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22 Vues
傳教士 與 中西文化的交流. Introduction. 身份的模糊及目的的曖昧。傳教士真的只是單純「傳教」?背後是否隱藏了政治因素、意識形態? 「禮儀之爭」到底在爭什麼?又為什麼 而爭? 衝突所帶來的,除了意見相左,還有什麼?. 歐人東來. 13 thc :威尼斯人 馬可波羅 →歐人對中國最初認識 15 、 16 thc :大航海時期 →世界開始為一整體 16 thc :歐洲傳教士 →歐洲“中國熱”. 關於利瑪竇. 1. 確立耶穌會在華傳教策略 2. 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1. 漢語能力優秀 2. 驚人的記憶力
E N D
Introduction • 身份的模糊及目的的曖昧。傳教士真的只是單純「傳教」?背後是否隱藏了政治因素、意識形態? • 「禮儀之爭」到底在爭什麼?又為什麼 而爭? • 衝突所帶來的,除了意見相左,還有什麼?
13 thc:威尼斯人 馬可波羅 →歐人對中國最初認識 • 15、16 thc:大航海時期 →世界開始為一整體 • 16 thc:歐洲傳教士 →歐洲“中國熱”
關於利瑪竇 • 1. 確立耶穌會在華傳教策略 • 2. 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 1. 漢語能力優秀 • 2. 驚人的記憶力 • 3. 擁有數學知識 • 4. 帶有西方奇物 • 5. 傳播基督教義
利瑪竇的傳教策略 • 1. 先了解中國國情 • 2.摒棄急功近利,採欲擒故縱 • 3.激發中國士大夫對基督教的好感 • 4.擒賊先擒王 • 以目的和手段來看,中國士大夫和利瑪竇正好相反。但因為雙方都有所妥協,因此推動了中國與歐洲間的文化交流
比較特殊的群體──法國傳教士 • 法國的傳教士 • 其他的傳教士 • 法國國王親自下旨 • 肩負著科學研究任務 • 科學活動也是任務 • 強烈的為本國利益服務的願望,與本國政府、學術團體聯絡更密集 • 奉教會之命來華 • 傳播上帝福音為唯一任務 • 學術上的服務只是手段
旅歐中國人 「中國人」 • 17、18世紀去歐洲接受神職訓練的中國學生。 • 與隨傳教士返歐辦事的中國信徒相比,他們在歐洲居住的時間較長。 • 幫助歐洲人了解中國。
陳安德 • 有文字資料可查,為最早赴歐的中國人。 • 南朝重臣龐天壽為向羅馬教廷求助,派其與卜彌格赴歐。 鄭瑪諾(鄭維信) • 第一個成為耶穌會士的中國人。 • 旅歐時年紀還小,對於傳統的中華文化缺乏深知,國外無法擔當文化使者的重任。
沈福宗 • 留下的史料最多。 • 在巴黎向歐洲人展現中國人的 吃飯習慣、寫作等常識; 在英國則是擁有學術方面的成就。 樊守義 • 《身見錄》: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歐洲遊記。
黃嘉略(黃日升) • 在18世紀的旅歐華人中,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最大。 • 赴歐時中國熱在法國興盛,因此被極度重視。 • 擔任國王的中文翻譯,但因中文文件少,薪俸微薄,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黃嘉略(黃日升) • 德里爾:天象 • 弗雷萊:漢語 • 傅爾蒙:漢學 • 孟德斯鳩: 黃引發其對中國的關注,影響孟的中國觀。
高類思與楊德望 高類思(高仁);楊德望(楊執德、楊慈德) 貝爾旦 • 遠東航務的國務大臣(p. 34) • 希望高楊二人能夠找出法國與中國製造業及產品的差異,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 三類信息:公法(歷史、政治、宗教);私法(中國法律對於個人與社會兩者關係的處理原則);技術和工藝
高類思與楊德望 比較:紙張、絲織品、船閘、 兵器、印刷(p. 35) 杜爾閣 • 52個有關中國的問題,分四類: 財富、土地和耕作(經濟);製造工藝;中國的自然資產;中國歷史。
高類思與楊德望 尷尬了~~~ • 返中國時正值乾隆禁止國人出洋 • 不敢公開個人在國外的經歷。 →平民身分無法踏進達官貴人的門檻。 →只能請西洋傳教士出面,送禮給皇帝 及高官。 →難以回答貝爾旦和杜爾閣的問題。 →仍然努力幫助法國人了解中國。
旅歐中國人 • 在華的歐洲傳教士挑選中國的少年信徒旅歐學習,期望他們往後能夠返回中國傳教,以彌補在華傳教士的不足。 • 華人傳教士在華行動及傳教的阻礙較少。 • 仍然遇到難題,不如預期。 • 成為歐洲與中國文化交流的媒介。
傳教士來華的背景與任務 對宗教的熱誠 對國家的忠誠 對科學……?
