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 、什么是健康?. 简单地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但人的健康不仅是指人有机体的健康,也包括人的心理的健康。人的健康是人心身健康的和谐的统一。. 2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3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尚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认识。

gly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绪 论

  2.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什么是健康? 简单地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但人的健康不仅是指人有机体的健康,也包括人的心理的健康。人的健康是人心身健康的和谐的统一。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3. 3、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尚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认识。 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和提高。个体经历的事物或活动不尽相同,即便他们经历类似或同样的事物和活动,但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差异。

  4. 专家、权威组织观点: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6. 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 学习了解认识心理健康还应注意: 1、心理健康标准,只能视为一个人们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 2、如果不注意保护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将下降,并会 导致心理病态、病态心理及变成心理障碍者。 3、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并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最佳水平。

  8.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经过高考的体检合格,罹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不多。 但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教材列举有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9.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环境适应不良 主要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及生活在心理上不能很好适应。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时期。 原因有:第一次远离家门、亲人;大学新环境陌生;学习内容、特点、方式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中学时具有的优势、优越感相对消失;学生之间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条件,消费水平上的差距;暂时遇到的各种挫折。

  10. 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兴趣;自我否定学习及效果;厌学、忧虑、得过且过等。 干扰学习,影响发展智力,有的因此被迫休学退学,提早中断学业。

  11. 3、人际交往问题 人与人之间,个性、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经验及行为方式等不完全相同,双方相互悦纳,讲究交往技巧、艺术,良好人际交往关系才会形成。不少大学生缺少人际交往技能、技巧,或性格内向、孤僻,或有自卑、自闭心理,或个性、语言、行为怪异,及有交往失败经历,常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的交往障碍及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

  12. 4、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比较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受到异性同学的约会邀请,不知如何应付陷入苦恼;填补单调学习生活上的空虚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籍;深陷恋爱不能自拔;失恋沮丧,萎靡不振;不能交异性朋友自惭形秽;单相思、多角恋。还有手淫精神负担,性幻想,性变态行为等。

  13. 5、1、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思想上出现苦恼和困惑。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找理想工作单位和岗位,不是人人事遂人愿。 有的缺乏勇气,自信,不会主动进行自我推荐;有的有意逃避现实,丧失择业时机;有的面对多种选择无所适从。毕业生尤其突出。

  14. 6、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强烈。对未来充满美好想象和期望,努力寻求人生的目标和价值,高度关注并努力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顾此失彼和放大“自我”劣势。出现过分追求完美,期待值过高,非理性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各种人格缺陷等。

  15.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社会大环境变革激烈,人的观念和心理不能及时地跟近和适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联系当中不能很好地协调关系,处理问题;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社会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矛盾、紧张、彷徨、空虚、疑虑、无所适从、压抑。

  16. 2、大众传媒因素。 科技发展,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信息容量、传播速度极速提高,范围极其广泛。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消极性影响。 3、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既为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平等竞争提供契机,又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严峻现实冲击大学生平静的心理。既对他们的勇气、意志和自信提出挑战,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待现实的态度进行考验。

  17. 4、教育指导思想偏差的因素。 片面理解健康的涵义,认识不到心理健康的地位、重要性;过分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忽视心理素质;重视生理平衡,忽略心理稳定和社会成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被淡化。思想教育上的不当,也给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带来不良后果。 5、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因素。 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校没有注意优化学生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学生优良人格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

  18. 6、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不同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不同。 7、校园内部影响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生活上需要自己独立,心理不适。不能尽快熟悉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倍感紧张和焦虑。远离家门,没有父母的呵护,思家心切持久。集体生活淡化,各类认证考试,文凭、学历、证书,人际交往关系,带来精神压力。不健康校园文化,引发精神颓废。

  19. (二)主观因素 1、心理冲突 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给人以挫折感,强烈心理冲突导致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发生冲突,陷入无尽的困惑和苦闷,极大消耗心理能量,影响心理功能发挥。 2、自我评价不客观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发生飞跃,但心理并未发展成熟。思维易表面化、片面化,自我认识不全面,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自我评价消极混乱时,影响心理活力及融入群体。

