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4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冯黎明 教授. 印 象 派.

had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冯黎明 教授

  2. 印 象 派 •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等人。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刚出现时受到已经习惯于古典绘画形式的观众非难,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批评,从此以后,“印象派”和“印象主义”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像莫奈这样一批艺术家们的作品。

  3.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莫奈

  4. 画面展现的是充满雾霭的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初升,桔红的光影闪烁在银灰色的海面上。远方港口码头的轮廓,在朦胧迷漫的朝雾中影影绰绰。 画家在这 要表现的是海上日出时光的颤动与色的和谐。现今看来这本没有甚麽值得指责的,然而当时那班充满敌意、维护传统的批评家却挖苦说:“这比毛胚的糊 纸还要粗劣”。 "这简直是一次'印象主义者'的展览!"这句带讽喻含义的双关语,反倒使"印象主义"的声名不胫自走,一群本来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从此名扬天下,而该绘画群体也就有了"印象派"的鼎鼎大名。 《日出.印象》 油画、48×64厘米、1872年作、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藏 莫奈

  5. 画画家希望通过捕捉纯现实的瞬间来选择对象,这种特质无不反射在染遍一切物体的玫瑰空气之中,包括天空、树木、房屋及融入周围风景的人物等。 在本图中,莫奈使用清晰可辨的无数快速笔触,覆盖在涂底色的颜料之上,其目的不只在於明示形体,也在於捕捉大自然的光的声响。 《坐在柳树下的女人》 布画油画 81 x 60(厘米),1880年波斯顿美术博物藏馆 莫奈

  6. http://www.luosen.com/cn/mr/monet.htm这里有莫奈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luosen.com/cn/mr/monet.htm这里有莫奈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 有一句关于他的名言:看了莫奈的画,才知道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 。

  7.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他参加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马奈

  8.  维多琳.默兰,作为印象派画家马奈及其同时代画家的模特,也许是19世纪最著名的面孔和身体。在马奈的画作《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中,默兰或裸身躺在床上,或裸身坐在两个男人之间,目光坚毅、淡定还夹杂着些许傲慢,俨然不是被看者,而是一个以反维纳斯的姿态注视着观看者的色情故事的女主角。1862~1874年间,马奈至少有九幅画以默兰为模特,但即使在《女人与鹦鹉》和《铁路》这样的非裸体画作中,默兰依然以惊人的坦率的目光凝望着世界。 《草地上的午餐》 约1876年 雅姆•蒂索 法国 118.1cm×76.8cm 布 油彩 伦敦 泰特美术馆藏 马奈

  9. 《吹短笛的男孩》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吹短笛的男孩》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吹短笛的男孩》 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马奈

  10. 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在13岁时已学会画瓷器画的手艺,尔后又学会画屏风,初步掌握了绘画技巧,21岁入巴黎格莱尔的画室学习,在那里的同学有莫奈、西斯莱和巴齐依。他在最初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向前代大师提香、鲁本斯学习,还向同代的柯罗、德 拉克洛瓦、库尔贝学习。 1881年又赴意大利游历艺术名胜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等地,当他在罗马看 了拉斐尔的画时感叹道:“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它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艺术技巧和智慧。”这时他的艺术追求倒退到古典主义学院派。他兼收了罗可可和巴洛克两者的娇媚和雄健之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创造了独有的雷诺阿风格。 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就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 雷诺阿

