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k likes | 1.88k Vues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复习 主讲:王华. 第一章 绪论. 观测误差. 测量(观测)数据: 用一定的仪器、工具、 传感器或其它手段 采集、获取反映地球或其他实体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 信息 和 干扰或误差 两部分。 信息 就是 有用的数据 , 干扰 也称为 误差 。 测量误差 : 对某量进行测量时,其测量结果(即 观测值 )与该量客观存在的真正 大小(即真实值)或理论上应满 足的数值 (即应有值)之间 的差异 。 真实值和应有值通称 真值 ,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就是观测值的数学期 望. 观测误差的分类.
E N D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复习 主讲:王华
观测误差 • 测量(观测)数据: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它手段采集、获取反映地球或其他实体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或误差两部分。信息就是有用的数据,干扰也称为误差。 • 测量误差:对某量进行测量时,其测量结果(即观测值)与该量客观存在的真正大小(即真实值)或理论上应满足的数值(即应有值)之间的差异。 • 真实值和应有值通称真值,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就是观测值的数学期望
观测误差的分类 •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观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即从表面上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呈现偶然性,但就大量误差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误差在大小、符号上保持系统性,或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 • 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粗大误差),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下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通俗的说,粗差要比偶然误差大好几倍。
多余观测与不符值 • 必要观测(t):确定某些未知量所必需进行的观测。如测定一条边长,只需丈量一次;确定某三角形的形状,只需测定任意两个内角即可。 • 多余观测(r):确定某些未知量所进行的观测中多于必要观测的观测。如测量某边n次,就多余了n-1次观测;确定某三角形的形状,测量了三个内角,多余了一次观测。(作用:发现粗差;提高精度) • 不符值(或闭合差)与多余观测:由于有了多余观测,才使得各次观测偶然误差引起的矛盾得以暴露。
偶然误差的特性小结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或者说,超出一定限值的误差,其出现的概率为零; •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 偶然误差的数学期望为零。
精度 • 精度: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也就是指离散程度的大小。 • 假如两组观测成果的误差分布相同,便是两组观测成果的精度相同;反之,若误差分布不同,则精度也就不同。 •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由于它们对应着同一种误差分布,因此,对于这一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都称为是同精度观测值。
衡量精度的指标 • 方差与中误差 • 平均误差 • 或然误差 • 极限误差 • 相对误差: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 △限=3σ
协方差传播律 •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往往有些未知量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观测值按一定函数关系计算出来的,即某些未知量是直接观测值的函数。 • 协方差传播律:阐述观测值与其函数之间方差或协方差传播规律的关系式。
小结 • 协方差传播律:观测值向量X=[X1,X2, …,Xn],其协方差阵为
例3-2:设X为独立观测值L1、L2和L3的函数 已知L1、L2和L3的中误差是 求函数的中误差。 解:因为L1、L2和L3是独立观测值,所以有
思考:协方差如何影响误差传播? 例3-3:设在测站A上,已知 ,设无误差, 观测角1和2的中误差 ,协方差 求角x的中误差
