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对高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 基于国家(省)政策与国际比较视野

对高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 基于国家(省)政策与国际比较视野. 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1 luxz@scnu.edu.cn,13642625142. 主要内容. 一、走向 “ 社会中心 ” 与高校分层定位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五、高校教师发展.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一)高等教育走向 “ 社会中心 ” 的必然与或然 国家纲要:强国必先强教,基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教日益走向 “ 社会中心 ” 。

geral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对高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 基于国家(省)政策与国际比较视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对高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国家(省)政策与国际比较视野对高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国家(省)政策与国际比较视野 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510631 luxz@scnu.edu.cn,13642625142

  2. 主要内容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五、高校教师发展

  3.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一)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与或然 国家纲要:强国必先强教,基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教日益走向“社会中心”。 世界银行:改变观念,高教同基教一样重要。 • 从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必然走向“社会中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使然,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 对具体高校来说,能否走向“社会中心”则在相当程度取决于主观努力和认识,因而这是一个或然性命题。

  4.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主观努力:高校履行走向“社会中心”的社会职能,与传统的社会职能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校职能的新认识。 认识:高校未必要走向“社会中心”,高校不能承受“社会中心”之重:社会过度期待和关注对高校发展的制约。

  5.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面对“太精彩的外面世界”和眼花缭乱的功利诱惑,考验着高校的定力,也考验教师的定力。 观点:高校既要主动因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但又不能“有求必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是必要的,否则高校发展就可能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可替代性。 学术自由和院校自治——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两条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6.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二)高等教育的分层(类)发展 • “社会中心”是一个“中心面”的概念,各高校在“中心面”上准确定位并各安其位——高等教育的分层(类)发展。 • 准确定位: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英国]阿什比)。 国家纲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7.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 各安其位:须克服认识误区和政策瓶颈。 • 认识:不是精英大学才能成为“社会中心”;排行榜分类及“崇拜”问题(类似经济GDP崇拜);高校“被卓越”和“被平庸”问题。美国高校分层(类)定位和德国卓越大学计划。 • 政策:资源配置方式对高等教育分层(类)发展的影响。

  8. 一、走向“社会中心”与高校分层定位 • 现行单一的配置方式使得高校难以各安其位。(传统学术导向型配置方式) • 改变政府资源的配置方式为“双导向配置”方式:任务需求导向型和业绩激励导向。(“校校皆可卓越”) • 高校定位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9.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一)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 • 高品质大学必然有高品味、高质量的大学文化。 • 大学文化体现在学校发展的诸方面,如教学质量: 除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外,“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教科文,2009)。 现象:大学文化的衰微或同质。 国家纲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0.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高校悠久的办学历史究竟为学校积淀下来哪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今天学校办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有什么作用(如何适当定位、如何形成特色等),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 校训:从理念到精神的过程 “理念—精神(文化传统)—新理念.” 文化传统的现代诠释——新理念。

  11.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 一所高校的历史悠久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厚 重,也未必就是学校的财富。 • 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注意 总结、概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使之成为今 天学校办学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办学历史才会真 正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真正成为学校发展 的财富!

  12.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二)文化个性与高校特色 国家纲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 不同层类的高校必有各具个性的大学文化。 高校特色即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标识比其他个性 标识更具内涵、更为彰显。 • 高校特色的意义:来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 的认识。 工具理性——生存战略:形成竞争力。 价值理性——发展战略:形成发展力。

  13. 二、大学文化与高校特色 • 威斯康星大学:从放牛娃大学到世界著名大学——走特色化之路,形成了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高校的第三职能。特色形成的过程是高校不断创新的过程。 • 建立分类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特色化发展。 • 个性化教师发展,兼容并包的精神。

  14.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国家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一)如何解决人才培养的“粗放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之矛盾 思路:加强实践性环节,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需求的直接联系。 1、实施“订单式”(学校主导)和“超市式”(学生自主)培养 。 2、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联合体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15.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二)如何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功能 “高等教育应引领社会创造知识,以应对全球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引领功能的缺失: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求职取向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导向式。 2、思路:加强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6.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加强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且要成为未来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核心。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培养实践能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建立大学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使学生能够学到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团队精神,并让学生在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实践中提升创新素质。

  17.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建立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转换机制。 ·将科学研究适当引进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促使高校科研及其成果有效和自觉地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2011计划”。

  18.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质量 • (三)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衔接要求。静态的定位与动态的衔接 国家纲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广东省纲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台湾:技职教育自成体系,从中职教育到博士教育。 破解难题:不同系列的衔接,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衔接问题。

  19.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开放发展:国际趋势与国家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3个核心理念:适切性、质量、国际化;高等院校的新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注重点。

  20.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选择 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联合举办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密切相关、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 ——引进海外师资。 2、培养国际化人才。理解多元文化、懂得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21.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3、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体制和机制 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对于这一课题,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张维迎)

  22.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行政级别的困扰——实质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高校失去应有的独立品格和自主发展的活力。 “带着镣铐跳舞”的束缚。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法宝(博克): 自治、竞争、社会反应能力。

  23.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 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加强章程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规则与权利:立足点。 ——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24. 四、国际化与高校开放发展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长效机制;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推进专业评价。

  25. 五、高校教师发展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发展的旨归。 国家纲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教师发展的国际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柔性引进,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双重国籍”(印度)。

  26. ——建立教师发展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教师发展的考评机制应当鼓励“十年磨一剑”。 教师:志存高远与宁静致远。 ——激励机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发展的去行政化。淡化“学而优则仕”的“奖官”倾向。

  27. 六、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      不足及对下期建设的建议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