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2.5 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

2.5 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 高等植物为自养生物,能够把吸收的无机物( H 2 O 、 CO 2 和无机盐等)同化为有机物。 CO 2 和 H 2 O 的同化分别在水分生理和光合作用等章节中详细讨论。 植物所吸收的矿质养料在体内要进一步转变为有机物,这个过程称为矿质养料的同化( mineral assimilation )。 本节重点讨论无机物 N 、 S 和 P 同化为有机物的问题。. 2.5.1 氮素同化 1 、氮的循环: N 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转变,构成了 nitrogen cycle.

gazi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5 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5植物对无机养料的同化 高等植物为自养生物,能够把吸收的无机物(H2O、CO2和无机盐等)同化为有机物。CO2和H2O的同化分别在水分生理和光合作用等章节中详细讨论。植物所吸收的矿质养料在体内要进一步转变为有机物,这个过程称为矿质养料的同化(mineral assimilation)。本节重点讨论无机物N、S和P同化为有机物的问题。

  2. 2.5.1 氮素同化 1、氮的循环:N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转变,构成了nitrogen cycle. 1)、自然界中,大气N含量为78%以上,是最大的N库,但多数高等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N。 2)、地球上N的固定: 闪电:<107T/year 陆生生物固氮:9~14×107T/year 水生生物固氮:3~30 ×107T/year N化肥人工合成:8 ×107T/year

  3. 无机N:占1~2%,主要是NO3-和NH4+ 有机N:动植物残体和土壤腐殖质, 3)、土壤中氮化物的形态与转化 (1)土壤中的N分为 (2)水解 hydrolysis: protein→AA (3)氨化 ammonification有机N→NH3,如:AA→ NH4+ 4) 硝化 nitrification:NH3或NH4+在硝化细菌(好气菌)作用下氧化为NO2-或NO3-。 5)反硝化 denitrification:土壤中的NO3-在反硝化细菌(厌气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NO2-、NO、N2O及N2的过程。这样会使土壤中的N素又回到大气中,造成巨大浪费。

  4. 2、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的同化 1)、硝酸盐的还原: 总过程: 2)、氨的同化: NH4+ →AA

  5. NR 1)、NO3- NO2- 反应部位:根、叶中的细胞液 催化酶: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NR,α2(homodimer)or α4 (homotetramer),MW200~500KD,每个单体含有3 个辅基:FAD,MoCo(钼辅因子),Heme-Fe,是一种诱导酶(induced enzyme )。其合成受光、NO3-的诱导。 电子供体:NADH或NADPH

  6. 图2.16硝酸还原酶催化反应示意图

  7. B:Ribbon diagram of NR: purple: hemoprosthetic group; black: MoCo; blue:FAD; Yellow: interface of the two monomers

  8. NiR 2)、NO2- NH4+ 反应部位:根的前质体或叶的叶绿体中。 催化酶:亚硝酸还原酶,NiR(nitrite reductase),单体,MW约60KD,含有1个Fe4S4簇和1个西罗血红素,也是一种诱导酶,受NO3-和NO2-的诱导。   电子供体:Fd(铁氧还蛋白,由叶绿体的光反应提供电子)

  9. NO2- + 6e-+ 8H+NiR NH4+ + 2H2O 在叶绿体中,还原所需的电子来自于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故亚硝酸盐还原反应为: NO2- + 6Fdred + 8H+NiR NH4+ + 6Fdox + 2H2O 其中Fdred和Fdox分别为还原态和氧化态的铁氧还蛋白。

  10. 3、氨的同化 • 植物所吸收的氨和所还原的氨必须立即同化,游离氨太多会对植物 产生毒害。 • 氨的同化方式: 1)、还原氨基化作用:氨直接与呼吸代谢的中间产物α-酮酸结合成AA。 Eg: α-KG+NH3 Glu+H2O 2)、氨与AA结合成酰胺 Eg: Glu+NH3 Gln ; Asp+NH3 Asn Gln和Asn是NH3在体内的临时贮存形式,以防止NH3过多所产生的伤害,同时在NH3不足时再释放出来。 3)、氨基转移(交换)作用:一个AA的氨 基转移到一个酮酸上,形成另一种AA和另一种酮酸。 eg: Glu+OAA Asp+α-KG 4)、形成C1单位:NH3+CO2+ATP 氨甲酰磷酸+ADP NADH+H+ NAD+ 磷酸吡哆醛,AST

