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東方兵學 之 孫子兵法

東方兵學 之 孫子兵法.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本節綱要. 孫武其人 史記孫子 名人談孫子 孫子兵法特色 孫子兵法 13 篇概述 解構 計篇第一 孫子兵法始計篇總結 中國人的戰爭觀. 春秋時代地形圖. 孫武其人  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千古流傳的兵聖. 孫武,春秋齊國人 約生於齊桓公死後 100 年( 557BC ),卒年不可考 吳王闔閭三年至十年間,在吳國為將為吳國策畫伐楚大計。 著有孫子兵法,後世尊為 『 兵聖 』. 孫武其人  是否真有其人的爭議. 孫子不存在論 孫子即孫臏論 孫子伍員(伍子胥)論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證明 不重要的爭議!

gann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東方兵學 之 孫子兵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方兵學 之 孫子兵法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2. 本節綱要 • 孫武其人 • 史記孫子 • 名人談孫子 • 孫子兵法特色 • 孫子兵法13篇概述 • 解構 計篇第一 • 孫子兵法始計篇總結 中國人的戰爭觀

  3. 春秋時代地形圖

  4. 孫武其人 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千古流傳的兵聖孫武其人 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千古流傳的兵聖 • 孫武,春秋齊國人 • 約生於齊桓公死後100年(557BC),卒年不可考 • 吳王闔閭三年至十年間,在吳國為將為吳國策畫伐楚大計。 • 著有孫子兵法,後世尊為『兵聖』

  5. 孫武其人 是否真有其人的爭議 • 孫子不存在論 • 孫子即孫臏論 • 孫子伍員(伍子胥)論 •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證明 • 不重要的爭議! • 重要的是《孫子兵法》--全世界都在看

  6. 史記孫子

  7. 史記孫子 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

  8. 史記孫子 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9. 史記孫子 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10. 史記孫子 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虛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11. 名人談孫子 • 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 戰國.兵家.尉繚子《尉繚子‧制談》 • 二千多年前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是解釋當時戰理,由於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 • 國父孫中山先生對孫子兵法的評語 • 兵家不得背于孫夫子而別進矣。 • 日本.漢學家.平山潛《孫子折衷》

  12. 孫子兵法特色 • 太極 • 奇正、虛實、迂直、 常變、攻守等,看似絕對相異的物件,均將其整合成一體 •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 慎戰 •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 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 而致戰

  13. 孫子兵法特色 • 全爭 •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兵不鈍而利可全 •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先勝 •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14. 孫子兵法13篇概述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15. 計-總綱 作戰-戰爭與國家 謀攻-謀略與武力 形-軍力形態 勢-用兵節奏 虛實-用兵方法 軍爭-會戰指導 九變-靈活應變 行軍-帶領軍隊需知 地形-將領需知 九地-多變的地形 火攻-用火方法(特種武器) 用間-情報與間諜戰 孫子兵法各篇主旨

  16. 計篇第一 孫子兵法的總綱 • 戰爭及戰略思想要點 • 戰爭是國家大事,必須詳加注意 • 五項經營-道、天、地、將、法 • 七個審查分析項目 • 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熟得地、法熟行令、兵眾熟強、士卒熟練、賞罰熟明 • 結論-戰爭是詭詐之術、然其結果可以分析預知

  17. 作戰篇第二 戰爭與國家 • 主述備戰及戰爭對國力之負面影響 • 準備戰爭及實施戰爭須有成本概念 • 兵久不利國 • 經濟面-國用不足 • 外交面-諸侯乘其弊而起 • 為政者需知用兵之害以盡用兵之利 • 引出食敵、速勝之戰法以勝敵益強 • 全篇重在「速勝」

  18. 虛實篇第六 虛實的交互運用 • 主述-如何掌握主動、優勢作為 • 利誘、害阻為掌握主動的主要手法 • 作戰時間、地點之掌握;兵力集中、分散之運用,為優勢作為的要點 • 引出-兵力運用最高境界在運用虛實致於無形 • 無形:能迅速變換,無固定形態 • 歸結-兵無常形 • 避實擊虛、因敵制勝,為用兵要點

  19. 解構 計篇第一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20. 孫子兵法原文 計篇第一 (1)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熟有道?將熟有能?天地熟得?法令熟行?兵眾熟強?士卒熟練?賞罰熟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21. 孫子兵法解構-始計篇 此五者,將莫不聞、 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兵 經五事 道 國之大事 令民與上同意,可死、生、不畏危 天 陰陽、寒暑、時制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地 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 不可不察 將 智、信、仁、勇、嚴 法 曲制、官道、主用

  22. 陰、陽是什麼? 寒、暑對人產生何種影響? 時制有什麼關係? 天 怎麼經營?

  23. 地 如何經營? 遠近 險益 廣狹 死生也 • 2000年9月美國加強西太平洋第二島鏈軍事部署 • 原布署於美國本土之隱形轟炸機、空射巡弋飛彈、兩棲攻擊艦、核能潛艦等四種戰略戰術部隊均在其內 • 主要目的在縮短兵力投射時間

  24. 孰得 孰得 以此知勝負 孫子兵法解構-始計篇 兵 經五事 校以計、索其情 道 主孰有 國之大事 天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地 兵眾孰強 不可不察 孰有能 將 士卒孰練 孰行 賞罰孰明 法

  25. 孫子兵法原文 計篇第一 (2)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26. 孫子兵法解構-始計篇 勢 利 因利置權 利 利 利

  27. 孫子兵法解構-始計篇 表象: 兵=>詭道 能 <->不能 用 <->不用 近 <->遠 } 手段: 利->誘 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兵家之勝不可先傳 亂->取 怒->撓 實->備 卑->驕 強->避 佚->勞 親->離

  28. 孫子兵法計篇總結  中國人的戰爭觀 • 不可以不準備戰爭 • 慎戰 • 發動戰爭應是最後手段- • 宣戰後,非死即生,非存即亡 • 戰勝可以預知 • 戰爭勝敗,不是鬼神或天命的影響 • 不論平時如何準備,戰前必需計畫精密籌畫 • 全民戰爭之思想 • 詭道之戰爭觀

  29. 孫子兵法原文 虛實第六 (1)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者,出其所必趨也。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30. 孫子兵法原文 虛實第六 (2)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擊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31. 孫子兵法原文 虛實第六 (3)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之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成勢,無恆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32. 作業 背記 計篇第一 虛實第六 東吳大學軍訓室 張彥之教官

  33. 謝謝收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