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3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15

叙述的疯狂 与 疯狂的叙述 -- 论 《 被中断的女孩 》 中的“自我”及其表述 Narrative of Craziness and Craziness of Narrative : Self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Girl, Interrupted.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3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15. 《 被中断的女孩 》-- 简介.

gold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3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1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叙述的疯狂与疯狂的叙述--论《被中断的女孩》中的“自我”及其表述Narrative of Craziness and Craziness of Narrative:Self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Girl, Interrupted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515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2. 《被中断的女孩》--简介 • 《被中断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也译为《丢魂女孩》、《断线女孩》,是美国作家Susanna Kaysen 1993年发表的一部自传,是当年的畅销回忆录。1998年曾被拍为同名电影。该自传讲述了17岁的Kaysen 1967-1968年间在著名精神病院McLean Hospital 18个月的经历,主要包括她如何与心理医生见面并被诊断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性人格分裂症),然后被送入精神病院,在医院里她见到的其他病人、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出院后的情形。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3. 《被中断的女孩》--简介 • 《被中断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书名来自Vermeer 的一幅绘画作品 “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 画中,一名贵族装扮的男人试图给一名女子讲音乐,该女子却扭过头,看着观众,似乎有什么人正进入画面打断了她的音乐课。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4. Kaysen 从画中读到了什么? This time I read the title of the painting: "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 as my life had been, interrupted in the music of being seventeen, as her life had been, snatched and fixed on canvas: one moment made to stand still and to stand for all the other moments, whatever they would be or might have been. What life can recover from that? I had something to tell her now. “I see you,” I said. My boyfriend found me crying in the hallw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he said. “Don’t you see, she’s trying to get out,” I said, pointing at her. He looked at the painting, he looked at me, and he said, “All you ever think about is yourself. You don’t understand anything about art.” he went off to look at a Rembrandt. (Girl, Interrupted, p.167) The girl at her music sits in another sort of light, the fitful, overcast light of life, by which we see ourselves and others only imperfectly, and seldom. (168)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5. Kaysen从画中读到了什么? • 女孩的音乐被打断,正如“我”的人生在17岁的时候被打断; • 女孩的人生被固定在画布上,画布上的那一刻成为永恒,代表了她的过去和未来,她无处重新获得自己的生命,正如“我”在McLean Hospital的两年经历仿佛也塑造了“我”的生命,让“我”无法重构新生命; • 女孩想从画中逃出来,逃出那个被固定的瞬间,获得自由。与此相同,我也想从McLean Hospital的经历中逃出,重获新生; • 女孩周围笼罩的是不安的、微暗的光,透过这光,我们偶尔得以瞥见自我和他人。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6. 如果Kaysen就是那画中女孩…… • Kaysen希望逃离的是什么?她希望重建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 《被中断的女孩》一书是否就是笼罩在Kaysen周围的那缕不安而微暗的光?透过这道光,我们瞥见了Kaysen一个怎样的“自我”?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7. 