17,18世紀在華傳教士 • 序幕 - 沙勿略(上川島)、范禮安(澳門) • 第一期 – 羅明堅、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等人 • 第二期 – 國王的數學家(白晉等人)、耶穌會解散、錢德明去世 • 尾聲– 兩位耶穌會士 • 19世紀40年代 – 新時期
17世紀末傳教士來華背景 • 葡萄牙 v 西班牙 – 教皇子午線 (1529年-摩鹿加群島以東18度) • 葡萄牙: 印度 中國 日本等遠東區(保教權) • 南美洲傳教法則:“凡欲進教保守者,需葡萄牙化,學習葡國語言,取葡國名姓,度葡國生活。” • 巡視員-范禮安
范禮安 • 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 • 1573年受耶穌會派遣至澳門教會視察(葡語、葡名、葡化) • 推動傳教士中國化 • 1578年,他從印度調來了幾位年輕的傳教士,其中有羅明堅、巴范濟和利瑪竇
葡萄牙 • 長期獨佔“保教權” • 傳教士須從里斯本搭乘葡萄牙船只,經澳門赴任 • 人手不足:宮廷服務v傳教事業 • 葡無力派遣人手卻又對傳教士來華阻撓 • 國勢日漸下降,又逢法王路易十四強盛時期:第一批法耶穌會士來華囉
“這些偉大的傳教士既是上帝的使臣,又是法國國王的非正式代表,同時也是歐洲自然科學的盜火者。”“這些偉大的傳教士既是上帝的使臣,又是法國國王的非正式代表,同時也是歐洲自然科學的盜火者。”
傳教士的科學任務 • 科學家巴爾迪-幾何原理 • 法王路易十四-歐洲風尚 • 洪若翰神父-來華緣由、五項任務 • 路易十四的懺悔師拉雪茲神父 • 白晉-中國的科學研究院(建議)
傳教士的活動 傳教、宮廷服務、傳授西學、介紹中國
傳教手段 • 知識份子和官員-> 下層民眾 • 知識份子: 著書立說 • 下層民眾: 口頭 • 第一期: 徐光啟、楊庭筠、李之藻等人 “宗教宣傳品反映了不同宗教的異同,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中西文化的 碰撞和融合。”
傳授西學 • 第一期:顯示才學、 解除戒備、漸進式宣傳天主教。 • 轉折點:湯若望與順治成為忘年之交(文人->皇族) • 第二期:智力服務。
漢學 • 第一期:急功近利的實用性,缺乏深度和廣度。 • 第二期:漢學出現 • 法國鼓勵。 • 歐洲非教會學者的熱情。 • 禮儀之爭。 “來華傳教士中素質較高的耶穌會士漸多, 除了為皇帝和宮廷提供智力服務外, 有更多精力從事研究,同時也增加了深度及廣 度,並有著相當獨立性,開始成為嚴格意義上 的科學研究。“
“雖然從總體上來看,傳教士的主要任務是傳 教,他們的活動也沒有脫離傳教這個中心環節,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歐洲殖民國家的海外擴張是傳教士東來的物質動力。”“雖然從總體上來看,傳教士的主要任務是傳 教,他們的活動也沒有脫離傳教這個中心環節,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歐洲殖民國家的海外擴張是傳教士東來的物質動力。”
模糊不清的角色 • 國家支援 • 對華貿易 • 提供情報 • 提供諮詢 • 出謀策劃 • 殖民主義先鋒?文化侵略?勾結官府?
