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89 Vues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第三节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 第四节 汽温调节. 一、 为何采用过热器和再热器. 1 .提高机组循环效率 提高蒸汽压力、温度 。 提高温度很难,提高压力受到限制,否则排汽湿度过高,因此采用再热器,同时提高循环效率。 2 .保证汽轮机的安全运行 若不过热,相当于卡诺循环,采用饱和蒸汽,湿度大,不能满足汽轮机的要求。 过热器与再热器为电站锅炉的主要受热面 。. 二、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工作特点. 1 .工质温度高、传热性能差,处于高温烟气段,金属 壁温高,达到金属使用极限。
E N D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 第三节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 • 第四节 汽温调节
一、为何采用过热器和再热器 1.提高机组循环效率 提高蒸汽压力、温度。 提高温度很难,提高压力受到限制,否则排汽湿度过高,因此采用再热器,同时提高循环效率。 2.保证汽轮机的安全运行 若不过热,相当于卡诺循环,采用饱和蒸汽,湿度大,不能满足汽轮机的要求。 过热器与再热器为电站锅炉的主要受热面。
二、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工作特点 1.工质温度高、传热性能差,处于高温烟气段,金属 壁温高,达到金属使用极限。 2.再热器受热面工作条件更差 (1)中压蒸汽放热系数比高压蒸汽小(1/5),导致管壁金属温度高, (2)中压蒸汽比热小,对热偏差更加敏感; (3)阻力损失要求严格; (4)起动中及汽轮机甩负荷时的保护问题;
3.锅炉参数提高,容量增大,锅炉各受热面数量和 位置发生变化,过热受热面向炉膛移动(辐射式过热器),工作条件更差; 4.设计或运行不当,很容易引起受热面金属超温,长期超温会造成爆管,工质泄露,停机,是锅炉故障最多的部件之一。
三、汽温调节 • 蒸汽参数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设计时要考虑有效的调节手段,运行中要不断地调节蒸汽温度; • 过热器、再热器与减温器紧密相连。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 第三节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 • 第四节 汽温调节
一、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种类 •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对流式—以对流传热方式为主,密集蛇型管束,布置在对流烟道 过热器与再 热器的种类 辐射式—以辐射传热方式为主,布置在炉膛的壁面上 半辐射式—对流+辐射,稀疏管屏,布置在炉膛的上部
二、对流式过热器和再热器结构特点 1.烟气与管内蒸汽的相互流向 顺流,逆流,混合流 2.蛇型管圈的布置方式 垂直式(布置在水平烟道) 优点:吊挂方便,积灰少。缺点:停炉时易发生积水 腐蚀,再起动时,会形成气塞及水击。 水平式:与上相反(布置在垂直烟道)。
3.管圈结构 单根管圈与多重管圈。 (1)目的:在保持烟气流速(烟气流通截面积) 不变 的条件下,改变蒸汽流通截面积 (2)采用几重管圈,决定于设计要求的管内蒸汽 流速 和管外烟气流速。 (3)烟气流速决定了传热系数、积灰和飞灰磨损 根据煤种,经济性及安全性,在6~14m/s。 (4)蒸汽流速决定于压力损失及管壁金属的冷却 压降一般小于(8~10%)的工作压力。
推荐的管内工质流速 用质量流速ρw(kg/m2s)来表示。 • 对流受热面: 中压:250~400 高压:低温段400~700;高温段:700~1000 • 屏式过热器:800~1100 • 辐射式过热器:1000~1500 • 再热器:250~400 • 单管圈时常不能同时满足烟气侧速度和工质侧速度,采用多重管圈; • 在最佳烟气流速下改变蒸汽流速。
4.管子排列 错列和顺列布置 错列管排的传热系数大于顺列,不易积灰,但磨损较为严重,阻力较大。
三、辐射式过热器和再热器 布置在炉膛壁面上直接吸收炉膛的辐射热量。 1.采用的原因: (1)大容量高参数锅炉的过热吸热份额超过50%, 300MW以上机组需考虑辐射式过热器; (2)降低炉膛出口烟温; (3)布置在高温区可降低金属耗量; (4)汽温特性平稳。
2.工作条件: • 炉膛热负荷高, • 蒸汽冷却效果差, • 锅炉起动和低负荷运行时会处于干烧, 须有冷却保护措施, • 工作条件最差的锅炉受热面。
四、半辐射式屏式过热器 1.布置位置 悬吊在炉膛上部,对流烟道入口,吸收辐射热与对流热。降低进入密集管束的烟气温度,防止结渣,传热性能较好。 2.结构 每个屏由并联的管子紧密排列而成,各屏之间的距离达0.6~1.2米。 3.工作条件 烟温高,工质温度高,平行各管长度相差较大,蒸汽流量相差较大,各管壁温差达80~90℃,运行安全性较差。
五、过热器的系统 1.将不同形式的过热器以最安全、最经济的 方式连接在一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2.考虑的因素 (1)经济性:从传热性能出发,省金属。 先对流后辐射,形成总的逆流, 温差大,传热最理想。 (2)安全性:顺流最安全,使高温介质处于 低温烟区,先辐射后对流。
