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 7.1  7.2  7.3  7.4. 线路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 线路平面设计 线路纵断面设计 辅助线设计. 2.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 线间距. 轨距. . 当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左右线并行布置时,其左. . 右线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简称为 线间距 。  线间距受所处位置、施工方法、线路速度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 区间并行地段线间 距 、 车站地段线间距 、 道岔地段线间距 等。 3.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 7.2.

harou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1 7.2 7.3 7.4 线路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 线路平面设计 线路纵断面设计 辅助线设计 2

  2.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轨距  当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左右线并行布置时,其左  右线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简称为线间距。 线间距受所处位置、施工方法、线路速度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区间并行地段线间 距、车站地段线间距、道岔地段线间距等。 3

  3.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1)区间并行地段线间距 根据线路的敷设位置、施工方法等的不同,区间 并行地段线间距又分为地下线盾构施工法线间距、 地下线路明挖施工法线间距、地面和高架线路线 间距等。 4

  4.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1)区间并行地段线间距 地下线盾构施工法线间距:由隧道外轮廓直径确 定,并综合考虑隧道轴线施工误差、隧道后期不 均匀沉降、混凝土厚度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线路明挖施工法线间距:左右线中心线分别 至中间墙/柱外缘按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要求的距离 +中间墙/柱的厚度+施工误差富余量。 5

  5.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1)区间并行地段线间距 地面和高架线路线间距:一个车辆限界+两线相 向不限速会车要求的安全距离。(B型车地面、高 架线最小线间距为3.6m;A型车地面、高架线最 小线间距为3.8m。) 6

  6.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2)车站地段线间距 采用地下岛式站台的车站地段线间距:主要受站 台设计宽度、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距离的影响 (右线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站台设计宽 度+左线线路中心至站台边缘的距离)。 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 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确定。 7

  7.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2)车站地段线间距 采用地下侧式站台的车站(常采用明挖法施工)地 段线间距: 当邻接的区间线路亦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车站地 段两正线之间的距离与区间地段线间距相同; 当邻接的区间线路采用单洞盾构或其它暗挖施工 方法时,一般应在站外改变线间距离,使车站地 段两正线间的线间距为最小。 8

  8.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2)车站地段线间距 地面和高架车站地段线间距:为节省工程投资和 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地面、高架车站通常设 计为采用侧式站台的车站,并将其线间距设计为 最小值;当采用B型车时,该最小值一般为3.6m, 当采用A型车时,该最小值一般为3.8m。 =区间地面和高架线路线间距 9

  9.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3)道岔地段线间距 道岔地段:交叉渡线地段、单渡线地段、临时停 车线和折返线地段等。 交叉渡线地段两平行正线线间距: 若该地段应用12号道岔,宜采用5.0m; 若该地段应用9号道岔,宜采用4.6m或5.0m; 若该地段应用6号或7号道岔,宜采用4.5m或5.0m。 小于规定标准的应予特殊设计。     10

  10.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 3)道岔地段线间距 单渡线地段两平行正线线间距: 一般该地段应用不小于9号的道 岔,两平行正线线间距不小于 4.2m。 小于规定标准的应予特殊设计。 道岔号=辙叉角度余切值(ctg)    11

  11.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1线间距  3)道岔地段线间距 停车线、折返线地段两平行正线线间距:与站台 段线间距相同。 12

  12.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地铁线路里程以右线为基准,一般从右线起点开 始,以公里标“K0+000”表示,采用连续里程, 依此推算各点里程。 一般城际铁路线路通常在其可研阶段的里程表示 采用“米”为单位,初步设计阶段采用“厘米”, 施设阶段可采用“厘米”或“毫米”; 地铁设计无明确规定,现采用的电算软件一般在 上述各阶段均采用“毫米”为单位。 13    

  13.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里程以右线为基准, 双线并行地段左线 采用右线的投影里 程。   14

  14.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里程以右线为基准, 双线并行地段左线 采用右线的投影里 程。   左线ZH=右线ZH-b 右线HZ=右线HZ+b B=T左-(T右-a)=T左-T右+D tan(a/2)

  15.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若左、右线中途从并行变为不并行,则从其开始 不并行处,左、右线分别采用各自独立的里程。   15

  16.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若左、右线中途从不并行变为并行,则在其开始 并行处的右线整百米标处注明两线里程关系及左 线断链。   16

  17.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1)曲线控制点里程计算 如曲线起点ZH里程为M, 且长度为L,则 ①曲线终点HZ里程为ML ②曲线中点QZ里程为ML/2 ③缓圆点HY里程为Ml ④圆缓点YH里程为ML-l (l为缓和曲线长度) LR(/180)l 17

  18.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2)线路里程标示 常在整公里“K”前加不同字头区分不同设计阶  段;如可研阶段为AK,初测和初步设计阶段为 CK,定测及施工设计为DK。 亦常在上述两字头之间加罗马数字来区分不同的 比较方案;如AIK和CIIK分别表示可研比较方案I 的里程和初步设计比较方案II的里程等。 18

  19.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2)线路里程标示 比较方案的起、终点一般应在基本方案的整百米 处,并按里程先后顺序在平、纵面图上标示一致。 CK5600 CIIK5600 CK7500 CKII7581.375 比较方案II起点处里程 比较方案II终点处里程 19

  20.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3)断链 断链的计算 内业断链是在设计阶段产生的。 比如因某种原因要修改已经设计好的线路的某些 曲线的半径,此时若不采用断链,所有已经设计好的 文件就要全部修改里程,这样工作量太大。 可以先按采用的断链施工,竣工后再对线路统一编排 里程。  20

