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59 Vues
2010 届高三化学复习研讨会. 把握教学环节 提高复习效率. 福建师大附中 潘则南 2010 年 7 月 14 日. 内容概要. 一、把握教学环节提高复习效率 二、例谈复习课中的教学环节 1 、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 1 )归纳法 2 、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 2 )化学实验复习 3 、教学策略实例 --- 讲评课. ☆ 影响复习教学的因素. 1. 广义看 : 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
E N D
2010届高三化学复习研讨会 把握教学环节 提高复习效率 福建师大附中 潘则南 2010年7月14日
内容概要 • 一、把握教学环节提高复习效率 • 二、例谈复习课中的教学环节 • 1、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1)归纳法 • 2、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2)化学实验复习 • 3、教学策略实例---讲评课
☆影响复习教学的因素 1.广义看: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 2.具体看:复习方法的选择,复习资料的选择,复习时间的安排,复习的组织管理效率 ,处理学生复习情况反馈的措施等 3.动态看:复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系统.系统外有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但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系统内有师生两方面的有效合作要求,两方面都涉及到人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是否能降低“内耗”, 提高复习效率.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教学环节与复习效率 • 重要教学环节: • 1、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资料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等等 • 复习效率: • 1、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质和量”。 • 2、指最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和需要。 • 3、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 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环节1:复习计划的制定 • 1、复习进度表:要符合学生实际,不盲目赶进度 。 • 2、复习目标计划: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阶段目标、整体目标。 • (注:根据复习资料的内容定进度? • 根据知识线定进度?结合能力线定进度?) • 3、评估计划落实的情况,及时反思、调整 • 4、增加计划的透明度,让学生及时了解。
环节2:复习资料的选择 • 1、慎重选择教辅资料; • (考虑学校、学生、资料质量、练习难易、知识与能力题的分布与倾向性等) • 2、灵活使用教辅资料; • (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能奉为上宾,照搬照做。) • 3、要为复习目标及时补充和调整练习
环节3:教学策略的选择(1) • 1、教学策略: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 • 2、知识线的复习建议采用“替代式教学策略”。 • 即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 特点: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环节3:教学策略的选择(2) • 3、能力线的复习建议以“产生式教学策略”为主。 • 即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 优点: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学习效果较好。 • 4、复习资料是以知识线组织内容,能力点渗透其中,需要教师从中提取能力点,并分阶段完成提升工作。
环节3:教学策略的选择(3) • 5、复习课在教学内容处理、知识体系的编排与重组要尽可能体现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能引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产生需求和动机。坚决摒弃对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和过于依赖练习发现问题的倾向。
环节4:有效的评价策略 •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的程度往往决定于学习者的第一次。提倡对复习内容进行小专题综合,在小目标上一步到位。能力的培养落实于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要把各个能力人为分开。 • 加强单元检测、反馈。复习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否达到要求;对未达标的内容应及时采取措施弥补;分析原因调整方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二、例谈复习课中的教学环节 • 1、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1)-----归纳法 • (1)分类归纳法 • 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纳,金属元素又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来归纳。 • (2)绘表归纳法。 • 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3)列知识树法。 • 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 • (4)题型归纳法。 • 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 • 注意:规律与例外,方法仅是提供学习的一种路径 ,方法不能绝对化。
变化实质 (1)化学实验 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反应条件 仪器选用 化学实验 装置原理 配套组合 连接顺序 操作步骤 操作原理 注意事项 安全措施
(2)化学实验设计的方法和要求基本方法:1、实验方法的选定。2、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设计。 (明确实验课题;明确实验条件;明确设计要求。)基本要求: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性 4、简约性 【案例】下列最适宜用于制绿矾(FeSO4.7H2O)的方法是( ) A、铁屑与稀硫酸 B、氧化亚铁与稀硫酸 C、氢氧化铁与稀硫酸 D、硫酸铁与铜粉