  20. 3、心理承受能力低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姣姣者,中学时是学校老师宝贝,在家是父母掌上明珠。许多人感情比较脆弱,娇气十足,爱虚荣,喜赞扬,缺乏在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低。 4、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某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力和调控能力,当其心理受到刺激或情感受到激发时,往往不会冷静和及时地用理智正确调节自己。相反,受情绪作用,随意放任感情,行为冲动,常因此导致一些意想不到不该发生的悲剧。

  21. 5、性成熟 大学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心理变化也大。渴望接近异性,但经验不足,理智性差,易进入低级情感滥泄的误区无法自拔,情绪不稳,心理冲突激烈,行为异常。热恋双方难以自控时,会发生越轨行为,但事后又会有悔恨、焦虑、恐怖性心理情感出现。当爱情与毕业分配形成两难选择时,出现强烈心理失调。

  22. 6、高校收费与学生自主择业 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成人感和责任感,内心很希望自己生活独立、经济独立,减轻家庭和父母的负担。他们要为交纳高额的学杂费及其他开支向父母伸手,内心负疚极重。自主择业,那些实力不强,自信心不足,没有重要社会关系及门路的学生,自觉前途渺茫,忧心重重。

  23.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生理发育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阶段。经历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后,身高、体重、力量、速度、耐柔韧性、灵敏性等机能素质明显增强。骨化逐渐完成,体内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成熟,整个身体发育开始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24.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心理成熟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生理成熟的水平。它受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取决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整体看,他们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1、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25.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与创造性有长足提高。但抽象思维水平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也不见得平衡,对复杂社会问题认识时,还易出现简单、主观、片面、想当然、脱离实际或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与创造性有长足提高。但抽象思维水平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也不见得平衡,对复杂社会问题认识时,还易出现简单、主观、片面、想当然、脱离实际或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 2、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大学生情感日益丰富、强烈、发展和完善,对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在不断由弱变强,但在受到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之下,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或消沉,或狂热,两极性比较突出和明显。

  26. 3、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存在、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主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明显增强,但社会知识经验、能力不足,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还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大学生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特点。

  27. 4、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大学生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会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但意志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稳定。在处理关键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有时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有时草率武断,盲目从众。不过,不同活动,不同心境,人意志水平的表现会有较大差异。

  28. 5、人格发展基本成熟但不完善 人格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及社会适应状况。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大学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有成熟积极的一面,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格发展上的缺陷或不完善,如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噪、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适应性差等。良好人格是在正确认识自我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优化、完善来实现。

  29. 大学生处在不同年级或阶段,心理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大学生处在不同年级或阶段,心理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 1、入学适应阶段 大学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方法有很大变化,原有心理结构被打乱,心理定势被破坏,对一切陌生且难以适应。是大学生入学后最先遇到的心理困难期。 2、稳定发展阶段 大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不再单纯和盲目。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确立奋斗目标,绝大部分学生渴望自己全面发展和取得优异成绩。但繁重学业,过度压力,激烈竞争,也带来心理上的矛盾、苦恼、彷徨、困惑、犹豫和烦躁不安。

  30. 3、准备就业阶段 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度,既向往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又对即将失去大学生活产生很深的情感依恋。但 “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就业竞争激烈,以及考研、与恋人关系问题处理等,使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最为复杂,心理负担最重,冲突最为激烈。

  31.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2、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3、开发心理潜能,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

  3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

  3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认知发展教育 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特点、规律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帮助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身不良的认知,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整。 2、情绪稳定教育 了解人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用有效手段,科学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映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两极波动,避免心理失衡。

  34. 3、意志力优化教育 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学会调节激情,应对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具有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优良品质。 4、个性健全教育 了解健康人格标准,培养途径,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重视自我教育,形成完美人格。面向全体学生。

  35. 5、人际和谐教育 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技巧艺术,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老师、同学、家长、朋友、异性等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悦纳他人,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6、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自身、环境、社会各种变化,学会调节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和谐健康。

  36.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协调原则 3、点面结合原则 4、尊重与理解相结合 5、积极培养,及早防范

  37.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 4、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38.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知识传授法 2、学科渗透法 3、活动训练法 4、磨砺锻炼法 5、榜样示范法 6、心理咨询法 7、环境优化法

  39. 思考与训练: 1、参考有关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和评价自己的个性。找出个性发展中缺陷或不足,思考改进、完善、提高的措施。 2、课余时间学习、吸收、丰富、扩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