  11. CONVERSION OF AMMONIUM TO AMINO ACIDS REQUIRES TWO ENZYMES (GOGAT) (GS)

  12. GDH PATHWAY

  13. ASPARTATE FORMATION - TRANSAMINATION

  14. ASPARAGINE SYNTHESIS

  15. SUMMARY OF PROCESSES INVOLVED IN ASSIMILATION OF MINERAL NITROGEN (Leaf) “Photoassimilation”

  16. 2、生物固氮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1)、概念:在生物体内将大气中的N2转变为NH3或NH4+的过程。所有能固N的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2)、固N微生物的类型: 1)共生固N: 与豆科植物共生;与非豆科植物共生 2)非共生固N: 蓝细菌、蓝藻;其它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及兼性菌

  17. 表2.8固氮微生物的类型

  18. Figure: root nodules on Pea

  19. SOYBEAN ROOT NODULES

  20. Development of infection thread

  21. 图2.22 侵入线与共生体形成示意图 ( 根据Buchanan et al.2000修改)

  22. 图2.20两种类型根瘤图解A:如苜蓿;B:如菜豆 (引自Buchanan et al.2000)

  23. 3)、固N酶(Nitrogenase)的性质: 1)组成: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组成,二者在一起才有活性。 铁蛋白:由2个相同亚基组成,含有一个Fe4-S4簇 钼铁蛋白:α2β2,含2 个Mo,32个Fe和相同多的S,同时含2 个铁钼辅因子。

  24. 2)特性:氧敏感性 3)催化机理:N2+16ATP+8e-+8H→2NH3+H2+16ADP+16Pi 最终电子供体:NAD(P)H

  25. Ribbon diagram of nitrogenase

  26. Figure: Overview of N assimilation by a nonnodulated plant (left) and a nodulated plant(right)

  27. 2.5.2.硫酸盐的同化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SO42-或叶片吸收的SO2与H2O作用转化为SO42-后,在根或地上部分进行同化,SO42-的同化是一个还原过程,共需8个e和8个H+。简式为: SO42-+ATP+8e-+8H+ S2-+ADP+Pi+4H2O 整个还原过程涉及SO42-的活化和还原。

  28. 2.5.2 硫酸盐的同化 • 硫的吸收:主要是在根部以硫酸盐的方式通过H+/SO4 2-吸收。另外叶片也可吸收少量SO2气体(超过0.5~10mg/L 对植物有害) • 硫酸盐的同化: 部位:根的前质体和叶的叶绿体均可。 过程:活化和还原。

  29. 1)、活化 活化由两种酶完成,一是ATP-硫酸化酶(ATP-sulfurylase),催化SO42-与ATP反应,产生腺苷酰硫酸(adenosine-5‘-phosphosulfate,简称APS)和焦磷酸。二是APS激酶(APS-kinase),催化APS与ATP反应产生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phate, 简称PAPS)。APS和PAPS都是活化的硫酸盐,两者可以相互转化,PAPS是积累形式,而APS是SO42—的还原底物。 APS + ATP APS激酶PAPS

  30. 2) SO4 2-还原成S2– APS+2GSH→GSSG+ SO3 2- +AMP SO3 2- +6Fdred→ S2– +6Fdox 3) S2–合成到Ser中: ser+乙酰CoA→乙酰ser S2– +乙酰ser→cys+乙酸

  31. Figure: Schematic assimilation of sulphate

  32. 三 磷酸盐的同化 • 吸收: 植物主要以磷酸盐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P。 • 同化:Pi通过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以及底物水平的磷酸化进入ATP,然后就可以进入多种物质,如磷脂、蔗糖磷酸盐、核甘酸等。

  33. 2.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和意义 2.6.1 施肥增产的原因: • 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施肥可扩大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光合性能,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提高经济系数。 • 调节代谢和生长发育 N:促进营养生长;P、K促进光合产物运输到其它器官;   因此:茎叶为主的蔬菜:N;种子、块根、块茎为主:N、P、K   如:甘薯:早:N,晚:P、K • 改善土壤环境   如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温度、pH值、使土壤水气热协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34. 2.6.2 作物需肥规律 • 不同作物需肥不同 •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 • 植物营养临界期 2.6.3 合理施肥的指标: • 形态指标:叶色叶貌 • 生理指标:   元素浓度   酰胺含量   酶活性 2.6.4 缺素症的诊断 • 化学诊断法 • 病症诊断法 • 加入诊断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