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台灣保育類

台灣保育類. 哺乳類 昆蟲類 鳥類 魚類 問答. 哺乳類. 長鬃山羊 台灣黑熊 台灣獼猴 台灣山羌 台灣野豬 雲豹 回首頁. 長鬃山羊. 中文名稱 / 長鬃山羊 英文名稱 /Formosan Serow 學名 /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體型頭軀幹長 800-1,140mm ,體重 25-35kg 。 形態 / 身體毛色為深褐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 分類 / 哺乳綱 , 偶蹄目 , 牛科 , 分佈 / 日本、台灣。 ,

ha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灣保育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保育類 • 哺乳類 • 昆蟲類 • 鳥類 • 魚類 • 問答

  2. 哺乳類 長鬃山羊 台灣黑熊 台灣獼猴 台灣山羌 台灣野豬 雲豹 回首頁

  3. 長鬃山羊 • 中文名稱/長鬃山羊 • 英文名稱/Formosan Serow • 學名/Capricornis crispus swinhoei • 體型頭軀幹長800-1,140mm,體重25-35kg。 • 形態/身體毛色為深褐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錐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彎曲,終生不脫落。 • 分類/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 分佈/日本、台灣。, • 食性/草食,喜食嫩葉及嫩芽。 • 小檔案/1.長鬃山羊是台灣唯一的一種牛科動物,為台灣特有亞種。 • 2.長鬃山羊喜單獨活動,清晨與黃昏是活動高峰,有強烈的領域性。 • 3.長鬃山羊從山麓起至海拔3,500公尺都有其蹤跡,但以中、高海拔原始林地區較多,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 上一頁

  4. 台灣黑熊 • 學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black bear 分 類:CARNIVOR 食肉目 Ursidae 熊科 形態特徵:體長 120 ~ 150 公分 ,肩高 60~ 70 公分,最重可逾 200 公斤; 全身披黑色粗毛,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 均具五趾,掌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下顎 前端具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呈V字 形之白斑。齒式:3/3,1/1,4/4,2/3=42 。 生態習性: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雜食性,以 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及虫蛹為主食;除了 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 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 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 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 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亦快;冬季 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棲地分布:本種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以海拔1,000 ~ 3,500 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小族群量;盜獵;現有野生族群 有隔離的現象。 上一頁

  5. 台灣獼猴 • 學 名:Macaca cyclopi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rock-monkey 分 類:PRIMATE 靈長目 Cercopithecidae 獼猴科 形態特徵:頭軀幹長 36~45 公分,尾長 26~46 公分, 體重 5~12公斤;頭圓臉平,面頰裸出具頰囊 ,耳殼小;全身毛被厚軟,冬季為暗石板色, 夏季為橄欖綠色,腹面為濃灰白色,股間有明 顯之紅棕色肉墊,四肢下部及尾端近黑色,尾 部粗且長。齒式: 2/2,1/1,2/2/,3/3 =32。 生態習性:本種為群居性動物,一群以10餘隻至30隻左右 最常見;活動區域以樹林上層為主,但也會下 到地表來;白天活動,清晨和黃昏為其覓食高 峰;遇危險會發出短促之吼聲或搖動枝幹來警 告同伴;雜食性,但以植物之果實、嫩莖葉為 主,攝食種類會隨著季節改變而改變,偶而會 吃昆虫。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各山區,海拔高度 可由 100公尺至 3,200公尺棲息環境以濃密之 天然林為主,喜出現於裸露之岩石或水源地附 近。 面臨問題:些許的捕捉。 上一頁

  6. 台灣山羌 • 學 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英 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 分 類:ARTIODACTYLA 偶蹄目 Cervidae 鹿科 形態特徵:台灣鹿科動物中最小的一種,頭軀幹長 40~ 70公分,尾長 4.7~10 公分,體重多為 8~ 12公斤,體背暗黃褐色,吻及額暗褐色,額內 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上胸和體側為 灰褐色;雄羌額頭黃色具不分叉短角,每年會 後脫落重長,角基部隆起;雌羌額頭黑色無角 ,僅具骨質隆起。雄羌上犬齒發達如食肉動物 ,齒式: 0/3,1/1,3/3,3/3=34。 生態習性:本種為獨居性動物,全日均有活動,以日間活 動較多,夜晚較少活動,但在凌晨時會有活動 高峰。草食性,食物以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 生性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躲藏後迅速逃竄; 鳴聲似狗吠般的一連串短促高揚叫聲。 棲地分布:為台灣特有亞種,由低海拔至海拔 3,000公尺 之山區均有分布,天然闊葉林或混生林較常發 現。 面臨問題:強大之捕捉壓力 上一頁

