫针针刺人体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脉冲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比较好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提高疗效,节省人力。使用时可参照电针器的使用说明书。 • 5.水针 • 水针是把针刺与药水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能提高疗效。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水针用。如:当归、红花、板蓝根、复方丹参、普鲁卡因、阿托品、生理盐水等。使用时可根据病情来选用药物及用药剂量和使用说明。 • 6.耳针 •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的刺激方法很多,临床上最常用的有毫针法、压籽法、刺血法。注意严密消毒,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患者及动脉硬化者针刺时手法宜轻,以防发生意外。

  25. (二)针刺体位 • 选择好针具以后,根据针刺的穴位,指导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一般可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和伏案坐位等(见图3-3-4)。总之,要以病人舒适、耐久和便于针刺操作为原则。应尽可能采取卧位,因为卧位一般不易发生晕针或其他事故。

  26.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1)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见图3-3-8①②③④)。  • ①直刺:适用于肌肉丰满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 ②斜刺:适用于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和肌肉较薄部位的腧穴。 • ③平刺:又称为沿皮刺或横刺。适用于皮肉特别浅薄的头部及胸骨部等腧穴。   针疗法

  27.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临床操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8. 第二节 针灸疗法(VCD) • 常用的针灸疗法,是用各种针具刺激、艾绒燃灼或薰熨人体的经络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拔罐疗法是以杯罐为吸附工具,利用火的燃烧使膨胀空气排出罐内,以负压形式吸附在皮肤上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经络学说是针灸学和拔罐疗法的理论依据。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因此,针灸、拔罐刺激可以通过穴位、经络,对人体起到整体性的调节作用,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肌体的虚实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29. 一. 针法 • 针法是用各种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从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 (一)常用的针具的种类 • 针的种类很多,如毫针、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水针、电针、耳针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毫针、三棱针、皮肤针和电针。 • 1.毫针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针具,目前常用的毫针都是采用不锈钢投影成。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见图 )。 • 毫针的规格是指针身的粗细长短,根据针法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规格。毫针要妥善保藏,擦后放在垫有棉花或纱布的针盒、针管里,以保护针尖不受碰撞。 • 2.三棱针 由不锈钢制成,长约2-3寸,针柄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针尖锋利。三棱针主要用于点刺或放血,使用时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 3.皮肤针 又称“梅花针”,是一种用于浅刺皮肤的针具,由5-7枚不锈钢针组合而成。 使用时针尖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叩击,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微出血为度。具有安全、简便、适应症较广的特点。 • 4.电针 是用两根以上毫针针刺人体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脉冲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比较好地掌握刺激参数,代替手法运针,提高疗效,节省人力。使用时可参照电针器的使用说明书。

  30. (二)针刺的练习 • 初学针灸者必须练习好指力和手法。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可进行提插、捻转的手法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针刺手法,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以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力度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 (三)针刺前的准备 • 选择好针具以后,根据针刺的穴位,指导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一般可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和伏案坐位等。总之,要以病人舒适、耐久和便于针刺操作为原则。应尽可能采取卧位,因为卧位一般不易发生晕针或其他事故。 • 针具和施术部位要消毒。针具可采用煮沸消毒或高压消毒法,也可放在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取出擦干备用。施术部位和医生的手指用75%酒精棉球消毒。

  31. (四)针刺方法 • 1.进针手法 • (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刺入皮肤,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图) •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 •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进针。(图) •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适用于皮肤松驰部位的腧穴进针。(图)

  32.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1)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图) •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满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刺入,适用于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和肌肉较薄部位的腧穴。 • 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0°-20°角沿皮刺入,故又称为沿皮刺或横刺。适用于皮肉特别浅薄的头部及胸骨部等腧穴。 •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临床操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3. 3.得气与行针手法 • 进针后,为了取得针刺感、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称为行针,也叫运针。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会感到针下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也称针感。 • (1)提插法:毫针刺入腧穴后,用右手中指扶持针身,抵住穴位,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将针反复上提下插。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本法痛感较小,但易刺伤血管,多适用四肢部位。 • (2)捻转法: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一前一后地来回捻动。本法不易刺伤血管,但作大幅度单向捻转时,可使肌纤维缠绕针身,引起疼痛或滞针。在接近主要脏器的部位,宜使用本法得气。 • (3)刮针法: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根部,以食指轻轻抵住针尾,然后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反复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或用于催气。 • (4)震颤法: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的震颤,以增强针感。

  34. 进针后,为了取得针刺感、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称为行针,也叫运针。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会感到针下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也称针感。进针后,为了取得针刺感、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称为行针,也叫运针。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会感到针下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也称针感。 • (1)提插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用右手中指扶持针身,抵住穴位,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将针反复上提下插。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本法痛感较小,但易刺伤血管,多适用四肢部位(见图)。 得气与行针手法