  11. 1881年夏天,雷诺阿画了“游艇上的午餐”。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见雷诺阿的妻子阿莉娜·莎丽戈的肖像,她被画在了前景上,玩弄着一只小狗。姣好的女人、美酒、山光水色、文雅的游戏和俏皮的谈话(巴黎生活的主要魅力之一)使雷诺阿又沉浸在当初鼓舞他创作了“红磨坊街的舞会”一画时的气氛里。很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雷诺阿感不到任何社会限制,他仍旧自由自在地用特有的印象派手法创作,运用着置一切规矩于度外的生动的和梦幻般的构图,比以往更多地突出了个别的形体,使用更鲜明的色彩。可以说,这幅画是雷诺阿印象派时期的最后一幅作品,也是他青春时代的光辉总结。1881年夏天,雷诺阿画了“游艇上的午餐”。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见雷诺阿的妻子阿莉娜·莎丽戈的肖像,她被画在了前景上,玩弄着一只小狗。姣好的女人、美酒、山光水色、文雅的游戏和俏皮的谈话(巴黎生活的主要魅力之一)使雷诺阿又沉浸在当初鼓舞他创作了“红磨坊街的舞会”一画时的气氛里。很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雷诺阿感不到任何社会限制,他仍旧自由自在地用特有的印象派手法创作,运用着置一切规矩于度外的生动的和梦幻般的构图,比以往更多地突出了个别的形体,使用更鲜明的色彩。可以说,这幅画是雷诺阿印象派时期的最后一幅作品,也是他青春时代的光辉总结。 《游艇上的午餐》TheLuncheonoftheBoatingParty,1881 Oiloncanvas,129.5x172.7cm ThePhillipsCollection,Washington 雷诺阿

  12. “红磨坊街的舞会”是描绘巴黎的一个露天舞会。这幅画既表现了一个狂欢的场面,人们各种各样的幽默类型,又在贵族舞会的场面中企图捕捉一种无忧无虑生活方式的情趣。我们既可以欣赏欢乐的人群的行动,也可以陶醉于舞会之美。但雷诺阿创作此画的兴趣却别有所在,他想呈现出鲜艳色彩的悦目混合,研究阳光射在回旋的人群上的效果。虽然这幅画显得“速写化”,似乎尚未完成。仅仅前景中一些人物的头部表现出一些细节,然而连那里也是用极其违反程式、极其大胆的手法画成的。坐着的那位女士的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之中,而阳光照在她嘴和下巴上。她的明亮的衣服是用粗放的笔触画成的。然而这些人物正是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往远处去,形象就越来越隐没有阳光和空气之中。“红磨坊街的舞会”是描绘巴黎的一个露天舞会。这幅画既表现了一个狂欢的场面,人们各种各样的幽默类型,又在贵族舞会的场面中企图捕捉一种无忧无虑生活方式的情趣。我们既可以欣赏欢乐的人群的行动,也可以陶醉于舞会之美。但雷诺阿创作此画的兴趣却别有所在,他想呈现出鲜艳色彩的悦目混合,研究阳光射在回旋的人群上的效果。虽然这幅画显得“速写化”,似乎尚未完成。仅仅前景中一些人物的头部表现出一些细节,然而连那里也是用极其违反程式、极其大胆的手法画成的。坐着的那位女士的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之中,而阳光照在她嘴和下巴上。她的明亮的衣服是用粗放的笔触画成的。然而这些人物正是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往远处去,形象就越来越隐没有阳光和空气之中。 《红磨坊街的舞会》131×175cm 布 油彩 奥赛博物馆藏 雷诺阿

  13. http://www.sumiao.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32这里有雷诺阿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sumiao.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32这里有雷诺阿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14.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爱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这种色彩始终为现实主义服务.天才的德加赋予它以扩大的视野和独特的画面布局,并永远地离开了学院主义,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埃德加·德加是印象派中以传统精确素描与印象派色彩风格绝妙结合的画家,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德加自己说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 德加早期受古典主义影响,崇拜安格尔,但天才而敏锐的画家总是紧跟着时代前进,德加一生的作品有深厚的古典主义造型基础,但更多具有浪漫气质,而在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中又体现出自然主义倾向。在绘画本身的语言上--在色彩和线条的表现上,却是浪漫主义进而又是印象主义的。他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而又坚持自己见解和艺术方法的画家。 德加