  21.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3)断链 断链的计算 外业断链是由于线位变更或外业测量产生的断链, 有时也称为实际断链。 在曲线多、夹直线地段及左右线隧道结构分开的 非并行地段,左右线里程很难统一,经常出现外业断 链。  21

  22.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3)断链 断链的计算 断链的长度等于左线曲线设计实际长度与其向右 线投影的长度的差值; 若该差值大于零,则该断链称为长链,反之称为 短链。 22

  23.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3)断链 断链的设置及标示 断链通常在每一处左右线长度不等的地段设置, 但要避开桥梁、隧道等。 同一断链在平、纵面图上必须同时标示,并核对 一致。 23

  24.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2线路里程及标示  3)断链 断链的设置及标示 新线 K3+550 KN3+200 =K3+550-350 K3+100 KN2+800 K1+100 K2+170 KN2+170 24

  25.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7.2.3线路平面设计步骤 第一步:建立平面坐标控制系统 为便于地铁的设计施工及与城市相关工程的 协调配合,线路平面坐标系统宜与城市平面坐标 系统一致。 求取线路右线任一点坐标及直线方位角 第二步:右线交点坐标的计算  25

  26.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 • 7.2.3线路平面设计步骤 • 第三步:曲线要素计算(半径、曲率、长度等) • 并行曲线: • 右线:曲线半径采用标准半径整数(58页) • 左线:曲线两端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 • 缓和曲线内移量等综合确定 • 不平行分开地段: 标准半径整数 • 缓和曲线长度:表3-5

  27.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 • 7.2.3线路平面设计步骤 • 第四步:右线里程计算及标示 • 以右线为基准采用连续里程(右线不能产 • 生断链)。 • 第五步:建筑物控制点与线路相互关系计算 • 建筑物控制点至线路的垂直距离及其里程 • 第六步:车站中心右线里程及坐标计算

  28.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 7.2.3线路平面设计步骤 • 第七步:左线里程及断链计算 • 绕行,内外曲线,左右线长度不等 • 左右线同一断面上里程一致,不等处设置左线 • 断链 • 第八步:左线交点坐标计算 • 左右线平行地段:右线控制点-线间距-左线直线 • 边上任一点坐标-按右线交点法-左线个点坐标 • 非并行地段:相应几何关系计算 • 左线单独绕行地段:与右线坐标计算方法相同 • 检查左右线相互关系与设计要求是否相符 

  29.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7.2 线路平面设计 • 7.2.3线路平面设计步骤 • 第九步:线路详细坐标计算 • 曲线头尾、缓和曲线头尾、曲线中点、公里及百米标里程点,道岔中心、车档、区间附属建筑物等 • 第十步:左右线间距计算 • 每隔10-20m计算一点线间距(解析几何公式) • 曲线:右线法线方向为基准 • CAD软件,一次完成 

  30. 中国第一条全地下城际地铁线路 国内首条全地下城际地铁线路——广佛线一期(魁 奇路至西朗段)于2010年11月3日下午2时正式 投入使用。  27

  31. 中国第一条全地下城际地铁线路 广佛线一期(魁奇路至西朗段)全长约21公里,设 14座车站;其中佛山市境内11座,广州境内车 站3座。  28

  32.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系统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AutoPeopleMover)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29

  33.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系统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AutoPeopleMover)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30

  34. 世界首条地下捷运系统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AutoPeopleMover)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Auto PeopleMover(APM)是世 界上第一条在盾构结构 内、全地下的APM系统。 31

  35. 世界首条地下捷运系统 世界首条全地下捷运(AutoPeopleMover)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广州珠江新城APM系统于2006年 6月30日正式开工,2010年11月 8日下午2:00开通。 该线路总长约3.94公里,连通广州 塔、海心沙公园、天河体育中心等 多个地标性建筑;全线均采用地下 线路,两次下穿珠江,平均站间距 473.4米。 票价2元(不分段计价)    32

  36.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日本在战后短短25年内(1945-1970)将其城市 化水平迅速提高;其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 37%上升到了1975年的76%,跨入了世界城市 化先进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日本也一跃成为世界 第二经济大国。 33

  37.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其经济的腾飞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日本的都市圈规划开始于 其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 段极为类似。  34

  38.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日本政府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相继制订了 首都圈整备规划、近畿圈整备规划和中部圈开发 整备规划。 目前的日本首都圈整备规划已经修订五次,其中 比较有影响的是第一次规划和第四次规划。  • 35

  39.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第一次首都圈整备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以东京站为 中心3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建设5~10公里宽的 绿化环带,城市中心地域建设不能拓展到绿环上, 新建住宅必须在绿环以外,以控制城市建设无序 蔓延,保障中心区的环境质量。 由于日本的土地制度为私有制,动用私人土地遭 到反对,又缺乏有力的配套手段,绿环的构想没 有实施成功。 36  

  40.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第四次首都圈整备规划的重点内容是提出发展新 的产业核心,即形成副都心,把部分产业和政务 功能从城市中心区分解出去,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37 

  41.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都市圈的规划需以解决都市圈内各城市/地区的 共同问题为重点,如交通治理、环境改善、产业 振兴等。 注意对“三农”的保护,如农地非农化与农民市 民化基本同步进行,农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相结 合,重视对离土农民的使用和培养等。 严格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式发展。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 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 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局部地区无法单独治理, 必须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来解决。     38

  42. 日本东京都市圈规划之鉴 39

  43. 思考题 什么是断链?断链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 谈谈你对广佛线和广州APM线的看法和评 价。 40

More Related