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16k Vues
艾 滋 病. 艾 滋 病 的 发 现. 1980 年西奈医院 5 例病人。 1981.6.4 美 CDC 内参报报道。 命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艾 滋 病 的 发 现. AIDS 于 1981 年发现 人群:美国同性恋人群 1983 年分离鉴定病毒 明确为 AIDS 的病原。. 洛杉矶内科 Michael D.Gottlieb. Michael D. Gottlieb 洛杉矶内科医生,也是首批描述艾滋病综合症 的学者之一. 一、定 义.
E N D
艾 滋 病 的 发 现 • 1980年西奈医院5例病人。 • 1981.6.4美CDC内参报报道。 • 命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
艾 滋 病 的 发 现 • AIDS于1981年发现 • 人群:美国同性恋人群 • 1983年分离鉴定病毒 • 明确为AIDS的病原。
洛杉矶内科Michael D.Gottlieb Michael D. Gottlieb 洛杉矶内科医生,也是首批描述艾滋病综合症 的学者之一
一、定 义 •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由HIV→传染病 • 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 病毒→CD4+T淋巴细胞 • →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 →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二 病 原 学 • HIV 逆转录、慢病毒、单链RNA。 • HIV-1 型 13个亚型,是引起世界 流行主要病原。 HIV-2 型 主要局限与西非。
二 病 原 学 二 病 原 学 HIV GENE HIV GENE HIV GENE HIV GENE HIV GENE HIV GENE HIV GENE LTR REV LTR ENV TAT VIF VPR VPU VPX GAG POL NRF
二 病 原 学 • LTR长末端重复序列; • GAG群抗原基因; • POL多聚酶基因; • ENV包膜蛋白基因; • TAT反式激活子; • REV病毒蛋白调节因子; • VIF病毒感染因子;
二 病 原 学 • NRF 负调节子; • VPR基因 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 VPU基因 HIV-I 细胞膜上释放 • VPX基因
二 病 原 学 • 流行亚型: HIV-1的A(23%)、B(6%)、C(6%)、D(13%)、E(7%)亚型 • HIV-2的A(87%)和B(9%)亚型。
二 病 原 学 • HIV-1有A~F 6个亚型流行 • 一个B亚型变种 • 其中以B、C亚型为主。
毒株亚型监测的意义 B型男性同性、静脉吸毒 C主要异性性接触传播。 东南亚区域C亚型和B亚型。
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 • 生存力差 • 比HBV的抵抗力低得多 • 对HBV方法均适用于HIV
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 • 对热 (560C,30/), 2‰的次氯酸钠 • 75%的酒精, 漂白粉敏感。 • 紫外线及γ射线不敏感。
三 流 行 病 学 • 传染源 :艾滋病病人、携带者 • 吸毒者、卖淫嫖娼、 • 同性恋、感染HIV的孕妇 • 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期 • 症状不特异、潜伏期长 • 传播意义更大。
流 行 病 学 血液、精子、阴道分泌物、 唾液、眼泪、乳汁、 伤口渗出液等
流 行 病 学 • 传播途径: 1 性接触传播 2 注射途径 3 母婴传播 4 其他途径 :职业暴露。
流 行 病 学 • 高危人群: • 性乱者 • 静脉药瘾者 • 需要多次输血的病人 • 非法供血者
三 流 行 病 学 • 艾滋病的人群易感性 • 每个个体都易感 • 高危人群: • 脆弱人群: • 一般人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 • 血液传播 • 母婴传播 • 传播部位:粘膜、破损的皮肤 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HIV 传播的四个基本条件 排出:排出体外 存活:在体外存活 进入:进入机体内 足量:可引起疾病量,不被杀死
艾滋病的传播概率 • 男性同性肛交 0.5%-3.0%; • 异性性行为 阴道性交 男传女 0.1%-0.2%; 女传男 0.033%-0.1%; • 输血传播 90%-100%; • 针头刺伤 0.3%; • 母婴传播 13~48%。
流行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demic • 2008年底报告:吸毒传播(68.2%)流行主要途径; • 有偿采供血(9.7%) • 集中发病和死亡;
流行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demic • 性传播(7.2%)母婴(0.2%)↑ • 女性增加(27.8%); • 男性同性恋人群(0.2%)。
流行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demic • 撒哈拉以南占全球67% • 2010年新发37万人,病人13万人 • 因艾滋病死亡6.8万人。 • 异性性传播44.7% • 男男性传播12.2%; • 注射吸毒传播42.0%; • 母婴传播占1.1%。
感染者数 100-200 200-400 400-800 800-4000 4000-30000 30000-50000 >50000 2009年底累计报告HIV地理分布
四 发 病 机 制 • CD4+T在HIV作用下, • 细胞功能和细胞破坏, • 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 严重的机会性感染 • 肿瘤的发生。
四 发 病 机 制 • Gp120+受体CD4黏附, • CXCR4、CCR5、HIV透膜, • 核心蛋白及RNA入胞, • 负链DNA, • 入核成环状DNA, • 复制RNA。
四 发 病 机 制 • 细胞膜:新病毒, • 芽生形式释出, • 再感染其它细胞, • DNA胞核染色体整合。
四 发 病 机 制 • CD4+T细胞受损伤: 病毒直接损伤: 非感染细胞受累: CD4+T HIV感染干细胞: CD4+T↓ 免疫损伤: gp120 细胞毒作用。
四 发 病 机 制 • 侵犯有CD4+的细胞: • 单核巨嗜细胞功能异常; • 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 小胶质细胞HIV相关脑病; • NK细胞损伤表现; • 卡波济肉瘤:
五 临 床 表 现 • 美国CDC分类: • 一期 急性感染: • 二期 无症状感染 • 三期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 四期 艾滋病期
五 临 床 表 现 • 急性感染期: 6天~6周 • 53%~93%出现症状 • 发热(96%)、淋巴结肿大(74%) • 咽炎(70%)、皮疹(70%)、 • 肌痛或关节痛(54%)、腹泻(32%)、 • 头痛(32%)、恶心和呕吐(27%)、 • 肝脾肿大(14%)、鹅口疮(12%)
五 临 床 表 现 • 无症状HIV感染期 • 抗HIV阳性 • CD4+T进行性减少 • 为7~10年,平均8年。
五 临 床 表 现 •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 persiste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 PGL
五 临 床 表 现 • 艾 滋 病 期 • 肺部: • 胃肠系统: • 神经系统: • 皮肤粘膜: • 眼部:
五 临 床 表 现 • WHO分类 三大类及三级 A类:一、二、三期 B类:艾滋病期未出现脑病 C类:艾滋病期、神经系统
五 临 床 表 现 三级: CD4+T数分 1、 CD4+T>500,L>2000; 2、 CD4+T200-490,L 1000-1900 3、 CD4+T<200,L<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