  7. 台灣野豬 • 台灣山豬,又叫野豬,移動性很強,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山豬的蹤跡,森林、草叢、竹林、開墾田地都是牠們活動的場所;入冬之後,山豬會朝低海拔遷徙。   山豬一胎可以生三至六隻,小豬會一直跟在母豬旁邊生活,大體而言,群體行動的時候較多,食物種類極為廣泛,蚯蚓、昆蟲、地下莖、嫩葉、幾乎葷素不忌。(王家祥/文) 上一頁

  8. 雲豹 • 不管是特殊或者威嚴,台灣雲豹絕對是扮演這兩種角色最佳的動物。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台灣雲豹體長可達一公尺,身上亮麗的雲彩斑紋,說明牠獨特的氣質,深褐色皮毛,展現牠深藏不露的動人特質。   沒有幾個人有幸目睹牠敏捷迅速、來去如風的身影,魯凱族最古老的好茶部落,卻說他們祖先是雲豹變來的,雲豹也就成了他們的開基祖。 •   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原始闊葉林的雲豹,早被人們追逐到高山雲霧中,以至行蹤杳然,我們期待,牠們依舊共同生存在這個島上。(陳逸君/文) 上一頁

  9. 昆蟲類 獨角仙 鍬形蟲 珠光鳳蝶 螢火蟲 回首頁

  10. 獨角仙 • 外形: 全身幾乎都是堅硬的革質,胸 • 上有一根刺狀突起,雌獨角仙 • 卻沒有,如果有的話也較小, • 因此我們很容易分辨出雄雌。體色褐~黑褐色。 • 棲息地:白天躲在樹幹或泥土的縫裡。 • 運動方式:飛翔和爬行 • 其他:[1]獨角仙是一種益蟲,因為它的幼蟲是生腐爛的木頭或土中。當它在尋找補給品時順便就把泥土翻鬆了。[2]是夜行性昆蟲,身體強壯有力,能拉動比它重二十倍的東西。[3]獨角仙翻倒時,先用後腳把身體抬起來,再用角上大角一頂一   推,身體就順利的翻回來了。 • 愛摔角的獨角仙:獨角仙愛摔角那都是為了強奪食物、地 盤,甚至吸引雌獨角仙的注意而有的行 • 為。它在摔角時,主要是利用它頭上特有的犄角,利用犄角的角尖攻擊,或把敵人夾住 再高舉摔得遠遠的,它們摔角的比賽規則就是摔在地上就算輸了,輸的便要自動離開。學  名Allomyrina dichotoma中  名:獨角仙、兜蟲 • 形態特徵獨角仙的雄蟲頭部有二分叉的突起,十分引人注意,日本人十分崇拜獨角仙,更以獨角仙的頭部形狀製作設計日本武士的頭盔。獨角仙號稱甲蟲之王絕非浪得虛名,因為獨角仙的體型雄壯威武,體積巨大且力大無窮,在甲蟲世界中,要找出一個能與之匹敵的對手還不容易。生態介紹:獨角仙在臺灣的分佈十分廣泛,從彰化平原到南投海拔接近二千公尺的山區都有分佈。居住在山區或鄉下的人,都有和獨角仙共渡童年的美麗回憶。獨角仙的雌蟲沒有突出的大角,所以很像一隻大金龜子,而事實上獨角仙在分類地位上本來便屬於金龜科。獨角仙的幼蟲生活在腐植土中,以腐植土或腐朽的木材為食物。成蟲則以樹汁或充分成熟的水果為食物。 上一頁

  11. 鍬形蟲 學  名:Dorcus schenklingi Mollenkamp 英  名:Formosan long-fanged stag beetle 分  類:COLEOPTERA 鞘翅目 Lucanidae 鍬形蟲科 形態描述:大顎彎曲程度比台灣大鍬形蟲為小,但大顎基 部無突起現象。頭部及前胸背板表面較為粗糙 。前胸背板中央具一縱溝,前腳脛節具鋸齒狀 刺突,中、後腳脛節中央均具一刺狀物。 生態習性:雄蟲個體有些體長可達 9公分以上,可列為台 灣體型最大的鍬形蟲種類。會群集樹上吸食, 具有趨光性。 棲地分布:全島各地500~2,000公尺的山區,但以中南部較 為常見。 面臨危機:棲地破壞,非法捕捉壓力大。 上一頁