已有的答案(1) • Throughout her journey toward normality, she is forced to find her self and put the pieces back together before being admitted back into the real world.“ --Andrea (http://www.allreaders.com/topics/info_22822.asp) 在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她不得不找到自我,将之前散落的自我碎片重新组装,以被现实世界所接纳。 解读: Kaysen在进入精神病院之前有一个“正常而连贯”的自我,由于某种原因这个自我破裂了,现在她需要重新找回这个“自我”,从而回到现实世界。《被中断的女孩》描述的是Kaysen找回这个“自我”,回归正常的过程。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8. 已有的答案(2) • It is Susanna’s story, told by her thirty years after her stay at McLean, hence, it is a reflection of a now grown-up woman who is not quite sure whether she is still crazy or not. She says that she is not even sure if she had ever been crazy. (Nadine Klemens, Girl, Interrupted: A Comparison of Book and Movie, in American Studies – Literature, 2002.) 这是一个成年女性对30年前经历的回顾,直到现在,她无法确认自己是否仍然有精神病;30年前是否有精神病,她更无法确认。 解读:Kaysen无法确认是否患有“精神病”,主要原因在于她对“精神病”的理解同医院、社会的理解完全不同。笔者认为,Kaysen并未否认自己的“精神病”症状,《被中断的女孩》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读者看到“精神病”与“自我”之间的某种特殊联系,下文重点论述的正是这种联系。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9. 已有的答案(3) • Kaysen tells of how most of the patients got out eventually and speaks of meeting up with one or two of them afterwards. Here Kaysen comes across as more than a little self-obsessed, which made for uncomfortable reading at times and seemed a little reminiscent of her behaviours which led to h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Jennifer Cornish, http://www.helium.com/items/1727224-book-reviews-girl-interrupted-by-susanna-kaysen) • 解读: 在《被中断的女孩》结尾两章,Kaysen谈及她出院后,与两位病友相遇。她的讲述让Cornish感到“不安”(uncomfortable),因为她的讲述令人联想起她进精神病院前的行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到位的观察,但问题是,Cornish为什么对此表示“不安”?原因可能是:Cornish认为Kaysen已经恢复,已经从“疯狂”的自我恢复到“正常”的自我,因此,结尾这儿略带“疯狂”的叙述让Cornish感到了不舒服。笔者的观点是:《被中断的女孩》不仅结尾是“疯狂”的,整个自传的叙述都是“疯狂”的,Kaysen借这“疯狂的”叙述来探寻内心的“自我”。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0. 《女孩》:叙述的疯狂(1) • 无隐喻性意义的叙事结构 • 在自传中,叙事结构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问题。采取何种叙事结构,就决定了传主为自己过去的经历赋予何种意义,或者建构某种“自我”(Josselson,1993; Brockmeier, 2001;Freeman, 1993; Kerby,1991; Egan, 1984;Frank, 1995)。 • 以Andrea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女孩》叙述的是一个“回归正常”的过程,这样一个叙述目的需要的结构应该是“正常-外力1-不正常-外力2-正常”,然而,《女孩》并没有这样一个结构序列。 • 《女孩》的结构是“片断式”的(episodic)。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没有主线,即,没有连贯的“人生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拒绝读者对Kaysen讲述的疯狂经历做隐喻性的阅读,而让读者直接面对并体验那段经历本身。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1. 《女孩》:叙述的疯狂(2) • 顶针式记忆方式 《女孩》共有34个记忆片断,每一片断可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片断与片断之间不通过时间先后顺序连接,事件与事件之间更无逻辑联系。后一片断往往受前一片断结尾的某个词或某个意义触动而开始。这是一种连环式的记忆方式,为讨论方便,我借用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顶针”,将这种记忆方式暂命名为“顶针记忆”,其特点是不拘泥于某个特殊事件及其意义,而是在受到某种激发后,立即转向另一个事件。这种记忆方式恰恰是精神病人的思维节奏。在题为“速度与粘性”(Velocity vs. Viscosity)的片断19中,凯森详细地描述了这种思维方式,并将其定义为“疯狂”(insanity)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2. 