3.过热器系统的一般布置规律 (1)先通过辐射式过热器。蒸汽在饱和线附近具有 较大的比热容,工质吸收较多热量而温度升高 不多,且传热温压大。 (2)将过热器划分为若干段,各段之间采用集箱联 接,中间进行交叉混合,保证吸热均匀。
4.减温器—一般为喷水减温方式 • 减温器在过热器系统中的位置 (1)安全:布置在可能超温的过热器管段前面, 起到保护受热面的作用; (2)灵敏:使其尽量靠近过热器出口,减少调 温的滞后性。 一般为两级喷水减温,各尽其责: • 一级喷水减温器在屏式过热器的入口,保护屏式过热器。 • 二级喷水减温器在末级过热器之前,主要作用是调节出口汽温,也起保护作用。
再热器系统与调温 • 再热器与过热器布置的原则基本一致,再热器一般均为对流式,分为低温段与高温段, • 原则上再热器蒸汽不能采用喷水调温方式(经济性考虑), • 只设置事故喷水减温,在汽温过高时采用。
五、过热器和再热器的汽温特性 • 汽温特性:即汽温随锅炉负荷变化的规律,汽温调节 主要是在锅炉变化负荷时进行。 对流式过热器与辐射式过热器的汽温特性是相反的。 对流式:随锅炉负荷增加,燃煤量增加,汽温升高; 反之降低; 辐射式:随负荷增加,火焰温度变化不大,辐射热 负荷增加不多,但蒸汽流量增加,相当于 每公斤工质的吸热量减少,因此,汽温降低; 反之增加。
过热蒸汽汽温 过热蒸汽汽温 锅炉负荷百分比,100% 锅炉负荷百分比,100% 对流过热器 辐射过热器
希望得到平稳的汽温特性 • 设计时采用适当比例的辐射式过热器,则可以达到较平稳的汽温特性, • 较小容量的锅炉以对流式过热器为主, • 大容量锅炉辐射式过热器比例增加。
再热器的汽温变化幅度更大 (1)工质进口参数随负荷降低而下降(而过热器入口 温度不变),升温幅度大; (2)再热器多为纯对流式受热面,辐射的比例更小; (3)再热蒸汽的比热小,对吸热变化更加敏感。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 第三节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 • 第四节 汽温调节
一、热偏差的定义 平行管中工质焓增(吸热)不均匀的现象 φ大,偏差严重,φ→1最好。
二、热偏差的危害 • 虽然管组出口蒸汽平均温度满足设计要求,但个别受热面管子(偏差管)吸热偏多,引起该受热面管金属超温,造成高温蠕变损坏 • 对不同类型的过热器,管壁金属温度与管内工质温度的关系约为: • 辐射式过热器:twb=tg+100℃ • 对流式过热器:twb=tg+40℃
三、造成热偏差的原因 —主要是设计上,也存在运行因素 1.管外烟气侧吸热不均匀 2.受热面结构不均匀 3.平行各管中的流量不均匀
即使受热面管组各管的结构完全一致,也会由于以下的原因,而造成流量不均。即使受热面管组各管的结构完全一致,也会由于以下的原因,而造成流量不均。 (1)联箱效应 平行管进出口间的压差分布由联箱内的压力分布特性(和管子本身的阻力特性)所决定。 • 在各平行管的管子结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管子的阻力不均匀可以不计。 • 不同联箱布置方式产生不同压力分布特性 • 不合理的联箱联结方式,会导致流量不均。
(2)管外烟气的吸热不均匀在压差相等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流量不均。(2)管外烟气的吸热不均匀在压差相等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流量不均。
由此关系式得出结论: • 吸热多的管子→工质的比容大v→流量小→管壁冷却差→壁温升高。 • 表现为强制工质流动受热面的流动特性(相对于自然循环工质流动的自补偿特性而言)。
其他内容 • 1、热偏差的计算 • 2、高温对流受热面管壁温度的计算 • 3、高温对流受热面的钢材,管壁,管径,弯曲半径等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 第三节 过热器与再热器的热偏差 • 第四节 汽温调节
第四节 汽温调节 一、影响锅炉出口汽温的因素 1.锅炉的负荷—最频繁的影响因素 2.燃料的特性 3.燃烧组织方式 5.给水温度等
二、调节汽温的方法 设计上: 辐射过热器与对流过热器合理配合,增加辐射过热器吸热比重,降低对调节汽温手段的依赖。 设计和运行: (一)蒸汽侧汽温调节 (二)烟气侧汽温调节
(一)蒸汽侧汽温调节方法 冷却蒸汽,使之温度降低。 1.面式减温器方案:水质处理水平不高时采用,调节 反应缓慢,现已很少采用。 2.喷水减温器方案:给水品质提高,采用给水直接喷入蒸汽减温。
(二)烟气侧汽温调节方法 • 1.炉膛火焰中心位置的调整 • 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以改变其后对流受热面吸热量,不很精细。 • 2.尾部烟道内设置烟气分流档板 • 尾部烟道的某一段分为两个通道 • 某级过热器与省煤器分别布置在两烟道中 • 用档板调节通过两侧的烟气流量,改变传热。采用较多,主要用来调节再热汽温。
3.烟气再循环 • 将一部分烟气从预热器前用再循环风机抽出,从炉膛下部冷灰斗或炉膛上部送入(很少用)。 锅炉的设计和运行中,通常采用几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求调节灵活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