  15. 这是一幅静物花卉与肖像组合的画,德加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色彩仔细地描绘鲜艳的花朵,可谓五彩缤纷。   画家以细小的笔触和透明的色彩,描绘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水灵灵的、争奇斗艳的各式花朵。刚过而立之年的德加开始注重色彩在绘画中的意义,精心探索光与色的奥妙,在写生中加入记忆,使画面自然生动。 《倚在盆花旁的女子》 德加

  16. 德加以一种温暖的光给室内以温馨感,以冷灰(绿色墙壁)围住了桔色的手饰箱子,室内的透视给空间以限定。男子处于暗部,面色阴郁,女子背部受光,仿佛在抽泣,地上散落着东西。画家以娴熟的技巧和光色效果,描写了室内环境与室内人物的情绪,色调作为情绪性气氛的渲染,暗示着一种不愉快的事件在室内发生生动。德加以一种温暖的光给室内以温馨感,以冷灰(绿色墙壁)围住了桔色的手饰箱子,室内的透视给空间以限定。男子处于暗部,面色阴郁,女子背部受光,仿佛在抽泣,地上散落着东西。画家以娴熟的技巧和光色效果,描写了室内环境与室内人物的情绪,色调作为情绪性气氛的渲染,暗示着一种不愉快的事件在室内发生生动。 《室内》约1868-1869年作 81cm×116cm 布 油彩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德加

  17. 画中右侧男子是画家朋友台斯色丹,左侧女子是演员爱伦·安德雷,出于偶然原因,德加为穷困潦倒的朋友画了这幅富有性格特征的肖像。画面笔触粗犷阔大,生动而简练地刻画了两人的精神状态,一杯苦艾酒,反衬出两个失意人的苦楚。构图有些奇特,人物被挤到右上角,大部分空间用来描绘酒吧陈设,这种空旷感与人物的失落感相映成趣,被人誉为是一幅有思想性的叙事画。的声响。 1875-1876年作 法国 92cm×6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苦艾酒》 德加

  18. http://www.luosen.com/cn/mr/degas.htm这里有德加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luosen.com/cn/mr/degas.htm这里有德加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19.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g,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t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 《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凡高

  20. 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凡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凡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对于渴望鲜明色彩的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具有特殊意义;同时,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坚持使用黄色的用意。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凡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的确,凡高曾立志当牧师,所以不难想象他以十二这样的数字来表现基督十二使徒的意图。也因此,凡高将南方画室(亦即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十二人,再加上凡高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十四人。他理想中的《友人之家》,大概就是神和十二使徒的形象吧!对于凡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凡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凡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凡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对于渴望鲜明色彩的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具有特殊意义;同时,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坚持使用黄色的用意。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凡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的确,凡高曾立志当牧师,所以不难想象他以十二这样的数字来表现基督十二使徒的意图。也因此,凡高将南方画室(亦即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十二人,再加上凡高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十四人。他理想中的《友人之家》,大概就是神和十二使徒的形象吧!对于凡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凡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凡高 《向日葵》93x73cm 画布油画 伦敦国家画廊

  21. 他的眉心打结,脸颊消瘦,眼神坚定得望向前方,嘴角紧闭,不见任何放松舒坦的表情,甚至还有一点固执坚持的感觉,再加上凌乱发皱的服装,旋转残绕的背景,益发强化出画中这个男人悲苦愁闷,却又坚定不移的心境。他的眉心打结,脸颊消瘦,眼神坚定得望向前方,嘴角紧闭,不见任何放松舒坦的表情,甚至还有一点固执坚持的感觉,再加上凌乱发皱的服装,旋转残绕的背景,益发强化出画中这个男人悲苦愁闷,却又坚定不移的心境。 由整幅画残绕旋转的涡纹,你能猜出这个艺术家是谁吗?没错,是凡高,艺术家使用较冷的浅灰绿色调、红褐色的头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色彩,再加上背景的涡纹,似乎隐隐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凡高 《自画像》 47.0 x 35.0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

  22.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星空》73x92cm 画布油画 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