《女孩》:叙述的疯狂(2) • 第二章的结尾是“踏上一条他/她也许永无归路的险途”(on a perilous journey from which he or she may never return, p.15),第三章讲述的则是精神病院一位女孩自焚的经历,本章的结尾是“我们终究也许能走出来,而她却永远被锁在自己的身体里”(We might get out sometime, but she was locked up forever in that body, p.19),接下来的第四章标题就是“自由”(freedom),讲述的是另一位女孩丽莎(Lisa)如何欺骗精神病院工作人员获得了三天“自由”,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丽莎给我们讲了很多她在那自由的三天内发生的故事”(Lisa told us lots of stories about what she’d done those three days she was free, p.24),而第五章的标题正是“生活的秘密”(the secret of life),但本章中的秘密与丽莎的故事完全没有关联。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3. 《女孩》:叙述的疯狂(3) • 对精神病院经历的留恋 《女孩》的倒数第2章,Kaysen讲述了她出院后与另两位病友Georgina和Lisa交往的情形。和Kaysen一样,她们的生活平淡无奇,这与她们在精神病院的“燃情岁月”形成了鲜明对照。让Kaysen着迷的是,她们身上仍保留了些许精神病院生活的痕迹,尽管转瞬即逝。Kaysen无不伤感地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这正是让Cornish感到“不安”的原因:已经“治愈”的Kaysen仍有“疯狂”的潜势。正如我下文想要说明的那样,这种“疯狂”恰恰是Kaysen希望通过《女孩》这部自传来传达的“自我”。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4. 《女孩》:叙述的疯狂(3) [Lisa and her son] were going back to Brookline on the subway.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Lisa turned around toward me again. “You ever think of those days in there, in that place?” she asked. “Yes,” I answered. “ I do think of them.” “Me, too.” She shook her head. “Oh, well,” she said rather jauntily. Then the two of them went down the stairs, underground. (164) 这里的怀旧气息相当浓厚,然而注定只能转瞬即逝,稍微提及就要埋入地下(underground),永不再提。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5. 《女孩》:疯狂叙述背后的“自我” • 无连贯意义的结构,顶针式的记忆方式,对疯狂岁月的深深留恋,这一切说明了什么?Kaysen试图在做什么? • 我们想象一下Kaysen的写作情形:这时,她已经被医院鉴定为“正常”,她自己也相信自己已从过去那个疯狂的世界“跨回来”了。然而,一个“正常”了近30年的Kaysen却选择使用“疯狂的”方式来讲述她过去那段“疯狂的”历史,是否表明:在Kaysen潜意识的最深处,她还是“疯狂”的,或者至少是有疯狂倾向的(crazy-prone)? • 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过去30年,Kaysen一直生活在“正常的身份”与“疯狂的本我”的矛盾较量中。在现实生活中,Kaysen不能直接宣布“我是疯狂的”(过去是,现在还是),《女孩》则提供了一扇窗,让Kaysen向世界透露了真正的自我。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6. “疯狂自我”的理论基础 • 在Kaysen看来,“疯狂”的世界是与现实平行的另一个世界(Parallel universe, p.5),那个世界的逻辑和推理与现实世界不同,每个人都可能跨入那个世界(41-2)。但是,在“正常人”看来,这个世界是不合法。 • “疯狂”可以通过服用药物得以控制(95-6),说明“疯狂”的成因不完全是社会的或者心理的,它还可能是生理的。这样,作为生理现象的“疯狂”本身就是合法存在,然而,社会往往赋予“疯狂”以负面的隐喻含义,从而压制疯狂的自我本相(Sangtag,1974; Couser,1997; Hawkins, 1993)。由生理而引起的“疯狂”只能控制,而难以治愈,它可能是“自我”中最无法改变的部分(Cheever,2000)。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7. 如果Kaysen就是那画中女孩…… • Kaysen在“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中看到那位女孩正在逃离画家给她规定的永恒一刻,与此类似,Kaysen希望逃离McLean Hospital那两年经历给她规定的“正常”身份:这种“正常”身份束缚了她30年,扼杀了她的自由和生命力; • 《被中断的女孩》是一道微暗而令人不安的光,照亮了Kaysen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疯狂自我”。她试图借这道光,再一次体验她被压抑30年之久的“疯狂自我”的节奏。如果说,“叙事表演是身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Eakin,2004),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被中断的女孩》不仅传达了Kaysen的“自我”,其本身就是Kaysen本真自我的表演? • 笔者认为,这道光芒虽然可以用来疗伤,但或许只能在Kaysen写作/阅读自传时的瞬间方能发挥作用。走入现实,Kaysen只能将“疯狂”埋入地下,然后转身离开,空留一声叹息。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18.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记忆、自我、叙事、伦理:美国当代传记文学研究”(08JA752009)阶段研究成果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记忆、自我、叙事、伦理:美国当代传记文学研究”(08JA752009)阶段研究成果 •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广州 201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