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黃昌誠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黃昌誠 歡喜年良善月感恩日.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族群的定義: 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被其他的人 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 一 ) 一、族群意識論 1. 主觀因素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黃昌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黃昌誠 歡喜年良善月感恩日

  2.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 族群的定義: 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被其他的人 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

  3.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一) 一、族群意識論\ 1.主觀因素 自認為或自己想像 2.客觀因素 共同的血緣、祖先、文化、經濟、政治… 等因素

  4.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二) 二、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或 社會記憶(social memory) 共同的歷史、經驗而認同或凝聚

  5.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三) 三、結構性失憶(structural amnesia) 例如,非洲的Nuer與Jie族忘記一些祖先或特別 記得一些祖先,而形成其發展與分化的原則。

  6.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四) 四、原生論(primordialism)或本質論 族群認同乃“與生俱來”的,建立在客觀的有形 文化與與血緣基礎上,亦稱為本質論。

  7.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五) 五、工具論(instrumentalism)或 環境論(circumstantialists或 建構論(constructivism) 強調族群認同乃隨情境(context)而調整,也被稱 為“環境論”,族群認同作為追逐集團利益的 工具(故稱為工具論),甚至是族群菁英為了競 爭有限資源而建構的,所以也被稱為“建構 論”。

  8.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六) 六、客觀認定法與主觀認定法 客觀認定法即“被認為”,比較接近前述之原 生論或本質論。 主觀認定法即“自認為”,較充滿族群想像, 比 較接著於工具論或情(環)境論或建構論。

  9.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七) 七、客觀特徵論 客觀特徵論以人的體質特徵來判斷其族群身份, 類似於前述之原生論或本質論。

  10. 族群關係理論模式(八) 八、族群邊緣論 因客觀特徵論未考慮到主觀認同的問題而常陷入困境,而提出此觀點。另外,也因傳統的研究典範偏重於族群的核心、內涵、規律、真實…概念,而忽略了邊緣、變異、虛構的人類文化現象,而提出本理論。 本理論以集體記憶與結構性失憶來詮釋族群認同。亦即,由識別、描述“他們是誰?”轉移為詮釋、理解“他們為何要宣稱他們是誰?”

  11. 處理族群關係的模式 一、同化(assimilation)或融合(melting-pot)理論 二、自決(self-determination)論或“分離運動”、獨立 論 三、介於同化與自決之間的策略

  12. 族群關係理論的模式 結 論  民族自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