例3-5:设有函数,已知X和Y的协方差阵和,X关于Y的互协方差阵为,求Z的方差阵和Z关于X及Y的互协方差阵。例3-5:设有函数,已知X和Y的协方差阵和,X关于Y的互协方差阵为,求Z的方差阵和Z关于X及Y的互协方差阵。 解: 由协方差传播律得: 由此得: X、Y可写成 若X、Y独立,则:
三、非线性函数的情况 • 设有观测值X的非线性函数Z=f(X),已知X的协方差阵为DXX,需求Z的方差DZZ。 • 解:假定X的近似值 在X°处按台劳级数展开,并略去二次以上各项,则得 令: 得:
令 则有: • 因为,求DZZ时只要求出K即可,所以,可以用求全微分的方法得到K,再用协方差传播定律求出函数的方差。 • 由以上推导知,求非线性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比求线性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只多一个求全微分的步骤。
协方差传播律计算规则 • 按要求写出函数式 • 对函数式求全微分 • 将微分关系写成矩阵形式 • 应用协方差传播律求方差或协方差阵 练习:习题集P5:3.2.07
一、权的定义 • 权是表示观测值方差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是表征精度的相对数字指标。 • 设有一系列观测值Li(i=1,2, …,n),它们的方差是σi,如果选定任意常数σ0,则观测值的权定义为: • 各观测值权之间的比例关系 • 对于一组观测值,其权之比等于相应方差的倒数之比,方差越小,权值越大,精度越高。 • 权值的大小与σ0有关,但各权的比例关系不变
定权的注意事项 • 选定了一个值 ,即有一组对应的权。或者说,有一组权,必有一个对应的 值。 • 一组观测值的权,其大小与 有关,但权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即 • 在同一个问题中只能选定一个 值,否则,破坏了权之间的比例关系 。 • 只要事先给定一定的观测条件,就可以确定出权的数值。
二、单位权中误差 • 单位权:权值为1的权。 • 单位权中误差:权为1的观测值的中误差,即中误差等于σ0。 • 单位权观测值:权等于1的观测值。 • 单位权方差因子:即σ02 • 权的量纲: • 在确定一组同类元素观测值的权时,选取的单位权中误差的单位与观测值中误差的单位一致,所定出的一组权是无量纲的数值,即此时的权无单位。 • 在确定一组含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元素观测值的权时,如角度和长度,若选取的单位权中误差的单位是秒,则角度观测值的权是无量纲的,而长度观测值权的量纲则是“秒2/mm2”或其它形式。
一、协因数 • 权是一种比较观测值之间精度高低的指标,可以用权来比较各个观测值函数之间的精度,也存在根据观测值的权来求观测值函数权的问题。 • 由权的定义可知,观测值的权与方差成反比。 • 对于观测值Li和Lj 或 Qii和Qjj是观测值Li和Lj的协因数(权倒数) Qij是观测值Li 和 Lj的互协因数(互相关权倒数) pij是观测值Li 和Lj的相关权。 Qii是比较观测值精度高低的一种指标 Qij是比较观测值间相关程度的一种指标
二、协因数阵 • 将协因数的概念扩展到对于观测向量X、Y,则:
二、协因数阵 • QXX和QYY为X和Y的协因数阵(权逆阵) • QXY为X关于Y的互协因数阵(相关权逆阵) • QXX中的对角元素是各个Xi 的权倒数 • 非对角元素是Xi 关于Xj(i≠ j )的相关权倒数 若 X/Y互相独立
三、权阵 • 一个观测值的权与协因数互为倒数 • N个观测值组成的向量X的权阵为: • 权阵为对称方阵,且 • 协因数与权互为倒数,协因数阵与权阵互为逆矩阵
三、权阵 • 相关观测值的协方差矩阵、权阵、协因数阵的关系 观测值相关时,协因数阵和权阵不是对角阵, 协因数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观测值的权倒数, 权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不是该观测值的权, 权阵的各个元素不再具有权的含义了。 例题3-10 已知L1/L2的协因数阵 求其权阵及各观测值的权 解:L的权阵为: L1的权为:
线性函数协因数传播律 协因数传播律的表达形式与协方差传播完全相同,所以将两者合称为广义传播律。 综合练习题讲解
图4-2 常用几何模型的必要观测数 • 确定两点间的距离:t=1 • 确定两点连线的方向:t=1 • 确定一点的高程:t=1 • 确定一点的平面坐标:t=2 • 确定一点的三维坐标:t=3 • 有m个待定点的水准网:t=m • 有m个待定点的平面导线(网):t=2m • 有m个待定点的三角网:t=2m • 有m个待定点的三维导线(网):t=3m
函数模型的定义 • 函数模型是描述观测量与未知量间的数学函数关系的模型 • 函数模型一般分为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 未知量的选择视实际平差问题而定,可以是观测量的真值,也可以是t个独立参数 • 观测方程:描述观测量与t个独立未知参数之间关系的函数
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 • 设有函数 • 为了线性化,需要取参数的近似值XO • 同时考虑到 • 按台劳公式展开时略去二次和二次以上的项,只取至一次项,则有