精神的交流 • 世界地圖 • 基督教文化的衝擊 • 《幾何原本》 • 欽天監監正 • 《皇輿全覽圖》 • 圓明園-歐洲園林熱 • 中國熱&西方漢學
在華立場&態度 • “耶穌會士前往中國和其他遙遠的國家傳教,他們對待這些國家的態度站在左邊,而在國內他們卻站在右邊。“ • 開明的態度究竟是為了?
一切的開端 • 17世紀至18世紀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就中國傳統禮儀是否背違天主教義的爭議。 • 羅馬教廷認為中國儒家的祭孔及祖先崇拜違反天主教教義,而企圖改變原先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方式。 • 引起中國皇帝不滿,並造成之後的禁教。
起因及對立雙方 • 傳教士採取靈活的策略以得到中國的認同感。也就是保留對孔子及祖先的祭祀。為了增加親近感,利瑪竇等傳教士企圖在中國經典中找到既有詞語來翻譯表達教督教某些概念。 Deus也就是葡萄牙文中的God。利瑪竇從 《 中庸》及《詩經》中找到「上帝」「天」 等詞,並主張採用來翻譯Deus。
義大利籍耶穌會士龍華民在利瑪竇過世後主張:義大利籍耶穌會士龍華民在利瑪竇過世後主張: • 1.一切翻譯皆以音譯 • 2.指出「天」是蒼蒼之天, • 「上帝」並不代表造物主, • 應將原譯「天主」依拉丁文音譯為「陡斯」 • 3.反對中國教徒祭祖祭孔。 • 後耶穌會士們達成協議,允許祭祖祭孔,但deus則必須使用音譯。
禮儀之爭最初始於耶穌會內部,但在其他傳教會介入後才發展為對立的激烈爭論。禮儀之爭最初始於耶穌會內部,但在其他傳教會介入後才發展為對立的激烈爭論。 • 同為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也陸續來華傳教。與耶穌會不同的是他們以平民老百姓為傳教對象而非上層宮廷社會。他們民間傳統迷信的習俗有較多接觸,因此他們認為敬孔祭祖也屬迷信的活動並禁止中國教徒參與以保基督教的聖潔。
禮儀之爭的原因 • 傳教方式的不同 • 傳教士背後的國家利益 國家鬥爭、政治鬥爭、教派鬥爭 • 每一個事件都是背後許多現象不斷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絕不是一夕間產生的。
爭論問題 • 祭孔 • 祭祖 • Deus(術語) • 促使傳教士對中國儒家歷史及中國宗教、倫理道德(孝悌)做深入研究。促進「漢學」研究。 • 因此我們可以說禮儀之爭不只是禮儀方面的爭論,更是對整個中國文化的之爭論。
禮儀之爭的擴散 • 1683多明我會士黎玉范 • 將有關禮儀之爭的報告帶到羅馬遞交給羅馬 • 教皇,此為禮儀之爭在歐洲傳教士間蔓延的 • 開始。 • 閔明我於西班牙發表《中華帝國總覽》攻擊耶穌會對禮儀問題的處理方式,禮儀之爭不再只是教會間的爭執,而成為歐洲人民關注的問題。
禮儀之爭的結果 • 禮儀之爭造成康熙皇帝禁教。 •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唯有深厚的了解,才能支撐自我的立論或對別人反駁。 促使在華傳教士努力鑽研中國文化。傳教士們不斷將記錄著中國文化的研究及看法的信件及報告寄往歐洲。引發了歐洲對於中國社會.文化.人文科學.知識等方面極大的興趣,也就是「中國熱」。 • 間接留下大量關於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資料。
從整個過程看來,即使是 “禮儀之爭”彼此尖銳對立,卻也成為另一 種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徑。 • 法國哲學家兼神學家馬勒布朗斯的《一位基督教哲學和一位中國哲學家的交談》&《答辯》。 • 如果沒有在華的耶穌會,歐洲很難從事中國問題的研究。
推動歐人對中國研究之意義 • 1. 傳教士引發歐洲學者對於中國的興趣 和關注 • 2. 傳教士為歐洲學者的中國研究提供豐 富的文字資料和少量的實務資料 • 3. 傳教士對歐洲學者的中國研究提供支 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