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 囚绿记 》 陆 蠡

《 囚绿记 》 陆 蠡. 【 学习目标 】 ( 1 )把握作品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和散文的内涵美。 ( 2 )学习、体会课文借物抒情、象征手法的特点。. 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绿”的诗句或句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 · 王安石 《 泊船瓜洲 》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宋 · 李清照 《 如梦令 》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宋 · 苏东坡) 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 , 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 (巴金 《 谈秋 》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囚绿记 》 陆 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囚绿记》 陆 蠡

  2.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和散文的内涵美。 (2)学习、体会课文借物抒情、象征手法的特点。

  3. 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绿”的诗句或句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宋·苏东坡) 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 (巴金《谈秋》) 《绿》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4. 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笔名。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1942年4月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7月英勇就义,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负责吴朗西、巴金创立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少年科学》、《文学丛刊》。翻译的作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5. 字音: 瞥(piē)  涸辙(hé zhé) 移徙(xǐ) 揠(yà)苗助长 婆娑(suō) 葱茏(cōng lóng) 猗(yī)郁 蕈(xùn)菌   淅沥(xī lì)   

  6. 疑难词语解释: [高广] [可畏] [了截] [爽直] [至宝] [安顿] [婆娑] [缘引] [葱茏] [猗郁] [攀缘] [烽烟] [珍重]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明了简单。 指令人畏惧。 直爽。 最珍贵的宝物。 指居住、安置下来。 盘旋(多指舞蹈)。 攀缘,牵引。 (草木)青翠茂盛。 茂盛的样子。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指充满爱惜、郑重的心情。

  7.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绿”是指什么?“囚绿”又是什么?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请填充出本文的抒情线索(“绿”的一个发展经过)。

  8.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绿”是指什么?“囚绿”又是什么? 明确:“绿”原本是一种色彩,而这里的“绿”则是指绿色的藤蔓,是真实的物件。“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9.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请填充出本文的抒情线索(“绿”的一个发展经过)。 明确:文章线索 (识)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层次划分 (1-4)段——(5-7)段 —— (8-12)段——(13)段——(14)段 作者感情 喜悦 ——留恋 ——爱怜——祝福——怀念

  10. 文本探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观赏绿时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的变化?有哪些短语、句子写出绿的情状? 3.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联系作者所处背景)

  11. 文本探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论处境如何,依旧伸长、攀缘、舒放,尖端总朝着窗外,固执,永不屈服于黑暗等。

  12. 文本探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论处境如何,依旧伸长、攀缘、舒放,尖端总朝着窗外,固执,永不屈服于黑暗等。

  13. 文本探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2.作者观赏绿时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的变化?有哪些短语、句子写出绿的情状? 明确:忘记困倦和不快、快活、留恋、欢喜等。绿叶和我对语、伸开柔软的卷须、渐渐变青、渐渐变老、婆娑的摆舞等。

  14. 文本探究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3.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联系作者所处背景)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等。

  15. 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怀念、渴望绿色?绿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明确:作者处于动荡、危难的年代,而绿色给作者带来了希望,绿色代表了自由与希望。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用绿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及猗郁的年华,可为什么他还要把绿囚住呢? 明确:处于孤独,犹如被囚的作者,举得绿给他了希望与信心,看见绿,便会有希望。 3.“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为什么它会比在外边生长得还快呢?是什么促使它生长得如此快? 明确:渴望阳光与自由,只有长得更快,才可更早看见阳光。

  16. 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 4.“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窗外有什么?为什么它总朝着窗外呢?原来的方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阳光、自由。渴望阳光与自由,坚持不懈、永不屈服。自由生长的方向。 5.“植物是多固执啊!”“固执”在这里是贬义的吗?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固执? 明确:褒义。“固执”是指它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永不屈服,只朝着原来的方向。

  17. 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赏析文章,品味课前预习中已经划出的句子的含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思考) 6.“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为什么会病了呢?是什么造成了它失去了生命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病了的仅仅是常春藤吗? 明确:失去阳光与自由。拟人,更真实、形象。烽烟四逼的情况下,作者与整个中华民族被压迫,失去了自由,处于危难中。 7.“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单指常春藤吗?常春藤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坚贞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赋予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18. 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1.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自己对于象征着生命与和平的绿色的深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19. 小 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人写绿给人一种愉悦与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20. 课后练习案 (一)《同步辅导与检测》P26比较阅读《绿》、《囚绿记》。 (二)拓展阅读《书房花木深》,完成文后题目。

  21. 拓展阅读答案 1.“我”本来是想把这间木屋作为新辟的书房,但坐在那里却写不出东西,你帮作者解释一下原因。 明确:因为作者到了那里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被大自然的美所陶醉,因此无心写作。 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 明确:动词的运用,如“蹿”字写出了绿萝旺盛的生命力。拟人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表现了“我”的喜爱之情。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的含义。 明确:根据朋友的话来回答。意思接近即可。 4.作者对待花草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此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明确:收获是“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