一、随机模型 • 随机模型:描述平差问题中随机量(如观测量)及其相互间统计相关性质的模型。 • 观测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误差,观测量是随机变量,描述随机变量的精度指标是方差或中误差(标准差),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是协方差,方差、协方差是随机变量的统计性质。 • 对于观测向量L,其随机模型是指L的方差-协方差阵 • 测量平差中一般认为观测量是随机量,参数是非随机量
二、数学模型 • 平差的数学模型包含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两部分,函数模型给出的观测值与未知量间的函数关系,顾及观测值的先验方差和协方差,确定观测值的协因数阵或权阵,按最小二乘原理作出未知量的最佳估计值。 • 条件平差数学模型 其中 • 间接平差数学模型 其中 高斯-马尔科夫模型, 简称G-M模型
二、数学模型 •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数学模型 其中 • 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数学模型 其中
上述的平差函数模型都是用真误差 和未知量真值 表达的,真值是未知的,按最小二乘原理平差可求出它们的最佳估值,即 V是的平差值,称为改正数,在讨论V的统计性质时又称V为残差。 的平差值,它是X0的改正数。 在以后各章中,通常以平差值直接代替真值,为此,平差模型为: 1、条件平差: 作业题—4.2.09; 4.2.11 2、间接平差: 作业题—4.3.13; 4.3.14 3、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4、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二、最小二乘原理 • 最小二乘法 匀速运动的质点在时刻τ的位置y表示为: 为了得到 ,观测了一组i和yi,由上式可以得到一组改正数: 令: 则误差方程可以写为: 间接平差函数模型
问题:用什么准则来对参数进行估计? • 最小二乘原理 • 或
最小二乘估计与极大似然估计 • 极大似然法是数理统计中求母体参数点估计的一个常用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想法是这样的:如果在一次观测中,某一事件出现了,那么,可以认为此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自然希望所取的参数,能使相应的子样出现的概率为最大。这种在要求子样出现的概率为最大的前提下,来求未知参数估计量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 设L1,L2,…Ln是一组相互独立的观测值。 Li服从正态分布。 • 由极大似然估计准则知,其似然函数(即L的正态密度函数)为 或:
按最大似然估计的要求,应选取能使lnG取得极大值时的 作为μL的估值量。上式右边第一项是常量,第二项前是负号,只有当该项取得极小值时lnG才能取得极大值,亦即的估值量V应满足如下条件: 考虑到 ,上式等价于 极大似然估计与最小二乘估计结果一致。
条件平差模型 • 函数模型 或 • 随机模型 • 平差准则 条件方程个数等于多余观测数r=n-t r<n,改正数条件方程不能求得V的唯一解 条件平差就是要求在满足r个条件方程的情况下,按最小二乘原理求V的最或然值,从而求出观测量的最或然值(条件极值问题)
公式汇编 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是 条件方程: 法方程: 改正数方程: 观测量平差值: 平差值函数: 权函数式为 单位权方差的估值: 平差值函数的方差:
二、按条件平差求平差值的计算步骤及示例 • 根据平差问题的具体情况,列出r个相互独立的条件方程。 • 根据条件式的系数和闭合差及观测值的权组成法方程,法方程的个数等于多余观测数 r。 • 解算法方程,求出联系数 K 值。 • 将K代入改正数方程,求出V值,并求出平差值。 • 为了检查平差计算的正确性,将平差值代入平差值条件方程,看其是否满足方程。
图5-1 例5-1 等精度观测了图5-1中的三个内角,观测值: 试按条件平差求三个内角的平差值。 解:n=3,t=2,r=n-t=1,其平差值条件方程为 以 代入上式得改正数条件方程 将条件方程写成矩阵的形式: 设各内角的权相等, ,则有P=I, 法方程的系数阵为 法方程为 3k+9=0,k=-3。 改正数 检验:
例5-2 在图5-2中,A、B为已知水准点,HA=12.013m,HB=10.013m,可视为无误差。为确定C、D点的高程,共观测了四个高差, 高差及路线长如下: h1=-1.004m ,S1=2km,h2=1.516m,S2=1km, h3=2.512m,S3=2km,h4=1.520m,S4=1.520km, 求C和D点的高程。 解:n=4,t=2,r=n-t=2,可列两个条件方程: 将 代入得 令1km观测高差的权为单位权,即 则法方程系数阵为 法方程为 解得ka=-0.35,kb=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