深入挖掘、分析研究,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并由此提升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强化实验评价、实验设计的训练。深入挖掘、分析研究,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并由此提升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强化实验评价、实验设计的训练。 四个维度 1)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 2)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 3)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 4)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 七 种 意 识 ①动手操作意识; ②安全意识; ③规范化意识; ④环保意识; ⑤质量意识; ⑥定量意识; ⑦创新、质疑意识。
(3)实验试题的选择 • 一看试题的教学设计 • 二看试题教学思想 • 三看能否提升好的内涵、重新组织与拓展、 • 四看“双基”与能力的考点与深广度 • 五看探究方式,问题的产生与方案的设计 • 六要归纳提升重新建模、提高教学有效性
08宁夏27.(15分) 为测试一铁片中铁元素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以下数据为多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方案一:将a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80mL(标准状况); 方案二:将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用0.02000 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达到终点时消耗了25.00mL KMnO4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将有关的化学计量数填入答题卡的横线上): • □KMnO4+□FeSO4+□H2SO4=□Fe2(SO4)3+□MnSO4+□K2SO4+□H2O (2)在滴定实验中不能选择式滴定管,理由是; (3)根据方案一和方案二测定的结果计算,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依次和;(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以55.9计) (4)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试对上述两种方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做出判断和分析。 ①方案一(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 ②方案二(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
(08年广东卷)21.(12分) 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H2SO4、3% H2O2、6 mol·L-1HNO3、0.01 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Kl、20% KSCN、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解析:。(1) 该结论不正确。稀HNO3有强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 (2)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②设计实验方法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
3、教学策略实例---讲评课 • (一)讲评课的状现: • 1 每题必讲,平均用力; • 2 只讲解题目本身,没有拓展 • 3 面对全体,没有分层 • 4 优等生不想听,薄弱生仍听不懂 • 5 当堂课听得很明白,过后又糊涂犯错 • 6 讲与不讲,没有区别
(二)如何讲评? • ★加强针对性: • 1、难点、能力点(可能与老师预测不同) • 2、登记与统计错误题目、类型(关注个别学生) • 3、倾听学生想法、解析原因 • ★提高时效性: • 及时讲评、举一反三、注意对问题的跟踪 • ★改进讲评方式: • 谨防教师一言堂,正确对待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开展错题的收集与分析。 • ★对错题跟踪测评
(三)讲评课 题例 10.(2010省质检)打开右图所示装置中的止水夹,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的现象是 A.烧杯中有气泡产生 B.试管内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C.铁丝网的表面产生绣迹 D.烧杯内溶液变红色 不是外在的而是生成的; 是统整的知识, 是问题中的知识; 个人理解的知识有缺陷, 通过合作互相补充知识。
高考评价任务设计框架 内容知识 丰富 学科认知 能力 限定 开放 贫瘠
12.(2010福建)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尝试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右图所示,计算反应4~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 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 A. 2.5μmol· L—1·min—1和2.0μmol· L—1 • B. 2.5μmol· L—1·min—1和2.5μmol· L—1 • C. 3.0μmol· L—1·min—1和3.0μmol· L—1 • D. 5.0μmol· L—1·min—1和3.0μmol· L—1
(四)知识梳理案例(1)沉淀溶解平衡 1. 已知常温下:KSP (AgCl) = 1.8×10-10 mol2·L-2,KSP (Ag2CrO4) = 1.9×10-12 mol3·L-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gCl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 KSP比在纯水中的 KSP小 B.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淡黄色,说明 KSP (AgCl) < KSP (AgI) C.将0.001 mol·L- 1的AgNO3溶液滴入0.001 mol·L- 1 的KCl和0.001 mol·L- 1的K2CrO4溶液中先产生Ag2CrO4沉淀 D.向AgCl的悬浊液中滴加浓氨水,沉淀溶解,说明AgCl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2.已知Ksp(AgCl)=1.8×10-10、Ksp(AgI)=8.5×10-17。往KCl和KI的稀混合溶液中缓慢滴入AgNO3溶液并不断搅拌,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AgNO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原溶液中c(Clˉ)/c(Iˉ)的比值为( ) A. 1∶2 B. 1∶3 C. 2∶1 D. 3∶1 3.KI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可形成沉淀,此沉淀的Ksp=7.0×10—9。将等体积的D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若D的浓度为1×10—2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Pb(NO3)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 5.6×10-4mol·L-1