  23. http://vincent.hdcafe.net/graphic/graphic.files/graphic.htm这里是凡高全集,欢迎大家欣赏。http://vincent.hdcafe.net/graphic/graphic.files/graphic.htm这里是凡高全集,欢迎大家欣赏。

  24. 后期印 象 派 •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ionsm)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发明的。据说,1910年在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但是临近开幕,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作为展览组织者的罗杰·弗莱事急无奈,便不耐烦地说:“权且把它称作后印象主义吧”。这一偶然而得的名称,毕竟还切合实际,因为参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后的画家。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凡高、高更、修拉和劳特累克等。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25. 保罗·塞尚(1839—1906)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省的埃克斯镇,他父亲是位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这使他能一生专心于艺术。他16岁入埃克斯中学结识后来成为大作家的左拉,3年后升入大学法律系,他坚持要学艺术而赴巴黎入苏伊塞学院学画与毕沙罗交往。他是南方省份的人,装束简陋,外表难看,满嘴难听的土话,人们认为他没有学画的天才,虽有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因此始终未能考上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回到了埃克斯,父亲为他在自己的银行里安排了工作。他23岁时又重返巴黎苏伊塞学校,在以后的3年里几乎年年送画到官方沙龙,但年年落选,后来在毕沙罗的劝说下参加了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他却遭到了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多的嘲笑与攻击,说他是个走错路的画家,是一个村愚、低能儿,一只用蠢驴的尾巴作画的人,这次失败又使他回到故乡埃克斯。  塞尚崇拜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写实派的库尔贝,再加上印象派的影响,在他的脑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创造力。他宣称要创作一种像古代大师们那样可以进博物馆的永恒艺术。为了强调质感,他采取库尔贝用调色刀作画的方法。他还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描绘对象,并且都表现出透视关系,还要把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面都引向中心,用分解景物,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的作品,最后达到简化和几何化的效果。  塞尚在新艺术观念指导下创作的画不仅受到官方沙龙的拒绝和舆论的攻击,而且公众也不理解。因此没有人买他的画。失意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乖戾,他不能容忍社会的压力和社交界的虚荣,当他纯朴的自尊受到障碍时,内心变得更加痛苦怪僻,觉得世间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思想,有时他也发出自尊自大的言辞:“在法国所有活着的画家中最伟大的是我塞尚。”保罗·塞尚(1839—1906)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省的埃克斯镇,他父亲是位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这使他能一生专心于艺术。他16岁入埃克斯中学结识后来成为大作家的左拉,3年后升入大学法律系,他坚持要学艺术而赴巴黎入苏伊塞学院学画与毕沙罗交往。他是南方省份的人,装束简陋,外表难看,满嘴难听的土话,人们认为他没有学画的天才,虽有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因此始终未能考上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回到了埃克斯,父亲为他在自己的银行里安排了工作。他23岁时又重返巴黎苏伊塞学校,在以后的3年里几乎年年送画到官方沙龙,但年年落选,后来在毕沙罗的劝说下参加了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他却遭到了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多的嘲笑与攻击,说他是个走错路的画家,是一个村愚、低能儿,一只用蠢驴的尾巴作画的人,这次失败又使他回到故乡埃克斯。  塞尚崇拜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写实派的库尔贝,再加上印象派的影响,在他的脑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创造力。他宣称要创作一种像古代大师们那样可以进博物馆的永恒艺术。为了强调质感,他采取库尔贝用调色刀作画的方法。他还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描绘对象,并且都表现出透视关系,还要把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面都引向中心,用分解景物,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的作品,最后达到简化和几何化的效果。  塞尚在新艺术观念指导下创作的画不仅受到官方沙龙的拒绝和舆论的攻击,而且公众也不理解。因此没有人买他的画。失意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乖戾,他不能容忍社会的压力和社交界的虚荣,当他纯朴的自尊受到障碍时,内心变得更加痛苦怪僻,觉得世间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思想,有时他也发出自尊自大的言辞:“在法国所有活着的画家中最伟大的是我塞尚。”   塞尚在艺术上是个不被赏识的、孤独的探索者,他也是一个意志坚韧的、孤辟的人,他不是为生活而画,是为画而生活,甚至不为别人画,而完全为自己画。他只在死后20年才赢得声誉,成为画坛巨星,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

