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五章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

第五章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 生物制药工艺学. 一 .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ß -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分子式中含有 ß - 内酰胺环的一类天然和半合成抗生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种类如下: 1. 青霉素(青霉烷)类 2. 青霉烯类 3. 头孢菌素类 4. 单环 ß - 内酰胺类 5. ß - 内酰胺酶抑制剂类. 青霉素. 硫霉素. 头孢 C. 氨曲喃. 克拉维酸. 一 .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临床应用的主要 ß - 内酰胺类抗生素 1. 青霉素及半合成物. 阿莫西林. 甲氧西林. 6-APA.

gwid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ß-内酰胺类抗生素生产 生物制药工艺学

  2.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分子式中含有ß-内酰胺环的一类天然和半合成抗生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种类如下: 1. 青霉素(青霉烷)类 2. 青霉烯类 3. 头孢菌素类 4. 单环ß-内酰胺类 5. ß-内酰胺酶抑制剂类 青霉素 硫霉素 头孢C 氨曲喃 克拉维酸

  3.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临床应用的主要ß-内酰胺类抗生素 1. 青霉素及半合成物 阿莫西林 甲氧西林 6-APA 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

  4.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临床应用的主要ß-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唑啉 头孢噻吩 头孢菌素C 7-ACA 头孢他定 青霉素G 7-ADCA 头孢克洛 头霉素 头孢西丁

  5.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ß-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转肽酶(PBPS)是调节肽聚糖合成的主要酶系。 ß-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与PBPS形成不可逆的结合物,导致PBPS失活,进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死亡。从而产生抗菌作用。 由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结构,因此此类药物对于对于动物细胞是安全的。

  6. L-a-氨基己二酸 L-半胱氨酸 L-缬氨酸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1. 产生菌情况 青霉素类 ——主要由丝状真菌产生 头孢类 ——放线菌、真菌、细菌均有产生 其他类 ——放线菌和细菌产生 2. 生物合成机制 青霉素G/V 头孢菌素C LLD-ACV 异青霉素N 青霉素N DAC 头霉素

  7. 一. ß-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况 • ß-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新发展 1. 碳青霉烯类 Ritipenem 2. 头孢菌素类 ceftobiprole,有效对抗MRSA 3. ß-内酰胺抗生素+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8.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菌种和发酵生产工艺及控制 1. 生产工艺流程 (液氮)甘油管 划线涂布或接斜面 斜面孢子 25度培养7-9天,洗液接米培养基 葡萄糖 硫酸铵 氨水 苯乙酸 消泡剂 米孢子 25度培养6-7天,接种子罐 种子罐 26度通气搅拌,培养60-68小时,按10-15%种量接发酵罐 发酵罐 25度通气搅拌,补料培养200-240小时,放罐 发酵液

  9.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2. 发酵工艺控制点 发酵温度:25度 pH值:6.5 通气量:0.5-1 VVM 罐压:0.03-0.06MPa 溶氧:⋝ 30% 葡萄糖补率:1.0-2.5kg/m3h 发酵液NH4+浓度:250-300ppm 苯乙酸浓度:约100ppm

  10.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3. 青霉素典型发酵曲线

  11.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青霉素产抗的调控机制 1. 碳分解代谢物阻遏 葡萄糖代谢物能阻抑青霉素合成酶系的合成,进而抑制青霉素合成。称为碳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 其中cAMP(环腺苷酸)是关键控制因子。其与分解代谢物活化蛋白(CAP)结合,促使RNA多聚酶与启动基因结合而开始转录。 cAMP浓度低时,影响结合,不能转录。葡萄糖代谢物降低了cAMP水平,只有葡萄糖减低至一定水平, cAMP水平上升,才能开始转录、合成。 由于这一机制影响,早期青霉素生产只能使用乳糖等缓效碳源。后来采用葡萄糖流加工艺,控制葡萄糖浓度水平,才使葡萄糖能应用于青霉素生产。 同时,葡萄糖阻遏很大程度依赖于磷酸盐的存在,在限制磷酸盐的培养基中,葡萄糖阻遏效应被抑制。

  12.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青霉素产抗的调控机制 2. 苯乙酸前体调控 在青霉素生物合成中,存在的主要限速性步骤是苯乙酰辅酶A的合成。添加苯乙酸可解除该步限制,有效提高青霉素产量。 但是过高的苯乙酸浓度对产黄青霉的生长代谢具有毒性作用,导致青霉素合成受到抑制。因此苯乙酸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必须受到控制,这同样是通过流加的方式进行的。

  13.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青霉素提取工艺流程 发酵液 冷却、絮凝、过滤 发酵滤液 调节pH2.0-2.2,乙酸丁酯逆流萃取 一次萃取液 碳酸氢钠溶液逆流反萃取 一次水提液 调节pH2.0-2.2,乙酸丁酯逆流萃取 二次萃取液 加活性碳脱色 脱色液 加乙酸钾丁醇溶液,共沸结晶 结晶悬液 湿晶体 青霉素钾盐

  14.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提取工艺原理 1. 青霉素的两性性质 由于青霉素结构中羧基结构,使得青霉素在不同pH下呈现不同的溶解性质。当酸性条件下,呈分子型青霉酸结构,具有良好有机溶剂溶解性质;当碱性条件下,呈离子型结构,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根据此机理设计萃取/反萃取步骤进行粗分离。 2. 共沸结晶 青霉素钾在乙酸丁酯中溶解度非常低,青霉素钾盐丁醇稀释液蒸馏时形成丁醇一水二元共沸物,利用丁醇一水二组分在较宽的液相组成范围内蒸馏温度稳定、溶液沸点下降等特点,在共沸蒸馏过程中以补加丁醇的方法将水分带走,使溶液逐步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结晶。

  15.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提取工艺要点 1. 青霉素溶解状态下对热、酸、碱都不稳定。因此在调节pH进行萃取操作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缩减时间。采用高速逆流离心萃取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16. 二. 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 • 提取工艺要点 2. 发酵滤液接近中性,其中溶解有一定量蛋白。当加入乙酸丁酯萃取时,易使丁酯相乳化而影响萃取效果。因此需要加入破乳剂破除乳化,同时蛋白质也可保留于水相而与青霉素分离开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