  12. 珠光鳳蝶 • 學  名:Troides magellanus (C. & R. Felder) 英  名:Birdwing butterfly 分  類:LEPIDOPTERA 鱗翅目 Papilionidae 鳳蝶科 形態描述:大型鳳蝶,展翅1~25公分,無尾狀突起;雄蝶 翅為黑色,前翅各翅脈外緣呈褐色,後翅金黃 色,各翅外緣線有鋸齒狀黑斑,反面與正面相 同;雌碟色較淡,後翅基部至中橫線間與亞外 緣各室有黃色斑。本種與黃裳鳳蝶十分相似, 但腹部背面呈黃褐色,不是黑色,且後赤金黃 色 生態習性:幼蟲主要攝食馬兜鈴科之港口馬兜鈴 (Aristolochia kankaoensis),偶而亦可攝食 卵葉馬兜鈴,幼蟲分五齡,蛹城黃褐色,以懸 垂絲及尾絲固定於枝條上,全年可繁殖。成蟲 主要發生期在3~4月,9~10月間;飛行迅速, 喜訪花。 棲地分布:台灣主要分布在蘭嶼,但偶而會在墾丁一帶出 現零星的個體。 面臨危機:分布範圍狹窄;棲地破壞,非法捕捉壓力大。 上一頁

  13. 螢火蟲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 上一頁

  14. 鳥類 鳶 黃胸藪眉 樹 鵲 八 哥 黑 長 尾 雞 回首頁

  15. 黃胸藪眉 • 中文名稱:黃胸青鶲學名:Ficedula hyperythra 英文俗名:Thicket Flycatcher科別:鶲亞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 黃胸青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分布於雲南、廣西、緬甸、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帝汶、摩鹿加群島、西里伯斯、婆羅州和菲律賓。黃胸青鶲,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尚稱普遍。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於濃密陰森灌木叢裡,棲止於枝椏間或小枝上時,尾羽不時拍動著,飛翔快速,動作敏捷,在空中可輕易捕食有昆蟲,以小型昆蟲為主食,鳴聲輕細優美。 • 大多築巢於低木之分叉處、樹洞或岩壁隙間等,以草莖、蘚類、樹葉、樹皮或蜘蛛網等為材料。 • 成鳥約長 :10公分 上一頁

  16. 帝雉 • 中文名稱:帝雉 鄉土名:烏雉學名:Syrmaticus mikado英文俗名:Mikado Pheasant科別:雉科棲息地:中高海拔山區 • 帝雉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為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昔日在埔里附近曾有捕獲記錄。現降級為世界瀕危鳥類,與藍腹鷴被列於國際動物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牠們棲息於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帝雉的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 • 成鳥約長 :♂87公分(含尾羽52公分)♀52公分(含尾羽20公分)        回檢索頁 上一頁

  17. 八 哥 • 中文名稱:八哥 鄉土名:駕鴒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英文俗名:Crested Myna科別:八哥科 棲息地:城市鄉村區 • 八哥又名駕鴒。在連雅堂所撰述的台灣通史中有:「駕鴒,或作迦陵,則 鵒也。畜之馴,能學人言。」已瞭解八哥模仿其他鳥叫聲及人類語言的特質了。八哥為台灣特有亞種,大多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地,為普遍留鳥。棲息於村落或農耕地,在城市亦屢見其蹤影。 • 喜結隊在樹梢、竹叢頂端、電線桿或電線上活動,常發出「啊、啊、啊」的叫聲,鳴聲喧噪好動,以昆蟲為主食,為雜食性鳥類。營築於喬木樹洞中,亦屢見於水泥製電線桿頂或可可椰子上空心處。 • 成鳥約長 :25公分 上一頁

  18. • 中文名稱:鳶 鄉土名:厲翼、鶆鷂學名:Milvas migrans 英文俗名:Black Kite科別:鷲鷹科 棲息地:森林樹叢區 • 鳶為台灣特有亞種。清乾隆間王必昌撰重修台灣縣志中提到:「鳶,俗名厲翼。」這是取其巧妙翱翔而得名。鳶的數量在台灣近年急遽減少,只能見於南北兩端,如北部海岸、淡水河上游、東部海岸山脈北端、曾文水庫、屏東科技大學、霧台鄉山區以及恆春半島等,為稀有的留鳥。 • 每年九月後,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隔年三月起又逐漸減少,懷疑是冬候鳥加入的緣故。們常棲息於平地至低山區,有群居性,尤其休息時喜歡群聚在一起。性不畏人,能適應人類聚落地方。食性很廣,好食小動物、魚類,亦吃其屍體;此外,也有在空中進食的習性。 • 成鳥約長 ♂55公分,♀60公分 上一頁

  19. 樹 鵲 • 中文名稱:樹鵲 鄉土名:嘎嘎兒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英文俗名:Himalayan Tree Pie科別:鴉科棲息地:中低海拔山區 • 樹鵲,為台灣特有亞種。在台灣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或是山麓附近的雜木林以及果樹林,為普遍的留鳥。曾在玉山國公園海拔2,800公尺高的樹林裡有冬季的觀察記錄。牠們大多棲息於高樹的中上層,飛行緩慢,飛翔時翼部白色斑和腰部之白色羽毛清晰可見。樹鵲的鳴聲粗啞,似「嘎兒──嘎兒哦」,故在山野有〝嘎嘎兒〞俗名。嘴型粗厚有力,略為下彎。為雜食性鳥類,果實、漿果、昆蟲、爬蟲、兩棲類,或小鳥巢裡的雛鳥、卵等都為其所好。巢大抵構築於隱密的高樹上,以樹枝等築成。 • 成鳥約長 :43公分(尾羽18公分) 上一頁