  26. 这一幅尺寸较小的画,是画家事先计算好、以缓慢的笔法绘出的。画面上的人物是用强劲有力的笔触直接画上去的,事先未经素描勾勒。肌肉没有传统裸体画所常见的那种粉红色和平滑性,而是互相交错的无数笔触融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大理石状纹理。大块绿色和紫色的阴影,为表现女性之细腻肤色所不常用的,但这里却将其躯体完全烘托了出来;同时涂抹于面庞、肘部、膝盖、脚部和手等处的胭脂红色调,也使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画家在画完人物后,以深暗的色调对躯体的若干部分给予了浓墨重描,以显现其轮廓。我们由此可见,给外形以分量的笔触感是何等重要。这种笔触时而呈圆形,时而呈类似树叶的影线形,可创造出浓密的网络状和鲜亮的粘稠状,以强调光的存在。相反,人物和树木四周的天空和草地,却通过白、蓝、绿、黄等普通色彩,以流畅的笔法加以处理。 小幅画作上的这些浴女有着非凡的表达力。从她们身上所透出的活力和平衡感,使这幅画成为一件杰作;塞尚通过此作品表达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 《三浴女》约作于1875-1877年 油画 22×19 cm 1982年捐赠所得,奥塞博物馆 塞尚

  27. 田园诗这样的画,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种摆脱不掉的梦幻景象。塞尚不是一般地欣赏自己的情欲的。他是完全沉醉于情欲之中了,因此,他也不是一般地在画布上描绘这种情欲,而仿佛是在激发观众的情欲。颜色紧张得不得了,不仅天空的蓝色和云彩的黄白色与橙黄色,而且还有前景略染着一点玫瑰色的灰色、黑分棕色都是如此。形体不是借助轮廓或明暗而突出出来的;这是听任画家的感官支使而或隐或现的一大片一大片颜色。这些形体,如果能够得到由明暗颤动所造 成的气氛的衬托,才的可能站得住。可是,物性感和物质的厚实感没有给明暗和空气留下任何余地,所以这些画只能给人以故弄玄虚的印象;它们所表现的,似乎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一种脱离现实的欲望。因此,在观众看来似乎是素描的缺陷的那种东西,实际上是由于千方百计一定要超越公认的素描范围,使人物形象具有一种类似云彩或小船的形状的意图所造成的。 《田园》1870 馆保罗·塞尚 法国 油画 65×81cm 奥赛博物 塞尚

  28. 塞尚认为,画家创作一幅画,“哪一条线都不能放松,不能留有任何缝隙,以免让感情、光、真实溜了出去”,这是他的创作经验。从静物画《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可以看出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画风特色。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塞尚认为,画家创作一幅画,“哪一条线都不能放松,不能留有任何缝隙,以免让感情、光、真实溜了出去”,这是他的创作经验。从静物画《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可以看出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画风特色。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 《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塞尚作,1879—1882年,46×55厘米,巴黎,勒内·勒孔特收藏。 塞尚

  29. http://www.colorbird.com/design/theoretics/20031009/4,517,0.html这里有塞尚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colorbird.com/design/theoretics/20031009/4,517,0.html这里有塞尚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30.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与塞尚、梵高同为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在高更的创作生涯中充满了冒险与传奇的色彩。为了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他舍弃文明、优裕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大溪地寻求他的新天堂。高更在野性未开化的南太平洋岛屿上,自由自在描绘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他对原始与野性憧憬的自我。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较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丰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 。 高更