4.在25℃时,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 1.8×10-10,Ksp(AgY)= 1.0×10-12,Ksp(AgZ)= 8.7×10-17。下列说法(均在25℃)错误的是 A.三者溶解度(mol/L)的大小顺序为 S(AgX)> S(AgY)>S(AgZ) B.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 减小C.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 100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 质的量浓度为1.0×10-2mol•L-1D. 往C选项的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NaZ溶液,能生 成AgZ沉淀
知识梳理案例(2)守恒观、微粒观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标准状况下,22.4LCO2和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分子数约为NA B.常温常压下,0.1molFe在足量Cl2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标准状况下,11.2LNO与11.2LO2混合后所含原子数为2NA D.电解精炼铜时,电解池中每转移1mol电子,阳极上溶解的铜原子数为0.5NA 2.将0.2mol/L的氨水与0.1mol/L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c(NH3·H2O)>c(NH4+) B.c(NH4+)+c(H+)=c(Cl-) C.c(Cl-)<c(NH4+) D.c(NH3·H2O)+c(NH4+)=0.2mol/L
3.铁氧磁体法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的原理如下:向含Cr2O72-的酸性废水中加入FeSO4·7H2O,将Cr2O72-还原为Cr3+,调节溶液的pH,使铁、铬元素转化为组成相当于FeII[FeIIIx·CrIII2-x]O4 (铁氧磁体、罗马数字表示元素的价态)的沉淀。处理含1 mol Cr2O7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a mol FeSO4·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x=0.5,a=8 B.x=0.5,a=10 C.x=1.5,a=8 D.x=1.5,a=10 (x+1)FeSO4·7H2O ~~FeII[FeIIIx·CrIII2-x]O4~~~ (2-X)/2Cr2O72-
4、(2010年考试说明)为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废物利用等目的,某硫酸厂用碳酸钙作吸收剂与水配成浆液,洗涤尾气(SO2的体积分数为0.200%)并吸收SO2,得到石膏(CaSO4.2H2O)。求:22.4m3(标准状况下)的尾气可制得石膏多少千克?(设二氧化硫的利用率为80.0%)4、(2010年考试说明)为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废物利用等目的,某硫酸厂用碳酸钙作吸收剂与水配成浆液,洗涤尾气(SO2的体积分数为0.200%)并吸收SO2,得到石膏(CaSO4.2H2O)。求:22.4m3(标准状况下)的尾气可制得石膏多少千克?(设二氧化硫的利用率为80.0%) • 4、0.275Kg SO2~~·~~~ CaSO4.2H2O 5(2010年省质检)[实验二]通过下列步骤,测定实验一所得产物中氯元素含量以确定产物是否含有结晶: ①称取m1g样品置于烧杯中,充分溶解;②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③洗涤沉淀,干燥至恒重,称得沉淀质量为m2g (3)若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沉淀,将导致测得的氯元素含量(填“偏高”或“偏低”)。 (4)若测得m1=10.40,m2=28.70,则所得产品中MgC12·nH2O中的n的值为。 MgC12·nH2O~~~~~~2Cl-~~~~~~~2AgCl
6、处理方法之二是对钢铁发蓝处理。所谓“发蓝”,就是在钢铁零件等进行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蓝黑色氧化膜。发蓝处理过程可表示如下:6、处理方法之二是对钢铁发蓝处理。所谓“发蓝”,就是在钢铁零件等进行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蓝黑色氧化膜。发蓝处理过程可表示如下: 除锈后的铁片在发蓝液(NaNO2、NaNO3及NaOH组成的混合液)中浸泡(步骤IV),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反应一:_Fe+_NaNO2+__NaOH — _Na2FeO2+_H2O+_NH3↑ 反应二:8Fe+3NaNO3+5NaOH+2H2O=4Na2Fe2O4+3 NH3↑ 反应三: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 ①配平“反应一”的化学方程式(将系数直接填在横线上)。 ②若要循环使用发蓝液,从理论角度分析,需要往使用过的发蓝液中加入_____ A.只需加入NaNO2 B.只需加入NaNO2和NaNO3 C.需要加入NaNO2、NaNO3和NaOH D.不需加入任何物质而直接使用 • 3,1,5,3,1,1 (3分) B(2分)
效率问题---精简信息 • 1、区分知识与信息 • 应该把时间花在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上,而不是单纯地浏览与记忆。 • 2、教师要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思考 • 要学会无视一些随机的枝节问题。 • 3、优先考虑最重要的因素 • 许多知识的框图是人为结果,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 大量的信息让你觉得自己似乎“知道了很多”,实际上却带不来什么实质的收益:这就是效率法则中“精简信息”的必要了。
这些做法有效率吗? • 【案例1】 认真读书。 “要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每一个知识点” 【调查】认真研读课本有效果,但效率不高,学生普遍反映看课本好象没有什么感觉,看与不看没有多大差别。 【改进方案】知识转化成问题,转化为提纲,让学生根据问题逐一检查,如果他们不懂,可以再通过查阅课本来解答,这样效果会好一点的。
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认为: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 和持续学习动力; (2)课堂教学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 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上 课提问比不提问好,但如何提问是教师不 断努力的探索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提问 质量可以看出思维深度。 (4)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