  20. 魚類 台灣鱒 台灣鬥魚 台東間爬岩鰍 台灣馬口魚 石班 鱸鰻 回首頁

  21. 台灣鱒 • 科別:鮭科(Salmonidae) •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 別名: • 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 棲息環境: •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 外形特徵 • 體側扁呈紡綞形。口端位,口裂大。雄下頜明 顯彎曲成鉤狀。背鰭部稍後方有一小脂鰭,背 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側線上具有 8~12個 黑褐色橢圓形橫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 點。體被圓鱗,叉形尾。 • 食物來源: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 上一頁

  22. 台灣鬥魚 • 學  名: • Macropodus opercularis ( LINNAEUS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盛之靜止水域中,性喜好鬥,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昆蟲幼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原本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北、中、南各地之平原區,現除少數地區外,已極罕見,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上一頁

  23. 台東間爬岩鰍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Hemimyzon taitungensis ( TZENG et SHEN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主要以石頭上之水生昆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本種僅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之各河川中、上游水域,是花東兩縣特有之魚類。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上一頁

  24. 台灣馬口魚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Candidia barbata ( REGAN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水域,多棲息於河川中、上游及其支流,善跳躍,雜食性,生性貪吃。 • 分布狀況: • 台灣全島西部各河川中、上游及小支流中。 上一頁

  25. 石班 • 台灣原生種,特有種。 • 學  名: •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GÜNTHER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河川中游,水流湍急或較清澈之溪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中,夜間則四處覓食,主要以石頭上之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分布狀況: • 台灣全島西部各河川普遍分布。 上一頁

  26. 鱸鰻 • 台灣原生種。 • 學  名: • Anguilla marmorata ( QUOY et GAIMARD ) • 生態習性: • 本種為周緣性淡水魚,常棲息於河川深潭、水庫、池沼之底部亂石洞穴中。肉食性,夜間攝食,主要以魚、蝦、蟹、蛙及其他小動物為食。開始 上一頁

  27. 問答 有四題.每題25分 • 開始

  28. 台灣鬥魚 • 科別:鮭科(Salmonidae) •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 別名: • 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 棲息環境: •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 外形特徵 • 體側扁呈紡綞形。口端位,口裂大。雄下頜明 顯彎曲成鉤狀。背鰭部稍後方有一小脂鰭,背 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側線上具有 8~12個 黑褐色橢圓形橫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 點。體被圓鱗,叉形尾。 • 食物來源: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 • YN

  29. 螢火蟲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Y N

  30. •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已被發現的約有二仟多種,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台灣約有五十幾種,依幼蟲的生活環境分為陸生及水生兩種。 • 螢火蟲的一生1.卵期--約20天,初期淡黃色至末期的灰黑色。2.幼蟲期--約86天,以小蝸牛為食。    幼蟲通常以尾足附著在蝸牛殼上,以大顎攻擊蝸牛,經數十次攻擊後,蝸牛癱瘓無法縮進去時,才用大顎撕下肉塊進食,並慢慢的伸進殼內將蝸牛肉吃得一乾二淨。3.蛹期-- 約10天,進行羽化4.成蟲期--約3-7天。   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一線體內含螢光素(Luciferin), 經由螢光酵素(Luciferase)的氧化作用而發光,螢火蟲的光是一種求偶的訊息他是屬於冷光的一種。螢光的發光器有兩層內為反射層外為發光層,雄性有兩節發光器,雌性只有一節。 • Y N

  31. 台灣黑熊 • 學 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 名:Formosan black bear 分 類:CARNIVOR 食肉目 Ursidae 熊科 形態特徵:體長 120 ~ 150 公分 ,肩高 60~ 70 公分,最重可逾 200 公斤; 全身披黑色粗毛,體壯碩,四肢粗壯,前後肢 均具五趾,掌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長,下顎 前端具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呈V字 形之白斑。齒式:3/3,1/1,4/4,2/3=42 。 生態習性: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陸生動物,雜食性,以 植物之葉子、嫩芽,果實及虫蛹為主食;除了 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獨居;白天在 樹洞或岩洞內休息,黃昏或夜晚始外出覓食; 活動範圍大,善爬樹,孔武有力,然而敏捷性 和速度較一般食肉動物差;不過在受傷、受逼 迫或保護幼熊時攻擊性特強,速度亦快;冬季 時並不冬眠,但可能會移至較低海拔覓食。 棲地分布:本種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地以海拔1,000 ~ 3,500 公尺之森林地帶為主。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小族群量;盜獵;現有野生族群 有隔離的現象。 • Y 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