  31. 现代文明失落的部分是什么?肯定不是极端悲惨的滋味,包括贫穷、饥饿、口渴和相继而生的精神痛苦。但高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家,就是在贫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营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神秘魔力。“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是他淳朴的向往。这种天然的原始生活,高更找到了,那是1887年,他辗转到风景秀丽的马丁尼克岛上之后,岛上简朴自由、强壮野性的岛民,强烈的热带气候,原始树丛中摇曳的光彩,这一切与他诗人般的气质是如此吻合,他开始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在“异域天堂”寻找属于他的原始意义上的一方净土,开垦他的太阳梦。现代文明失落的部分是什么?肯定不是极端悲惨的滋味,包括贫穷、饥饿、口渴和相继而生的精神痛苦。但高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家,就是在贫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营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神秘魔力。“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是他淳朴的向往。这种天然的原始生活,高更找到了,那是1887年,他辗转到风景秀丽的马丁尼克岛上之后,岛上简朴自由、强壮野性的岛民,强烈的热带气候,原始树丛中摇曳的光彩,这一切与他诗人般的气质是如此吻合,他开始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在“异域天堂”寻找属于他的原始意义上的一方净土,开垦他的太阳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1897年 保罗·高更 法国 139×375cm 布 油彩波士顿美术馆藏 高更

  32. 1891年,高更远渡重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生活和创作,过着土著人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和原始人的气质,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和神秘感。他的《海边》一画,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浓厚的装饰风格。1891年,高更远渡重洋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生活和创作,过着土著人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和原始人的气质,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天真和神秘感。他的《海边》一画,就反映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海边的两少女》(油画,68×92厘米,1892年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高更

  33. http://www.luosen.com/cn/mr/gauguin.htm这里有高更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luosen.com/cn/mr/gauguin.htm这里有高更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34. 乔治·修拉_(1859-1891)是诞生在科学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艺术家--艺术家兼科学家。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修拉生活在印象主义画派的初期,而且推动了了印象主义的发展。他对色彩的专门研究,使得他的作品层次分明,而他自己也成为新印象画派__“点彩派”的代表。乔治·修拉_(1859-1891)是诞生在科学革命中的最早的新型艺术家--艺术家兼科学家。把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修拉生活在印象主义画派的初期,而且推动了了印象主义的发展。他对色彩的专门研究,使得他的作品层次分明,而他自己也成为新印象画派__“点彩派”的代表。  修拉在画面上将一些黑色块集中起来,而让一些空白的部位显出明显的形状。通过达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捕捉着光和色,将它们在黑色和白色中复活起来,创造出阴影有利于形体塑造,光亮充满神秘色彩,过渡的灰色显露强烈生命力的世界。和谐的曲线在相互制约着、平衡着,各种形状浮现着,明确地发出光的异彩。 自西涅克邀请修拉参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后,他们便在画布上堆起与环境、阳光、颜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圆点来。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并使它们互相渗透到只有极小的差异程度,他们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进行点彩的办法。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从此以后,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 修拉

  35. 这幅《大碗岛的星期日》整整花了修拉一年工夫来点他的圆点。“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象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以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也画得很可笑,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此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约分四个步骤:以素描布置明暗对比;以色彩写生;以写生为基础组织背景;以色点完成正稿。这幅《大碗岛的星期日》整整花了修拉一年工夫来点他的圆点。“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象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以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也画得很可笑,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此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约分四个步骤:以素描布置明暗对比;以色彩写生;以写生为基础组织背景;以色点完成正稿。 《大碗岛:初夏星期天的一个下午》 (油画,207×308厘米,1884年作,芝加哥美术研究所藏) 修拉