  35. (三)针刺方法 • 1.进针手法 • (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刺入皮肤,适用于短针的进针(见图3-3-5)。 • (2)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见图3-3-6)。

  36.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进针(见图3-3-7①)。(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进针(见图3-3-7①)。 •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适用于皮肤松驰部位的腧穴进针(见图3-3-7②)。 (三)针刺方法

  37. 4.留针与出针 •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在穴位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刺的持续作用和便于间歇行针施术。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病情。 •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身旁皮肤,右手持针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直接向外拔出。对于血管丰富部位的皮肤可用消毒干棉球按住孔,以防出血。。

  38. 得气与行针手法 • (2)捻转法 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一前一后地来回捻动。本法不易刺伤血管,但作大幅度单向捻转时,可使肌纤维缠绕针身,引起疼痛或滞针。在接近主要脏器的部位,宜使用本法得气(见图)。 • (3)刮针法 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根部,以食指轻轻抵住针尾,然后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反复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或用于催气(见图)。 • (4)震颤法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的震颤,以增强针感(见图)。

  39. 二. 灸法 • 灸法,是借灸火的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因为施灸的原材料主要是艾,所以灸法常俗称艾灸。艾炙所用的艾,是用干燥的艾叶捣成艾绒做成的艾条或艾柱。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以及防病保健等作用。

  40. 艾灸 •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配合能量释放按摩,按摩中着重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身体系统与精神意识的和谐,同时在人体的背部用中医刮痧、拔罐、舒经活络精油按摩方法,可疏通经络、淋巴排毒,以达到舒缓压力、放松神经、调节五脏六腑的效果。它能充分改善气滞血淤、肿胀酸麻,使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解除疲劳,享受轻松,达到内外和谐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41.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 • 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逐疲;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温灸养生在美容方面有两大功效。面部皮肤方面: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42. 温灸按摩的注意事项: •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2.温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3.温灸顺序依次为排泄器官反射区、脑部各反射区,再其次为消化器官反射区,除此以外其它各区的次序,就可随意不拘;4.无论温灸过任何病痛区,最后一定要温灸肾脏膀胱及输尿管此三个反射区;5.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帮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的毒素;6.坐骨神经的反射区在温灸时必须向心脏的方向,否则会使淋巴的循环受到不良的影响;7.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温灸按摩时,孕妇禁用;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身体发炎的部位禁灸。

  43. 无烟灸条 • 无烟灸条是在传统灸条和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造成。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本品既保持了传统灸条疗效,又具有灸力强劲无烟,耐燃,气味芳香,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 主要成份:艾叶,羌活,细辛等。 • 功能与主治:温经散寒驱风,行气活络,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用于风,寒,湿痹痛,痿症,虚寒咳喘,泄泻,胃脘冷痛,遗精,阳痿等.以及各种灸法的适应病症。 • 使用方法:将灸条点燃,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灸二十至三十分钟为宜,或遵医嘱使用。

  44. 温灸是根据中国五千年的中医理论——属中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灸术医学不仅完全合乎科学,灸疗的效果也获得极高的评价。温灸是根据中国五千年的中医理论——属中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灸术医学不仅完全合乎科学,灸疗的效果也获得极高的评价。 • 温灸是用百分之七十的艾草加百分之三十的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的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出健康美丽的神采。同时能使体内白血球、红血球增加、血红素与血中钙质份量增高,故能增强活力,调整生理机能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45. 专业经络温灸艾条: 主要成份: [纯艾.太乙.念盈.香艾]

  46. 芳香五行经络疗法 不锈钢温灸棒$ 眼部温灸棒艾条 铜眼部温灸棒

  47. (二)灸治的作用 • 1.温经散寒,舒筋活络 • 2.温养气血,扶赢补虚 • 3.升提中气,扶阳固脱 • 4.温中散寒、消瘀散结 • 5.预防保健,抗病延年

  48. 面部、眼部温灸 • 面部皮肤方面: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 • 眼部方面:可改善眼袋、黑眼圈、眼脸下垂、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现象,使眼部恢复光彩。 • 面部温灸次序:额头——太阳穴——眼部(瞳子髎、承泣、四白)——脸颊——鼻翼——嘴周——颌尖—颈部—耳周。 • 温灸方式:以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无力。面部时间10分钟,眼部时间3分钟。 • 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结合,通过美容师在顾客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 • 优点:温灸所具有的特殊温热功效再配合纯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不但替代了美容师手工按摩,还让顾客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对产品更好的吸收,让顾客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