  36. 在西方绘画的“后印象”时期,除了塞尚、高更和凡高三大家之外,可以和他们并列的还有一位独特的艺术家,那就是图鲁兹·劳特累克。他被公认为是杰出的插图画家、广告招贴画家,他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强,慷慨友善,他出身贵族,却放纵于酒馆、妓院,他的作品描绘的是巴黎夜生活的场景,他绘画的模特是舞女、歌女,他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绘画技法不拘一格,是一位独立的艺术家,是二十世纪野兽派、表现派画家的先驱。在西方绘画的“后印象”时期,除了塞尚、高更和凡高三大家之外,可以和他们并列的还有一位独特的艺术家,那就是图鲁兹·劳特累克。他被公认为是杰出的插图画家、广告招贴画家,他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强,慷慨友善,他出身贵族,却放纵于酒馆、妓院,他的作品描绘的是巴黎夜生活的场景,他绘画的模特是舞女、歌女,他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绘画技法不拘一格,是一位独立的艺术家,是二十世纪野兽派、表现派画家的先驱。 亨利··德·图鲁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891),1864年11月24日生于法国南方城市阿尔比(Albi,离巴黎789公里),出身贵族家庭,父亲和叔叔都是业余画家,自幼在艺术氛围中长大,十岁就开始学画,12-14岁时,意外先后摔断了他的双腿,骨骼因此受损,加上自身骨质问题,下肢发育受阻,到成年时他的身高只有1.5米,残疾的身躯更让他全心的投入到了绘画艺术上。 劳特累克

  37. 这幅画的艺术处理很有个性:棕色的背景画得虽不均匀,但却给人以匀称的印象。穿着有绿色阴影和玫瑰色反光的白色上衣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地突出在这个既丰富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深色背景前,人物的轮廓清晰精细,与背景分离,给人造成一种色彩平涂的感觉,但是明暗和虚实还是突出了形体的造型感。这幅画的艺术处理很有个性:棕色的背景画得虽不均匀,但却给人以匀称的印象。穿着有绿色阴影和玫瑰色反光的白色上衣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地突出在这个既丰富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深色背景前,人物的轮廓清晰精细,与背景分离,给人造成一种色彩平涂的感觉,但是明暗和虚实还是突出了形体的造型感。 《洗衣女》Die WascherinA 1885-86年,布面油彩,93x 75 cm 劳特累克

  38. http://blog.sun0769.com/user1/4302/archives/2006/art-lautrec.html这里有劳特累克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blog.sun0769.com/user1/4302/archives/2006/art-lautrec.html这里有劳特累克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39. 野兽派 • 野兽派(Fauvism)是 20世纪 最早出现的新 艺术 象征主义的画派。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堸理的感觉。 1905年 一群以 亨利·马蒂斯 为首的年轻 画家 在 巴黎 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䠆一个新的野兽派。 法国 象征主义 画家 居斯塔夫·莫罗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马蒂斯報是他的得意弟子。野兽派的领袖马蒠斯和 安德烈·德兰 都是莫罗的学生,他们吸收 非洲 、 玻利尼西亚 和中、 南美洲 的原始艺术表现手段,以横扫千军的研力和大胆的 构图 模式,将朱红、翠绿、天蓝和嫩黄等栊人的不和谐 颜色 糅合起来,使 色彩 达到一种新的烈度。野兽派将 梵高 和 高更 的画法更推向极端,用生硬的线条和堧胆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颜色堘成画面的主题,不再讲究 透视 和明暗关系。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张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骠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常,兠他画家有许多放弃了这种画法,但马蒠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 ??法延续了下来。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 ??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 ??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表现出三维的效 ??来。他的画受到 塞尚 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来说,主题物体栯次要的,线条、色彩和形状都游离到䠻题之外,这种过度简化的形式使他将䠖的感受可以表达为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堢式世界。

  40. 马蒂斯(1869-1954年)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但“野兽派”时期只不过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短暂时期,马蒂斯的独特风格则主要是他在“野兽派”时期之后渐渐形成的。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晚年,马蒂斯由于关节炎和其它疾病,已不能坐在画架前继续他心爱的工作。此时,他早已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辉煌,但这位年近八旬的艺术家并没有闲着,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剪纸创作中,并以剪纸的形式创造出新的辉煌。客人们去访问他,会发现马蒂斯的卧室从天花板到四壁全都布满了彩色剪纸,有的粘在画布上,有的钉在墙上,有的则从空中垂落到地板上。这些彩色纸片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纯色的表现力,对于这位高龄的艺术家来说,这或许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自我的手段了。马蒂斯说:“剪纸是至今我所发现的表达我自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他还说:“剪纸就是给色彩加上形态,其工作犹如给石块雕刻上形态的雕塑家所做的工作一样、”由此可见,剪纸在这位大师心中的地位。   马蒂斯利用剪纸进一步发展了他绘画作品中那种装饰风格的优美韵致,他的剪纸,富于幻想的情调,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如梦似幻的境界。马蒂斯的剪纸创作跃动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明朗而欢快。面对这些美妙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你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位病痛缠身的八旬老人之手。 马蒂斯

  41.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假如没有这道线,整个画面似将松散不整;正是靠着这条绿线,那黑色的双眼和双眉才不至于显得过分强烈,而那黑色的头发和绿色的衣领才得以衔接起来,脸才得以被妥善地“放在”了头发与衣服之间。这道绿线,还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画一个沉静的头像,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 《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 1905年,油画,40x 32厘米,哥本哈根美术馆藏。 马蒂斯

  42. 由于《戴帽子的妇人》在形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舍弃,所以比《开着的窗户》引起了更强烈的轰动。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朱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 《戴帽子的妇人》 油画 81.3 60.31 马蒂斯

  43. 在这幅画中。马蒂斯放弃了透视法则,朝简化绘画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幅画在大块平涂的红 色上。映衬了黄色的水果,棕黄色的椅子、窗框、妇女的头发,蓝色的天空、屋顶,绿色的草坪、树丛,白色的衣领、袖口等。这些不同明度、不同冷暖、不同形状的色块,互相呼应、对比衬托,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得到视觉上的满足。  正如马蒂斯自己说过的,"我想用色块进行创作,我要象作曲家组合和声那样来组合这些平涂色块。"在这幅画中,线条优雅而富有韵律,如音乐般的平涂色块交相辉映,产生出平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体现出一种人间乐园般的情调。 《红色的餐桌》 1905年 81.3×60.3 马蒂斯

  44.  舞蹈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绘画和雕塑中最常出现的体裁之一。马蒂斯说:“我极为喜欢舞蹈,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对我来说,生活中的舞蹈是令人运意的。”《舞蹈》描绘了五个携手绕圈的女性舞蹈人体,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而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整幅画色彩及其简约,只有三种颜色,但却具有极大的精神力度。   非常有趣的是,马蒂斯的这幅作品和我国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有惊人的相似,两者在构图的处理、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单纯,及作品体现的动势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足见马蒂斯对东方艺术的偏好和向东方传统造型观念的靠拢。    西方古典绘画在造型上主要以决面为主,线条的运用不太重要,而马蒂斯的作品恰恰是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热烈的色彩来打动和感染人的。这幅画中的线条与色彩正体现了一种奔放和热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舞蹈》 马蒂斯

  45. http://www.apoints.com/literature/mjzp/mj-madis.htm这里有马蒂斯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http://www.apoints.com/literature/mjzp/mj-madis.htm这里有马蒂斯的很多作品,欢迎大家欣赏。

  46.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粉红色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粉红色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

  47.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1900年10月后,由于朋友的死,进入蓝色时期。制作了各种以贫民为题材的作品。在巴黎的时期(1900年-1904年),创作了《卡蕯杰马的埋葬》(1901年)、《人生》(1903年)、《年老的吉他演奏家》(1903年)等穷人生活的作品。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蓝色时期

  48.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画面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两个依偎着的年轻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眼光也许在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画面左侧,男女两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形象了。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因此,这幅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人生》 196.5cm x 128.5 cm 1903年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蓝色时期

  49. 《熨烫衣服的女人》 蓝色时期

  50. 《年老的吉他演奏家》 蓝色时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